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之惑总论
使人
大迷惑者,
令人深感迷惑的,
必物之相似者也。
一定是事物中那些相似的东西。
玉人之所患,
玉工所忧患的,
患石之似玉者;
是像玉一样的石头;
相剑者之所患,
相剑的人所忧患的,
患剑之似吴干
者;
是像吴国的干将一样的剑;
贤主之所患,
贤明的君王所忧患的,
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是见多识广、能言善辩看起来像是通达事情的人。
亡国之主似智,
亡国的君主看似聪明,
亡国之臣似忠。
亡国的臣子看似忠诚。
相似之物,
相似的事物,
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
使愚钝的人深感迷惑、圣人也要认真加以思索的啊。所以,
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
墨子看见柔软洁白的练丝就为之哭泣,
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因为它可以染成黄色也可以染成黑色;
杨子见歧道而哭之,
杨朱看见歧路就为之哭泣,
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
因为从这里可以通向北面也可以通向南面。
幽王戏诸侯
周宅丰
、镐近戎人,
周朝的都城建立在丰、镐,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
与诸侯约,
于是就与各路诸侯作了一个约定,
为高葆祷
于王路,
在大路上建筑起大土台,
置鼓其上,
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
远近相闻。
无论远近的地方都可以互相听见鼓声。
即戎寇至,
即使戎寇到来,
传鼓相告,
只要击鼓把鼓声传开就可以互相告知,
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诸侯的兵马就都会前来解救周天子的危难。有一天,
戎寇当
至,
戎寇真的来了,
幽王
击鼓,
周幽王就击起鼓,
诸侯之兵皆至,
各路诸侯的兵马都大量地赶来,
褒姒
大悦而笑,
褒姒就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
喜之。
她很喜欢这种做法。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
因数击鼓,
因此屡次击鼓,
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诸侯们的军队多次到来解救,但是都没有看到有戎寇。
至于后戎冠真至,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
幽王击鼓,
周幽王击鼓求救,
诸侯兵不至。
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
之下,
周幽王的尸首被发现在骊山下,
为天下笑。
这件事成为了天下的笑柄。
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
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
贤能的人积累着去做小的好事来成就自己可以做到大的好事,
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
昏庸的人就会做小的坏事来纵容自己做大的坏事。
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
褒姒败坏国事的行为就使周幽王由于喜好小的欢乐以致遭到了大的灭亡。正因为这样,
故形骸相离,
使周幽王灵魂与形体相分离,
三公九卿出走,
三公、九卿各位大臣都相继出走离开周朝,
此褒姒之所用
死,
这就是褒姒被杀死,
而平王
所以东徙也,秦襄
、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周平王被迫把都城往东迁移,秦襄公、晋文侯保卫周天子迁都而周天子报答他们劳苦功高赏赐封地的原因。
黎丘丈人之误
梁北有黎丘乡,
梁国的北面有一个叫黎丘乡的地方,
有奇鬼焉,
有一只奇特的鬼,
喜效人之子侄
昆弟之状。
喜欢效仿别人的子孙兄弟的模样。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在这个城邑居住着一个老人,有一天,他到市集上去喝醉了酒回去,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黎丘的奇鬼变化成老人的儿子模样去搀扶老人,
扶而道苦之。
一路上使老人吃尽了苦头。
丈人归,
老人回到家,
酒醒而诮
其子,
酒醒了之后就责骂自己的儿子,
曰:
说:
“吾为汝父也,
“我是你的父亲,
岂谓不慈哉?
难道说我对你不够慈爱吗?
我醉,
我喝醉了,
汝道苦我,
你一路上害苦了我,
何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子泣而触地曰:
他的儿子哭着在地上叩头说:
“孽矣!
“造孽啊!
无此事也。
没有发生过这种事。
昔
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我昨天到镇的东边去收债了,你可以问问别人。”
其父信之,
他的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
曰:
说:
“嘻!
“呵!
是必夫奇鬼也,
这样就一定是奇鬼干的了,
我固尝闻之矣。”
我本来就曾经听说过奇鬼的事。”
明日端
复饮于市,
老人决定在第二天一早再来市集上饮酒,
欲遇而刺杀之,
希望遇到奇鬼然后杀死他。
明旦之市而醉,
到了第二天早上老人在市集上喝醉了,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他真实的儿子担心自己的父亲不能够回来,
遂逝
迎之。
于是就专程出去迎接他回来。
丈人望其真子,
老人看见自己真实的儿子,
拔剑而刺之。
拔出剑就刺。
丈人智惑于
似其子者,
老人的心智被像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了,
而杀于真子。
因此杀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
君王被像有才能的人所迷惑了就会失去真正有才能的人,
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这就是像黎丘老人的心智一样了。
疑似之迹,
怀疑相似的痕迹,
不可不察。
不可以不明察。
察之必于其人也。
审查一定要找深明事理的人。
舜为御,
舜当驾车的人,
尧为左,
尧坐在车的左边,
禹为右,
禹坐在车的右边,
入于泽而问牧童,
进入湖泽就要询问牧童,
入于水而问渔师,
进入水乡就要询问渔夫,
奚故也?
为什么呢?
其知之审也。
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对当时要问的情况知道得清楚明白。
夫人子之相似者,
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相似,
其母常识之,
但是他的母亲常常都可以认出他们,
知之审也。
是因为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得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