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籍
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因母亲偏袒引发权力斗争,庄公克段后与母武姜通过「黄泉相见」和解,展现权谋与孝道冲突。
鲁隐公欲往棠地观鱼,臧僖伯以礼制谏阻未果,史官记载此事批评非礼之举。
郑庄公联合齐侯伐许,克许后妥善安置许国事务,君子赞其知礼有度。
臧哀伯谏阻鲁公将宋国郜鼎置于太庙,强调礼制器物应昭示德政,然谏言未被采纳。
楚武王设计诱随追击,季梁以民本思想谏阻随侯,随修政避战。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通过掌握士气与侦查敌情,以弱胜强击败齐军,展现卓越军事智慧。
齐桓公因蔡姬事件伐蔡攻楚,通过军事威慑与外交辞令迫使楚国签订盟约。
晋国两次借道虞国伐虢,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公未果,最终晋灭虢虞两国。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虽被周天子特许免礼,仍恪守臣节下拜受胙,彰显尊王之心。
晋大夫阴饴甥借君子小人论巧妙应对秦伯,以德刑之辩说服秦穆公释放晋惠公。
宋襄公坚持古礼不击半渡楚军,导致泓水战败,子鱼驳其战术谬误。
寺人披向晋文公告密吕郤之谋,助其避祸,终使秦伯诱杀叛臣。
介之推不主动求禄,晋侯遗漏封赏。推与母论道后隐居,晋侯追思设田旌表。
展喜以先王之盟约劝退齐侯,化解鲁国危机。
烛之武夜见秦伯,剖析利害说服退兵,化解郑国危机
郑子家致书赵宣子辩解郑国忠诚,以古语警示晋国勿迫小国铤而走险,终使晋郑达成和议。
楚王问鼎周疆,王孙满以德论鼎,强调天命在德不在器。
齐国佐以智辩驳晋国苛刻要求,维护齐国尊严避免战争
晋国以楚公子谷臣及连尹襄老尸首换回知罃,知罃与楚王对话显忠义,楚王叹晋不可争。
晋国遣吕相历数秦国背盟之罪,追溯历代恩怨,宣布绝交之辞。
姜戎首领驹支面对晋国范宣子责难,以史实据理力争,终获参会资格。
祁奚以社稷为重,援引典故说服宣子赦免叔向,展现古代士大夫风范。
子产致信范宣子劝其以德治国减轻诸侯贡赋,宣子纳谏轻币。
崔武子弑庄公,晏子以社稷为重不殉君难,终得民心。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观赏周乐,逐一点评各地乐曲与舞蹈,借乐舞洞察各国德政兴衰。
子产拆毁晋国馆垣,通过犀利辞令迫使晋国认错,彰显春秋小国外交智慧。
子产劝阻子皮任命尹何治理封邑,强调从政需先学而后行,子皮纳谏并委政于子产。
楚公子围借迎娶公孙段之女率兵入郑,子产识破其阴谋,通过外交辞令迫使楚军解除武装。
楚灵王欲扩张势力,子革以隐谏方式劝其克制欲望,灵王未能自省终致失败,孔子评其未行克己复礼。
子产论政主张宽猛相济,太叔执政因宽致盗后施猛,孔子评其为政之典范。
吴王夫差击败越国,伍员谏阻许和未果,预言越将复仇灭吴。
周穆王欲征犬戎,祭公谋父谏以德政,强调先王五服制度,穆王拒谏征伐致荒服不至。
周厉王暴政止谤,召公谏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终被国人流放彘地。
晋文公助周襄王复位后请求隧礼,襄王以礼制不可僭越为由拒绝,强调等级制度重要性。
单襄公使陈见其政乱礼废,预言陈国必亡,后陈灵公果为夏氏所杀,楚入陈应验预言。
臧文仲祭祀海鸟爰居遭展禽批评违礼,后海灾应验其言,臧认错改过。
里革割断宣公滥捕渔网进谏,借古训阐明生态保护之理,宣公纳谏并藏网自省。
敬姜教导儿子公父文伯勤劳的重要性,通过圣王制度与各阶层职责阐述劳逸思想,获孔子赞许。
叔向以栾氏、郤氏兴亡为例,劝韩宣子重德轻财,阐明贫可贺、富可忧之理。
王孙圉使晋驳赵简子,论述楚国以贤才资源为宝,否定玉器玩物的价值观
吴伐越,越遣诸稽郢行成求和,以言辞谦卑、贡礼丰厚说服吴王休战。
