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读典籍

卷一 孟春纪

孟春

记述孟春时节的礼制规范,包括天子迎春礼仪、农事安排与生态保护措施,强调顺应天时以保国泰民安

孟春之月立春天子太皞句芒迎春祈谷躬耕农事禁忌

本生

论述保全天性之道,主张节制物欲,批判富贵者沉溺声色损害生命本质。

全生养性圣人贵富物欲天性三患惑主

重己

论述珍视生命、顺应自然与节制欲望的重要性,强调有道者需明察性命之情。

性命之情慎之适欲阴阳不适养性

贵公

论述治国必先至公之理,通过圣王典范与管仲荐相故事阐明公心为政要义。

天下为公管仲周公老聃鲍叔牙隰朋王道三皇五帝私利

去私

通过天地、圣王、贤臣等典故阐述大公无私的理念,强调公心为治国之本。

去私大义举贤禅让墨者之法

卷二 仲春纪

仲春

记述仲春时节的礼制规范、祭祀活动与农事安排,展现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仲春天子祭祀高禖农事礼制节气太皞句芒律令

贵生

阐述圣人贵生思想,通过历史人物故事说明保全生命重于权位名利。

贵生圣人子州支父王子搜颜阖全生迫生养生

情欲

论情欲本性及圣人节制之道,对比俗主放纵之害,以孙叔敖辅政为例阐明治身治国法天地之理。

情欲圣人贵生神农黄帝桀纣彭祖孙叔敖荆庄王法天地

当染

墨子以染丝喻治国修身,列举历代君臣正反案例,强调环境影响与选择贤臣的重要性。

所染当所染不当贤臣治国修身历史案例儒家墨家师承

功名

阐述圣王以德厚聚民,暴君强令失道,强调治国需顺其理而不可逆民性。

功名德厚归附圣王桀纣民心

卷三 季春纪

季春

《季春》记述农历三月天文历法、祭祀礼仪与农事政令,强调天子顺应时令布德行惠,详述农桑禁令与违时后果。

季春之月太皞句芒桐始华天子布德司空命后妃斋戒九门磔禳行冬令甘雨三旬

尽数

探讨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情志、饮食、环境之害,以保精气通畅而达长寿。

养生阴阳精气去害圣人五味五情七害流水不腐巫医

先己

本文强调治国必先治身,通过汤、夏后启、孔子等例证,阐述修身为本、无为而治的思想。

治身无为修身天下圣人先己治国自胜顺性

论人

论述治国修身之道,强调自我反省与识人用人之法,阐明得道者应物变化之理。

反诸己求诸人知一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圜道

论述天道循环与地道分职的运行规律,阐明圣王效法天地之道设立官职、颁布政令的治国理念。

圜道地道圣王精气官职尧舜黄帝号令贤主治国

卷四 孟夏纪

孟夏

《孟夏》记述了农历四月天子顺应时令的礼仪活动、农事安排及政令,强调顺天应时的治国理念。

孟夏天子立夏祭祀农事礼乐政令禁忌

劝学

强调尊师重道与学习的重要性,以圣贤为例阐明忠孝之理与教学之道的关联。

忠孝尊师圣人疾学理义

尊师

通过列举圣贤尊师事例,阐述尊师重道对成身利人的核心价值,强调教与学是达天性的根本途径。

尊师学习圣人贤者教育天性成身礼敬教义忠孝

诬徒

通过对比善教者与不善教者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对学业成败的影响,主张以己度人、师徒同体的教育理念。

