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读典籍

道德经

道德经 第一章

阐述道与名的本质区别,探讨无欲有欲的观察方式,揭示玄妙之门。

万物之始有欲无欲

道德经 第二章

阐述美恶、善不善等对立统一关系,圣人行无为而治,功成不居,故功绩永存。

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圣人无为不言弗居

道德经 第三章

老子阐述圣人通过净化民心、弱化欲望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圣人不争无知无欲圣人之治

道德经 第四章

论道体虚无却为万物本源,通过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合道修身。

万物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象帝之先

道德经 第五章

阐述天地与圣人之道:以自然无为对待万物与百姓,主张虚静内守而非强为多言。

天地不仁刍狗圣人橐龠守中

道德经 第六章

阐述道如永恒母体,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

谷神玄牝天地之根绵绵用之不堇

道德经 第七章

天地因无私而长久,圣人效法天地,后身外身反成其私。

天长地久不自生圣人无私

道德经 第八章

以水喻道,阐述不争之德及至善品性,强调顺应自然、利物无争的境界。

上善若水不争善地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

道德经 第九章

本章强调适可而止、谦逊退让的处世哲学,主张遵循自然之道,避免过度追求与骄纵。

揣锐金玉满堂富贵而骄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 第十章

本章探讨修身治国之道,强调无为、柔弱、无私,追求内在和谐与玄德。

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无为天门开阖玄德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通过车毂、陶器、房屋说明'有'与'无'相辅相成,强调'无'的实际效用

辐毂埏埴户牖

道德经 第十二章

老子论感官放纵致迷失,圣人应摒弃物欲追求内在本质。

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为腹不为目圣人去彼取此

道德经 第十三章

论述宠辱若惊与贵身如患的关系,主张忘我无私,以身为天下者可托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有身无身托天下

道德经 第十四章

本章描述道的无形无象特性,超越感官认知,强调执古御今的修道法则。

惚恍无状道纪

道德经 第十五章

描述得道者微妙玄通的境界,强调持守虚静、不盈不满的修道原则。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不欲盈蔽而新成

道德经 第十六章

论述达到虚静极致以观万物循环之理,阐明归根复命知常合道的永恒法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归根复命

道德经 第十七章

论述统治者的四个层次及其对百姓的影响,强调无为而治的自然之道

太上亲誉畏侮信不足贵言功成事遂

道德经 第十八章

老子通过对比揭示社会失序时表面德行的显现,强调自然之道与人为道德的对立关系。

大道仁义智慧大伪六亲不和孝慈国家昏乱忠臣

道德经 第十九章

主张摒弃圣智仁义巧利,回归朴素寡欲,以达民利孝慈无盗无忧之境。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 第二十章

老子通过对比俗人与得道者的差异,阐述返璞归真、守道抱一的哲学思想

众人愚人婴儿食母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阐述道的恍惚之态与内在真实本质,以德显道体悟万物本源。

孔德恍惚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阐述事物对立转化规律与圣人不争之道,通过辩证认知实现自然和谐。

曲则全不争圣人辩证道德经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以自然现象喻道,强调顺应道则同于道,失道则同于失,天人合一。

自然天地飘风骤雨同于道

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强调自我炫耀、自以为是等行为违背自然之道,有道者应避免这些多余之举。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有道者赘形余食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阐述道为天地本源,揭示道、天、地、人四者关系及效法自然的终极法则

自然天地周行不殆四大

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阐述稳重与沉静为根本之道,批判轻率浮躁会导致失去根基与主导权

轻根躁静君子辎重荣观万乘之主失根失君

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阐述圣人善救人救物之道,善人与不善人互为依存,贵师爱资乃处世要妙。

善行善言圣人袭明善人不善人

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

阐述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辩证关系,强调复归婴儿本真与自然之朴,揭示圣人治国之道。

知雄守雌常德婴儿圣人大制不割无极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

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老子阐述圣人无为而治之道,主张去除极端奢靡,顺应万物自然本性而不强行干预。

天下神器圣人无为去甚去奢

道德经 第三十章

主张以道辅君反对武力征伐,指出用兵灾祸必生,成功应克制自满,物极必反终将速亡。

人主兵强荆棘凶年果而勿矜物壮则老

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论述兵器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用之亦应以恬淡处之,胜而不美并以丧礼对待。

兵者不祥之器君子丧礼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

论述道之本质无名而质朴,候王守道则万物自宾,天地和谐甘露自降,知止不殆如川谷归海。

无名候王天地甘露江海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论述认知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辩证关系,强调精神长存的修身之道

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阐述大道泛存万物而不主宰,因不自大故能成其伟大的核心思想。

大道万物不为主无欲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论道之无形无味却统摄万物,大象执守则天下归附,平淡之道胜过声色诱惑。

大象天下往安平太乐与饵

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阐述物极必反之理,柔弱胜刚强,治国用兵应隐晦行事。

柔弱胜刚强歙张强弱兴废微明脱鱼国之利器

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阐述道法自然之理,强调无为而治可使万物自化,以无名之朴镇守天下归于安宁

无为候王无名之朴自化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论述德的不同层次及道、德、仁、义、礼的递失关系,主张返璞归真。

上德下德大丈夫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论述万物皆需守一得根本,失一则危殆,强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辩证关系

万物候王贵贱高下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 第四十章

道的运动循环往复,柔弱发挥作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弱者万物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论不同层次之人对道的态度,揭示道的矛盾性与隐微特征,强调道化育万物的本质。

上士中士下士明道若昧大器晚成大象无形善贷且成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阐述道生万物的生成逻辑与损益辩证关系,强调谦卑自守的处世之道。

