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典范
以贵富有人易,
依靠富贵得到别人的拥戴很容易,
以贫贱有人难。
依靠贫贱得到别人的拥戴就很难。
今晋文公出亡,
从前晋文公在外面逃亡,
周流天下,
走遍天下,
穷矣,
穷窘非常,
贱矣,
贫贱得很,
而介子推
不去,
但是介子推一直不肯离开他,
有以有之也。
这是因为晋文公具有受到介子推拥戴的德行。晋文公返回晋国之后,
反国有万乘,
拥有万辆兵车,
而介子推去之,
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
无以有之也。
这是因为当时晋文公已经没有了让介子推拥戴的德行啊。
能其难,
困难的事情能做到,
不能其易,
而容易的事情却做不到,
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这正是晋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
晋文公反国,
晋文公返回晋国之后,
介子推不肯受赏,
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赏,
自为赋诗曰:
他为自己写诗说:
“有龙于飞
,
“有龙飞翔,
周遍天下。
遍行天下。
五蛇
从之,
五蛇追随,
为之丞辅。
甘当辅佐。
龙反其乡
,
龙返故乡,
得其处所。
得其归所。
四蛇从之,
四蛇追随,
得其露雨。
享其恩泽。
一蛇羞之,
一蛇羞惭,
桥死于中野。”
枯死荒野。”
悬书公门,
他把这首诗悬挂在文公门前,
而伏于山下。
自己隐居山下。
文公闻之曰:
文公听说这件事之后说:
“嘻!
“啊!
此必介子推也。”
这一定是介子推。”于是文公离开宫室居住,
避舍变服
,
改穿凶丧之服,以示自责,
令士庶人曰:
并向百姓下令说:
“有能得介子推者,
“有能找到介子推的,
爵上卿,
赏赐上卿爵位,
田百万。”
百万亩田地。”
或遇之山中,
有人在山中遇到介子推,
负釜盖簦,
见他背着釜,
问焉,
上插一把长柄笠作为伞盖,
曰:
就问他:
“请问介子推安在?”
“请问介子推住在哪里?”
应之曰:
介子推回答说:
“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
“那介子推如果不想出仕而想要隐居,
吾独焉知之?”
我怎么会知道他呢?”
遂背而行,
说完转身就走了,
终身不见。
终生没有做官。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
人心不同难道不是很悬殊吗?
今世之逐利者,
如今世上追逐私利的人,
早朝晏退,
尽管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家,
焦唇干嗌,
口干舌燥,
日夜思之,
日夜思虑,
犹未之能得;
仍然没能感到满足。
今得之而务疾逃之,
而今介子推可以得到名利却务求赶快避开它,
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介子推的节操超离世俗太远了。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
东方有个士人名叫爰旌目,
将有适也,
将要到某个地方去,
而饿
于道。
却饿晕在半路。
狐父之盗曰丘,
狐父那个地方一个名叫丘的强盗看到了,
见而下壶餐
以哺之。
摘下盛有水饭的壶去喂爰旌目。
爰旌目三之而后能视,
爰旌目咽下三口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曰:
他问:
“子何为者也?”
“你是干什么的?”
曰:
那人回答说:
“我狐父之人丘也。”
“我是狐父那个地方的人,名叫丘。”
爰旌目曰:
爰旌目说:
“嘻!
“呔!
汝非盗邪?
你不是强盗吗?
胡为而食我?
为什么给我吃东西?
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我信守节义决不吃你的食物!”说罢,
两手据地而吐之,
两手抓地往外吐那咽下去的饭,
不出,
吐不出来,
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喀喀一阵就趴在地上死了。
郑人之下也,
郑人攻陷邑的时候,
庄跷之暴郢也,
庄跷劫掠郢都的时候,
秦人之围长平也,
秦人围困长平的时候,
韩、荆、赵,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
韩、荆、赵三个国家的将帅贵族都很骄傲自恣,
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
三国的士卒百姓都很强壮有力,于是他们相互欺凌,
因相暴以相杀,
自相残杀,
脆弱者拜请以避死,
而怯弱的人跪拜乞求免死,到最后,
其卒递而相食,
人们交替相食,
不辨其义,
根本不分辨正义与否,
冀幸以得活。
只希望侥幸得以活命。
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
至于爰旌目,已经吃了食物,不会死了,
恶其义而不肯不死。
但他憎恶狐父之盗的不义,因而不肯不死。
今此相为谋,
若让三国的将士和爰旌目一起商议事情,
岂不远哉?
他们之间相差得岂不是太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