吴王夫差不听申胥谏言允越求和,越使计避盟埋隐患。
阐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书法,解析隐桓二公继位争议及周代嫡庶尊卑礼制
楚庄王围宋时,司马子反与宋华元坦诚互告军粮将尽,促成楚军撤兵,体现君子不欺之德。
季札多次让国不受,兄弟传位以俟其归;阖庐刺僚夺位,季子拒受而隐,彰显仁义贤德。
晋献公借道虞国灭虢,荀息献计以宝物诱虞,宫之奇谏言虞公不纳,最终虞虢皆亡。
晋献公听信谗言欲杀世子申生,申生为全孝道拒谏不逃,最终自尽明志。
曾子临终坚持更换大夫之箦以守礼制,体现儒家君子风范
有子通过对话质疑曾子转述的孔子言论,子游揭示孔子言论的特定背景,最终有子以孔子行为佐证观点。
秦穆公借晋献公丧礼劝重耳返国,重耳从舅犯谏言以仁亲为由婉拒,展现仁义之德。
杜蒉通过三次罚酒劝谏晋平公在重臣丧期不宜作乐,平公悔过并保留酒杯警示后人。
晋文子建成新居,张老以颂祷之言赞美居所,文子谦逊回应并表达对先大夫的追思。
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奋研读,终以合纵策略说动赵王,掌六国相印抑强秦,展现世态炎凉。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伐蜀或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获秦王采纳,秦取蜀后国力大增。
范雎以吕尚、伍子胥等典故说服秦王纳谏,秦王最终承诺虚心受教
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齐王纳谏后齐国强盛
颜斶与齐宣王辩论士与王孰贵,以史为证阐明士贵于王,最终拒富贵归隐田园。
冯谖以智谋助孟尝君,通过烧券市义、营造三窟等策略,助其稳固政治地位。
赵威后质问齐使治国之道,体现以民为本思想,追问齐国贤士任用情况
庄辛以动物寓言与历史事例劝谏楚王居安思危,强调治国当及时自省。
触龙以父母爱子当计深远之理,说服赵太后遣长安君为质于齐,解秦攻赵之危。
鲁仲连以雄辩说服辛垣衍放弃尊秦为帝,助赵解邯郸之围后辞赏而去
鲁共公在范台宴会上引用历史典故,劝诫梁王戒除酒色美味高台之欲以防亡国。
信陵君救赵后唐雎劝谏其应持功不傲,牢记施恩勿念受恩勿忘之理。
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成功捍卫安陵国土尊严。
乐毅助燕昭王破齐,遭惠王猜忌投赵,后致信燕王表忠并辩白。
李斯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列举历代客卿功绩,论证开放包容方为强国之道。
屈原被谗言所困,通过占卜向郑詹尹提出人生抉择之问,最终得'行君之意'的答复。
宋玉以曲高和寡、凤鷃鲲鲵之喻,回应楚王对其不被赞誉的质疑,阐明圣人之超然独处。
记载黄帝至舜五位上古帝王的事迹,重点描述权力传承、重大战争及治国理政方略。
记述西楚霸王项羽从起兵反秦到乌江自刎的传奇一生,展现其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
司马迁论秦楚政权更迭,陈涉起义、项羽灭秦、汉家定天下,强调天意与圣人受命之速。
司马迁分析汉初功臣封侯及其后代衰微之由,借古鉴今论帝王治国得失。
记载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传播礼乐思想的过程,展现其教育理念与政治理想的实践历程。
本文通过汉朝外戚世家兴衰,揭示后妃家族与皇权关系,展现权力更迭中的命运无常。
通过伯夷叔齐让国谏伐、不食周粟而死的典故,探讨仁义与天道报应的矛盾。
记述管仲与鲍叔牙的知遇之恩,管仲助齐称霸;晏婴力行节俭,善用贤才,二人治国轶事彰显贤能。
屈原忠贞事楚遭谗被疏,作《离骚》明志,屡谏怀王抗秦未果,终投江殉国,楚遂衰亡。
