古文观止

读典籍

卷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因母亲偏袒引发权力斗争,庄公克段后与母武姜通过「黄泉相见」和解,展现权谋与孝道冲突。

郑伯共叔段武姜寤生京城大叔克段于鄢黄泉相见颍考叔融融泄泄

臧僖伯谏观鱼

鲁隐公欲往棠地观鱼,臧僖伯以礼制谏阻未果,史官记载此事批评非礼之举。

臧僖伯鲁隐公观鱼礼制谏言棠地非礼春秋笔法

郑庄公戒饬守臣

郑庄公联合齐侯伐许,克许后妥善安置许国事务,君子赞其知礼有度。

郑庄公许国蝥弧颍考叔子都公孙获社稷诸侯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阻鲁公将宋国郜鼎置于太庙,强调礼制器物应昭示德政,然谏言未被采纳。

臧哀伯郜鼎大庙非礼谏言昭德塞违文物制度周内史

季梁谏追楚师

楚武王设计诱随追击,季梁以民本思想谏阻随侯,随修政避战。

楚武王季梁斗伯比少师羸师民为神主修政

曹刿论战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通过掌握士气与侦查敌情,以弱胜强击败齐军,展现卓越军事智慧。

曹刿鲁庄公长勺之战一鼓作气民心战术祭祀车辙旗靡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因蔡姬事件伐蔡攻楚,通过军事威慑与外交辞令迫使楚国签订盟约。

齐桓公蔡姬伐楚屈完管仲召康公包茅昭王南征风马牛不相及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两次借道虞国伐虢,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公未果,最终晋灭虢虞两国。

宫之奇晋侯虞公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宗族祭祀明德盟府媵从

齐桓下拜受胙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虽被周天子特许免礼,仍恪守臣节下拜受胙,彰显尊王之心。

齐桓公葵丘会盟赐胙下拜周天子宰孔

阴饴甥对秦伯

晋大夫阴饴甥借君子小人论巧妙应对秦伯,以德刑之辩说服秦穆公释放晋惠公。

阴饴甥秦伯王城之盟晋国君子小人报德征缮七牢

子鱼论战

宋襄公坚持古礼不击半渡楚军,导致泓水战败,子鱼驳其战术谬误。

子鱼论战宋公楚人泓水之战不重伤不禽二毛勍敌

寺人披见文公

寺人披向晋文公告密吕郤之谋,助其避祸,终使秦伯诱杀叛臣。

吕、郤寺人披晋侯秦伯焚宫弑君齐桓公管仲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主动求禄,晋侯遗漏封赏。推与母论道后隐居,晋侯追思设田旌表。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绵上隐居天功怨言旌善

展喜犒师

展喜以先王之盟约劝退齐侯,化解鲁国危机。

展喜犒师齐侯先王之命盟约桓公成王周公鲁国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夜见秦伯,剖析利害说服退兵,化解郑国危机

烛之武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退兵结盟说辞函陵东道主

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

郑子家致书赵宣子辩解郑国忠诚,以古语警示晋国勿迫小国铤而走险,终使晋郑达成和议。

晋侯郑子家赵宣子诸侯会盟贰于楚执讯德与不德铤而走险质子

王孙满对楚子

楚王问鼎周疆,王孙满以德论鼎,强调天命在德不在器。

楚子王孙满天命周疆九鼎夏商周

齐国佐不辱命

齐国佐以智辩驳晋国苛刻要求,维护齐国尊严避免战争

晋师齐师宾媚人纪甗玉磬肖同叔子东亩不孝先王之命

楚归晋知罃

晋国以楚公子谷臣及连尹襄老尸首换回知罃,知罃与楚王对话显忠义,楚王叹晋不可争。

晋人楚公子谷臣连尹襄老知罃荀首中军楚王治戎累囚封疆执事

吕相绝秦

晋国遣吕相历数秦国背盟之罪,追溯历代恩怨,宣布绝交之辞。

吕相绝秦晋侯秦穆公盟誓韩之师淆之师令狐之役河曲之战背盟诸侯

驹支不屈于晋

姜戎首领驹支面对晋国范宣子责难,以史实据理力争,终获参会资格。

驹支范宣子姜戎氏瓜州秦人诸侯晋国青蝇

祁奚请免叔向

祁奚以社稷为重,援引典故说服宣子赦免叔向,展现古代士大夫风范。

祁奚叔向宣子赦免社稷典故进谏囚禁诗书乐王鲋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子产致信范宣子劝其以德治国减轻诸侯贡赋,宣子纳谏轻币。

