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众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诬徒仲夏

用众

文白对照

强调借助众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论述集体智慧与善学的重要性。

善学与取长补短

善学者,
善于学习的人, 
若齐王之食鸡也,
就像齐王吃鸡一样, 
必食其
数千而后足;
一定要吃几千只鸡爪才感到足够; 
虽不足,
即使不够, 
有跖。
仍然有鸡爪吃才是。 
物固莫不有长,
事物本来无不有长处, 
莫不有短。
无不有短处。 
人亦然。
人也是这样。 
故善学者,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 
人之长以补其短。
借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所以懂得这样借取别人的人就能得天下。 
不能,
不要把无能看作丑事, 
不知。
不要把无知看作恶事。 
丑不能,
把无能看作羞耻, 
恶不知,
把无知看作耻辱, 
矣。
这就显得困窘了。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
不把无能与无知看成羞耻, 
矣。
这才高妙。 
虽桀、纣犹有可
可取者,
即使桀、纣还有值得敬畏可取的地方, 
而况于贤者乎?
何况贤能的人呢? 
 

辩议与集众之智

故学士曰:
所以学者说: 
辩议不可不为。
对事物不可以不作辩议。 
辩议而
可为,
辩议后发现某点如果可以仿效, 
是教也。
这就是教化。 
教,
施教, 
大议也。
这是需要慎重辩议的。 
辩议而不可为,
辩议后认为不可仿效,就不仿效。能做到这样辩议, 
是被褐而出,
这就像穿着破旧衣服出门, 
衣锦而入。
穿着华丽衣服回来一样,由无知变为贤达。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
戎族人生在戎狄之地,成长在戎狄之地,于是说着戎族的方言, 
不知其所受之;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学来的;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楚国人生在楚地,长于楚地,于是说着楚人的方言, 
不知其所受之。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学来的。 
今使楚人长乎戎,
现在使楚人在戎狄之地成长, 
戎人长乎楚,
让戎人在楚地成长, 
则楚人戎言,
那么楚人就会说戎族的话, 
戎人楚言矣。
戎人就会说楚地的话了。 
由是观之,
由这看来, 
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
我不相信亡国的君主不可以成为贤德的君主, 
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以使他们这样而已。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所以生长的环境不可以不注意考察啊。 
天下无
白之狐,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 
而有粹白之裘,
但有纯白的狐裘, 
取之众白也。
是取了众狐狸的白毛做成。 
夫取于众,
善于从众人中吸取优点, 
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这就是三皇、五帝之所以成就大功名的原因。 
凡君之所以立,
但凡君主的确立, 
出乎众也。
是出自众人的拥举。 
立已定而舍其众,
确立帝位已成定局后便舍弃众人, 
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这是得到细枝末节而舍弃根本的事情。 
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到细枝末节而舍弃根本的君主, 
不闻安居。
没有听说过他们会安稳居位的。 
故以众勇无畏乎
矣,
所以依靠众人的勇敢就不用惧怕以骁勇出名的孟贲, 
以众力无畏乎
矣,
依靠众人的力量就不用惧怕以力大出名的乌获, 
以众视无畏乎
矣,
依靠众人的眼力就不用惧怕以眼力好出名的离娄, 
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依靠众人的智慧就不用惧怕赶不上以贤德出名的尧、舜了。 
夫以众者,
依靠众人的力量, 
此君人之大宝也。
这是君主治国的法宝。 
谓齐王曰:
田骈对齐王说: 
“孟贲
“孟贲对于众人的力量也感到忧虑, 
而边境弗患。”
因而齐国的边境不用担心。” 
楚、魏之王
楚王、魏王不贵言辞, 
而境内已修备矣,
而国内的各种设施都已经修整完备, 
兵士已修用矣,
兵士都已经训练有素, 
得之众也。
这都得力于众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