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与治乱
名正
则治,
名分正当,就天下太平。
名丧则乱。
名分败坏,就天下大乱。
使名丧者,
使名分败坏的,
淫说
也。
是邪说。
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
赞成邪说就使可能的变成不可能,
是不是而非不非。
使对的变成不对,使是非颠倒。
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
、乱之所由起而已矣,
所以,君子的言谈足可以说明贤德的人的实质、不肖的人的内在,足可以用来说明盛世兴起、乱世产生的原因,
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
足可以用来知道万物的情理、人获得生存的原因,这就够了。
刑名不当之患
凡乱者,
凡是祸乱的产生,
刑
名不当也。
皆因为形实和名目不相符。
人主虽不肖,
君主虽然不贤德,
犹若用贤,
但如果任用了贤能的人,
犹若听善,
如果听从了好的建议,
犹若为可者。
如果做了可行的事,就还不至于遭祸。
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
他们的祸患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贤士,实际上是不肖的人;
所为善、而从邪辟,
所认为的好建议,实际上是邪说;
所谓可、从悖逆也,
所认为可行的事,实际上是悖逆的行为;
是刑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
这是因为形和名的内容不同、实和质相异的原因。
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
贤能跟不肖混淆、好建议跟邪说混淆、可行跟悖逆的行为混淆,
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殆又等什么时候?
齐湣王是以知说士,
齐湣王虽然懂得要对士人悦服,
而不知所谓士也。
但不知道什么才是士人。
故尹文
问其故,
所以尹文问他其中奥妙的时候,
而王无以应。
他没有办法回答。
此公玉丹
之所以见信而卓齿
之所以见任也。
这就是公玉丹受到齐湣王的信任而卓齿被重用的原因。
任卓齿而信公玉丹,
任用卓齿但却信任公玉丹,
岂非以自仇邪?
难道不是自己给自己树敌吗?
尹文问士
尹文见齐王。
尹文拜见齐王。
齐王谓尹文曰:
齐王对尹文说:
“寡人甚好士。”
“我十分喜好士人。”
尹文曰:
尹文说:
“愿闻何谓士?”
“我想听听你说什么是士人呢?”
王未有以应。
齐王没有回答。
尹文曰:
尹文说:
“今有人于此,
“假如这里有一个人,
事亲则孝,
他孝顺地侍奉双亲,
事君则忠,
忠诚地侍奉君主,
交友则信,
对待朋友讲究信义,
居乡则悌,
住在乡间就敬爱兄长,
有此四行者,
有这四种品行的人,
可谓士乎?”
可以叫做士人吗?”
齐王曰:
齐王回答说:
“此真所谓士已。”
“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了。”
尹文曰:
尹文说:
“王得若人,
“大王得到这个人,
肯以为臣乎?”
肯把他收为下臣吗?”
王曰:
齐王说:
“所愿而不能得也。”
“我希望能够得到,可惜未能得到这样的一个人。”
尹文曰:
尹文说:
“使若人于庙朝
中,
“假如这个人在宗庙里,
深见侮而不斗,
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却不去还击,
王将以为臣乎?”
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
王曰:
齐王说:
“否。
“不会。
大夫见侮而不斗,
大夫受到了侮辱却不还击,
则是辱也。
就是耻辱。
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
这样一个甘愿忍受耻辱的人,我是不会把他任用为下臣的。”
尹文曰:
尹文说:
“虽见侮而不斗,
“虽然他受辱却不报复,
未失其四行也。
但没有失却自己的四种品行。
未失其四行者,
没有失却这四种品行的人,
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为士一,
是没有失去他自己作为士人的条件。
而王以为臣,失其所以为士一,
没有失去他自己作为士人的条件,而大王一会儿把他作为下臣,
而王不以为臣,
一会儿不把他作为下臣,
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
那么大王先前认为的士怕不是士吧?”
王无以应。
大王没有话应对。
尹文曰:
尹文说:
“今有人于此,
“假如这里有一个人,
将治其国,
将要治理自己的国家,
民有非则非之,
百姓有过错就责怪他们,
民无非则非之,
百姓没有过错也责怪他们,
民有罪则罚之,
百姓有罪就惩罚他们,
民无罪则罚之,
百姓没有罪也惩罚他们,
而恶民之难治可乎?”
却还怨恨百姓难于治理,可以吗?”
王曰:
齐王说:
“不可。”
“不行。”
尹文曰:
尹文说:
“窃观下吏
之治齐也,
“我私下观察了下面的官吏,他们治理齐国的地方事务,
方若此也。”
就恰恰像这样。”
王曰:
齐王说:
“使寡人治信
若是,
“假如我治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
则民虽不治,
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
寡人弗怨也。
我也不怨恨。
意者
未至然乎。”
或者我还没有达到这种情况吧?”
尹文曰:
尹文说:
“言之不敢无说。
“我说这些话不敢不加辩解。
请言其说。
请允许我说一下理由。
王之令曰:
你的法令说,
‘杀人者死,
‘杀人的处死,
伤人者刑。
伤人的用刑。
’民有畏王之令,
’有的百姓畏惧你的法令,
深见侮而不敢斗,
受到很大的侮辱都不敢还击,
是全王之令也,
这是顾全你的法令!你却说,
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
‘受侮辱却不敢还击的人是自甘受辱’。真正叫做屈辱的,
是辱也’。
不应该是这样。
夫谓之辱者,
说他屈辱是责备他,
非此之谓也,此无非而王非之也,
也就是本来没有什么错你却责备他,
因除其籍,
并由此去掉他的官籍,
不以为臣。
不用他作为臣子。
不以为臣者,
不用他作为臣子就是处罚他,
罪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
本来没有罪过你却处罚他。”
齐王无以应。
齐王没有话可说。
论皆若此,
齐湣王的对话议事都是这样,
故国残身危,
所以难免国家衰破,自身危殆,
走而之谷,
逃跑到谷这个地方去,
如卫。
进了卫国。
齐湣王,
齐湣王是周室五侯的首位;
周室之孟侯也。
齐国,
太公之所老
也,
也是太公望老死的地方。
桓公尝以此也,
齐桓公曾经凭借齐国称霸诸侯,
管仲之辨名实审也
。
这是因为管仲考察辨析贤士的名实清楚周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