范宣子子产轻币令德令名诸侯郑伯子西贿晋国

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弑庄公,晏子以社稷为重不殉君难,终得民心。

崔武子晏子弑君社稷忠臣陵民

季札观周乐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观赏周乐,逐一点评各地乐曲与舞蹈,借乐舞洞察各国德政兴衰。

季札周乐音乐评论诸侯国德政舞蹈文化鉴赏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拆毁晋国馆垣,通过犀利辞令迫使晋国认错,彰显春秋小国外交智慧。

子产晋国郑国馆垣外交辞令盟主士文伯赵文子叔向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劝阻子皮任命尹何治理封邑,强调从政需先学而后行,子皮纳谏并委政于子产。

子产子皮尹何为邑学政栋梁美锦田猎治国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楚公子围借迎娶公孙段之女率兵入郑,子产识破其阴谋,通过外交辞令迫使楚军解除武装。

子产公孙段伍举逆女包藏祸心辞谢

子革对灵王

楚灵王欲扩张势力,子革以隐谏方式劝其克制欲望,灵王未能自省终致失败,孔子评其未行克己复礼。

楚灵王子革谏言克己复礼诸侯祈招之诗乾溪

子产论政宽猛

子产论政主张宽猛相济,太叔执政因宽致盗后施猛,孔子评其为政之典范。

子产子太叔仲尼宽政猛政萑苻之盗水火之喻遗爱政和郑国

吴许越成

吴王夫差击败越国,伍员谏阻许和未果,预言越将复仇灭吴。

夫差勾践伍员太宰嚭会稽夫椒少康行成生聚教训

卷三 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

周穆王欲征犬戎,祭公谋父谏以德政,强调先王五服制度,穆王拒谏征伐致荒服不至。

耀德不观兵先王之制犬戎祭公谋父穆王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刑罚攻伐周文公武王帝辛

召公谏厉王止谤

周厉王暴政止谤,召公谏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终被国人流放彘地。

厉王召公防民之口弭谤流放

襄王不许请隧

晋文公助周襄王复位后请求隧礼,襄王以礼制不可僭越为由拒绝,强调等级制度重要性。

晋文公周襄王请隧礼制分封诸侯改玉改行姬姓公侯

单子知陈必亡

单襄公使陈见其政乱礼废,预言陈国必亡,后陈灵公果为夏氏所杀,楚入陈应验预言。

单襄公陈灵公先王之教周制秩官预言陈亡礼仪废弛淫乱失德楚子入陈

展禽论祀爰居

臧文仲祭祀海鸟爰居遭展禽批评违礼,后海灾应验其言,臧认错改过。

爰居臧文仲展禽祭祀国典圣王之制祀海灾鲁国

里革断罟匡君

里革割断宣公滥捕渔网进谏,借古训阐明生态保护之理,宣公纳谏并藏网自省。

里革宣公断罟古训生态保护谏言

敬姜论劳逸

敬姜教导儿子公父文伯勤劳的重要性,通过圣王制度与各阶层职责阐述劳逸思想,获孔子赞许。

劳逸敬姜公父文伯季孙圣王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仲尼

叔向贺贫

叔向以栾氏、郤氏兴亡为例,劝韩宣子重德轻财,阐明贫可贺、富可忧之理。

叔向韩宣子贺贫栾武子桓子怀子郤昭子宗灭

王孙圉论楚宝

王孙圉使晋驳赵简子,论述楚国以贤才资源为宝,否定玉器玩物的价值观

王孙圉赵简子白珩观射父倚相训辞训典云连徒洲六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吴伐越,越遣诸稽郢行成求和,以言辞谦卑、贡礼丰厚说服吴王休战。

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诸稽郢行成大夫种申胥华登贡献盟约诸侯

申胥谏许越成

吴王夫差不听申胥谏言允越求和,越使计避盟埋隐患。

吴王夫差申胥越国谏言盟约诸稽郢战略博弈

春王正月

阐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书法,解析隐桓二公继位争议及周代嫡庶尊卑礼制

王正月大一统隐公桓公即位尊卑母贵子贵春秋笔法继承制度

宋人及楚人平

楚庄王围宋时,司马子反与宋华元坦诚互告军粮将尽,促成楚军撤兵,体现君子不欺之德。

司马子反华元楚庄王围宋七日之粮易子而食析骸而炊撤军君子之德坦诚相告

吴子使札来聘

季札多次让国不受,兄弟传位以俟其归;阖庐刺僚夺位,季子拒受而隐,彰显仁义贤德。

季札让国吴国兄弟刺杀延陵仁义春秋夷狄

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因母亲偏袒引发权力斗争,庄公克段后与母武姜通过「黄泉相见」和解,展现权谋与孝道冲突。

