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识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察今正名

先识

文白对照

论述国家将亡时贤者先知离去之理,以夏商晋周及中山齐为例,揭示存亡之道。

夏商兴亡与贤者去留

之亡也,
凡当国家将灭亡时, 
有道者必先去,
有才华的人一定率先离去, 
古今一也。
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地从于城,
土地靠城池的围护, 
城从于民,
城池靠百姓的守卫, 
民从于贤。
百姓跟从贤能的人。 
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
所以贤明的君主拥有贤人的帮助,就能得到百姓支持, 
民得而城得,
得到百姓拥护就可以得到城池, 
城得而地得。
得到城池也就拥有土地。 
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
其民哉?
要取得土地,哪里必须亲自到那个地方、逐户劝说人民呢? 
得其要而已矣。
只要抓住要领就可以了。 
夏太史令终古
出其
夏朝太史令终古见桀迷惑昏乱, 
执而泣之。
于是拿出自己的书籍抱着哭泣。 
夏桀迷惑,
夏桀执迷不悟, 
暴乱愈甚,
越来越暴虐昏乱,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太史令终古就逃亡到商去了。 
汤喜而告诸侯曰:
汤喜悦地告诉诸侯说: 
“夏王无道,
“夏王无道, 
暴虐百姓,
虐待百姓, 
穷其父兄,
使其父兄走投无路, 
耻其功臣,
侮辱他的功臣, 
轻其贤良,
轻视那些贤良的人, 
弃义听谗,
放弃德义, 
众庶咸怨,
听信谗言, 
守法之臣,
广大百姓都抱怨他, 
自归于商。”
执管法典的大臣自愿来归顺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
殷内史向挚看见纣王愈来愈yín乱糊涂, 
于是载其图法,
于是用车载上他的书籍, 
出亡之周。
逃亡到周去。 
武王大说,
周武王非常高兴, 
以告诸侯曰:
以此告诉诸侯说: 
“商王大乱,
“商王十分yín乱, 
沈于酒德,
耽于酒乐, 
辟远
疏远箕子, 
爰近
与息,
亲近女色与男宠, 
妲己为政,
让妲己参政, 
赏罚无方,
赏罚没有原则, 
不用法式,
不遵用法规, 
杀死三位无辜的人, 
民大不服,
百姓非常不服从他, 
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执管法典的大臣逃亡到周。”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
晋太史屠黍看到晋国大乱, 
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
看到晋公骄横而无德无义, 
以其图法归周。
就带着他的书籍归顺周朝。 
周威公见而问焉,曰:
周威王接见他并问他: 
“天下之国孰先亡?”
“天下的诸侯国哪一国先灭亡?” 
对曰:
屠黍回答说: 
“晋先亡。”
“晋国先灭亡。” 
威公问其故。
威公问他原因。 
对曰:
屠黍回答说: 
“臣
晋也,
“臣最近在晋国时, 
不敢直言。
不敢照直说。 
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
于是向晋公显示天上出现妖象和日、月、星、宿运行不当,以此来启发他, 
曰:
晋公却说: 
‘是何能为?
‘那又怎么样? 
’又示以人事多不义,
’我又启示他有许多人事不合理, 
百姓皆郁怨,
百姓都郁积怨恨。 
曰:
他却又说: 
‘是何能伤?
‘这对我又有何伤害呢? 
’又示以邻国不服,
’我又启示他邻国不服, 
贤良不举,
贤良的人不肯顺从, 
曰:
他又说: 
‘是何能害?
‘这怎么能伤害我呢? 
’如是,
’像这样, 
是不知所以亡也
是不懂得国家存亡的原因, 
故臣日晋先亡也。”
所以我说晋先灭亡。” 
居三年,
过了三年, 
晋果亡。
晋国果然灭亡了。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
威公又接见屠黍问道: 
“孰次之?”
“哪国接着灭亡?” 
对曰:
屠黍回答说: 
“中山次之。”
“中山国接着灭亡。” 
威公问其故。
威公问他原因。 
对曰:
屠黍回答说: 
“天生民而令有别。
“上天生下人并使他们之间有所区别。 
有别,人之义也,
有区别是人的法度, 
所异于禽兽麇鹿也,
以此来区别走兽飞禽, 
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
君主和臣下上下之间的等级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 
中山之俗,
中山国的风俗习惯就有所不同, 
以昼为夜,
他们把白天当成是晚上, 
