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籍
阐述道与名的本质区别,探讨无欲有欲的观察方式,揭示玄妙之门。
阐述美恶、善不善等对立统一关系,圣人行无为而治,功成不居,故功绩永存。
老子阐述圣人通过净化民心、弱化欲望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论道体虚无却为万物本源,通过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合道修身。
阐述天地与圣人之道:以自然无为对待万物与百姓,主张虚静内守而非强为多言。
阐述道如永恒母体,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
天地因无私而长久,圣人效法天地,后身外身反成其私。
以水喻道,阐述不争之德及至善品性,强调顺应自然、利物无争的境界。
本章强调适可而止、谦逊退让的处世哲学,主张遵循自然之道,避免过度追求与骄纵。
本章探讨修身治国之道,强调无为、柔弱、无私,追求内在和谐与玄德。
通过车毂、陶器、房屋说明'有'与'无'相辅相成,强调'无'的实际效用
老子论感官放纵致迷失,圣人应摒弃物欲追求内在本质。
论述宠辱若惊与贵身如患的关系,主张忘我无私,以身为天下者可托付天下
本章描述道的无形无象特性,超越感官认知,强调执古御今的修道法则。
描述得道者微妙玄通的境界,强调持守虚静、不盈不满的修道原则。
论述达到虚静极致以观万物循环之理,阐明归根复命知常合道的永恒法则
论述统治者的四个层次及其对百姓的影响,强调无为而治的自然之道
老子通过对比揭示社会失序时表面德行的显现,强调自然之道与人为道德的对立关系。
主张摒弃圣智仁义巧利,回归朴素寡欲,以达民利孝慈无盗无忧之境。
老子通过对比俗人与得道者的差异,阐述返璞归真、守道抱一的哲学思想
阐述道的恍惚之态与内在真实本质,以德显道体悟万物本源。
阐述事物对立转化规律与圣人不争之道,通过辩证认知实现自然和谐。
以自然现象喻道,强调顺应道则同于道,失道则同于失,天人合一。
强调自我炫耀、自以为是等行为违背自然之道,有道者应避免这些多余之举。
阐述道为天地本源,揭示道、天、地、人四者关系及效法自然的终极法则
阐述稳重与沉静为根本之道,批判轻率浮躁会导致失去根基与主导权
阐述圣人善救人救物之道,善人与不善人互为依存,贵师爱资乃处世要妙。
阐述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辩证关系,强调复归婴儿本真与自然之朴,揭示圣人治国之道。
老子阐述圣人无为而治之道,主张去除极端奢靡,顺应万物自然本性而不强行干预。
主张以道辅君反对武力征伐,指出用兵灾祸必生,成功应克制自满,物极必反终将速亡。
论述兵器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用之亦应以恬淡处之,胜而不美并以丧礼对待。
论述道之本质无名而质朴,候王守道则万物自宾,天地和谐甘露自降,知止不殆如川谷归海。
论述认知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辩证关系,强调精神长存的修身之道
阐述大道泛存万物而不主宰,因不自大故能成其伟大的核心思想。
论道之无形无味却统摄万物,大象执守则天下归附,平淡之道胜过声色诱惑。
阐述物极必反之理,柔弱胜刚强,治国用兵应隐晦行事。
阐述道法自然之理,强调无为而治可使万物自化,以无名之朴镇守天下归于安宁
论述德的不同层次及道、德、仁、义、礼的递失关系,主张返璞归真。
论述万物皆需守一得根本,失一则危殆,强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辩证关系
道的运动循环往复,柔弱发挥作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论不同层次之人对道的态度,揭示道的矛盾性与隐微特征,强调道化育万物的本质。
阐述道生万物的生成逻辑与损益辩证关系,强调谦卑自守的处世之道。
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体现自然之道。
论述名利与生命的关系,强调知足知止方能长久。
通过辩证关系阐述完美与缺陷、清静与躁动的对立统一,强调清静无为的治世之道。
阐述治世与乱世之象,强调知足常乐之道
阐述通过内在体悟而非外在探索认知天道的思想,揭示圣人不行而知的修行境界。
论述为学与为道的辩证关系,强调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善待所有人以得德善,信任所有人以得德信,使天下归于浑朴
论生死之道与摄生之法,善摄生者不入死地而避凶险。
阐述道与德生成畜养万物,自然无为,玄德无私的特性。
本章论述道为万物本源,守柔闭欲可保身,开欲济事则招祸,归明循常则无殃。
批判统治者背离大道,追求奢靡导致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
论述修身至治天下的德性扩展,强调由己及人的观察方法。
以赤子为喻,阐述深厚德性在于自然柔和,知和守常,反对强为,物壮则老,不合道则早亡。
论述智者不言的玄同境界,超越亲疏利害之别,故为天下至贵
阐述以正道治国、奇术用兵,通过无为而治实现天下自化的道家思想
论政治宽严与民风关系,揭示祸福相倚、正奇互转的辩证法则,阐发圣人处世之道
论述以节俭之道治国养德,强调积累德行可达无往不胜、根基稳固的长生之道
以烹小鲜喻治国,道莅天下则鬼神不伤人,圣人与民两不相伤而德交归
阐述大国小国相处之道,以谦下为本方能各得所欲,大国尤应守柔处下。
道为万物之奥,是善人珍宝,不善人亦赖以保全。美言美行可获尊崇,贵道因其能使人有求必得、罪过可免。
阐述无为而治的哲理,强调处理问题应从小处入手,圣人终成其大。
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主张无为而治,通过积累达成目标,圣人以不争不执顺应自然之道。
论治国当弃智守德,以玄德深远、与物反合之道达至大顺之境。
老子以江海善下为喻,阐明圣人谦下不争方能居上治民,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阐述道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强调守此三德可成器长,失之则亡。
阐述以不争之德统御军事与用人之道,强调谦下无为的治国用兵智慧
主张用兵谨慎,反对轻敌,强调以退为进,哀兵必胜。
老子言其道易知易行,然世人难解难从,圣人外朴内贵。
强调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圣人因正视问题而避免过失
老子强调民众与统治者的关系,指出压迫导致反抗,主张圣人应自知自爱而不自贵。
论述勇与不勇的利害关系,阐明天道不争而胜、自然无为的法则。
老子论述民众不惧死亡时,统治者用死刑威慑无效,滥用刑罚反伤自身之理。
论述民众饥荒、难治、轻死之根源在于统治者重税、有为与厚生,强调无为而治
柔弱象征生机,坚强预示死亡;以草木生死喻强弱之理,阐明柔弱者居上之道。
天道如张弓平衡有余不足,人道反损不足奉有余,圣人效法天道为而不恃。
以水喻柔弱胜刚强之理,圣人言承受国之垢与不祥方为真王
论述调和怨恨之难与圣人之德,强调天道自然常助善者。
老子描述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弃绝战争器械,回归自然简朴生活。
阐述真言与美言、善辩与知博的辩证关系,揭示圣人不积之道与天道利而不害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