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举难长利

恃君

文白对照

论述君主制度产生的必要性,通过群聚立君以制利,列举无君之患及忠臣典故强调君臣伦理。

君道立论与无君之乱

之性,
但凡作为人的天性, 
爪牙不足以自守卫,
手脚牙齿都不足以用来进行自卫, 
肌肤不足以
寒暑,
肌肉皮肤都不足以用来进行抵御寒冷暑热, 
筋骨不足以从利
害,
筋骨都不足以用来追逐利益逃避祸害, 
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
勇敢的胆量都不足以用来使猛兽退却使凶悍的敌人止步,但是, 
然且犹裁万物,
人却还可以制裁世上的万事万物, 
制禽兽,
制服禽兽, 
征服虫蛇虎豹, 
寒暑燥湿弗能害,
即使是寒冷暑热干燥潮湿的天气都不能对人们有所损害。 
不唯先有其备,
这不只是因为人们预先有了准备, 
而以群聚邪。
而是因为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啊。 
群之可聚也,
一大群人可以聚集在一起, 
相与利之也。
是因为大家相互都对对方有利用的价值。 
利之出于群也,
人们相互的可利用价值就产生在人群之中,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 
君道立也。
君王的统治之道就可以建立了。 
故君道立则利出其群,
所以君王的统治之道建立,就会对群聚有利, 
而人备可完矣。
从而人们防御万事万物的准备就更完善了。 
 
昔太古尝无君矣,
上古时代曾经是没有君王的, 
其民聚生群处,
当时的人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知母不知父,
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 
、兄弟、夫妻男女之别,
没有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男人女人之间的区别, 
无上下、长幼之道,
没有尊上爱下、尊长爱幼的辈分, 
无进退揖让之礼,
没有进出谦让的礼节, 
无衣服、履带、宫室、
积之便,
没有穿衣整装、结带系鞋、建造宫室、囤积粮食财物的便利, 
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没有机械器皿、舟船车马、城墙防御工事的设备, 
此无君之患。
这就是没有君王的忧患。所以, 
故君臣之义,
君王和下臣之间的意义, 
不可不明也。
不可以不弄明白。 
自上世以来,
从上古到今天, 
天下亡国多矣,
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了, 
而君道不废者,
但是君王统治之道没有被废除, 
天下之利也。
是因为天下的人认为这对于他们有好处。所以, 
故废其非君,
废除不适合当君王的人, 
而立其行君道者。
而拥立懂得履行君王之道的人。 
君道何如?
君王之道是怎么样的呢? 
利而
利章。
就是看这位君王对于百姓有贡献还是没有贡献。 
 
渭滨之东,
渭滨的东边, 
秽之乡,
夷、秽的这些地方, 
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之居,
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等部族居住的处所, 
多无君;
大多没有国君; 
扬、汉之南,
扬、汉的南边, 
百越之际,
百越人居住的边境, 
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
敝凯诸、夫风、余靡这些地方, 
缚娄、阳禺、兜之国,
缚娄、阳禺、兜这些国家, 
多无君;
大多没有国君; 
氐、羌、呼唐、离水之西,
氐、羌、呼唐、离水的西边, 
人、野人、篇笮之川,
人、野人、篇笮川那里, 
舟人、送龙、突人之乡,
舟人、送龙、突人的地区, 
多无君;
大多没有国君; 
雁门之北,
雁门的北面, 
鹰隼、所鸷、须窥之国,
鹰隼、所鸷、须窥这些国家, 
饕餮、穷奇之地,
饕餮、穷奇这些地区, 
叔逆之所,
叔逆的所在, 
儋耳之居,
儋耳居住的地方, 
多无君;
大多没有国君; 
此四方之无君者也。
这些都是四方没有国君的地方。 
其民麇鹿禽兽,
这些地区的百姓像麋鹿禽兽一样生活, 
少者使长,
年少的人驱使年老的长者做事, 
长者畏壮,
年长的人畏惧壮年人, 
有力者贤,
有力量的人就被认为是贤能的人, 
暴傲者尊,
具有暴力倾向、傲慢的人就被尊敬, 
日夜相残,
日日夜夜相互残杀, 
无时休息,
没有休止, 
以尽其类。
要到杀尽自己的同类为止。 
圣人深见此患也,
圣人深刻地看到了这种祸患, 
故为天下长虑,
所以替天下的人担忧考虑了很久, 
莫如置天子也;
认为什么方法都比不上为他们设置一位天子的方法好; 
为一国长虑,
为了一个国家做长远打算, 
莫如置君也。
就不如设立一位国君。 
置君非以
君也,
设立国君不是要人们对国君阿谀奉承, 
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
设立天子不是要人们对天子阿谀奉承, 
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
设立长官不是要人们对长官阿谀奉承。 
德衰世乱,
道德衰败、世道大乱,在这种情况之下, 
然后天子利天下,
天子是把天下作为自己所私有的东西, 
国君利国,
国君把国家当做私利, 
官长利官,
长官用自己的官职谋私, 
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
这就是国家有兴起有灭亡、混乱灾难不时发生的原因。 
故忠臣廉士,
所以忠臣廉士, 
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
对内劝谏他们君主的过错, 
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对外就尽人臣之义,可以为君臣之义而赴死。 
 