以夜继日,
日夜不停, 
男女切倚,
男女之间, 
固无休息,
偎依在一起,经常得不到休息。 
康乐,
他们这些人把淫乐当做是快乐, 
歌谣好悲。
还喜欢唱着悲伤哀怨的歌曲。 
其主弗知恶。
他们的国君对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反对。 
此亡国之风也。
这就是国家灭亡的风气。 
臣故曰中山次之。”
所以我说中山国很快就跟着要灭亡了。” 
居二年,
过了两年, 
中山果亡。
中山国果然就灭亡了。于是,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
威公又接见屠黍, 
曰:
问他: 
“孰次之?”
“又到哪个国家要跟着灭亡了呢?” 
屠黍不对。
屠黍不说话。 
威公固问焉。
威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 
对曰:
屠黍无可奈何地说: 
“君次之。”
“你的王朝将要灭亡。” 
威公乃惧。
威公这时才害怕了, 
求国之长者,
他到处求访国家里面年长德高望重的人。 
得义莳、田邑而礼之,
寻访到义莳、田邑等人,对这些人以礼相待。 
得史辚、赵骈以为谏臣,
然后又寻访到史辚、赵骈,给他们担当进谏大臣的官职。 
去苛令三十九物,
同时,还取消了三十九条苛刻的法令。 
以告屠黍。
威公把做的这些事告诉了屠黍。 
对曰:
屠黍回答说: 
“其尚终君之身乎!”
“周朝可能要到你逝世之后才会亡国。”威公问这其中的原因。 
曰:
屠黍说: 
“臣闻之:
“我曾经听说过,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
一个国家的振兴是由于上天赐予它贤能的人和勇于直谏的人; 
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国家的灭亡是由于上天降给了它扰乱朝纲的贼子和会阿谀奉承的人。” 
威公薨,肂,
威公过世之后, 
九月不得葬,
棺材停放了九个月都不能够下葬, 
周乃分为二。
周王朝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故有道者之言也,
所以有道行的人说过的话, 
不可不重也。
是不能不重视的。 
周鼎著饕餮,
周鼎上面刻有饕餮的图案, 
有首无身,
有头但是没有身体, 
食人未咽,
这种东西吃掉一个人, 
害及其身,
还来不及把人吞下去,自己的身子就会融掉。 
以言报更也。
这说明在现世会立刻遭到报应。 
为不善亦然。
做坏事也就是这个下场。 
白圭之中山,
白圭来到中山国这个地方, 
中山之王欲留之,
中山国的国君意图挽留他在国内, 
白圭固辞,
白圭坚决地辞去, 
乘舆而去;
坐车离开了中山国。 
又之齐,
他又来到了齐国, 
齐王欲留之仕,
而齐王意图留下他,他还是拒绝, 
又辞而去。
而离开了齐国。 
人问其故。
人们问他为什么推辞时, 
曰:
白圭回答说: 
“之二国者皆将亡。
“这是两个将要灭亡的国家。 
所学有五尽。
我从老师那里学到过‘五尽’的说法。 
何谓五尽?
什么称为‘五尽’呢? 
曰:
就是言行出尔反尔, 
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
使信用无存;对好人不加赞誉,因此没有荣耀的名声,使名誉无存;不会关爱别人, 
莫之爱则亲尽矣,
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亲相爱,使亲情荡然无存; 
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
旅行在外的人吃光了粮食,在家的人又没有饭吃,这就是财物无存; 
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不能懂得使用别人,自己又没有发挥好的作用,这就是功能无用。 
国有此五者,
一个国家存在这五样的情况, 
无幸必亡。
就一定会灭亡,不可以侥幸逃过。 
中山、齐皆当此。”
中山国、齐国都存在这五种情况。”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
如果令中山国和齐国听到这关于五尽的说法来进行改革的话, 
则必不亡矣。
就必然不会亡国了。他们的灾祸就在于没有听到忠言, 
其患不闻,
即使让他们听到了, 
虽闻之又不信。
但他们又不去相信。 
然则人主之务,
可见, 
在乎善听而已矣。
君王的主要任务是要擅长听取忠言。 
夫五割而与赵,
中山国曾五次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赵国, 
悉起而距军乎济上,
齐王曾带领全国的将士在济水抵抗燕国的进攻, 
未有益也。
可是两国都没有好结果。 
是弃其所以存,
这是因为他们摒弃了用来生存的条件, 
而造其所以亡也。
却顺延这灭亡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