郑伯共叔段武姜寤生京城大叔克段于鄢黄泉相见颍考叔融融泄泄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公借道虞国灭虢,荀息献计以宝物诱虞,宫之奇谏言虞公不纳,最终虞虢皆亡。

虞师晋师夏阳荀息宫之奇唇亡齿寒借道伐虢屈产之乘垂棘之璧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晋献公听信谗言欲杀世子申生,申生为全孝道拒谏不逃,最终自尽明志。

晋献公世子申生重耳骊姬狐突弑君孝道忠臣

曾子易箦

曾子临终坚持更换大夫之箦以守礼制,体现儒家君子风范

曾子易箦季孙礼制君子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通过对话质疑曾子转述的孔子言论,子游揭示孔子言论的特定背景,最终有子以孔子行为佐证观点。

有子曾子子游夫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桓司马南宫敬叔

公子重耳对秦客

秦穆公借晋献公丧礼劝重耳返国,重耳从舅犯谏言以仁亲为由婉拒,展现仁义之德。

晋献公秦穆公公子重耳舅犯丧礼辞谢仁亲稽颡不拜

杜蒉扬觯

杜蒉通过三次罚酒劝谏晋平公在重臣丧期不宜作乐,平公悔过并保留酒杯警示后人。

杜蒉平公师旷李调知悼子扬觯丧礼劝谏饮酒宰夫

晋献文子成室

晋文子建成新居,张老以颂祷之言赞美居所,文子谦逊回应并表达对先大夫的追思。

晋献文子张老成室颂祷稽首再拜

卷四 战国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奋研读,终以合纵策略说动赵王,掌六国相印抑强秦,展现世态炎凉。

苏秦连横说秦赵王合纵悬梁刺股势位富贵家人态度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伐蜀或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获秦王采纳,秦取蜀后国力大增。

伐蜀伐韩司马错张仪秦惠王九鼎三川王业戎狄名实两附

范雎说秦王

范雎以吕尚、伍子胥等典故说服秦王纳谏,秦王最终承诺虚心受教

范雎秦王吕尚伍子胥说秦王骨肉之间漆身为厉杜口裹足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齐王纳谏后齐国强盛

邹忌齐威王徐公纳谏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蔽甚门庭若市战胜于朝廷

颜斶说齐王

颜斶与齐宣王辩论士与王孰贵,以史为证阐明士贵于王,最终拒富贵归隐田园。

颜斶齐宣王士贵王不贵辩论归隐柳下季仁义道德称寡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以智谋助孟尝君,通过烧券市义、营造三窟等策略,助其稳固政治地位。

冯谖孟尝君市义狡兔三窟烧券弹铗三窟宗庙齐王梁王

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质问齐使治国之道,体现以民为本思想,追问齐国贤士任用情况

赵威后齐使民本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於陵子仲

庄辛论幸臣

庄辛以动物寓言与历史事例劝谏楚王居安思危,强调治国当及时自省。

亡羊补牢无患国家寓言劝谏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以父母爱子当计深远之理,说服赵太后遣长安君为质于齐,解秦攻赵之危。

赵太后触龙长安君质子强谏计深远膏腴之地山陵崩诸侯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以雄辩说服辛垣衍放弃尊秦为帝,助赵解邯郸之围后辞赏而去

鲁仲连辛垣衍帝秦邯郸之围平原君魏安釐王诸侯烹醢义不帝秦战国策

鲁共公择言

鲁共公在范台宴会上引用历史典故,劝诫梁王戒除酒色美味高台之欲以防亡国。

梁王魏婴鲁共公仪狄齐桓公易牙晋文公南之威楚王强台劝诫美味美色高台亡国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救赵后唐雎劝谏其应持功不傲,牢记施恩勿念受恩勿忘之理。

信陵君唐雎晋鄙邯郸赵王劝谏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成功捍卫安陵国土尊严。

唐雎秦王安陵君不辱使命以地易地布衣之怒天子之怒专诸聂政要离

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助燕昭王破齐,遭惠王猜忌投赵,后致信燕王表忠并辩白。

乐毅燕昭王燕惠王骑劫田单五国攻齐反间计报燕王书伍子胥

谏逐客书

李斯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列举历代客卿功绩,论证开放包容方为强国之道。

逐客令李斯穆公商鞅张仪范雎跨海内五帝三王藉寇兵赍盗粮

卜居

屈原被谗言所困,通过占卜向郑詹尹提出人生抉择之问,最终得'行君之意'的答复。

屈原郑詹尹占卜忠贞世俗抉择谗言廉贞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以曲高和寡、凤鷃鲲鲵之喻,回应楚王对其不被赞誉的质疑,阐明圣人之超然独处。

