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田记 - 古文观止

← 返回《古文观止谏院题名记朋党论

义田记

文白对照

钱公辅

范文正公设立义田济助族人,对比晏子仁爱等级,批判当世权贵自私自利。

义田设立与制度

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 
苏人也,
苏州人, 
平生好施与,
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 
择其亲而贫,
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 
疏而贤者,
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 
咸施之。
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 
方贵显时,
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 
置负(靠近)郭(外城)常稔(rěn,
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线,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 
谷物成熟)之田千亩,
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 
号曰义田,
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 
以养济群族之人。
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日有食,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 
岁有衣,
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嫁娶婚葬,
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皆有赡。
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而时其出纳焉。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 
日食人一升,
“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 
岁衣人一缣,
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 
嫁女者五十千,
齐国的士子, 
再嫁者三十千,
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象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 
娶妇者三十千,
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 
再娶者十五千,
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 
葬者如再嫁之数,
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 
幼者十千。
“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 
族之聚者九十口,
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 
岁入给稻八百斛。
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 
以其所入,
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 
给其所聚,
歌妓的众多, 
沛然有余而无穷。
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 
此其大较也。
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 
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生平志业承继

初,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 
公之未贵显也,
功名传遍天下, 
尝有志于是矣,
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 
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我可以不用赘述了。 
既而为西帅,
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语译 
及参大政,
范文正公, 
于是始有禄赐之入,
是蘇州人氏。一生乐於周济别人, 
而终其志。
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  
公既殁(去世),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 
后世子孙修其业,
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 
承其志,
名为「义田」, 
如公之存也。
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 
公虽位充禄厚,
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 
而贫终其身。
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 
殁之日,
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 
身无以为敛(收敛尸体),
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的一万五; 
子无以为丧,
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 
遗其子而已。
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 
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晏子仁爱对比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富贵显达时, 
桓子曰:
就已经有意这样做了, 
「是隐君之赐也。
可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力量办到。後来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 
」晏子曰:
文正公去世以後,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自臣之贵,
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去世的时候, 
父之族,
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无不乘车者;
从前晏平仲乘坐由瘦弱马匹所拉的破旧车子,桓子说:「这是隐没国君的赏赐。」晏子说: 
母之族,
「自从我显贵以後,父亲的族人,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族人, 
无不足于衣食者;
没有不丰衣足食的; 
妻之族,
妻子的族人, 
无冻馁者;
没有受冻挨饿的; 
齐国之士,
齐国的读书人, 
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是隐没了国君的赏赐呢? 
彰君之赐乎?
还是彰显了国君的赏赐呢?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於是齐侯就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 
予尝爱晏子好仁,
我曾经敬佩晏子好做善事, 
齐侯知贤,
齐侯识别贤人, 
而桓子服义也。
和桓子敬服义理。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更喜爱晏子行仁有等级, 
而言有次也;
而且说话有次序; 
先父族,
先是父族, 
次母族,
其次母族, 
次妻族,
再其次是妻族, 
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然後才推及关系疏远的贤士。 
孟子曰:
孟子说过: 
「亲亲而仁民,
「先亲爱亲人,然後仁爱百姓, 
仁民而爱物。
仁爱百姓,然後爱惜万物。 
」晏子为近之。
」晏子的行事,和孟子的说法很接近。 
观文正之义,
如今看看范文正公的义田, 
贤于平仲,
胜於晏平仲,它的制度良善, 
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可以推行久远,又似乎超过晏子了。 
 

讽世高义之论

呜呼!
唉! 
世之都三公位,
世上那些高居三公之位, 
享万锺禄,
享受万锺俸禄的人, 
其邸第之雄,
他们官邸的宏伟富丽, 
车舆之饰,
车马的华丽, 
声色之多,
歌女舞伎的众多, 
妻孥之富,
妻妾儿女生活的富裕, 
止乎一己,
只限於一己的享受罢了; 
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
亲族的人, 
岂少哉!
不能进他们大门的难道会少吗? 
况于施贤乎!
何况是周济关系疏远的贤士呢? 
其下为卿大夫,为士,
其次那些担任卿大夫和士的人俸禄丰厚,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
生活富裕, 
止乎一己;
却也只限於一己的享受而已; 
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
亲族的人拿著瓢、囊行乞或饿死成为沟中弃屍的又难道会少吗? 
况于他人乎!
何况是救济别人呢! 
是皆公之罪人也。
这些都是愧对文正公的人。  
公之忠义满朝廷,
文正公的忠义遍布满朝廷, 
事业满边隅,
功业遍及边境, 
功名满天下,
功名传遍天下, 
后必有史官书之者,
後代必定有史官把这些记录下来, 
予可略也。
我可以不用多所记述。 
独高其义,
我只是特别推崇他的高风义举, 
因以遗于世云。
因此写下此文传给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