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0 汉纪二 - 资治通鉴

← 返回《资治通鉴卷9 汉纪一卷11 汉纪三

卷10 汉纪二

文白对照

司马光

楚汉相持关键阶段,韩信破赵伐齐,刘邦智斗项羽,谋士献策决胜千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井陉之战

冬十月,
冬季,十月, 
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 
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
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闻讯, 
聚兵井陉口,
即在井陉口集结部队, 
号二十万。
号称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道: 
“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
“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 
其锋不可当。
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 
臣闻‘千里馈粮,
‘从千里之外供给军粮, 
士有饥色;
士兵当会面有饥色; 
樵苏后,
临时拾柴割草来做饭, 
师不宿饱。
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 
’今井陉之道,
’而今井陉这条路, 
车不得方轨,
车辆不能并行, 
骑不得成列;
骑兵不能成列, 
行数百里,
行军队伍前后拉开几百里,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依此形势,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望您暂时拨给我三万人作为突击队, 
从间路绝其辎重;
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 
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
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这样一来, 
彼前不得斗,
他们向前无仗可打, 
退不得还,
退后无路可回, 
野无所掠,
野外又无什么东西可抢, 
不至十日,
如此不到十天,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 
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
否则便肯定要被他们二人所俘获。” 
成安君尝自称义兵,
但陈馀曾经自称是义兵, 
不用诈谋奇计,
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 
曰:
故说: 
“韩信兵少而疲,
“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 
如此避而不击,
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 
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
各诸侯便会认为我胆怯而随便来攻打我了。” 
 
韩信使人间视,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 
知其不用广武君策,
得知陈馀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 
则大喜,
高兴异常, 
乃敢引兵遂下。
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 
夜半,
到半夜时分, 
传发,
韩信传令部队出发, 
选轻骑二千人,
挑选两千名轻骑兵, 
人持一赤帜,
每人手拿一面红旗,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从小道上山隐蔽起来,观察赵军的动向; 
诫曰:
并告诫他们说: 
“赵见我走,
“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 
必空壁逐我;
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 
若疾入赵壁,
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 
拔赵帜,
拔掉赵军的旗帜, 
立汉赤帜。”
遍插汉军的红旗。” 
令其裨将传餐,
又命他的副将传送一些食品给将士, 
曰:
说道: 
“今日破赵会食!”
“待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诸将皆莫信,
众将领们都不相信, 
佯应曰“诺。”
只是假意应承道:“好吧。” 
信曰:
韩信说: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
“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 
未肯击前行,
是不肯出兵攻打我们的先头部队的, 
恐吾至阻险而还也。”
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就会撤回去。” 
乃使万人先行,
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 
出,
开出营寨, 
背水陈;
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赵军望见而大笑。
赵军望见后都哗然大笑。 
 
平旦,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信建大将旗鼓,
韩信打出了大将的旗鼓, 
鼓行出井陉口;
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
赵军洞开营门迎击, 
大战良久。
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 
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
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 
走水上军;
逃回河边的阵营。 
水上军开入之,
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复疾战。
然后又和赵军鏖战。 
赵果空壁争汉旗鼓,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 
逐信、耳。
追逐韩信和张耳。 
信、耳已入水上军,
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 
军皆殊死战,
全军即都拼死奋战, 
不可败。
赵军无法打败他们。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
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 
则驰入赵壁,
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 
皆拔赵旗,
拔掉所有赵军旗帜, 
立汉赤帜二千。
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 
赵军已不能得信等,
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 
欲还归壁;
便想退崐回营地, 
壁皆汉赤帜,
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 
见而大惊,
都惊慌失措, 
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 
兵遂乱,
于是士兵们大乱, 
遁走,
纷纷逃跑, 
赵将虽斩之,
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 
不能禁也。
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 
于是汉兵夹击,
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 
大破赵军,
大败赵军, 
斩成安君水上,
在水边杀了陈馀, 
禽赵王歇。
活捉了赵王赵歇。 
 