宋玉楚襄王遗行不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凤凰鲲鱼圣人

卷五 汉文

五帝本纪

记载黄帝至舜五位上古帝王的事迹,重点描述权力传承、重大战争及治国理政方略。

黄帝炎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禅让制五帝

项羽本纪

记述西楚霸王项羽从起兵反秦到乌江自刎的传奇一生,展现其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

项羽项梁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范增刘邦章邯破釜沉舟

秦楚之际月表

司马迁论秦楚政权更迭,陈涉起义、项羽灭秦、汉家定天下,强调天意与圣人受命之速。

陈涉项氏汉家三嬗号令积善累功修仁行义无土不王天意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马迁分析汉初功臣封侯及其后代衰微之由,借古鉴今论帝王治国得失。

高祖功臣封爵太史公仁义衰微自镜得失

孔子世家

记载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传播礼乐思想的过程,展现其教育理念与政治理想的实践历程。

孔子周游列国教育春秋六艺政治理想弟子鲁国圣人

外戚世家

本文通过汉朝外戚世家兴衰,揭示后妃家族与皇权关系,展现权力更迭中的命运无常。

外戚后妃权力斗争命运历史兴衰政治联姻家族兴衰

伯夷列传

通过伯夷叔齐让国谏伐、不食周粟而死的典故,探讨仁义与天道报应的矛盾。

伯夷叔齐让位首阳山天道许由武王周粟仁圣司马迁

管晏列传

记述管仲与鲍叔牙的知遇之恩,管仲助齐称霸;晏婴力行节俭,善用贤才,二人治国轶事彰显贤能。

管仲鲍叔牙晏子齐桓公知人善任富国强兵节俭治国轶事荐贤

屈原列传

屈原忠贞事楚遭谗被疏,作《离骚》明志,屡谏怀王抗秦未果,终投江殉国,楚遂衰亡。

屈原楚怀王上官大夫张仪离骚谗言投江忠贞郑袖楚国

酷吏列传

本文通过记述汉代多位酷吏的事迹,揭示其严刑峻法、执法无情的治理方式,反映当时法律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酷吏法令严酷汉朝郅都张汤赵禹宁成王温舒杜周

游侠列传

司马迁评述游侠重诺轻生、扶危济困的精神,通过郭解等案例探讨侠义与法制的冲突。

游侠司马迁郭解朱家剧孟儒墨韩非子以武犯禁任侠布衣之侠睚眦族诛公孙弘

滑稽列传

通过滑稽人物的智慧谏言影响君主决策,展现讽谏艺术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滑稽多辩讽谏齐威王淳于髡优孟优旃西门豹东方朔河伯娶妇饮酒谏言

货殖列传

论述古代经济发展规律,记载各地物产与商业活动,分析致富之道与人性趋利本质。

货殖经济商业地理资源治国致富范蠡白圭素封轻重之术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自述家世源流,阐明《史记》创作宗旨,评析六家学说要义,详列全书体例篇章。

太史公司马氏六家要指史记李陵之祸孔子春秋阴阳家道家封禅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宫刑后,以书信阐述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之志,回应任安推贤进士之责。

宫刑发愤著书士节李陵事件隐忍

卷六 汉文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颁布求贤诏,强调任用贤能之士以安天下,并要求地方举荐人才。

求贤周文齐桓汉高祖尊显贤士大夫御史大夫相国酂侯明德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诏令整顿吏治,强调农桑为本,禁止官吏腐败,保障民生。

农事女红饥寒吏治节俭赋税灾害百姓县丞二千石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下诏广求特殊才能之士,强调驾驭人才之道在于用其长

非常之功非常之人茂材异等泛驾之马跅弛之士

过秦论

贾谊《过秦论》通过分析秦朝兴亡,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治国教训。

秦孝公商君连衡合从始皇陈涉仁义攻守之势暴虐二世子婴诸侯崤函雍州长城金人十二揭竿为旗瓮牖绳枢阿房宫周室

治安策

贾谊剖析汉初政治危机,主张削弱诸侯、抵御匈奴、重礼义轻刑罚以固国本。

诸侯治安礼义刑罚匈奴太子分封制权柄民生风俗

论贵粟疏

论述重农贵粟以固国本,主张以粟为赏罚抑商扶农。

贵粟农桑赋敛畜积商人农民饥寒法律爵位政策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狱中上书梁王,借历史典故申辩忠信,痛陈谗言之害,望君主明察。