达师弟子劝学理义师徒同体子华子学业道术愎过自用反己以教

用众

强调借助众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论述集体智慧与善学的重要性。

善学取众长补短辩议三皇五帝孟贲田骈齐王

卷五 仲夏纪

仲夏

《仲夏》记述仲夏时令的天文气候、天子礼仪、祭祀农事及政令禁忌,强调顺应时令以避灾祸。

仲夏炎帝祝融蕤宾小暑螳螂生雩祭登黍阴阳争斋戒行冬令

大乐

论述音乐源于太一阴阳之道,阐明和适之乐与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

太一阴阳君臣万物嗜欲治国

侈乐

论述奢侈音乐导致国家衰败,强调节制嗜欲方能保民安国。

侈乐圣王嗜欲民怨乐之情珠玉戈剑宋之衰齐之衰楚之衰寒温劳逸饥饱

适音

论述感官欲望与心境的关系,阐明音乐须适中平和方能通政教化的道理。

适音五音治国平和礼乐政通移风易俗

古乐

记述上古至周代音乐发展历程,展现礼乐制度在治国安民中的重要作用。

古乐礼乐制度五弦瑟十二律咸池大章九招大武三象黄帝帝颛顼帝喾周公旦伊尹伶伦凤皇八风

卷六 季夏纪

季夏

记述季夏时节的礼仪政令,包括祭祀活动、农事安排与禁忌,强调顺天应时的治国理念。

季夏天子炎帝祝融神农祭祀虞人五行时令农事

音律

阐述古代十二律的生成法则及其与月份、自然现象、农事活动的对应关系。

十二律三分损益法节气阴阳农事

音初

记述四方音律起源传说,阐释音乐与德行、社会治乱之关系,强调正德修乐。

东音南音西音北音孔甲涂山氏周公召公周昭王辛余靡殷整甲秦缪公有娀氏

制乐

通过成汤、周文王、宋景公以德应天异之事,阐明祸福相依、修德弭灾之理。

至治祥瑞灾异修德圣人之道

明理

论述乱国君主不明礼乐致天灾人祸,社会伦理崩坏,异象频生,终致国家灭亡。

五帝三王乱国之主天赏君臣相贼天象异常妖孽子华子至乐灾异

卷七 孟秋纪

孟秋

记述孟秋时令特征、天子迎秋礼仪及政令农事,强调顺应天时以避灾祸。

孟秋立秋天子少皞蓐收迎秋行戮收敛堤防阴阳

荡兵

论述战争起源与义兵必要性,反对偃兵主张,强调善用兵如良药可治世。

义兵偃兵争斗圣王蚩尤五帝刑罚诛伐

振乱

论述乱世中攻伐与救守之利弊,主张以义兵讨伐无道,反对颠倒赏罚的救守主张。

黔首世主义兵攻伐救守无道不义赏罚乱世贤主秀士

禁塞

本文批判不义救守行为,主张唯义兵可行,列举暴君恶果警示天下。

救守无道不义义兵攻伐祸害赏罚三皇五帝暴君

怀宠

论述义兵诛暴君、顺天道、救民死,以德服人得民归附之理。

义理暴虐诛不当为君者救民顺天之道得民滋众不私其财化兵不接刃

卷八 仲秋纪

仲秋

记述仲秋时节的天象物候、礼仪政令与农事活动,强调顺应天时的重要性。

仲秋天子祭祀农事政令物候礼仪筑城度量衡节气

论威

论述军队纪律统一、将领威信与战略先机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军令威信至兵先机凶器凶德专诸豫让

简选

通过历史战例论证精兵良械与良将指挥是战争胜利核心要素,批驳轻视军备的谬论。

简选精良兵械铦利汤武齐桓公晋文公吴阖庐良车锐卒教卒胜人

决胜

论述用兵之道,强调义智勇三德,善因敌制胜,胜在己不可被克。

民气因敌不可胜圣人桀纣商周

爱士

通过秦缪公宽恕食马野人、赵简子杀骡救士两则典故,阐述君主行德爱人则士民效死的治国之道。

仁德爱士报恩战争治国

卷九 季秋纪

季秋

记述季秋时令特征、天子政令祭祀、农事安排及违令后果,体现古代月令制度。

季秋天子少皞蓐收候雁来菊有黄华田猎祭祀政令农事

顺民

论述先王顺民心以立功名,通过汤祷桑林、文王辞地请刑、越王苦身亲民等历史事例印证其理。

顺民心文王越王齐庄子诸侯得民有道祈福炮烙之刑会稽之耻

知士

以千里马喻贤士,通过静郭君善用剂貌辨终得宣王重用的故事,阐述识人用贤之道。

千里马良工静郭君剂貌辨宣王知人纳谏辞相

审己

论述探究事物根本原因的重要性,通过历史典故说明不知其故必致困顿。

审己原因存亡贤不肖岑鼎柳下季齐湣王越王授

精通

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物典故阐述精通之理,强调圣人以德化民、精诚感应、骨肉相亲的内在联系