豫让明君臣之义

让欲杀赵襄子,
豫让想要杀赵襄子, 
灭须去眉,
剃掉胡须和眉毛, 
自刑以变其容,
自己毁坏自己的容貌, 
为乞人而往乞于其妻之所。
装扮成乞丐到他妻子那里去乞讨。 
其妻曰:
他的妻子说: 
“状貌无似吾夫者,
“这人相貌不像我丈夫的样子, 
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他的声音怎么这么像我的丈夫呢?” 
又吞炭以变其音。
豫让就吞炭使嗓音嘶哑。 
其友谓之曰:
他的朋友对他说: 
“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
“你走这条路很艰难而且难以成功。 
谓子有志则然矣,
说你有志向是对的, 
谓子智则不然。
说你有智慧就不对了。 
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
凭你的才能去请求侍奉赵襄子, 
襄子必近子,
襄子一定会亲近你。 
子得近而行所欲,
你能得以接近赵襄子然后再去干你所想干的事, 
此甚易而功必成。”
这样就很容易并且一定会成功。” 
豫让笑而应之曰:
豫让笑着回答说: 
“是先知报后知也,
“这样做是为先前知遇我的人去报复后来知遇我的人, 
为故君贼新君矣,
是为过去的主人而杀害新的主人。 
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
使君臣之间的准则受到严重破坏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失吾所为为之矣。
这样做就失去了我行刺的目的了。 
凡吾所为为此者,
我之所以要这样做, 
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就是为了彰明君臣之间的大义, 
非从易也。”
不是为了行刺的容易。” 
 

柱厉叔死君之节

柱厉
柱厉叔侍奉莒敖公, 
自以为不知,
自己以为不被莒敖公所理解, 
而去居于海上,
于是就离开莒敖公到海上去居住, 
夏日则食
芡,
夏天吃菱角和芡实, 
冬日则食
冬天吃橡树的果实为生。 
莒敖公有难,
当莒敖公遭遇灾难的时候, 
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
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前去为莒敖公殉死。 
其友曰:
他的朋友说: 
“子自以为不知故去,
“你是因为莒敖公不了解你的心意而离开他的。 
今又往死之,
如今他遭受灾难你又去为他送死,这样说的话, 
是知与不知无异别也。”
他对你理解或不理解都没有什么区别啊。” 
柱厉叔曰:
柱厉叔回答说: 
“不然。
“不对。 
自以为不知故去。
我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我而离开他。 
今死而弗往死,
如今他死了,我不去为他送死, 
是果知我也。
这就果然是他了解我了。 
吾将死之以
后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
我要用为他送死的这件事来耻笑以后的君主不懂得了解他们的下臣, 
所以激君人者之行,
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励君主注意品行, 
人主之节也。
磨砺君主的节操。 
行激节厉,
君主的行为受到激励,节操得到磨砺, 
忠臣幸于得察。
忠臣就有幸可以得到君主的察觉。 
忠臣察则君道固矣。”
忠臣受到君主的发现,那么君王的统治就可以巩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