诸将效首虏,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 
毕贺,
都向韩信祝贺, 
因问信曰:
并趁势问韩信说: 
“兵法:
“兵法上提出: 
‘右倍山陵,
‘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 
前左水泽。
前面和左边临水。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 
曰‘破赵会食’,
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臣等不服,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 
然竟以胜。
但是竟然取胜了, 
此何术也?”
这是什么战术呀?” 
信曰:
韩信说: 
“此在兵法,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 
顾诸君不察耳!
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
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 
其势非置之死地,
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 
今予之生地,
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 
皆走,
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 
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诸将皆服,曰: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善!
“对啊! 
非臣所及也。”
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
韩信悬赏千金征求能活捉广武君李左车的人。 
有缚致麾下者,
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 
信解其缚,
韩信立刻为他松绑, 
东乡坐,
让他面朝东而坐, 
师事之。
把他当作老师来对待, 
问曰:
并问李左车道: 
“仆欲北伐燕,
“我想要北进攻打燕国, 
东伐齐,
向东征伐齐国, 
何若而有功?”
该如何做才能建立功绩呢?” 
广武君辞谢曰:
李左车推辞说: 
“臣,败亡之虏,
“我不过是一个兵败国亡的阶下囚罢了, 
何足以权大事乎!”
哪里有资格来谋划大事啊!” 
信曰:
韩信道: 
“仆闻之:
“我听说: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
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 
在秦而秦霸;
在秦国而秦国称霸, 
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
这并不是由于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却聪明, 
用与不用,
而是在于国君用不用他, 
听与不听也。
接不接受他的建议。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
倘若果真让成安君陈馀采纳了您的计策,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像我韩信这样的人也早就被俘虏啦; 
以不用足下,
只是因为他不接受您的意见, 
故信得侍耳。
所以我才能够侍奉在您身边向您请教啊。 
今仆委心归计,
现在我全心全意地听从您的计策, 
愿足下勿辞!”
还望您不要推辞。” 
广武君曰:
李左车于是说: 
“今将军涉西河,
“如今您渡过西河, 
虏魏王,
俘获魏王, 
禽夏说;
生擒夏说; 
东下井陉,
东下井陉口, 
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
用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军二十万人马, 
诛成安君;
杀了成安君, 
名闻海内,
名闻海内, 
威震天下,
威震天下,使农民们慑于您的声势, 
农夫莫不辍耕释耒,
无不放下农具停止耕作, 
衣甘食,
只图穿好的吃好的, 
倾耳以待命者,
侧耳倾听, 
此将军之所长也。
等候您进军的号令,这是您用兵的长处所在。 
然而众劳卒罢,
但是百姓实已劳苦不堪,士兵确已疲惫之极, 
其实难用。
实际状况是很难再用他们去继续攻伐了。 
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
现在您想要调动疲惫困乏的全部军队去停扎在燕国防守坚固的城池下面, 
欲战不得,
结果是想打打不了, 
攻之不拔,
要攻又攻不下, 
情见势屈;
军队内情暴露在敌前,威势也就随之减弱, 
旷日持久,
如此旷日持久, 
粮食单竭。
粮食必将耗尽。 
燕既不服,
且燕国这样弱小的国家都不肯屈服, 
齐必距境以自强。
齐国当然也必定要据守边境逞一时之强。这么一来, 
燕、齐相持而不下,
燕、齐两国都与汉军对峙,相持不下, 
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刘邦和项羽双方胜崐负的趋势便也难见分晓, 
此将军所短也。
这即是您用兵的短处所在了。 
善用兵者,
善于用兵的人, 
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从不以自己的短处去攻击他人的长处,而是要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他人的短处。” 
韩信曰:
韩信说: 
“然则何由?”
“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 
广武君对曰:
李左车答道: 
“方今为将军计,
“现在为您谋算, 
莫如按甲休兵,
不如按兵不动,暂作休整, 
镇抚赵民,
镇守并安抚赵国的百姓, 
百里之内,
使方圆百里之内, 
牛酒日至,
天天都有人送来牛肉美酒, 
以飨士大夫;
宴请犒劳众将士。 
北首燕路,
将部队向北移动,指向通往燕的道路, 
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
然后派遣能言善辩的说客拿着一封书信去向燕国炫耀自己的长处, 
燕必不敢不听从。
燕国肯定不敢不听从。 
燕已从而东临齐,
燕国已经顺服了,即可向东威临齐国,如此, 
虽有智者,
纵使有聪明人, 
亦不知为齐计矣。
也不知道该怎样为齐国出谋划策了。 
如是,
这样, 
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天下大事就都可图谋成功了。 
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
用兵之道原本便有先造声势而后才实际行动的, 
此之谓也。”
我这里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曰:
韩信说: 
“善!”
“不错。” 
从其策,
随即采用李左车的计策, 
发使使燕,
派使者出使燕国, 
燕从风而靡;
燕国听到消息就立即归降了。 
遣使报汉,
韩信于是派人回报汉王刘邦, 
且请以张耳王赵,
并请求封张耳为赵王, 
汉王许之。
刘邦应允了。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
这时楚国屡次派遣突击队渡过黄河袭击赵国, 
张耳、韩信往来救赵,
张耳、韩信往来奔波,救援赵国, 
因行定赵城邑,
乘势夺取所经过的赵国的城邑, 
发兵诣汉。
随即又调兵遣将赴汉王处增援。 
 