本文通过记述汉代多位酷吏的事迹,揭示其严刑峻法、执法无情的治理方式,反映当时法律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司马迁评述游侠重诺轻生、扶危济困的精神,通过郭解等案例探讨侠义与法制的冲突。
通过滑稽人物的智慧谏言影响君主决策,展现讽谏艺术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论述古代经济发展规律,记载各地物产与商业活动,分析致富之道与人性趋利本质。
司马迁自述家世源流,阐明《史记》创作宗旨,评析六家学说要义,详列全书体例篇章。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宫刑后,以书信阐述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之志,回应任安推贤进士之责。
汉高祖颁布求贤诏,强调任用贤能之士以安天下,并要求地方举荐人才。
汉景帝诏令整顿吏治,强调农桑为本,禁止官吏腐败,保障民生。
汉武帝下诏广求特殊才能之士,强调驾驭人才之道在于用其长
贾谊《过秦论》通过分析秦朝兴亡,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治国教训。
贾谊剖析汉初政治危机,主张削弱诸侯、抵御匈奴、重礼义轻刑罚以固国本。
论述重农贵粟以固国本,主张以粟为赏罚抑商扶农。
邹阳狱中上书梁王,借历史典故申辩忠信,痛陈谗言之害,望君主明察。
劝谏天子勿冒险狩猎,阐明潜在危险,强调防微杜渐之理。
李陵致信苏武,自述降胡之痛,辩白心迹,抒家国之思与功过之辩。
路温舒上书汉宣帝主张德政轻刑,剖析秦朝严刑峻法之弊,建议广开言路改革司法
杨恽复信孙会宗,自述遭贬经历,申明归隐农耕之志,引诗明志,表达安贫乐道、与世相违的处世态度。
诸葛亮北伐前上表劝谏后主,强调亲贤远佞、效忠先帝、振兴汉室之志
李密上表陈述孤苦身世,以祖母年迈需奉养为由,恳辞朝廷征召,请求终养祖母。
晋代渔人偶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村民避秦居此。离后欲返寻不得,隐喻理想社会不可复得。
描述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嗜酒好读的隐士生活,赞颂其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揭露假隐士周子借隐求仕之虚伪,讽刺其变节行为,抒发山林被欺之愤慨。
魏徵谏太宗居安思危,行十思以积德义,保国家长治久安。
徐敬业发布檄文讨伐武则天,控诉其秽乱宫闱、残害忠良之罪,号召天下勤王恢复李唐。
王勃描绘滕王阁壮丽景色与盛宴盛况,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怆,展现穷且益坚之志。
李白致信韩朝宗自荐,借古喻今展现才华抱负,望得识拔以展宏图。
李白与诸弟春夜宴饮桃李园,赏美景叙天伦,赋诗饮酒尽欢而达旦。
通过描绘古战场惨状,反思战争残酷与王道失宣,表达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通过描述陋室环境清幽、往来鸿儒、闲适生活,表达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的志趣。
杜牧借阿房宫之奢靡,讽秦朝暴政亡国,警示后世以史为鉴。
韩愈批判佛老学说,阐述儒家道统,强调仁义道德为治国之本。
韩愈通过对比古今君子待人责己之异,批判时人宽己严人、怠忌成风的弊病。
论麟之祥瑞属性与圣人关系,强调麟以德不以形,虽罕见难辨,圣人出则麟显祥瑞。
阐述从师学习之道,批判耻学风气,论证师道不分贵贱,以孔子无常师为例,赞李蟠遵古道。
国子先生以治学为喻,借匠医之理论人才任用,阐述士人处世之道。