精通圣人骨肉之亲感应兔丝茯苓慈石蚌蛤养由基伯乐庖丁钟子期申喜

卷十 孟冬纪

孟冬

记述孟冬时节的礼制,天子主持立冬祭祀,颁布政令督促农工,强调顺时应天,违令则灾异频生。

孟冬天子立冬祭祀应钟玄冥龟策司徒工师水虞渔师

节丧

论述古代厚葬弊端,主张安葬应重实质而非形式,批判奢侈丧葬风气。

生死观安葬孝道厚葬盗墓节俭圣人世俗

安死

反对厚葬提倡俭葬,揭示厚葬招致盗掘之理,警示世人效法先王节制丧葬

厚葬俭葬盗墓先王孝子忠臣丘垄珠玉国亡是非

异宝

通过孙叔敖、伍子胥、子罕等人对宝物不同认知,阐述有道者异于俗的价值观。

异宝孙叔敖五员子罕江上丈人有道者寝之丘千金之剑抟黍

异用

阐述万物之用因人而异,汤、文王、孔子以仁德用材,桀纣反之,强调治国之道在善用资源。

治乱存亡文王孔子网开三面泽及髊骨

卷十一 仲冬纪

仲冬

记述仲冬时令的天象特征、祭祀礼仪与政令措施,强调顺应阴阳闭藏之道

仲冬天子颛顼玄冥黄钟畅月阴阳斋戒物候政令

至忠

通过申公子培舍身护主与文挚医疾殉身两则典故,阐述忠臣在不同世道践行忠义的精神内核。

至忠贤主不肖主忠言申公子培文挚随兕穆行治世浊世

忠廉

通过要离刺庆忌与弘演殉主护国的忠烈事迹,阐释士人为忠义杀身忘辱的精神品格。

忠廉要离庆忌弘演吴王卫懿公杀身成仁忠诚仁义

当务

论述辨、信、勇、法需合义务,通过反面例证指出不当之害,强调当理行事。

盗有道直躬微子启

长见

通过历史故事阐述长远眼光的重要性,揭示不同决策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长见圣人治国预见后世贤能谗言兴衰

