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功过与齐乱之始
管仲相威公,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
霸诸侯,
称霸于诸侯,
攘夷狄,
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
终其身齐国富强,
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
诸侯不敢叛。
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
管仲死后,
竖刁、易牙、开方用,
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
威公薨于乱,
桓公死于宫廷内乱,
五公子争立,
五位公子争抢君位,
其祸蔓延,
此祸蔓延,
讫简公,
直到齐简公,
齐无宁岁。
齐国无一年安宁。
管仲论市工农商夫功之成,
功业的完成,
非成于成之日,
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盖必有所由起;
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
祸之作,
祸乱的发生,
不作于作之日,
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
亦必有所由兆。
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
故齐之治也,
齐国的安定强盛,
吾不曰管仲,
我不说是由于管仲,
而曰鲍叔。
而说是由于鲍叔。
及其乱也,
至于齐国的祸乱,
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
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
而曰管仲。
而说是由于管仲。
何则?
为什么呢?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
威公也。
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
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
那桓公是什么人,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
管仲也。仲之疾也,
管仲病危时,
公问之相。
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
当是时也,
此时,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
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
非人情,
不讲人情,
不可近而已。
不能亲近”罢了。
举贤之道的对比分析
呜呼!
唉,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
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
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威公声不绝于耳,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
色不绝于目,
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
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
他开始不重用他们,
徒以有仲焉耳。
只是由于管仲在,
一日无仲,
一旦管仲没了,
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
齐国不怕有这三人,
而患无仲。
而是怕没有管仲。
有仲,则三子者,
有管仲在,
三匹夫耳。
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
不然,
若不是这样,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
虽威公幸而听仲,
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
诛此三人,
杀了这三个人,
而其余者,
但其余的这类人,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
呜呼!
唉!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
因威公之问,
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
则仲虽死,
那么管仲虽死,
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夫何患三子者?
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
不言可也。
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苏洵五伯莫盛于威、文,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
文公之才,不过威公,
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
其臣又皆不及仲;
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
灵公之虐,
晋灵公暴虐,
不如孝公之宽厚。
不如齐孝公宽厚。
文公死,
可晋文公死后,
诸侯不敢叛晋,
诸侯不敢背叛晋国。
晋习文公之余威,
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
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
何者?
为什么呢?
其君虽不肖,
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
而尚有老成人焉。
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
威公之薨也,
桓公死后,
一乱涂地,
齐国一败涂地,
无惑也,
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
彼独恃一管仲,
他仅依靠一个管仲,
而仲则死矣。
管仲却死了。
贤臣托国的历史镜鉴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
天下并非无贤人,
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
威公在焉,
桓公在世时,
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
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
吾不信也。
我不相信。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
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
且各疏其短。
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而又逆知其将死,
而且预料自己将死。
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吾观史鰌,
我看史鳅,
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
故有身后之谏。
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
萧何且死,
萧何临死,
举曹参以自代。
推荐曹参代替自己。
大臣之用心,
大臣的用心,
固宜如此也。
本来应该如此啊!
夫国以一人兴,
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
以一人亡。
一个人而灭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
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
而忧其国之衰,
而忧虑国家的衰败。
故必复有贤者,
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
而后可以死。
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
彼管仲者,
那管仲,
何以死哉?
凭什么可以死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