王承福经历天宝之乱后弃官为圬者,阐述劳力自养与社会分工之理,韩愈评其独善其身之道。
韩愈为李贺因父名避讳被诋毁一事辩驳,引经据典批判过度避讳之风。
韩愈批评谏议大夫阳城居官不谏,论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不可尸位素餐。
韩愈二次上书宰相,以水火之喻陈情求援,申述穷饿危亟之境,辩时势可为之理。
韩愈以周公辅政为喻,自荐求仕,批评宰相怠慢人才,表达忧国情怀。
韩愈致信于襄阳,阐述先达与后进相辅相成之理,借典故自荐以求提携。
韩愈向陈给事解释疏远缘由并献文致歉,表仕途坎坷之情。
韩愈以水中怪物自喻,抒写困境中求援而不失气节,探讨命运与际遇。
阐述'不平则鸣'之理,列举历代善鸣者,寄望孟郊以诗鸣世
韩愈赞友人李愿隐居盘谷,通过对比三种人生境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既勉励其遇合燕赵豪杰,又含蓄提醒河北藩镇现状,暗含劝其勿忘朝廷之意。
通过对比汉代二疏与杨巨源辞官归乡之事,探讨古今人物行为异同及社会评价。
河阳节度使乌公求贤得石处士,众人送别寄予厚望。
韩愈借伯乐喻乌公选拔东都石生、温生等人才,致当地无遗贤,抒人才尽取之憾。
韩愈痛悼早逝的侄子十二郎,回忆相依为命的孤苦经历,抒发生死无常之悲怆。
韩愈为柳宗元撰墓志铭,述其家世、仕途坎坷、柳州政绩、义救刘禹锡事,赞其文学成就与节义。
柳宗元驳斥陈子昂对徐元庆复仇案'诛旌并施'主张,论证礼法统一不可偏废。
柳宗元辩驳周公因成王桐叶戏言封弟之事,质疑其合理性,探讨辅政之道。
箕子以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三大人道立世,蒙难存祀,授周洪范,教化朝鲜,受孔子赞颂,唐时立庙祭祀。
通过捕蛇者蒋氏三代遭遇,揭露苛政赋税比毒蛇更残酷的社会现实。
驼善种树喻为官之道,主张顺应自然本性,反对过度干预民生。
借梓人善用规矩绳墨指挥群工,类比宰相治国应抓大放小、知体要而理万国。
柳宗元谪居愚溪,以愚名景自喻,借景抒怀作诗刻石。
柳宗元购得钴鉧潭西小丘,与友人整治后观景抒怀,贺小丘终遇知音。
柳宗元探幽小石城山,见奇石异景而思造物者有无,质疑天工布置之意。
柳宗元闻王参元家遭火灾,一反常理致信祝贺,认为灾火可涤除世人对其家财的猜疑,使其才能得以彰显。
通过待漏院揭示宰相职责,对比贤相忧国与奸相谋私的不同作为,强调为官责任。
王禹偁谪居黄州建竹楼,叙四时景致与闲居之乐,寄宦途漂泊之慨。
通过洛阳园圃兴衰揭示天下治乱,警示后人勿蹈唐末覆辙。
赞严光与光武以道相尚,颂其高风亮节对名教之功,记范仲淹建祠立祀。
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作记,描绘洞庭湖阴晴景象,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志士情怀,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论述谏官制度演变,强调谏官责任与警示题名留史的意义。
范文正公设立义田济助族人,对比晏子仁爱等级,批判当世权贵自私自利。
论述君子以道义为朋,小人以利益为伪朋,列举历代兴亡案例,劝诫君主辨别任用。
欧阳修批判唐太宗纵囚沽名,论述信义与刑法不可悖逆人情常理。
欧阳修回忆与石曼卿、秘演的交往,赞二人气节才华,感怀盛衰变迁,为其诗集作序。
欧阳修论梅圣俞生平及诗作,提出'穷而后工'文学观点,并整理其诗集以传世。
欧阳修以琴疗愈忧疾,作琴说赠友人杨寘,阐述音乐调和心境的功效。
通过后唐庄宗得失天下事例,论证国家盛衰在于人事而非天命,强调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理。
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阐释国家盛衰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
