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节义总论
士之
为人,
士的为人,
当理不避其难,
坚持真理,不怕祸难,
临患忘利,
面临大难忘记个人利益,
遗生行义,
宁愿舍弃生命,履行道义,
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
有如此者,
有这样的人,
国君不得而友,
连国君都无法能使他成为自己的朋友,
天子不得而臣。
天子都不能够使他向自己称臣。
大者定天下,
气节大的这种人可以平定天下,
其次定一国,
稍逊一点的可以平定一个国家,
必由如此人者也。
这些事一定是由这样的人去做的。所以,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
想要建立大功业的君主,
不可不务求此人也。
不可以不去寻找这样的人。
贤主劳于求人,
贤能的君主在求才方面下工夫,
而佚于治事。
而少去管琐碎的事。
北郭骚以死明义
齐有北郭骚者,
齐国有叫北郭骚的人,
结罘罔
,捆蒲苇,织萉屦
,
干着结网、打草、织鞋的事,
以养其母犹不足,
却还不能养活他的母亲,
踵门见晏子曰:
于是他走到晏子的门前拜见晏子说:
“愿乞所以养母。”
“愿意在你的门下乞讨来养活我的母亲。”
晏子之仆谓晏子曰:
晏子的家仆对晏子说:
“此齐国之贤者也,
“这是齐国的贤能之人,
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
他有着不向天子称臣、不向诸侯称友的义气,
于利不苟取,
对于财利不苟且拿取,
于害不苟免。
对于祸害不贪生逃避。
今乞所以养母,
如今向你乞讨是因为要养活母亲的原因,
是说夫子之义也,
这是对你的君子道义为人的悦服,
必与之。”
一定要给他。”
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
晏子就派人分出粮食和钱财给他,
辞金而受粟。
北郭骚接受了粮食,但谢绝了钱财。
有间
,
不久,
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
晏子受到齐王的猜疑出逃,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经过北郭骚的门前来辞别。
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
北郭骚洗了澡后出来接见晏子说:
“夫子将焉适
?”
“你将到哪里去呢?”
晏子曰:
晏子说:
“见疑于齐君,
“我被齐王猜疑,
将出奔。”
所以将要逃亡。”
北郭子曰:
北郭骚说:
“夫子勉之矣。”
“先生不要去吧。”
晏子上车,
晏子登上了车,
太息而叹曰:
叹气说:
“婴之亡岂不宜哉?
“我的逃亡不应该吗?
亦不知士甚矣。”
我太不了解你们这些士人了。”
晏子行。
晏子走了。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
北郭骚叫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
“说晏子之义,
“我被晏子的道义所悦服,
而当乞所以养母焉。
当时向他乞讨以便养活我的母亲。
吾闻之曰:
我听说过:
‘养及亲者,
‘帮我养活了父母亲的人,
身伉其难。
我就应为他担负重难。
’今晏子见疑,
’现在晏子受到猜疑,
吾将以身死白之。”
我将要用自己的死来表明他的清白。”于是,
著衣冠,
北郭骚穿戴好衣冠,
令其友操剑奉笥
而从,
叫他的朋友拿剑捧着竹盒跟从着他,
造于君庭,
到国君的朝廷去,
求复者曰:
请求通报的人说:
“晏子,
“晏子是天下贤能的人,
天下之贤者也,
他若离开了,
去则齐国必侵矣。
那么齐国就一定会遭到侵略。
必见国之侵也,
与其见到国家被入侵,
不若先死。
不如我先死了为好。
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请把我的头托付给你们,以还晏子的清白。”于是,
因谓其友曰:
北郭骚对他的朋友说:
“盛吾头于笥中,
“把我的头放在竹盒中,
奉以托。”
捧去交托给通报人。”
退而自刎也。
北郭骚出来就自杀而死了。
其友因奉以托。
他的朋友就捧着竹盒来交托。
其友谓观者曰:
他的朋友对看见的人说:
“北郭子为国故死,
“北郭骚是为了国家大事死的,
吾将为北郭子死也。”
而我将为北郭骚而死。”
又退而自刎。
回去后也自杀了。
齐君闻之,
齐王听说了这件事之后,
大骇,
十分吃惊,
乘驲
而自追晏子,
坐上马车亲自去追赶晏子,
及之国郊,
追到了国家的郊外,
请而反之。
恳请晏子跟他回去。
晏子不得已而反,
晏子不得已才返回,
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
听说北郭骚用他的死来为自己表明清白,
曰:
就说:
“婴之亡岂不宜哉?
“难道我的逃亡不应该吗?
亦愈不知士甚矣。”
我也太不了解这些义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