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道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论人孟夏

圜道

文白对照

论述天道循环与地道分职的运行规律,阐明圣王效法天地之道设立官职、颁布政令的治国理念。

天道循环论

天道
天道圆, 
方。
地道方。 
圣王法之,
圣王效法它, 
所以立上下。
所以设立君臣上下之分。 
何以说天道之圜也?
为什么说天道圆呢? 
精气一上一下,
精气一上一下, 
圜周复杂,
环绕反复, 
无所稽留,
没有停留点, 
故曰天道圜。
所以说天道圆。 
何以说地道之方也?
为什么说地道方? 
万物殊类殊形,
万物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皆有分职,
都有各自的分工与职守, 
不能相为,
不能互相替代, 
故曰地道方。
所以说地道方。 
主执圜,
君主掌握圆道, 
臣处方,
臣民立于方道, 
方圜不易,
方圆不能改变, 
其国乃昌。
这样国家才能昌盛。 
日夜一周,
日夜更替这是一个周期, 
圜道也。
这是圆道。 
二十八宿,
月亮经历二十八星宿, 
轸与角属,
轸宿与角宿相接, 
圜道也。
这是圆道。 
行四时,
精气四季运行, 
一上一下,
一气上升,一气下沉, 
各与遇,
各不同而又相遇, 
圜道也。
这是圆道。 
物动则萌,
万物运动则会萌发, 
萌而生,
萌发则会滋生, 
生而长,
滋生则会发展, 
长而大,
发展则会壮大, 
大而成,
壮大则会成熟, 
成乃衰,
成熟后才会衰败, 
衰乃杀,
衰败才会死亡, 
杀乃藏,
死亡才会消失, 
圜道也。
这就是圆道。 
云气西行,
云气向西移行, 
云气周旋往复, 
冬夏不辍;
冬夏不停; 
水泉东流,
水泉向东流去, 
日夜不休。
日夜不停。 
上不竭,
水源不枯竭, 
下不满,
大海不满盈, 
小为大,
小溪汇成大海, 
重为轻,
重水化为轻云, 
圜道也。
这就是圆道。 
黄帝曰:
黄帝说: 
“帝无常处也,
“天帝没有常住之处, 
有处者乃无处也。”
有所在也就是不会无所不在。” 
以言不
这是说不会不行进, 
圜道也。
这是圆道。 
人之窍九,
人的九个孔窍, 
有所居则八虚,
一旦一窍闭塞则有八窍虚病, 
八虚甚久则身毙。
八窍虚病太久则会使人死亡。 
故唯而听,
所以要应答就要倾听, 
唯止;
应答就会停止; 
听而视,
倾听就要观看, 
听止;
倾听就会停止; 
以言说一。
用这句话说的是各窍顺一运行的情况。 
一不欲留,
各窍顺一运行不应停滞, 
留运为败,
某窍停滞不通的话就会出现败坏的迹象, 
圜道也。
这就是圆道。 
一也齐至贵,
道者是最尊贵的, 
莫知其原,
不知道它的源头, 
莫知其端,
不知道它的末端, 
莫知其始,
不知道它的始发, 
莫知其终,
不知道它的终极, 
而万物以为宗。
而万物以它为本。 
圣王法之,
圣王效法它, 
以令其性,
用来保存自己的本性, 
以定其正,
用来安定自己的生命, 
以出号令。
用来发号施令。 
令出于主口,
号令在君主的口中发出, 
官职受而行之,
官员接受并去施行政令, 
日夜不休,
日夜不停, 
宣通下究,
宣布通知下达到底, 
瀸于民心,
合于民心, 
遂于四方,
于是四方遍颂, 
还周复归,
这样就会旋转再归来, 
至于主所,
上达到君主之处, 
圜道也。
这就是圆道了。 
令圜,
号令施行符合圆道, 
那么使不合适的合适, 
善不善,
使不好的变得美好, 
无所壅矣。
没有闭塞的地方了。 
无所壅者,
没有闭塞之处, 
主道通也。
也就是君主的治理通畅。 
故令者,
所以发号政令, 
人主之所以为命也,
是君主把它当成性命般重要的东西, 
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是君主贤明还是不肖,国家安定还是危殆的决定因素。 
人之有形体四枝,
人有形体四肢, 
其能使之也,
人能够支配身体各部分, 
为其感而必知也。
是因为它们受到感觉触动而必定知道。 
感而不知,
没有感觉的话, 
则形体四枝不使矣。
那么形体四肢就不听支配使唤了。 
人臣亦然。
臣子、百姓也是这样。 
号令不感,
号令不能使其触动, 
则不得而使矣。
则无法支配使唤他们了。 
有之而不使,
有臣民而不听使唤, 
不若无有。
不如没有。 
主也者,
君主, 
使非有者也,
就是要使唤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臣民, 
舜、禹、汤、武皆然。
舜、禹、汤、武都这样。 
 

设官分职论

先王之立高官也,
先王设立高官, 
必使之方,
一定使他符合方道, 
方则分定,
符合方道就能确定职分, 
分定则下不相隐。
职分确定就不会出现臣下互相隐瞒的情况。 
尧舜,
尧、舜, 
贤主也,
贤明的君主, 
皆以贤者为后,
都用贤能的人作为自己君主之位的继承人, 
不肯与其子孙,
不肯把这个位置给他们的子孙, 
立官必使之方。
就像设立官员必须使他符合方正之道一样。 
之人主,
当今世上的君主, 
皆欲世勿失矣,
都想世代不失去君主之位, 
而与其子孙,
于是把这个位置传给自己的子孙, 
立官不能使之方,
设立官员不能使他们符合方正之道, 
以私欲乱之也,
用私欲扰乱了它, 
何哉?
为什么呢? 
其所欲者之远,
这是因为他们贪求的太远, 
而所知者之近也。
而见识太短浅。 
今五音之无不应也,
如今五音无不应和, 
其分
也。
这是因为它们各自分属的乐律决定的。 
宫、徵、商、羽、角, 
各处其处,
各在自己的位置, 
音皆调
音律都调准确, 
不可以相违,
不可以有差误, 
此所以无不
也。
这就是五音无不应和的原因。 
贤主之立官有似于此。
贤明的君主设立官职就像这样。 
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侍主,
百官各自处在自己的职分位置、治理自己的事务来侍奉君主, 
主无不安矣;
君主没有不安乐的了。 
以此治国,
用此治理国家, 
国无不利矣;
国家没有不兴盛的; 
以此备患,
用此来防备祸患, 
患无由至矣。
祸患没有理由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