赞魏国公德功耀世,超越世俗富贵,垂范后世。
欧阳修建丰乐亭记滁州山水,述五代战乱至宋太平之变,颂扬民安政简之乐。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建醉翁亭,描绘山水四季美景与宴游之乐,抒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之情。
欧阳子夜读闻秋声,剖析秋之肃杀本质,引申人生忧劳之思,终以虫声伴叹收束。
欧阳修悼念石曼卿,赞其生死不朽,感怀盛衰之理,抒悲怆之情。
欧阳修撰文追念父母,通过母亲教诲彰显父亲清廉仁厚之德,并记述家族受封荣耀以表孝思。
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却未举贤自代,致死后齐国大乱,强调治国需以举贤为本。
通过历史人物与现象分析,指出不近人情的伪君子具有潜在祸国殃民之危。
论述将领治心为本,备战养气,用兵策略及长短之术,强调心理与战略并重。
张公方平受命安定蜀地,以德政平息谣言,蜀人感念立像纪念,苏洵撰文颂其功绩。
论古代圣王以忠厚仁爱为本的赏罚之道,强调宽刑慎罚,推崇君子长者之治。
苏轼论范增应于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去,析其与义帝关系,评其策略得失。
通过张良等历史人物阐释'忍'乃成大事之要义,论述大勇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而就远志。
苏轼论贾谊怀王佐之才而未能善用,剖析其志大量小、才高识浅之失。
本文通过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的事例,论述处理国家隐患需勇于担当,不可苟求自保。
苏轼通过周公孔子境遇对比,阐发安贫乐道、与贤共济之志,并感怀欧阳修与梅直讲知遇之恩。
苏轼建亭后逢旱得雨,民众欢庆,以雨名亭,探讨天、太守、天子、造物之功。
苏轼借凌虚台兴废阐发人事无常之理,讽喻夸世自足之妄。
苏轼阐述超然物外之乐,记述移守胶西后修葺高台登览怀古,体现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苏轼与云龙山人于放鹤亭饮酒论隐逸之乐,借鹤明志抒发超然情怀。
苏轼夜探石钟山考证其名,驳郦元简说与李渤陋见,强调目见耳闻之重。
苏轼赞韩愈以浩然气振八代文衰,道济天下,潮州立庙昭其功绩。
苏轼等请求校正陆贽奏议以助治国,推崇其针砭时弊之论可为帝王师法。
苏轼与客夜游赤壁,通过主客问答探讨自然永恒与人生须臾的哲理,展现豁达心境。
苏轼与客夜游赤壁,饮酒赏景遇孤鹤,后梦道士悟人生空幻。
通过王氏家族三槐堂故事阐述天命与人事关系,论证德行之报终显于后世。
方山子由侠转隐,苏轼偶遇故友,忆其豪迈往事,赞其弃富贵隐居山间。
六国破灭根源在于赂秦,割地求和反致国力衰微。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勿重蹈覆辙。
苏辙阐述养气为文之理,述游历以激发志气,表达求见韩太尉以自壮,并请赐教。
苏辙为张梦得建快哉亭作记,借景怀古,论士人豁达心境与“快哉”之真意。
曾巩致信欧阳修,论述铭志与史书异同,强调道德文章兼备者方能作公是之铭。
曾巩应苏轼之荐为蜀士黎安二生作序,借其被讥迂阔之事自嘲己迂更甚,阐述守道不阿之志。
王安石通过比较两位贤人子固与正之的相似性,阐发共同学习圣人之道的志向,并作诗相别以互警互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洞经历,阐明治学须有志力物相合之理,兼论古书考据之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