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 - 吕氏春秋

← 返回《吕氏春秋忠廉长见

当务

文白对照

论述辨、信、勇、法需合义务,通过反面例证指出不当之害,强调当理行事。

总论四者之要

不当论,
辨析但不符合公论, 
信而不当理,
语言真实但不符合道理, 
勇而不当义,
勇敢但不符合道义, 
法而不当务,
执法但不符合情理, 
惑而乘骥也,
就像迷惑的人骑着骏马, 
狂而操“
”也,
疯狂地拿着宝剑挥舞, 
大乱天下者,必此四者也。
使天下混乱的就是这四种情况。 
所贵辨者,
我们看重辨析, 
为其由所论也;
是沿着公论的说法而做的; 
所贵信者,
我们看重忠信, 
为其遵所理也;
是遵照道理的原因; 
所贵勇者,
我们看重勇敢, 
为其行义也;
是因为能推行正义; 
所贵法者,
我们看重法则, 
为其当务也。
是因为符合时务。 
 

例证四者之谬

跖之徒问于跖曰:
跖的徒弟问跖说: 
“盗有道乎?”
“盗窃也有学说吗?” 
跖曰:
跖回答: 
“奚啻其有道也?
“怎么会没有呢? 
夫妄意关内,
妄想窃取屋内财富的, 
中藏,
猜中了藏宝地点的人, 
圣也;
是圣人; 
入先,
先破门而入的, 
勇也;
是勇士; 
出后,
最后才出来的, 
义也;
是有道义的人; 
知时,
知道行窃时机的, 
智也;
是有智慧的人; 
分均,
能主持平均分配赃物的, 
仁也。
是仁义的人, 
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
不懂得这五项却能成为大强盗的人, 
天下无有。”
天下还没有。” 
备说非六王、五伯,
备说讲起六帝五王的不是, 
以为“尧有不慈之名,
认为“尧有不慈爱自己儿子的名声, 
舜有不孝之行,
舜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 
禹有淫湎之意,
禹有沉溺美色的意图, 
汤、武有放杀之事,
汤王有流放桀,武王有杀害纣的事情, 
五伯有暴乱之谋。
五霸有吞并周室,使天下暴乱的阴谋。 
世皆誉之,
世上的人都赞扬他们, 
人皆讳之,
人人都忌讳说他们的坏话, 
惑也”。
这是糊涂”。 
故死而操金椎以葬,
所以备说死的时候还拿着金槌来下葬, 
曰“下见六王、五伯,
说“到了下面见到六帝五王, 
将榖其头”矣。
要将他们的头敲破”。 
辨若此不如无辨。
像备说这样的辨析还不如不进行辨析了。 
楚有
者,
楚国有个人叫做直躬, 
其父窃羊而
之上,
因为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就把父亲告到了官府上, 
上执而将诛之。
官府执法将要把他的父亲处死。 
直躬者请代之。
直躬请求代替他的父亲去死。 
将诛矣,
将要处决的时候, 
告吏曰:
他告诉官吏说: 
“父窃羊而谒之,
“我的父亲偷了羊,我告发他, 
不亦信乎?
不就是诚信吗? 
父诛而代之,
我的父亲要被处死,我代替他, 
不亦孝乎?
不是孝道吗? 
信且孝而诛之,
诚信而且孝道的人被杀, 
国将有不诛者乎?”
国家将还会有不被杀的人吗?” 
荆王闻之,
楚王听了, 
乃不诛也。
就不处死他。 
孔子闻之曰: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 
“异哉直躬之为信也,
“奇怪啊!直躬这样的诚信, 
一父而
取名焉。”
是利用了父亲的一件事去两次取得自己的好名声。” 
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所以直躬的诚信还不如没有诚信。 
齐之好勇者,
齐国有看重勇气的人, 
其一人居东郭,
一个住在东城边, 
其一人居西郭,
一个住在西城边, 
卒然相遇于涂曰:
忽然在路上相遇,见了面就说: 
“姑相饮乎?”
“不如一起喝酒吧?” 
觞数行,
喝了好几回后, 
曰:
又说: 
“姑求肉乎?”
“不如找点肉吃?” 
一人曰:
其中一个说: 
“子肉也?
“你的肉? 
我肉也?
还是我的肉? 
尚胡革求肉而为?
为什么还要到处去找肉呢? 
于是具染而已。”
只要准备好酱拌肉就行了。” 
因抽刀而相啖,
因此,大家抽出刀互相割吃对方的肉, 
至死而止。
一直吃到死了为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这样的勇敢还不如没有勇敢。 
纣之同母三人,
纣王同母的兄弟有三个, 
其长曰微子启,
最大的叫微子启, 
其次曰中衍,
第二的叫中衍, 
其次曰受德。
最小的叫受德。 
受德乃纣也,
受德就是纣王, 
甚少矣。
十分年轻。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
纣王的母亲生下微子启和中衍的时候还是妾妃, 
已而为妻而生纣。
生下纣的时候已经升为正妻了。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纣的父母想立微子启做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
太史根据法典争论说: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有了正妻的儿子就不可以立妾妃的儿子。” 
纣故为后。
纣王因此成为了太子。 
用法若此,
像这样执行法典, 
不若无法。
还不如没有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