甲戌晦,
甲戌晦(疑误), 
日有食之。
发生日食。 
 
十一月,
十一月, 
癸卯晦,
癸卯晦(疑误), 
日有食之。
发生日食。 
 

九江王归汉

随何至九江,
汉军谒者随何来到九江王黥布处, 
九江太宰主之,
九江太宰出面接待他, 
三日不得见。
连过三天仍未能见到黥布。 
随何说太宰曰:
于是随何便劝太宰说: 
“王之不见何,
“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 
必以楚为强,
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 
汉为弱也。
汉国弱小。 
此臣之所以为使。
而这正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啊。 
使何得见,
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 
言之而是,
若说得有理, 
大王所欲闻也;
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 
言之而非,
倘若说得不对, 
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
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国的街市上, 
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
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叛汉王而与楚王相交好了。” 
太宰乃言之王。
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了黥布。 
 
王见之。
黥布于是召见随何。 
随何曰:
随何说: 
“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
“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 
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
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 
九江王曰:
黥布道: 
“寡人北乡而臣事之。”
“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分事奉他。” 
随何曰:
随何说: 
“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
“大王您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 
北乡而臣事之者,
而您却面北向他称臣, 
必以楚为强,
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 
可以托国也。
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了。 
项王伐齐,
但当项王攻打齐国, 
身负版筑,
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 
为士卒先。
身先士卒地冲杀时, 
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
您本应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 
为楚前锋;
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可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
面向北事奉他人的臣子, 
固若是乎?
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汉王入彭城,
汉王攻入彭城时, 
项王未出齐也。
项王还没离开齐地回师, 
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
您理应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抢渡淮河, 
日夜会战彭城下;
奔赴彭城投入与汉军的日夜会战, 
大王乃抚万人之众,
可您却拥兵万人, 
无一人渡淮者,
而无一人渡过淮河, 
垂拱而观其孰胜。
只是袖手旁观人家的胜负。 
夫托国于人者,
把江山社稷托付给别人的人, 
固若是乎?
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
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我私下里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然而大王不背楚者,
然而您还不背弃楚国, 
以汉为弱也。
不过是因为您以为汉国弱小罢了。但是, 
夫楚兵虽强,
楚国的崐军队虽然强大, 
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
天下的人却给它背上了不义的恶名, 
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
这是由于它既违背盟约又杀害义帝的缘故。 
汉王收诸侯,
而汉王联合诸侯, 
还守成皋、荥阳,
率军回守成皋、荥阳, 
下蜀、汉之粟,
运来蜀和汉中的粮食, 
深沟壁垒,
深挖壕沟,加固营垒, 
分卒守徼乘塞。