卷十二 季冬纪

季冬

记述季冬时节的礼制规范,包含天象历法、祭祀礼仪、农事安排及岁时禁忌

季冬祭祀颛顼玄冥大吕农事渔猎岁终

士节

阐述士人重节操之道,通过北郭骚以死明晏子之清白,彰显士为义赴死的精神。

士节晏子北郭骚养母自刎国君贤者气节

介立

记述介子推拒赏归隐、爰旌目宁死不食盗食等事,强调气节重于生命。

介子推晋文公爰旌目忠义气节隐居拒赏饿死不食盗食

诚廉

伯夷叔齐坚守气节,拒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彰显士人重道轻生的精神。

气节忠诚伯夷叔齐周武王盟约首阳山

不侵

论述士为知己者效忠之理,通过豫让择主与公孙弘使秦彰显士之忠义与智慧。

知己豫让公孙弘孟尝君秦昭王国士尊贵富大

卷十三 有始览

听言

强调分辨言论善恶以治国,学习与实践为根本,列举历史例证阐明观点。

听言察善圣王之道乱世爱利学问历史典故

谨听

论述君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以历史兴亡论证自省与纳谏的治国之道。

礼贤下士治国之道贤者自省周室灭亡

卷十四 孝行览

孝行

论述孝道为治国之本,从天子至士民皆以孝立身,并详述养亲五道与孝行准则

务本三皇五帝曾子养亲全而归之乐正子春

本味

论述贤主与贤士相得的重要性,通过伊尹辅汤、伯牙绝弦等典故,阐明得贤者得功名之理,兼述至味之道。

得贤伊尹伯牙钟子期至味治国知音

义赏

论述赏罚之道关乎治国成败,通过晋文公诈战尊贤、赵襄子危时重礼等典故,阐明赏罚当以义为本方能成教化的核心思想。

赏罚教化忠信诈伪晋文公雍季咎犯城濮之战赵襄子孔子

遇合

论述机遇与人际关系的偶然性,通过历史人物与寓言故事阐明遇合无常之理。

遇合时运人才治国识人无常寓言孔子陈侯敦洽雠糜

卷十五 慎大览

察今

阐述法律应随时代变革,反对墨守成规,提出察今知古的变法思想。

变法察今知古因时制宜先王之法刻舟求剑荆人袭宋时移世易

卷十六 先识览

先识

论述国家将亡时贤者先知离去之理,以夏商晋周及中山齐为例,揭示存亡之道。

国之亡有道者贤者图法五尽

正名

通过正名论述治国之道,强调名实相符的重要性,以尹文与齐王对话揭示名实相悖导致国乱。

名正名丧刑名治乱尹文齐湣王悖逆声实辨名实

卷十七 审分览

任数

阐述治国之道,强调君臣职责分明,耳目心智不足恃,应因循道术无为而治。

君臣治乱耳目心智因循道术韩昭釐侯申不害齐桓公孔子

知度

论述明君治国要执权用术,任贤使能,审名责实,以达至治之境。

明君治国之道任人唯贤除奸治官船骥之喻霸王者亡国者

不二

论述治国需统一思想,列举诸子不同主张,强调法令一致、万民协力方为圣人之道。

治国诸子百家法令统一圣人金鼓

卷十八 审应览

淫辞

通过多则故事阐述言辞与行为的关系,揭示诡辩的危害及言行不一的后果。

言辞言行相诡盟约诡辩法律逻辑参验善恶刑罚类比

卷十九 离俗览

用民

论述治国需善用赏罚之道,以爱利为本,历史案例佐证用民之术。

用民赏罚阖庐吴起汤武勾践爱利夙沙密须

举难

论述举荐人才之难,强调人无完人,当权用其长,并引孔子、魏文侯、齐桓公等例证。

举人难责人自责物不可全用人之长金木之喻

卷二十 恃君览

恃君

论述君主制度产生的必要性,通过群聚立君以制利,列举无君之患及忠臣典故强调君臣伦理。

君道群聚圣人豫让柱厉叔君臣之义置天子太古无君

长利

通过伯成子高辞诸侯、辛宽论分封、戎夷舍生取义三则典故,阐述贤者重长远之利与仁德大义。

长利赏罚德衰分封仁爱牺牲

骄恣

论述君主骄恣亡国之理,通过晋厉、魏武、齐宣、赵简等案例阐明纳谏督臣之道。

骄恣谏臣亡国自智礼士纳谏督责诸侯谗人宫室

卷二十一 开春论

开春

本文通过历史故事阐述善说者的智慧,强调顺应时势、善用先王之义以劝谏,涉及魏惠王葬礼、段乔筑城及祈奚救叔向等事例。

善说者应物共伯和惠公文王之义段乔封人子高祈奚叔向

察贤

通过良医治国、魏文侯礼贤、宓子贱任人而治等典故,论述贤主治国应执要任贤而非事必躬亲。

贤者良医任人任力国治魏文侯宓子贱巫马期

审为

论述生命价值高于物质利益,通过太王亶父迁国、子华子劝谏等典故阐明审慎权衡轻重的道理。

尊生轻重利累形太王亶父子华子中山公子牟

爱类

阐述仁者爱民之道,通过墨子止战、大禹治水、惠子喻政等典故,论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利民墨子公输般惠子匡章神农之教攻宋

贵卒

阐述智谋贵在敏捷之理,通过吴起临终计、公子小白诈死继位、伶悝父子诈死等典故印证主题。

贵卒吴起荆王公子小白鲍叔管仲镞矢诈死中山之战

卷二十二 慎行论

慎行

通过费无忌构陷太子、庆封弑君覆族等史例,阐明慎行虑义的重要性与不慎行的灾祸后果。

慎行义利之辨谗言家族覆灭历史教训

无义

本文通过公孙鞅诱捕公子卬等典故,论述义为万利之本,揭示背信逐利者的必然下场。

公孙鞅公子卬背信郑平续经公孙竭

疑似

论相似之物易致迷惑,举玉人相剑、幽王戏诸侯、黎丘鬼效形等典故,强调辨察疑似之迹的重要性。

疑似物之相似贤主亡国之主墨子杨子褒姒幽王黎丘丈人

壹行

论述治国需明辨可知之道,维系人伦十际,强调威利相济与行为可知性对存亡的影响。

不可知十际威利强大孔子贲卦人伦禁劝盗贼

求人

本文论述贤人对国家治乱的重要性,列举历代圣王求贤典故与贤人辅政事例。

贤人治国安危求贤圣王尧舜伊尹傅说许由子产

察传

论述传闻需审慎验证之理,通过历史典故阐明不察传闻的危害与审察之必要。

察传审察传闻验证讹误齐桓公孔子夔一足丁氏穿井三豕涉河

卷二十三 贵直论

贵直

阐述贤主贵士直言之理,通过能意、狐援、烛过三则故事论证直言对治国的重要性。

直言贤主谏言亡国之戒士气纳谏

直谏

通过齐桓公与荆文王纳谏事例,阐述直言进谏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直谏犯危齐桓公管仲鲍叔荆文王葆申极言贤者治国

