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贵生当染

情欲

文白对照

论情欲本性及圣人节制之道,对比俗主放纵之害,以孙叔敖辅政为例阐明治身治国法天地之理。

情欲本性与圣人之道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
天地诞生了人,并使他拥有贪婪、欲望。 
欲有
人的欲望中有感情, 
情有节。
情感中带有节制。 
圣人修节以止欲,
圣人修行节制之道来抑止欲念, 
故不
行其
也。
所以这不过是使他的情感顺行而已。 
故耳之欲五声,
因此耳朵希望能听到五声, 
目之欲五色,
眼睛希望能看到五色, 
口之欲五味,
嘴巴希望能品尝五味, 
情也。
这是人之常情。 
此三者,
这三者, 
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
富贵与贫贱、愚蠢与聪明、贤惠与不肖,从人内心的角度看就如同一样的东西,都是人的一种内心的东西, 
虽神农、黄帝,
即使神农、黄帝, 
其与桀、纣同。
他们跟桀、纣也是一样的。 
圣人之所以异者,
圣人之所以与别人不一样的原因, 
得其情也。
是因为领悟到自己的内心。 
由富贵生出变动, 
则得其情矣;
那么就领悟到自己的内心了; 
不由贵生动,
不从富贵中生出变动之意, 
则失其情矣。
那么就失去自己的内心。 
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这两者是生死存亡的根本。 
俗主亏情,
俗世的人欠缺对自己内心的思考, 
故每动为亡败。
所以每次变动就是亡败的时候。 
耳不可
耳朵的欲望不可满足, 
目不可
眼睛的欲望不可满足, 
口不可满;
嘴巴的欲望不可满足; 
身尽
当身体全浮肿, 
筋骨沈滞,
筋骨沉滞, 
血脉壅塞,
血脉阻塞, 
寥寥,
九窍空虚, 
失其宜,
全都丧失了它们正常的机能, 
虽有彭祖,
虽然有彭祖在世, 
犹不能为也。
也是无能为力的。 
其于物也,
对于外物来说, 
不可得之为欲,
想得到不可以获得的东西,这就是欲望, 
不可足之为求,
总是不感到满足,这就是贪求, 
大失生本;
这样就一定深深地丧失了生命的根本; 
民人怨谤,
百姓怨恨, 
又树大雠;
又给自己树大敌; 
意气易动,
意志容易动摇, 
跷然不固;
变化迅速但是不坚定; 
矜势好智,
夸耀权势,好弄权术, 
胸中欺诈;
胸中怀有欺诈之心; 
德义之缓,
不顾道德之义, 
邪利之急。
急于追求邪利; 
身以困穷,
最后身陷穷困之境, 
虽后悔之,
虽然后悔所为, 
尚将奚及?
还怎能来得及补救? 
巧佞之近,端直之远,
他们亲近巧诈奸佞、疏远正直之人, 
国家大危,
导致国家非常危险, 
悔前之过,
这才后悔以前的过错, 
犹不可反。
一切还是不可以挽回了。 
闻言而惊,
听到自己将要灭亡的话才惊醒, 
不得所由。
却还不知道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百病怒起,
百病爆发, 
乱难时至。
叛乱劫难时而发生。 
以此
人,
靠这些来给百姓作君主, 
为身大忧。
是为自己带来大忧患。 
耳不乐声,
耳朵听到声音不感到快乐, 
目不乐色,
眼睛看到色彩不感到快乐, 
口不甘味,
嘴巴吃到味道不感到香甜, 
与死无择。
这就跟死没有什么两样了。 
 

修身治国与历史例证

古人得道者,
古代得道的人, 
生以寿长,
生就长寿, 
声、色、滋味能久乐之,
声、色、滋味能长时间地享乐, 
奚故?
为什么呢? 
早定也。
结论早就定下来的啊。 
论早定则知早
结论早就定下来那么就知道得早, 
知早啬则精不竭。
知道得早那么精力就不会竭尽。 
秋早寒则冬必暖矣,
秋天早寒那么冬天一定暖和了, 
春多雨则夏必旱矣。
春天多雨的话夏天一定干旱了。 
天地不能
天地之事不能两存, 
而况于人类乎?
更何况人呢? 
人之与天地也同。
人跟天地也是一样的。 
万物之形虽异,
万物的形态虽然不一样, 
其情一体也。
它们的内在是一致的。 
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
所以古代修身与治理天下的方法, 
必法天地也。
一定是仿效大自然。 
杯中的酒, 
酌者众则速尽。
喝的人多就很快被饮尽。 
万物之酌大贵之生者众矣。
万物之中消耗人最宝贵的生命太多了。 
故大贵之生常速尽。
所以宝贵的生命常常很快耗尽。 
非徒万物酌之也,
不只是万物消耗它, 
又损其生以
天下之人,
而且自己不懂爱惜生命,用它来为天下百姓操劳, 
而终不自知。
最终自己并不察觉。 
功虽成乎外,
虽然在外成就功名, 
而生亏乎内。
但是在内里却亏损了性命。 
耳不可以听,
耳朵不可以听清声乐, 
目不可以视,
眼睛不可以看见事物, 
口不可以食,
嘴里不可以吃进美味, 
胸中大扰,
心中受到很大困扰, 
妄言
胡言乱语,胡思乱想, 
临死之上,
临死之时,精神错乱, 
颠倒惊惧,
内心惊栗, 
不知所为。
行为失常。 
用心如此,
劳心到这种程度, 
岂不悲哉?
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世人之事君者,
世上侍奉君王的人, 
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
都以孙叔敖能遇到楚庄王为孙叔敖的幸运之事。 
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
但从有道之人来评论就不这样认为, 
此荆国之幸。
他们认为这是楚国的幸运。 
荆庄王好周游
猎,
楚庄王喜欢周游打猎, 
驰骋弋射,
骑马射箭, 
欢乐无遗,
尽情享乐, 
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
尽把治国的操劳事以及对各诸侯的忧虑给了孙叔敖。 
孙叔敖日夜不息,
孙叔敖日夜不休, 
不得以
生为故,
无法顾及养生之事, 
故使庄王功迹著乎
这样才使楚庄王的功绩被记于竹帛史书, 
传乎后世。
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