忠信谗言历史典故君臣关系明察

上书谏猎

劝谏天子勿冒险狩猎,阐明潜在危险,强调防微杜渐之理。

谏猎安危猛兽天子隐微之祸

答苏武书

李陵致信苏武,自述降胡之痛,辩白心迹,抒家国之思与功过之辩。

李陵苏武匈奴投降家国耻辱忠诚辩解功臣悲愤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上书汉宣帝主张德政轻刑,剖析秦朝严刑峻法之弊,建议广开言路改革司法

尚德缓刑治狱之吏秦失文帝诽谤之罪

报孙会宗书

杨恽复信孙会宗,自述遭贬经历,申明归隐农耕之志,引诗明志,表达安贫乐道、与世相违的处世态度。

自述经历家族兴衰归隐农耕处世态度道不同不相为谋

前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前上表劝谏后主,强调亲贤远佞、效忠先帝、振兴汉室之志

先帝陛下忠谏贤臣兴复汉室

卷七 六朝唐文

陈情表

李密上表陈述孤苦身世,以祖母年迈需奉养为由,恳辞朝廷征召,请求终养祖母。

陈情孝道祖母刘圣朝辞官乌鸟私情侍疾进退维谷矜育结草

桃花源记

晋代渔人偶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村民避秦居此。离后欲返寻不得,隐喻理想社会不可复得。

桃花林渔人避秦时乱世外桃源太守刘子骥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不复得路问津

五柳先生传

描述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嗜酒好读的隐士生活,赞颂其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好读书嗜酒安贫乐道黔娄之妻无怀氏葛天氏

北山移文孔

揭露假隐士周子借隐求仕之虚伪,讽刺其变节行为,抒发山林被欺之愤慨。

隐逸周子仕宦山林假隐嘲讽变节高洁道德自然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谏太宗居安思危,行十思以积德义,保国家长治久安。

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十思载舟覆舟纳谏慎终如始安人谦冲自牧无为而治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徐敬业发布檄文讨伐武则天,控诉其秽乱宫闱、残害忠良之罪,号召天下勤王恢复李唐。

武曌徐敬业讨伐檄文秽乱残害忠良举义旗勤王霍子孟朱虚侯燕啄皇孙龙漦帝后

滕王阁序

王勃描绘滕王阁壮丽景色与盛宴盛况,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怆,展现穷且益坚之志。

滕王阁豫章故郡徐孺下榻落霞孤鹜时运不济青云之志

与韩荆州书

李白致信韩朝宗自荐,借古喻今展现才华抱负,望得识拔以展宏图。

韩荆州荐举毛遂自荐周公吐哺青萍结绿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与诸弟春夜宴饮桃李园,赏美景叙天伦,赋诗饮酒尽欢而达旦。

天地光阴浮生若梦夜游桃李园咏歌琼筵羽觞金谷酒数

吊古战场文

通过描绘古战场惨状,反思战争残酷与王道失宣,表达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战争戍边生死悲叹王道仁义胡兵枯骨流离四夷

陋室铭

通过描述陋室环境清幽、往来鸿儒、闲适生活,表达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的志趣。

陋室德馨苔痕草色鸿儒素琴金经诸葛庐子云亭

阿房宫赋

杜牧借阿房宫之奢靡,讽秦朝暴政亡国,警示后世以史为鉴。

阿房宫秦朝奢靡六国兴亡杜牧警示

原道

韩愈批判佛老学说,阐述儒家道统,强调仁义道德为治国之本。

老子圣人先王之教君臣夷狄

原毁

韩愈通过对比古今君子待人责己之异,批判时人宽己严人、怠忌成风的弊病。

责己待人怠与忌毁谤修身

获麟解

论麟之祥瑞属性与圣人关系,强调麟以德不以形,虽罕见难辨,圣人出则麟显祥瑞。

圣人不祥《诗》《春秋》

卷八 唐文

师说

阐述从师学习之道,批判耻学风气,论证师道不分贵贱,以孔子无常师为例,赞李蟠遵古道。

师道传道授业解惑圣人孔子李蟠耻学于师三人行术业专攻

进学解

国子先生以治学为喻,借匠医之理论人才任用,阐述士人处世之道。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匠氏之喻医师之喻孟轲荀卿

圬者王承福传

王承福经历天宝之乱后弃官为圬者,阐述劳力自养与社会分工之理,韩愈评其独善其身之道。

圬者王承福天宝之乱劳力独善其身杨朱之道富贵无常

讳辩

韩愈为李贺因父名避讳被诋毁一事辩驳,引经据典批判过度避讳之风。

李贺进士避讳晋肃周公孔子曾参二名不偏讳嫌名

争臣论

韩愈批评谏议大夫阳城居官不谏,论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不可尸位素餐。

谏议大夫阳城韩愈有道之士易经谏言职责禄仕国武子兼济天下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二次上书宰相,以水火之喻陈情求援,申述穷饿危亟之境,辩时势可为之理。

