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简选爱士

决胜

文白对照

论述用兵之道,强调义智勇三德,善因敌制胜,胜在己不可被克。

用兵三要素与制胜之道

夫兵有
用兵之道有它的根本: 
必义,
一定要符合正义, 
必智,
一定要善用智谋, 
必勇。
一定要勇猛果敢。 
义则敌孤独,
符合正义,敌人就会孤独无援, 
敌孤独则上下虚,
敌人孤独无援,上下就会缺乏斗志, 
民解落;
人民就会土崩瓦解; 
孤独则父兄怨,
孤独无援,父兄就会怨恨, 
贤者诽,
贤人就会非议, 
乱内作。
叛乱就会从内部发生。 
智则知时化,
善用智谋就能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 
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
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虚实盛衰的变化, 
知先后、远近
舍之数。
就会知道关于先后、远近、行止的策略。 
勇则能决断,
勇猛果敢就能临事果断, 
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
做事果断,行动起来就能像雷电、旋风、暴雨, 
能若崩山、
、别辨、坠;
就能像山崩、溃决、异变、星坠,势不可挡; 
若鸷鸟之击也,
就像猛禽奋击, 
搏攫则殪,
搏击禽兽,禽兽就会毙命, 
中木则碎。
击中树木,树木就会碎裂。 
此以智得也。
这是靠勇猛果敢达到的。 
夫民无常勇,
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 
亦无常怯。
人民的怯弱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有气则实,
士气饱满就充实, 
实则勇;
充实就会勇敢; 
无气则虚,
士气丧失就空虚, 
虚则怯。
空虚就会怯弱。 
怯勇虚实,
怯弱与勇敢、空虚与充实, 
其由甚微,
它们产生的缘由十分微妙, 
不可不知。
不可不知晓。 
勇则战,
勇敢就能奋力作战, 
怯则北。
怯弱就会临阵脱逃。 
战而胜者,
打仗获胜的是凭借自己的勇气而战; 
战而北者,
打仗落败的, 
战其怯者也。
是心怀胆怯而战。 
怯勇无常,
怯弱与勇敢变化不定, 
倏忽往来,
变动迅速, 
而莫知其方,
没有谁知道其中的道理, 
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唯独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 
故商、周以兴,
所以,商、周由此兴盛, 
桀、纣以亡。
桀、纣因此灭亡。 
巧拙之所以
用兵巧妙与笨拙的结局彼此绝然不同,是因为有的能提高士气, 
以益民气与夺民气,
有的削弱士气,有的善于用民作战, 
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
有的不善用民作战。 
军虽大,
后者军队虽然庞大, 
卒虽多,
士兵虽然多, 
无益于胜。
但这些对于取胜都没有发挥好的作用。 
军大卒多而不能斗,
如果不能战斗, 
众不若其寡也。
人多还不如人少。 
夫众之为福也大,
人多造福大, 
其为祸也亦大。
但如果带来祸害,为害也大, 
譬之若渔深渊,
这就好像深渊中捕鱼一样, 
其得鱼也大,
虽然可能捕到大鱼, 
其为害也亦大。
但如果捕鱼者遇害,情况严重。 
善用兵者,
善于用兵的人, 
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
四海之内无不参战, 
方数百里皆来会战,
即使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奴仆以及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都来参战, 
势使之然也。
这是趋势推动他们这样做的。 
幸也者,
趋势的发展在于审慎地选择战争时机, 
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
并且有办法辖制引导他们。 
凡兵,
凡是用兵, 
贵其因也。因也者,
贵在善于借力。 
因敌之险以为己固,
所谓借力是指利用敌人的险阻来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 
因敌之谋以为己事。
利用敌人的谋划达到自己的目的。 
能审因而加,
能够明察所借力的条件再采取行动, 
胜则不可穷矣。
那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胜不可穷之谓神,
胜利不可穷尽叫做“神”, 
神则能不可胜也。
达到“神”的境界就能不可战胜了。 
夫兵,贵不可胜。
用兵贵在不可被敌战胜。 
不可胜在己,
不可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能不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胆怯失去谋算。 
圣人必在己者,
圣人一定能把握自己的主动权, 
不必在彼者,
一定不会依赖敌人的过失,所以, 
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
掌握着不可被战胜的策略,以此同可以战胜的敌人交锋, 
若此,
像这样, 
则兵无失矣。
用兵就万无一失了。 
凡兵之胜,敌之失也。
凡用兵获胜都是敌人有过失的缘故。 
胜失之兵,
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 
必隐必微,
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 
必积必抟。
一定要积蓄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 
隐则胜阐矣,
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 
微则胜显矣,
做到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 
积则胜散矣,
做到积蓄就能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 
抟则胜离矣。
做到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 
诸搏攫
噬之兽,
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 
其用齿角爪牙也,
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 
必托于卑微隐蔽,
一定先要隐身缩形, 
此所以成胜。
这是它们成功取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