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孟夏尊师

劝学

文白对照

强调尊师重道与学习的重要性,以圣贤为例阐明忠孝之理与教学之道的关联。

忠孝尊师之本

之教,莫荣于孝,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 
莫显于忠。
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人君
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
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 
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
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生于不学。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者
达而有材,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 
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之所在,
圣人存在的话, 
则天下理焉。
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在右则右重,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 
在左则左重,
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若此则名号显矣,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 
德行彰矣。
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故师之教也,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 
而争于道。
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其人苟可,
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 
其事无不可,
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 
所求尽得,
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 
所欲尽成,
所希望的都可达成, 
此生于得圣人。
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生于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尊师与教学之道

疾学在于尊师,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师尊则言信矣,
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 
道论矣。
他的思想也被传论。 
故往教者不化,
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 
召师者不化,
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 
自卑者不听,
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 
卑师者不听。
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
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 
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
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 
而以自行,
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 
欲名之显、身之安也,
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 
是怀腐而欲香也,
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 
是入水而恶濡也。
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 
者,
凡是真正说教的人, 
之也,
说得使人欢喜, 
非说之也。
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
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 
而反说之。
却反而说个不停。 
夫弗能兑而反说,
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 
是拯溺而
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
也,
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 
使世益乱;
由此出现的必是世道更加纷乱, 
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况。 
故为师之务,
所以, 
在于
理,
老师的职责在于以道理取胜, 
在于行义。
在于推行道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遵循道理,道义确立了,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老师就会受尊重, 
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王公大人也不敢对老师骄横看轻, 
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上到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羞惭。 
凡遇合也,
凡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 
合不可必,
不一定能实现;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但丢下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这不一定能实现的事, 
而欲人之尊之也,
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不亦难乎?
不也是很困难吗?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所以老师一定要以道理取胜,推行道义为先,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贤者事师之范

曾子曰:
曾子说: 
“君子行于道路,
“君子在路上, 
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
可以看出谁有父亲,谁有老师。 
若夫何哉!”
但对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能有什么办法呢!”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这是说侍奉老师就像侍奉父母一样。 
使曾参,
曾点派遣曾参出外, 
过期而不至,
过了期限曾参还没有回来, 
人皆见曾点曰:
人们见了曾点都说: 
“无乃
邪?”
“不是被事情困住了吧?” 
曾点曰:
曾点说: 
“彼虽畏,
“他虽然被困住了, 
我存,
我还在这儿, 
夫安敢畏?”
他怎么能够受困在那儿不回来?”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住时, 
颜渊后,
颜渊落在了后面, 
孔子曰:
孔子说: 
“吾以汝为死矣。”
“我以为你被杀害了。” 
颜渊曰:
颜渊说: 
“子在,
“先生在这儿, 
回何敢死?”
我怎么敢死?” 
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颜回对孔子就像侍奉父亲一样。 
古之贤者,
古代圣贤的人, 
其尊师若此,
他们像这样尊重师长, 
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所以老师竭尽才智方法来教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