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则因反攻荥阳、成皋, 
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
深入反楚的梁地八九百里, 
老弱转粮千里之外。
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 
汉坚守而不动,
汉军却只坚守不出战。这么一来, 
楚进则不得攻,
楚军进不能攻取, 
退则不能解,
退又无法脱身, 
故曰楚兵不足恃也。
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赖的。 
使楚胜汉,
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 
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
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 
夫楚之强,
楚军的强盛, 
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
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 
故楚不如汉,
所以楚国不如汉国的形势, 
其势易见也。
是显而易见的。 
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
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结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行将灭亡的楚国, 
臣窃为大王惑之!
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 
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
我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了, 
大王发兵而倍楚,
而是觉得您如能起兵反叛楚国, 
项王必留;
项王就必定得留下来, 
留数月,
只要拖住项王几个月, 
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
汉王夺取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了。 
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
我请求随您一起提剑归汉, 
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
汉王保证会划分一块土地封给您, 
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
又何况九江国必定也仍旧归您所有啊。” 
九江王曰:
黥布于是说: 
“请奉命。”
“那就遵命了。” 
阴许畔楚与汉,
即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 
未敢泄也。
只是一时还不敢走露风声。 
 
楚使者在九江,
楚国的使者在九江, 
舍传舍,
住在客舍中, 
方急责布发兵。
正加紧督促黥布发兵援楚。 
随何直入,
随何径直闯入客舍, 
坐楚使者上,
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 
曰:
说: 
“九江王已归汉,
“九江王已经归汉, 
楚何以得发兵?”
楚国凭什么能来征调他的军队?” 
布愕然。
黥布听了大吃一惊。 
楚使者起。
这时楚国使者便起身要走。 
何因说布曰,
随何乘势劝黥布说: 
“事已构,
“事已至此, 
可遂杀楚使者,
可以就杀掉楚使者, 
无使归,
不要让他回去, 
而疾走汉并力。”
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布曰:
黥布道: 
“如使者教。”
“就按您指教的办。” 
于是杀楚使者,
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 
因起兵而攻楚。
趁机起兵攻打楚国。 
 
楚使项声、龙且攻九江,
楚国派项声、龙且进攻九江国, 
数月,
历时几个月, 
龙且破九江军。
龙且打败了九江国的军队。 
布欲引兵走汉,
黥布便想领兵逃奔汉国, 
恐楚兵杀之,
因害怕楚军会截杀他, 
乃间行与何俱归汉。
就与随何捡小路行走,一起逃归了汉国。 
十二月,
十二月, 
九江王至汉。
九江王黥布抵达汉军驻地。 
汉王方踞床洗足,
汉王刘邦当时正坐在床边洗脚, 
召布入见。
即召黥布进见。 
布大怒,
黥布为此怒火中烧, 
悔来,
后悔来到这里, 
欲自杀;
想要自杀。 
及出就舍,
待出来后进入为自己安排的客舍, 
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
发现那里的陈设、饮食、侍从官员都与汉王的住所相同, 
布又大喜过望。
便又喜出望外; 
于是乃使人入九江;
于是即派人到九江国去联络。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
这时楚王已派项伯收编了九江军, 
尽杀布妻子。
并把黥布的妻子儿女都杀了。 
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
黥布的使者找到不少黥布的旧友和宠爱的臣僚, 
将众数千人归汉。
带领着几千人回到汉王处。 
汉益九江王兵,
汉王随即增拨兵力给黥布, 
与俱屯成皋。
与黥布的军队一起驻扎在成皋。 
 