韩愈宰相上书水火求免仁人布衣荐举时势抽擢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以周公辅政为喻,自荐求仕,批评宰相怠慢人才,表达忧国情怀。

周公宰相贤才自荐吐哺握发山林成王忧天下礼乐刑政阍人

与于襄阳书

韩愈致信于襄阳,阐述先达与后进相辅相成之理,借典故自荐以求提携。

先达之士后进之士韩愈于襄阳不世之才请自隗始献文自荐

与陈给事书

韩愈向陈给事解释疏远缘由并献文致歉,表仕途坎坷之情。

陈给事韩愈疏远献文悔悟仕途忌妒门墙恐惧自解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以水中怪物自喻,抒写困境中求援而不失气节,探讨命运与际遇。

怪物有力者命运獱獭乞怜鸣号

送孟东野序

阐述'不平则鸣'之理,列举历代善鸣者,寄望孟郊以诗鸣世

不平则鸣文辞善鸣者天时道术国家之盛穷饿思愁孟郊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赞友人李愿隐居盘谷,通过对比三种人生境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盘谷李愿隐居大丈夫韩愈昌黎仕途清泉车服刑辟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既勉励其遇合燕赵豪杰,又含蓄提醒河北藩镇现状,暗含劝其勿忘朝廷之意。

燕赵董生感慨悲歌不遇时风俗与化移易

送杨少尹序

通过对比汉代二疏与杨巨源辞官归乡之事,探讨古今人物行为异同及社会评价。

疏广疏受杨巨源辞官归乡古今对比送别画迹歌诗乡先生

送石处士序

河阳节度使乌公求贤得石处士,众人送别寄予厚望。

河阳军乌公石先生嵩邙瀍榖祝辞东都人士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借伯乐喻乌公选拔东都石生、温生等人才,致当地无遗贤,抒人才尽取之憾。

伯乐冀北乌公石生温生河阳军东都人才选拔幕府韩愈

祭十二郎文

韩愈痛悼早逝的侄子十二郎,回忆相依为命的孤苦经历,抒发生死无常之悲怆。

祭文哀悼韩愈十二郎亲情生死疾病回忆孤苦天命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为柳宗元撰墓志铭,述其家世、仕途坎坷、柳州政绩、义救刘禹锡事,赞其文学成就与节义。

柳宗元刘禹锡墓志铭监察御史永州司马柳州播州奴婢赎归以柳易播裴行立卢遵

卷九 唐宋文

驳复仇议

柳宗元驳斥陈子昂对徐元庆复仇案'诛旌并施'主张,论证礼法统一不可偏废。

复仇礼法刑典徐元庆陈子昂旌诛周礼春秋公羊传

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辩驳周公因成王桐叶戏言封弟之事,质疑其合理性,探讨辅政之道。

桐叶封弟周公成王戏言辅政之道史佚

箕子碑

箕子以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三大人道立世,蒙难存祀,授周洪范,教化朝鲜,受孔子赞颂,唐时立庙祭祀。

箕子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纣王洪范朝鲜孔子明夷

捕蛇者说

通过捕蛇者蒋氏三代遭遇,揭露苛政赋税比毒蛇更残酷的社会现实。

异蛇赋税捕蛇者苛政永州蒋氏太医毒害三代乡邻

种树郭橐驼传

驼善种树喻为官之道,主张顺应自然本性,反对过度干预民生。

郭橐驼种树顺木之天官理养人术长人者他植者硕茂病偻

梓人传

借梓人善用规矩绳墨指挥群工,类比宰相治国应抓大放小、知体要而理万国。

梓人为相之道体要规矩绳墨劳心者役人伊傅周召都料匠

愚溪诗序

柳宗元谪居愚溪,以愚名景自喻,借景抒怀作诗刻石。

愚溪冉溪染溪愚公谷八愚诗宁武子颜子贬谪自嘲山水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购得钴鉧潭西小丘,与友人整治后观景抒怀,贺小丘终遇知音。

钴鉧潭小丘唐氏李深源元克己奇石清泠瀯瀯异地遭逢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探幽小石城山,见奇石异景而思造物者有无,质疑天工布置之意。

小石城山积石睥睨梁俪堡坞嘉树美箭造物者中州夷狄贤而辱于此者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闻王参元家遭火灾,一反常理致信祝贺,认为灾火可涤除世人对其家财的猜疑,使其才能得以彰显。

