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 - 古文观止

← 返回《古文观止阿房宫赋原毁

原道

文白对照

韩愈

韩愈批判佛老学说,阐述儒家道统,强调仁义道德为治国之本。

道统正名

博爱之谓仁,
博爱叫做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合宜于仁的行为叫做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从仁义再向前去的叫做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 
仁与义为定名,
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 
道与德为虚位。
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 
故道有君子小人,
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 
而德有凶有吉。
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老子之小仁义,
老子轻视仁义, 
非毁之也,
并不是诋毁仁义, 
其见者小也。
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 
坐井而观天,
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 
曰天小者,
说天很小, 
非天小也。
其实天并不小。 
彼以煦煦为仁,
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 
孑孑为义,
把谨小慎微认为义, 
其小之也则宜。
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 
其所谓道,
老子所说的道, 
道其所道,
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 
非吾所谓道也。
不是我所说的道。 
其所谓德,
他所说的德, 
德其所德,
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 
非吾所谓德也。
不是我所说的德。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
凡是我所说的道德, 
合仁与义言之也,
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 
天下之公言也。
是天下的公论。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
老子所说的道德, 
去仁与义言之也,
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 
一人之私言也。
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道统衰微

周道衰,
自从周道衰落, 
孔子没,
孔子去世以后, 
火于秦,
秦始皇焚烧诗书, 
黄老于汉,
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 
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
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 
不入于杨,
不归入杨朱学派, 
则归于墨;
就归入墨翟学派; 
不入于老,
不归入道学, 
则归于佛。
就归入佛学。 
入于彼,
归入了那一家, 
必出于此。
必然轻视另外一家。 
入者主之,
尊崇所归入的学派, 
出者奴之;
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 
入者附之,
依附归入的学派, 
出者污之。
就污蔑反对的学派。 
噫!
唉!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
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 
孰从而听之?
到底听从谁的呢? 
老者曰:
道家说: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 
佛者曰:
佛家也说: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 
为孔子者,
研究孔学的人, 
习闻其说,
听惯了他们的话, 
乐其诞而自小也,
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 
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 
不惟举之于口,
不仅在口头说, 
而又笔之于其书。
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 
噫!
唉! 
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
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 
其孰从而求之?
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社会失序

甚矣,人之好怪也,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份了! 
不求其端,
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 
不讯其末,
不考察事情的结果, 
惟怪之欲闻。
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 
古之为民者四,
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 
今之为民者六。
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 
农之家一,
务农的一家, 
而食粟之家六。
要供应六家的粮食; 
工之家一,
务工的一家, 
而用器之家六。
要供应六家的器用; 
贾之家一,
经商的一家, 
而资焉之家六。
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圣人治世

古之时,
古时候, 
人之害多矣。
人民的灾害很多。 
有圣人者立,
有圣人出来, 
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养的生活方法, 
为之君,为之师。
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 
驱其虫蛇禽兽,
驱走那些蛇虫禽兽, 
而处之中土。
把人们安顿在中原。 
寒然后为之衣,
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 
饥然后为之食。
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 
木处而颠,
栖息在树木上容易掉下来, 
土处而病也,
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 
然后为之宫室。
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
又教导他们做工匠,供应人民的生活用具; 
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物有无; 
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
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 
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
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恩爱感情; 
为之礼以次其先后,
制定礼节,以分别尊卑秩序; 
为之乐以宣其湮郁,
制作音乐,以宣泄人们心中的郁闷;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懒散的人;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制定刑罚,以铲除那些强暴之徒。 
相欺也,
因为有人弄虚作假, 
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于是又制作符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 
相夺也,
因为有争夺抢劫的事, 
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于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家国。 
害至而为之备,
总之,灾害来了就设法防备; 
患生而为之防。
祸患将要发生,就及早预防。 
今其言曰:
现在道家却说: 
“圣人不死,
“如果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大盗就不会停止。 
剖斗折衡,
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 
而民不争。”
人民就不会争夺了。” 
呜呼!
唉! 
其亦不思而已矣。
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 
如古之无圣人,
如果古代没有圣人, 
人之类灭久矣。
人类早就灭亡了。 
何也?
为什么呢? 
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
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 
无爪牙以争食也。
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三纲沦丧