楚数侵夺汉甬道,
楚军屡次袭击截夺汉军运粮的通道, 
汉军乏食。
使汉军中粮食短缺。 
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汉王因此与郦食其谋划如何削弱楚国的实力。 
食其曰:
郦食其说: 
“昔汤伐桀,
“从前商汤讨伐夏桀, 
封其后于杞;
将夏桀王的后裔封在杞国; 
武王伐纣,
周武王讨伐商纣, 
封其后于宋。
将商纣王的子孙封在宋国。 
今秦失德弃义,
如今秦朝丧失德行、背弃道义, 
侵伐诸侯,
侵伐各诸侯国, 
灭其社稷,
灭掉各国后, 
使无立锥之地。
使诸侯的后代生无立锥之地。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
陛下若真能重新扶立六国的后裔, 
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当今六国的君臣、百姓都对陛下感恩戴德, 
莫不响风慕义,
无一不向往陛下的风范,仰慕陛下的仁义, 
愿为臣妾。
都甘愿做陛下的臣民。 
德义已行,
如此德义已经施行, 
陛下南乡称霸,
陛下即可面向南居帝位称霸天下, 
楚必敛衽而朝。”
楚王也必定会整理衣冠,肃然起敬地前来朝拜了。” 
汉王曰:
汉王说: 
“善!
“好! 
趣刻印,
赶快去刻制印玺, 
先生因行佩之矣。”
您就可带上它们出使各国了。” 
 
食其未行,
郦食其尚未起程, 
张良从外来谒。
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 
汉王方食,
汉王当时正在吃饭, 
曰:
说道: 
“子房前!
“子房,你过来! 
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宾客中有人为我策划了削弱楚国实力的办法。” 
具以郦生语告良,
随即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 
曰:
说: 
“何如?”
“你看怎么样呀?” 
良曰:
张良道: 
“谁为陛下画此计者?
“什么人为陛下谋划了这个计策? 
陛下事去矣!”
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要完了!” 
汉王曰:
汉王说: 
“何哉?”
“为什么呢?” 
对曰:
张良答道: 
“臣请借前箸,
“我请求借用您面前的筷子, 
为大王筹之:
来为您指划一下目前的形势: 
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
从前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裔, 
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
是因为估量到自己可以掌握住对他们的生死大权。而如今陛下能够决定项羽灭亡的命运吗? 
其不可一也崐。
这是不可封六国国君后代的第一个理由。 
武王入殷,
周武王进入殷商的都城, 
表商容之闾,
在里门表彰商纣王时的贤人商容的德行, 
释箕子之囚,
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 
封比干之墓;
翻修比干的坟墓。 
今陛下能乎?
而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 
其不可二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二个理由。 
发巨桥之粟,
周武王曾经发放商纣王巨桥粮仓的粮食, 
散鹿台之钱,
散拨鹿台府库的金钱, 
以赐贫穷;
以赈济贫苦百姓。 
今陛下能乎?
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 
其不可三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三个理由。 
殷事已毕,
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废弃战车, 
偃革为轩,
改作乘车, 
倒载干戈,
倒置兵器, 
示天下不复用兵;
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 
今陛下能乎?
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 
其不可四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四个理由。 
休马华山之阳,
把战马放养在华山的南面, 
示以无为;
以显示让它们休息不再驱用。 
今陛下能乎?
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 
其不可五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五个理由。 
放牛桃林之阴,
将牛放牧到桃林的北面, 
以示不复输积;
以表示不再用它们运输粮草辎重。 
今陛下能乎?
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 
其不可六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六个理由。 
天下游士,
天下远游的士子, 
离其亲戚,
所以要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 
弃坟墓,
抛弃自己祖先的坟墓, 
去故旧,
离开自己的老友, 
从陛下游者,
跟随陛下辗转奔波,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为的就是得到那日思夜想的一点点封地。 
今复立六国之后,
倘若今天重新封立六国国君的后裔, 
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
使天下远游之士各自回去事奉他们的君主, 
从其亲戚,
伴随他们的父母妻儿, 
反其故旧、坟墓,
返归他们旧友、祖坟所在的故土, 
陛下谁与取天下乎?
那么陛下还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 
其不可七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七个理由。 
且夫楚唯无强,
况且当今只有楚国强大,尚无超过它的, 
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
假如复立的六国后代重又屈从楚国, 
陛下焉得而臣之?
那么陛下还怎么使他们臣服于汉呢? 
其不可八也。
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八个理由。 
诚用客之谋,
如若真的采用了那位宾客的计策, 
陛下事去矣!”
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可不就完了吗!” 
汉王辍食,
汉王听了这番话后饭也不吃了, 
吐哺,
吐出口中的食物, 
骂曰:
骂道: 
“竖儒几败而公事!”
“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 
令趣销印。
立即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玺。 
 
