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三大道
凡大人之道有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
一曰正蒙难,
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
二曰法授圣,
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
三曰化及民。
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
殷有仁人曰箕子,
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
实具兹道以立于世,
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
故孔子述六经之旨,
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
尤殷勤焉。
对他特别重视。
践行三德
当纣之时,
在殷纣王那时候,
大道悖乱,
大道背弃,政治混乱,
天威之动不能戒,
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
圣人之言无所用。
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
进死以并命,
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
诚仁矣,
确实是一种“仁”德,
无益吾祀,
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
故不为。
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
委身以存祀,
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
诚仁矣,
确实也是一种“仁”德,
与亡吾国,
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
故不忍。
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
具是二道,
上述这两种办法,
有行之者矣。
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
是用保其明哲,
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
与之俯仰;
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
晦是谟范,
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辱于囚奴;
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
昏而无邪,
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
聩而不息;
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
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
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
正蒙难也。
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
及天命既改,
等到天命更改了,
生人以正,
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
乃出大法,
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
用为圣师。
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
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
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
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
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
法授圣也。
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
及封朝鲜,
等到被封在朝鲜,
推道训俗,
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
惟德无陋,
使德行不再鄙陋,
惟人无远,
人民不再疏远,
用广殷祀,
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
俾夷为华,
使外夷变为华夏,
化及民也。
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
率是大道,
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
丛于厥躬,
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天地变化,
天地变化发展,
我得其正,
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
其大人欤?
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历史假设
呜乎!
啊!
当其周时未至,
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
殷祀未殓,
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
比干已死,
比干已经死掉,
微子已去,
微子也已离去,
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
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
武庚念乱以图存,
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
国无其人,
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
谁与兴理?
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
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
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
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
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
其有志于斯平?
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后世祭祀
唐某年,
唐朝的某一年,
作庙汲郡,
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
岁时致祀,
逢年遇节便祭祀他。
嘉先生独列于易象,
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
作是颂。
便写了这篇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