火灾祝贺积货才能显白世嫌涤荡疑虑祝融回禄公道难明

待漏院记

通过待漏院揭示宰相职责,对比贤相忧国与奸相谋私的不同作为,强调为官责任。

待漏院宰相勤政天道圣君百官万民灾眚五刑私仇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谪居黄州建竹楼,叙四时景致与闲居之乐,寄宦途漂泊之慨。

黄冈竹楼谪居竹瓦公退江山翰林嗣葺

书洛阳名园记后

通过洛阳园圃兴衰揭示天下治乱,警示后人勿蹈唐末覆辙。

洛阳盛衰治乱园圃名园记唐代贞观开元五季公卿大夫

严先生祠堂记

赞严光与光武以道相尚,颂其高风亮节对名教之功,记范仲淹建祠立祀。

严先生汉光武高尚名教赤符江湖星象祠堂云山江水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作记,描绘洞庭湖阴晴景象,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志士情怀,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洞庭湖迁客骚人古仁人先忧后乐

谏院题名记

论述谏官制度演变,强调谏官责任与警示题名留史的意义。

谏官责任国家名利题名刻石真宗钱君司马光

义田记

范文正公设立义田济助族人,对比晏子仁爱等级,批判当世权贵自私自利。

范文正公义田晏子仁爱济贫家族俸禄施与

朋党论

论述君子以道义为朋,小人以利益为伪朋,列举历代兴亡案例,劝诫君主辨别任用。

朋党君子小人治乱兴亡道义忠信名节周武王汉献帝唐昭宗

纵囚论

欧阳修批判唐太宗纵囚沽名,论述信义与刑法不可悖逆人情常理。

信义刑戮君子小人唐太宗纵囚恩德人情常法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回忆与石曼卿、秘演的交往,赞二人气节才华,感怀盛衰变迁,为其诗集作序。

欧阳修石曼卿秘演隐士诗歌盛衰文集序气节浮屠山林

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论梅圣俞生平及诗作,提出'穷而后工'文学观点,并整理其诗集以传世。

穷而后工梅圣俞欧阳修诗人命运诗集整理谢景初王文康公遗稿

送杨寘序

欧阳修以琴疗愈忧疾,作琴说赠友人杨寘,阐述音乐调和心境的功效。

幽忧之疾孙道滋杨寘养疾平心

五代史伶官传序

通过后唐庄宗得失天下事例,论证国家盛衰在于人事而非天命,强调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理。

盛衰之理天命人事庄宗三矢遗恨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伶官之祸

五代史宦官传序

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阐释国家盛衰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

盛衰庄宗三矢逸豫亡身伶人忧劳兴国

相州昼锦堂记

赞魏国公德功耀世,超越世俗富贵,垂范后世。

仕宦富贵魏国公昼锦堂德被生民功施社稷衣锦还乡欧阳修

丰乐亭记

欧阳修建丰乐亭记滁州山水,述五代战乱至宋太平之变,颂扬民安政简之乐。

丰乐亭滁州欧阳修太祖皇帝清流山五代干戈海内一统安闲生活四时之景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建醉翁亭,描绘山水四季美景与宴游之乐,抒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之情。

醉翁亭欧阳修山水之乐滁人游太守宴禽鸟乐

秋声赋

欧阳子夜读闻秋声,剖析秋之肃杀本质,引申人生忧劳之思,终以虫声伴叹收束。

秋声欧阳子童子悲秋肃杀草木人生叹息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悼念石曼卿,赞其生死不朽,感怀盛衰之理,抒悲怆之情。

石曼卿生死不朽圣贤盛衰悲怆

泷冈阡表

欧阳修撰文追念父母,通过母亲教诲彰显父亲清廉仁厚之德,并记述家族受封荣耀以表孝思。

泷冈阡表欧阳修崇公太夫人孝道廉吏家训追封

管仲论

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却未举贤自代,致死后齐国大乱,强调治国需以举贤为本。

管仲威公竖刁易牙开方鲍叔齐国霸业举贤治乱

辨奸论

通过历史人物与现象分析,指出不近人情的伪君子具有潜在祸国殃民之危。

辨奸静者见微知著王衍卢杞不近人情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

心术

论述将领治心为本,备战养气,用兵策略及长短之术,强调心理与战略并重。

治心长短之术形固

张益州画像记

张公方平受命安定蜀地,以德政平息谣言,蜀人感念立像纪念,苏洵撰文颂其功绩。

张益州苏洵蜀人治乱画像记安民京师张公方平净众寺颂诗

刑赏忠厚之至论

论古代圣王以忠厚仁爱为本的赏罚之道,强调宽刑慎罚,推崇君子长者之治。

忠厚赏罚皋陶四岳孔子穆王

范增论

苏轼论范增应于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去,析其与义帝关系,评其策略得失。

范增项羽陈平义帝卿子冠军弑义帝间疏楚君臣苏轼评论去就之分

留侯论

通过张良等历史人物阐释'忍'乃成大事之要义,论述大勇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而就远志。