荀悦论曰:
荀悦论曰: 
夫立策决胜之术,
确立决定胜负策略的方法, 
其要有三:
要点有三: 
一曰形,
一是形, 
二曰势,
二是势, 
三曰情。
三是情。 
形者,
所谓形, 
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
说的是得与失大体上的趋向; 
势者,
所谓势, 
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
说的是对临时情况灵活应付和对进与退随机应变的形势; 
情者,
所谓情, 
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则指的是心意志向上坚定还是懈怠的实际心理。 
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
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所干的事情相等,而取得的功效却各异, 
三术不同也。
即是由于这三个方法运用得不同的缘故。 
 
初,
当初, 
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
张耳、陈馀劝说陈胜借恢复六国, 
自为树党;
来为自己培植党羽; 
郦生亦说汉王。
郦食其也是这样劝说汉王刘邦的。 
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
之所以劝说的内容相同,得与失却各异, 
陈涉之起,
是因为陈胜起事时, 
天下皆欲亡秦;
天下的人都想要灭亡秦朝; 
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
而如今楚、汉的胜、负之分还无定势, 
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
天下的人未必都想要项羽覆灭。 
故立六国,
所以重立六国的后裔, 
于陈涉,
对陈胜来说, 
所谓多已之党而益秦之敌也;
是为自己广植党羽而给秦朝增树强敌。 
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
况且陈胜那时并没能独占天下之地, 
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
即所谓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取来送给别人, 
行虚惠而获实福也。
行施恩惠之虚名,获得福益之实惠。 
立六国,
但重立六国之后, 
于汉王,
对汉王来说, 
所谓割已之有而以资敌,
却是所谓的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 
设虚名而受实祸也。
空设虚名而实受崐祸害。 
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可得与失的趋向已各异的例子。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
谈到宋义劝说项羽,先让秦、赵两国相斗,待秦军疲惫后再乘机攻秦,自己却终被项羽杀了, 
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
与卞庄子刺杀老虎时,管竖子劝他等待两虎与牛相搏,双方有伤亡时再乘机刺虎,卞庄子最后果然获得二虎, 
施之战国之时,
两次的游说之辞也都相同。但这套说辞,施用在战国时, 
邻国相攻,
邻国相互攻伐, 
无临时之急,
没有临时情势变化的危急发生, 
则可也。
还是可以的。 
战国之立,
因为战国局面的确立, 
其日久矣,
日子已经很久了, 
一战胜败,
一次战役的胜与败, 
未必以存亡也;
未必就会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和灭亡。 
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
那时的进退变化形势决定了一个国家不能够急于使敌国灭亡, 
进乘利,
而是进可以凭借有利条件, 
退自保,
退也能够自保安全, 
故累力待时,
故可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乘敌之毙,
乘敌方精疲力尽,再去进攻。 
其势然也。
这是可以灵活行事、随机应变的形势所造成的。 
今楚、赵所起,
但今日楚、赵两国起兵抗秦, 
其与秦势不并立,
与秦的地位互不相同, 
安危之机,
安全与危亡的机会, 
呼吸成变,
在呼吸的一瞬间就会发生变化, 
进则定功,
因此进即能建立功绩, 
退则受祸。
退就将遭受祸殃。 
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这便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应付和随机应变的形势、时机已各异的例子。 
 
