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师承典范
神农师悉诸,
神农的老师悉诸,
黄帝师大挠,
黄帝的老师大挠,
帝颛顼师伯夷父,
颛顼的老师伯夷父,
帝喾师伯招,
帝喾的老师伯招,
帝尧师子州支父,
尧帝的老师子州支父,
帝舜师许由,
舜的老师许由,
禹师大成贽,
禹的老师大成贽,
汤师小臣
,
汤的老师伊尹,
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
文王、武王的老师吕望、周公旦,
齐桓公师管夷吾,
齐桓公的老师管夷吾,
晋文公师咎犯、随会,
晋文公的老师咎犯、随会,
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
秦穆公的老师百里奚、公孙枝,
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
楚庄王的老师孙叔敖、沈尹巫,
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
吴王阖闾的老师伍子胥、文之仪,
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越王勾践的老师范蠡、大夫种,
此十圣人、六贤者,
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能之士,
未有不尊师者也。
没有一个是不尊重老师的。
今尊不至于帝,
如今的人尊荣比不上帝王,
智不至于圣,
才智不及圣人,
而欲无尊师,
反而想不尊重老师,
奚由至哉?
这样有什么理由可以达到五帝六贤的水平?
此五帝之所以绝,
这正是此后没有再出现五帝这样的圣明的人,
三代之所以灭。
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
学以达天性
且天生人也,
况且上天造人,
而使其耳可以闻,
使人类的耳可以听声音,
不学,
如不学习的话,
其闻不若聋;
他的听力就不如聋子;
使其目可以见,
使人的眼可看见物体,
不学,
如不学习,
其见不若盲;
眼力就不如盲人;
使其口可以言,
使人的口可以发出声音,
不学,
如不学习,
其言不若爽
;
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如哑巴;
使其心可以知,
使人的心可以了解事物,
不学,
如不学习,
其知不若狂。
智力就比不上狂乱无知的人。
故凡学,
所以凡是学习,
非能益也,
并非能够给人增加好处,
达天性也。
使人通达天性。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只是能够保全上天所赐与的本能而不败坏它们,
是谓善学。
这就叫做善于学习。
子张,
子张,
鲁之鄙家也;
原是鲁国庸俗的小人;
颜涿聚
,
颜涿聚,
梁父之大盗也;
原是梁父山的大强盗;
学于孔子。
后来跟从孔子学习。
段干木,
段干木,
晋国之大驵
也,
原是晋国市集的大经纪,
学于子夏。
后来跟从子夏学习。
高何、县子石,
高何、县子石,
齐国之暴者也,
原是齐国性情暴戾的人,
指于乡曲,
被乡间的人们所指责,
学于子墨子。
后来跟从墨子学习。
索卢参,
索卢参,
东方之钜狡也,
原是东方十分狡诈的人,
学于禽滑黎。
后来跟从禽滑黎学习。
此六人者,
这六个人,
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
是该受刑、被杀、被辱骂的人。如今并不是只幸免被罚、被杀、受辱,
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
并由于跟从老师学习而成为闻名天下显达的人,
以终其寿,
年老才寿终,
王公大人从而礼之,
王公大人信服并礼遇他们,
此得之于学也。
这都是因为学习的原因所得到的。
尊师实践之道
凡学,
但凡学习,
必务进业,
一定要务求学业进步,
心则无营
,
心中没有疑惑。
疾讽诵,
努力背诵诗文,
谨司闻
,
谨慎地听取老师所教的内容,
观愉,*
问
书意,
注意在老师欢愉的时候去求问书本中的意思,
顺耳目,
顺应老师的教导,
不逆志,
不忤逆老师的意愿,
退思虑,
回去后思考老师所讲的话,
求所谓,
探求明白所表达的核心内容,
时辨说,
时时对它做出分辨、议论,
以论道,
用来论述道理,
不苟辨,
不随随便便地做出申辩,
必中法,
而是一定符合法度,
得之无矜
,
得到所学没有骄傲,
失之无惭,
失去所学不会羞惭。
必反其本。
这样一定会返回人性的根本。
生则谨养,
老师活着的时候就要谨慎小心地侍奉,
谨养之道,
侍奉的方法,
养心为贵;
以顺应老师的心意为最重要;
死则敬祭,
老师亡逝了就应恭敬地拜祭,
敬祭之术,
拜祭的方法,
时节为务;
是在时令节日把拜祭作为要务。
此所以尊师也。
这是尊师的行为。
治唐圃
,疾灌寝
,
治理场圃,
务种树;
努力灌溉、种树;
织葩屦
,结罝网,
织麻鞋、网具,
捆蒲苇;
捆蒲草苇叶;
之田野,力耕耘,
到田野上为耕耘土地出力,
事五谷;
种植五谷;
如山林,
进山林,
入川泽,
入河泽,
取鱼鳖,
打鱼捉鳖,
求鸟兽;
猎取鸟兽。
此所以尊师也。
这是尊师的行径。
视舆马,
察看老师的车马,
慎驾御;
小心地为老师驾御;
适衣服,
使老师所穿的衣服能合适,
务轻暖;
务求使老师能穿夏轻冬暖的衣服。
临饮食,
置办饮食,
必蠲
絜;
一定要清洁卫生;
善调和,
要善于调味,
务甘肥;
务使食物丰富可口;
必恭敬;
对老师一定要恭敬,
和颜色,
和颜悦色,
审辞令;
审慎自己的言辞;
疾趋翔
,
在老师面前行走要快而有节奏,
必严肃;
一定要严肃庄重。
此所以尊师也。
这也是尊师的行径。
教义与成身
君子之学也,
君子的学习,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在讲道理时一定提及老师的教导来论证道理,
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老师的话就一定会尽力来使其发扬光大。
听从不尽力,
听从老师的话但不尽力去发扬,
命之曰背;
叫做“背”;
说义不称师,
讲道理但不提老师的教导,
命之曰叛;
叫做“叛”。
背叛之人,
背叛的人,
贤主弗内
之于朝,
贤能的君主不会收纳他在朝中,
君子不与交友。
君子亦不会与他交朋友。
故教也者,
所以老师,
义之大者也;
是最高尚的人;
学也者,
学生,
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
是知识最丰富的人。
莫大于利人,
最高尚的事莫过于做对人有利的事了,
利人莫大于教。
对人有利的事没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
知之盛者,
知识丰富比不上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
莫大于成身
,成身莫大于学。
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学习。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
完善自身就会令当子女的不用驱使便去尽孝,当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尽忠,当君主的不用强权就能使天下平定,
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于是有高地位的人便可以成为天下的君主。
故子贡问孔子曰:
所以子贡问孔子: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以后人们将怎样称赏先生呢?”
孔子曰:
孔子说:
“吾何足以称哉?
“我有什么值得来提及的呢?
勿已者,
我只是不停止、不松懈,
则好学而不厌,
就是喜好学习而不觉得它厌烦,
好教而不倦,
喜欢教会别人而不觉厌倦,
其惟此邪。”
只是这样罢了。”
天子入太学
,
天子进太学去祭拜先人,
祭先圣,
就不把曾经当老师的人作下人看待,
则齿
尝为师者弗臣,
而是与他们齐列。
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由此可见敬学与尊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