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州画像记 - 古文观止

← 返回《古文观止心术刑赏忠厚之至论

张益州画像记

文白对照

苏洵

张公方平受命安定蜀地,以德政平息谣言,蜀人感念立像纪念,苏洵撰文颂其功绩。

张公临危受命

至和元年秋,
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 
蜀人传言:
四川一带人传说, 
有寇至边,
敌冠将要侵犯边界, 
边军夜呼,
驻边军士夜里惊呼, 
野无居人。
四野百姓全都逃光。 
妖言流闻,
谣言流步, 
京师震惊。
京城上下大为震惊。 
方命择帅,
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 
天子曰:
天子说: 
“毋养乱,
“不要酿成祸乱, 
毋助变,
不要助成事变。 
众言朋兴,
虽然众人传说纷起, 
朕志自定,
但我的主意已定, 
外乱不作,
外患不一定会酿成, 
变且中起,
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 
既不可以文令,
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 
又不可以武竞,
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惟朕一二大吏。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
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 
其命往抚朕师。”
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乃推曰:
于是众人推荐说: 
“张公方平其人。”
“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曰:
天子说: 
“然。”
“对!” 
公以亲辞。
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 
不可,
未获批准, 
遂行。
于是就动身出发。 
冬十一月至蜀。
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 
至之日,
到任的那一天, 
归屯军,
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守备,
撤除守备, 
使谓郡县:
派人对郡县长官说: 
“寇来在吾,
“敌寇来了由我负责, 
无尔劳苦。”
不必劳苦你们。” 
明年正月朔旦,
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 
蜀人相庆如他日,
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样庆贺新春, 
遂以无事。
于是一直相安无事。 
又明年正月,
再到了明年的正月里, 
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
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 
公不能禁。
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苏洵论治蜀之道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 
“未乱易治也,
“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 
既乱易治也。
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 
有乱之萌,
有祸乱的苗子, 
无乱之形,
没有祸乱的表现, 
是谓将乱。
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将乱难治,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不可以有乱急,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 
亦不可以无乱弛。
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惟是元年之秋,
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 
如器之攲,
就象器物虽已倾斜, 
未坠于地。
但还没有倒地。 
惟尔张公,
只有你们的张公, 
安坐于其旁,
却能在它旁边安坐, 
颜色不变,
面色不改, 
徐起而正之。
慢慢地起身扶正。 
既正,
扶正之后, 
油然而退,
从容退坐, 
无矜容。
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 
惟尔张公。
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尔繄以生,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 
惟尔父母。
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 
‘民无常性,
‘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 
惟上所待。
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 
人皆曰:
人们都说, 
蜀人多变。
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 
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
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 
重足、屏息之民,
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 
而以砧斧令,
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
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 
而弃之于盗贼,
而沦为与盗贼为伍, 
故每每大乱。
所以常常发生大乱。 
夫约之以礼,
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 
驱之以法,
用法律来差使他们, 
惟蜀人为易。
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急之而生变,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 
虽齐、鲁亦然。
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吾以齐、鲁待蜀人,
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 
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那么蜀人也会把自己当成齐鲁之人。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
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 
以威劫齐民,
用淫威胁迫平民, 
吾不忍为也。
我是不愿干的。 
’呜呼!
’啊, 
爱蜀人之深,
爱惜蜀人如此深切, 
待蜀人之厚,
对待蜀人如此厚道, 
自公而前,
在张公之前, 
吾未始见也。”
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 
皆再拜稽首,
一齐再重新行礼, 
曰:
并说: 
“然。”
“是这样的。” 
 

立像争议与深意

苏洵又曰:
苏洵又说: 
“公之恩在尔心,
“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 
尔死,
你们死了, 
在尔子孙,
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其功业在史官,
他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的史册上, 
无以像为也。
不用画像了。 
且公意不欲,
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 
如何?”
如何是好?” 
皆曰:
众人都说: 
“公则何事于斯,
“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 
虽然,
即使如此, 
于我心有不释焉。
我们心里总觉不安。 
今夫平居闻一善,
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 
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
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 
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 
甚者,
更有甚者, 
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 
以想见其为人,
以便推测他的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
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 
则存之于目。
而且要显现在眼前。 
存之于目,
音容显现在人们目中, 
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 
由此观之,
由此看来, 
像亦不为无助。”
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 
苏洵无以诘,
苏洵听了,无法答对, 
遂为之记。
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颂德与诗歌赞颂

公南京人,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意气昂扬, 
慷慨有大节,
有高尚节操, 
以度量雄天下。
雅量高致,闻名天下。 
天下有大事,
国家有重大事情, 
公可属。
张公是可以托付的。 
系之以诗曰:
末了以诗作结,写道: 
 
天子在祚,
大宋天子坐龙庭, 
岁在甲午。
甲午之年日月新。 
西人传言,
忽然蜀人谣言起, 
有寇在垣。
边关敌寇将兴兵。 
庭有武臣,
朝廷良将纷如雨, 
谋夫如云。
文臣谋士多如云。 
天子曰嘻,
天子赞叹说声嘻, 
命我张公。
命我张公远出征。 
公来自东,
张公方平来东方, 
旗动纛舒舒。
西风猎猎大旗扬。 
西人聚观,
蜀人围观睹风采, 
于巷于涂。
人山人海满街巷。 
谓公暨暨,
齐道张公真坚毅, 
公来于于。
神色镇静又安详。 
公谓西人,
张公开口谕蜀人: 
安尔室家,
“各自还家且安顿, 
无敢或讹。
谣言莫传自安宁。 
讹言不祥,
谣言不祥且勿听, 
往即尔常。
回去照常作营生。 
春尔条桑,
春日动手修桑枝, 
秋尔涤场。
秋天谷场要扫清。” 
西人稽首,
蜀人磕头拜张公, 
公我父兄。
称他就象父与兄。 
公在西囿,
公在蜀国园林居, 
草木骈骈。
草木繁茂郁葱葱。 
公宴其僚,
宴请文官与武将, 
伐鼓渊渊。
击鼓作乐咚咚响。 
西人来观,
蜀人庆贺来观望, 
祝公万年。
共祝公寿万年长。 
有女娟娟,
姑娘佳丽美婵娟, 
闺闼闲闲。
幽娴贞静闺房间。 
有童哇哇,
幼儿哇哇向人啼, 
亦既能言。
牙牙学语已能言。 
昔公未来,
当初张公不来蜀, 
其汝弃捐。
你辈早已填沟壑。 
禾麻芃芃,
如今庄稼多茂盛, 
仓庾崇崇。
粮仓高耸堆满谷。 
嗟我妇子,
可感我们妇与子, 
乐此岁丰。
欢欢喜喜庆丰足。 
公在朝廷,
张公本是朝中臣, 
天子股肱。
天子左右得力人。 
天子曰归,
天子下诏命返驾, 
公敢不承。
张公岂敢不允承。 
作堂严严,
修起殿堂好庄严, 
有庑有庭。
又有廊房又有庭。 
公像在中,
公像挂在正当中, 
朝服冠缨。
朝服冠带宛如真。 
西人相告,
蜀人纷纷来禀告, 
无敢逸荒。
不敢放荡作懒人。 
公归京师,
张公放心回京城, 
公象在堂。
像挂殿堂传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