是故君者,
因此说,君王, 
出令者也;
是发布命令的; 
臣者,
臣子, 
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 
民者,
百姓, 
出粟米麻丝,
是生产粮食、丝麻, 
作器皿,
制作器物, 
通货财,
交流商品, 
以事其上者也。
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 
君不出令,
君王不发布命令, 
则失其所以为君;
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
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 
则失其所以为臣;
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职责;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
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 
以事其上,则诛。
就应该受到惩罚。 
今其法曰,
现在佛家却说, 
必弃而君臣,
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 
去而父子,
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 
禁而相生相养之道,
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以便追求那些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 
呜呼!
唉呀! 
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
他们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 
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贬斥。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
他们又不幸而没有出生在三代以前, 
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没有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导。 
 

夷夏之辨

帝之与王,
五帝与三王, 
其号虽殊,
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 
其所以为圣一也。
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 
夏葛而冬裘,
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 
渴饮而饥食,
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 
其事虽殊,
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 
其所以为智一也。
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 
今其言曰:
现在道家却说: 
“曷不为太古之无事”?”
“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 
是亦责冬之裘者曰:
这就好象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 
“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 
传曰:
《礼记》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 
先治其国;
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
要治理好他的国家, 
先齐其家;
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 
欲齐其家者,
要整顿好他的家庭, 
先修其身;
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 
欲修其身者,
要进行自我修养, 
先正其心;
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 
欲正其心者,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先诚其意。”
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
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 
将以有为也。
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 
灭其天常,
灭绝天性, 
子焉而不父其父,
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 
臣焉而不君其君,
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 
民焉而不事其事。
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
孔子作《春秋》,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经曰:
《论语》说: 
“夷狄之有君,
“夷狄虽然有君主, 
不如诸夏之亡。”
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 
《诗》曰:
《诗经》说: 
戎狄是膺,
“夷狄应当攻击, 
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
荆舒应当惩罚。”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 
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道统重建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 
何也?
是什么呢? 
博爱之谓仁,
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
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 
礼、乐、刑、政;
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 
其民:士、农、工、贾;其位:
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 
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 
其服:麻、丝;
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 
其居:宫、室;其食:
它们的居处是房屋, 
粟米、果蔬、鱼肉。
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 
其为道易明,
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 
而其为教易行也。
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 
是故以之为己,
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 
则顺而祥;
就能和顺吉祥; 
以之为人,
用它们来对待别人, 
则爱而公;
就能做到博爱公正; 
以之为心,
用它们来修养内心, 
则和而平;
就能平和而宁静; 
以之为天下国家,
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 
无所处而不当。
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 
是故生则得其情,
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死则尽其常。
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 
效焉而天神假,
祭天则天神降临, 
庙焉而人鬼飨。
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 
曰:
有人问: 
“斯道也,
“你这个道, 
何道也?”
是什么道呀?” 
曰:
我说: 
“斯吾所谓道也,
“这是我所说的道, 
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 
尧以是传之舜,
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 
舜以是传之禹,
舜传给禹, 
禹以是传之汤,
禹传给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孔子传给孟轲, 
轲之死,
孟轲死后, 
不得其传焉。
没有继承的人。 
荀与扬也,
只有荀卿和扬雄, 
择焉而不精,
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 
语焉而不详。
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 
由周公而上,
从周公以上, 
上而为君,
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 
故其事行。
所以儒道能够实行; 
由周公而下,
从周公以下, 
下而为臣,
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 
故其说长。
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 
曰:
我以为: 
“不塞不流,
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 
不止不行。
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 
人其人,
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 
火其书,
烧掉佛经道书, 
庐其居。
把佛寺、道观变成民房。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阐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导人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生活, 
其亦庶乎其可也!”
这样做也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