万物阴阳冲气损益王公强梁者

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体现自然之道。

至柔至坚无为不言之教无有入无间

道德经 第四十四章

论述名利与生命的关系,强调知足知止方能长久。

名与身多藏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长久

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通过辩证关系阐述完美与缺陷、清静与躁动的对立统一,强调清静无为的治世之道。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清静为天下

道德经 第四十六章

阐述治世与乱世之象,强调知足常乐之道

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走马以粪戎马生于郊不知足欲得知足之足

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

阐述通过内在体悟而非外在探索认知天道的思想,揭示圣人不行而知的修行境界。

天道圣人知天下不为而成内在体悟

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论述为学与为道的辩证关系,强调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为学为道无为取天下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善待所有人以得德善,信任所有人以得德信,使天下归于浑朴

圣人百姓德善德信天下

道德经 第五十章

论生死之道与摄生之法,善摄生者不入死地而避凶险。

出生入死生死摄生者甲兵无死地

道德经 第五十一章

阐述道与德生成畜养万物,自然无为,玄德无私的特性。

万物自然玄德

道德经 第五十二章

本章论述道为万物本源,守柔闭欲可保身,开欲济事则招祸,归明循常则无殃。

天下母塞兑闭门守柔用光袭常

道德经 第五十三章

批判统治者背离大道,追求奢靡导致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

大道非道盗竽财货有余文采

道德经 第五十四章

论述修身至治天下的德性扩展,强调由己及人的观察方法。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祭祀观察

道德经 第五十五章

以赤子为喻,阐述深厚德性在于自然柔和,知和守常,反对强为,物壮则老,不合道则早亡。

赤子毒虫猛兽牝牡之合精之至和之至益生强心使气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论述智者不言的玄同境界,超越亲疏利害之别,故为天下至贵

知者不言玄同和光同尘天下贵不可得

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阐述以正道治国、奇术用兵,通过无为而治实现天下自化的道家思想

治国用兵无为法令圣人民自化民自朴

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论政治宽严与民风关系,揭示祸福相倚、正奇互转的辩证法则,阐发圣人处世之道

闷闷其政祸福相依圣人正奇善妖

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

论述以节俭之道治国养德,强调积累德行可达无往不胜、根基稳固的长生之道

治人事天重积德无不克有国根深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 第六十章

以烹小鲜喻治国,道莅天下则鬼神不伤人,圣人与民两不相伤而德交归

治大国小鲜若烹圣人

道德经 第六十一章

阐述大国小国相处之道,以谦下为本方能各得所欲,大国尤应守柔处下。

大邦小邦下流牝牡静胜兼畜人

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道为万物之奥,是善人珍宝,不善人亦赖以保全。美言美行可获尊崇,贵道因其能使人有求必得、罪过可免。

万物善人不善人三公天子拱璧驷马求以得有罪以免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阐述无为而治的哲理,强调处理问题应从小处入手,圣人终成其大。

无为报怨以德图难为易圣人轻诺寡信

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主张无为而治,通过积累达成目标,圣人以不争不执顺应自然之道。

无为圣人自然慎终如始未兆易谋千里之行

道德经 第六十五章

论治国当弃智守德,以玄德深远、与物反合之道达至大顺之境。

明民愚之智多治国贼国玄德稽式大顺

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老子以江海善下为喻,阐明圣人谦下不争方能居上治民,天下莫能与之争。

百谷王江海圣人下之不争

道德经 第六十七章

老子阐述道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强调守此三德可成器长,失之则亡。

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器长

道德经 第六十八章

阐述以不争之德统御军事与用人之道,强调谦下无为的治国用兵智慧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 第六十九章

主张用兵谨慎,反对轻敌,强调以退为进,哀兵必胜。

用兵轻敌抗兵哀者胜进退

道德经 第七十章

老子言其道易知易行,然世人难解难从,圣人外朴内贵。

易知易行天下莫知言有宗事有君圣人怀玉

道德经 第七十一章

强调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圣人因正视问题而避免过失

知不知不知知圣人自知之明

道德经 第七十二章

老子强调民众与统治者的关系,指出压迫导致反抗,主张圣人应自知自爱而不自贵。

圣人自知自爱不厌

道德经 第七十三章

论述勇与不勇的利害关系,阐明天道不争而胜、自然无为的法则。

不敢天之道圣人天网

道德经 第七十四章

老子论述民众不惧死亡时,统治者用死刑威慑无效,滥用刑罚反伤自身之理。

民不畏死司杀者代大匠刑杀

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论述民众饥荒、难治、轻死之根源在于统治者重税、有为与厚生,强调无为而治

民之饥食税之多难治轻死求生之厚贵生

道德经 第七十六章

柔弱象征生机,坚强预示死亡;以草木生死喻强弱之理,阐明柔弱者居上之道。

柔弱坚强生死草木兵强木强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道如张弓平衡有余不足,人道反损不足奉有余,圣人效法天道为而不恃。

天之道人之道张弓损有余补不足圣人

道德经 第七十八章

以水喻柔弱胜刚强之理,圣人言承受国之垢与不祥方为真王

柔弱刚强圣人社稷主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论述调和怨恨之难与圣人之德,强调天道自然常助善者。

圣人司契司彻天道善人

道德经 第八十章

老子描述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弃绝战争器械,回归自然简朴生活。

小国寡民什伯之器重死结绳至治之极

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阐述真言与美言、善辩与知博的辩证关系,揭示圣人不积之道与天道利而不害的本质。

信言美言善者辩者知者博者圣人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