知化

吴王夫差不听子胥谏言执意伐齐,虽胜却遭越国反噬而亡国,强调预知变化的重要性。

知化吴王夫差子胥太宰嚭伐齐吴越之争谏言国亡

过理

通过夏桀商纣、晋灵公、齐湣王、宋王等暴君事例,揭示因纵欲无度、施行暴政导致亡国的历史规律。

亡国不适暴行劝谏昏君

壅塞

通过戎王、宋王、齐宣王等事例,揭示君主闭塞言路、自欺欺人终致亡国的道理。

壅塞亡国直言自欺阿谀赏罚狂夫戴氏

原乱

晋国历经献公骊姬之乱、惠公背约、文公振政,五度大乱三度小乱,终由文公止乱定国。

晋乱骊姬里克秦缪公晋文公韩原之战城濮之战三君死背秦德施舍振废

卷二十四 不苟论

不苟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典故,阐述忠臣与贤主的相处之道,强调行义举、定分官、广行赏的重要性。

忠臣贤主不肖主赏罚正义谏言霸业

赞能

通过管仲、孙叔敖事例阐明举荐贤能的重要性

贤者伯乐圣人举贤鲍叔管仲沈尹茎孙叔敖

自知

强调君主需纳谏以自知,举历史事例警示不自知之害,范氏掩耳盗钟讽喻,魏文侯纳谏终得忠臣。

自知直士谏鼓诽谤之木司直之士戒慎之鞀范氏之亡掩耳盗钟魏文侯任座翟黄忠臣纳谏

当赏

通过晋文公与秦献公的赏罚事例,阐明赏罚应据功过而非私情,以德为先,治国安邦。

赏罚晋文公秦献公陶狐菌改右主然监突爵禄先德后力

博志

强调去除障碍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通过贤者事例阐述成功之道。

去害务贤不肖专心致志宁越养由基尹儒孔丘墨翟天之数精熟

贵当

论述治国之本在修身顺性,通过观友识人、耕猎得狗等例证阐明务实之道。

贤主观友良狗耕猎顺应本性楚庄王

卷二十五 似顺论

似顺

通过三则历史故事阐述表面顺逆的辩证关系,揭示君主明辨是非、善于纳谏的治国之道。

顺倒之道荆庄王田成子尹铎纳谏治国辩证忧患意识

别类

论述事物分类的复杂性与认知局限,通过多个寓言说明不可片面推断的道理。

类固不必知与不知公孙绰相剑者高阳应骥骜绿耳偏枯之药生木造屋黄白杂剑认知局限

有度

论述君主治国应持守法度,通晓性命之情,批判仁义之术的外在性,强调内心清明则无为无不为。

有度性命之情仁义之术圣人季子许由四六者无为而治

分职

先王通晓君道,善用非己之才,无为而治;反例如白公胜贪吝致败,卫灵公纳谏显明君。

君道用非其有无为贤主武王白公胜卫灵公治国赏罚

处方

阐述治国需定名分,以史例证根本之重,强调法度为众同之道。

君臣父子夫妇同异贤主百里奚向挚章子韩昭釐侯

慎小

阐述治国者应谨慎处理细微之事,通过历史典故说明忽视小节的严重后果。

慎小上下尊卑防微杜渐赏罚分明治国之道

卷二十六 士容论

士容

通过国士之容、相狗者、田骈与唐尚等典故,阐述士的德行志向与愚者之患。

国士之容相狗者田骈唐尚德行愚者之患鸿鹄之志钟山之玉

务大

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强调欲成大业需先务其本,通过历史典故阐明功大则安、务小事大的哲理。

功大安国社稷燕爵之智王术死亡之义显荣

上农

阐述古代重农思想,强调农业为立国之本,规范农事活动以固国本安民志。

农本重农后稷耕织野禁四时之禁背本反则务耕

任地

后稷阐述耕作原则与农时安排,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以保丰收。

后稷耕作农时五耕五耨苦菜

辩土

论述耕作原则与三盗之害,强调合理种植以增粟产。

耕之道三盗农夫

审时

论述农作物种植时令的重要性,详述六类作物得时与失时的生长特征及收成差异。

农时稼穑得时失时五谷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