大勇子房圯上老人高祖项籍太史公

贾谊论

苏轼论贾谊怀王佐之才而未能善用,剖析其志大量小、才高识浅之失。

贾生自用其才汉文帝绛侯灌婴王猛识量不足君臣相得

晁错论

本文通过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的事例,论述处理国家隐患需勇于担当,不可苟求自保。

天下之患晁错七国之乱袁盎大禹治水自全之计仁人君子坚忍不拔

卷十一 宋文

上梅直讲书

苏轼通过周公孔子境遇对比,阐发安贫乐道、与贤共济之志,并感怀欧阳修与梅直讲知遇之恩。

周公孔子颜渊欧阳修梅直讲富贵贫贱

喜雨亭记

苏轼建亭后逢旱得雨,民众欢庆,以雨名亭,探讨天、太守、天子、造物之功。

喜雨亭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太守天子造物太空

凌虚台记

苏轼借凌虚台兴废阐发人事无常之理,讽喻夸世自足之妄。

凌虚台苏轼陈公太守废兴成毁人事无常终南山扶风方池台记历史遗迹

超然台记

苏轼阐述超然物外之乐,记述移守胶西后修葺高台登览怀古,体现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超然物之内外求福辞祸移守胶西登览隐君子卢敖师尚父齐桓公淮阴

放鹤亭记

苏轼与云龙山人于放鹤亭饮酒论隐逸之乐,借鹤明志抒发超然情怀。

彭城苏轼云龙山人放鹤亭隐居西山东山《易》《诗》

石钟山记

苏轼夜探石钟山考证其名,驳郦元简说与李渤陋见,强调目见耳闻之重。

石钟山郦元李渤苏轼苏迈钟声实地考察质疑臆断考击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赞韩愈以浩然气振八代文衰,道济天下,潮州立庙昭其功绩。

韩文公浩然之气潮州庙碑天人文道驱鳄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等请求校正陆贽奏议以助治国,推崇其针砭时弊之论可为帝王师法。

陆贽德宗奏议校正进谏忠厚推诚治边驭将贞观龟鉴

前赤壁赋

苏轼与客夜游赤壁,通过主客问答探讨自然永恒与人生须臾的哲理,展现豁达心境。

赤壁苏子清风明月泛舟洞箫曹操周瑜沧海一粟

后赤壁赋

苏轼与客夜游赤壁,饮酒赏景遇孤鹤,后梦道士悟人生空幻。

赤壁二客孤鹤道士月白风清江流斗酒松江鲈雪堂临皋

三槐堂铭

通过王氏家族三槐堂故事阐述天命与人事关系,论证德行之报终显于后世。

善恶子孙三槐德报王氏晋公文正公懿敏公

方山子传

方山子由侠转隐,苏轼偶遇故友,忆其豪迈往事,赞其弃富贵隐居山间。

方山子陈慥季常光黄间隐人折节读书岐亭方山冠苏轼勋阀阳狂垢污

六国论

六国破灭根源在于赂秦,割地求和反致国力衰微。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勿重蹈覆辙。

赂秦破灭割地积威谋臣荆卿李牧齐人燕赵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阐述养气为文之理,述游历以激发志气,表达求见韩太尉以自壮,并请赐教。

养气为文游历浩然之气名山大川欧阳公太尉吏事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为张梦得建快哉亭作记,借景怀古,论士人豁达心境与“快哉”之真意。

快哉亭张梦得苏辙苏轼谪居山水楚襄王宋玉雄雌之风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致信欧阳修,论述铭志与史书异同,强调道德文章兼备者方能作公是之铭。

铭志道德文章褒扬公与是警劝先祖墓碑铭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应苏轼之荐为蜀士黎安二生作序,借其被讥迂阔之事自嘲己迂更甚,阐述守道不阿之志。

苏轼黎生安生迂阔文章里人赠言道义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通过比较两位贤人子固与正之的相似性,阐发共同学习圣人之道的志向,并作诗相别以互警互慰。

贤人圣人中庸同学曾巩言行相警相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洞经历,阐明治学须有志力物相合之理,兼论古书考据之慎。

褒禅山华山慧褒华山洞仆碑险远深思慎取

卷十二 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