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听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听言孝行

谨听

文白对照

论述君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以历史兴亡论证自省与纳谏的治国之道。

明君自省之道

禹一沐而三捉发,
过去禹曾经洗一次澡就抓起三次头发, 
一食而三起,
吃一顿饭就起身三次, 
以礼有道之士,
这样来礼待有道行的人, 
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
藉此来通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存在缺点, 
则不与物争矣。
就不和其他事物发生争执、冲突。 
愉易平静以待之,
即使是刻薄的人也要平静地对待, 
使夫自得之;
使对方自己明白; 
因然而然之,
本来怎样就怎样, 
使夫自言之。
使他们自己敞开来说。 
亡国之主反此,
亡国的君主就恰恰相反, 
乃自贤而少人,
他们是自己以为自己贤能而轻视别人, 
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
轻视对方就使论说的人拘谨并不能充分表达意见, 
听者自多而不得,
听的人自己满足而不能够从中有所获得, 
虽有天下何益焉?
虽然能拥有天下又有什么好处呢? 
是乃冥之昭,
这就是拿昏冥当做朝阳, 
乱之定,
把混乱看作太平, 
毁之成,
拿毁灭当做成功, 
危之宁,
把危难看作安宁, 
故殷、周以亡,
所以殷、周灭亡, 
比干以死,
比干被杀, 
悖而不足以举。
昏庸的国君悖逆而不值得和他共商国事。 
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
所以国君的忧患不是在他怀疑的问题上太过, 
而过于其所不疑;
而是在他不怀疑的问题上超出; 
不过乎所不知,
不是在他不知道的地方出错, 
而过于其所以知。
而是在他知道的地方出问题。 
故虽不疑,
因此虽然不怀疑的事, 
虽已知,
虽然已经知道的事, 
必察之以法,
都一定要用法度去察量, 
揆之以量,
用度量来揆度, 
验之以数。
用数术来检验。 
若此则是非无所失,
如果做到这样, 
而举措无所过矣。
就不会是非不分、举措不当了。 
 

知与不知之辨

夫尧
得贤天下而试舜?
尧是怎样在天下贤能的人中选中了舜的呢? 
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
舜又是怎么在天下贤能的人中选到了禹呢? 
断之于耳而已矣。
是靠耳闻来断定的。 
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
靠耳中听闻来判断是违反天性生命之情的。 
今夫惑者,
当今有疑惑的人, 
非知反性命之情,
一是不了解违反生性之情是怎么样的, 
其次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二是不知道观察五帝、三王成功的原因, 
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
那么怎么会自己知道当今世上什么是不可做的呢? 
奚自知其身之不
也?
怎么会知道他自身比不上别人的地方呢? 
太上知之,
首要的是应该知道该知道的, 
其次知其不知。
其次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不知则问,
不清楚就要问, 
不能则学。
没有能力就要学习。 
《周箴》曰:
《周箴》里说: 
“夫自念斯,
“自己认识到这些, 
学德未暮。”
学习道德还不迟。” 
学贤问,
学习贤德的人,向有智慧的人求教, 
三代之所以昌也。
这是令三代昌盛的原因。 
不知而自以为知,
不懂得东西但自以为懂得, 
百祸之宗也。
是百般祸患的根源。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
功名不是白白建立的, 
国不虚存,
国家不是形同虚设的话, 
必有贤者。
一定是有贤能的人在治理。 
贤者之道,
贤能的人所用的方法, 
牟而难知,
幽暗得难以知道, 
妙而难见。
精妙得难以看出。所以, 
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
见到贤能的人不肃然起敬,就是在心中没有警惕, 
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
不在心中有所警惕的话就是对这些贤能的人的言论了解得不深入。 
不深知贤者之所言,
不深入了解他们的言论, 
不祥莫大焉。
那么就是最不吉利的事。 
 

乱世求贤方略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
君主贤德、国泰民安就有贤人在朝廷上, 
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君主昏庸、世道混乱就有贤人在朝廷下。 
今周室既灭,
如今周王朝已经灭绝了, 
而天子已绝。
天子也没有了。 
乱莫大于无天子,
世上的大乱都比不上没有了天子, 
无天子则强者胜弱,
没有了天子就使强者战胜弱者, 
众者暴寡,
人多欺负人少, 
以兵相残,
大家用兵互相残杀, 
不得休息,
不能得到安宁休憩, 
今之世当之矣。
这就是当今的世道。 
故当今之世,
所以, 
求有道之士,
当今世道求取有办法的能人, 
则于四海之内、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
就要在四方、在山谷、在偏僻幽静的场所, 
若此则幸于得之矣。
如果得到这些人的话就是幸运的收获。 
得之则何欲而不得?
若能得到这些人的辅助还有什么不能得到的呢? 
何为而不成?
有什么做不成的呢? 
钓于滋泉,
姜太公在滋泉垂钓, 
遭纣之世也,
刚好是纣王的世道, 
故文王得之而王。
所以文王得到他就能在他的辅助下建立王业。 
文王,
也;纣,
文王只是千辆兵车的王侯, 
天子也。
而纣王是天子。 
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
天子失去天下而一个诸侯得到天下, 
知之与不知也。
这是知道和不知道得天下的方法的原因。 
诸众齐民,
对待百姓, 
不待知而使,
不等到了解他们就对他们进行役使, 
不待礼而令。
不等到合乎礼义的时候就命令他们。 
若夫有道之士,
如果是有道的人士, 
必礼必知,
一定会对百姓礼遇,一定会去了解他们, 
然后其智能可尽。
然后才竭尽全能做事。 
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
比如像胜书论说周公, 
可谓能听矣;
周公可算是能够听纳意见了; 
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
齐桓公接见小臣稷、魏文侯接见田子方, 
皆可谓能礼士矣。
都可以说是能够礼贤下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