伐赵之役,
汉军攻打赵国的战役, 
韩信军于睢水之上而赵不能败。
韩信率军驻扎在地形不利的水边上,但赵军却无法打败他; 
彭城之难,
彭城遭陷落一仗, 
汉王战于睢水之上,
汉王也在睢水岸边作战, 
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
但士兵却被赶入睢水,楚军大获全胜。 
何则?
这是为什么呢? 
赵兵出国迎战,
赵军出国迎战汉军, 
见可而进,
见到可以打嬴就前进, 
知难而退,
知道难于取胜就后退, 
怀内顾之心,
怀着关顾自身存亡的心理, 
无出死之计;
毫无出阵拼死一搏的打算; 
韩信军孤在水上,
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列阵在水边, 
士卒必死,
士兵背水作战,不进就必死无疑, 
无有二心,
故将士们都不怀二心,抱定决一胜负的信念。 
此信之所以胜也。
这即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 
汉王深入敌国,
汉王深入敌国, 
置酒高会,
摆设酒宴盛会宾朋, 
士卒逸豫,
士兵们享受安逸欢乐, 
战心不固;
求战心理不稳固; 
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
而楚军凭着它的威势却丧失了自己的国都, 
士卒皆有愤激之气,
将士们都义愤填膺, 
救败赴亡之急,
急于挽救败局,无畏惧地奔向死亡, 
以决一旦之命,
以决出一时的胜败命运。 
此汉之所以败也。
这便是汉军所以又失败的原因。 
且韩信选精兵以守,
况且韩信挑选精兵坚守阵地, 
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
赵军却用瞻前顾后的士兵去攻打他; 
项羽选精兵以攻,
项羽选择精兵发动进攻, 
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
汉军却用怠惰散漫的将士去对付他。 
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坚定与懈怠的心理已各异的例子。 
 
故曰:
所以说, 
权不可豫设,
应事的权宜机变是不能够预先设计的, 
变不可先图;
事态的变化是不能够事先谋划; 
与时迁移,
随时机的转动而转动, 
应物变化,
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设策之机也。
是制订策略的关键。 
 

荥阳攻防

汉王谓陈平曰:
汉王刘邦对陈平说: 
“天下纷纷,
“天下纷扰混乱, 
何时定乎?”
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呀?” 
陈平曰:
陈平说: 
“项王骨鲠之臣,
“项王身边刚直不阿的臣子, 
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
如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之辈, 
不过数人耳。
也不过几个人罢了。 
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
大王您如果确能拿出几万斤黄金, 
行反间,
施用反间计, 
间其君臣,
离间楚国的君臣关系, 
以疑其心;
使他们内心互相猜疑, 
项王为人,
而项羽的为人原就猜忌多疑, 
意忌信谗,
易听信谗言,这样一来, 
必内相诛,
他们内部必然会自相残杀, 
汉因举兵而攻之,
我们即可乘机发兵去攻打他们, 
破楚必矣。”
如此击败楚军是一定的啦。” 
汉王曰:
汉王说: 
“善!”
“对啊!” 
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
便取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 
恣所为,
任凭他自行活动, 
不问其出入。
不过问他使用的情况。 
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陈平于是用许多黄金雇请间谍到楚军中去进行离间活动, 
宣言:
扬言说: 
“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各位将领如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 
功多矣,
功劳卓著, 
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但是却终究不能分得一块土地而称王, 
欲与汉为一,
因此他们便想与汉军联合起来, 
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借崐此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羽果然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夏,
夏季, 
四月,
四月, 
楚围汉王于荥阳,
楚军在荥阳围攻汉王, 
急;
形势紧急。 
汉王请和,
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 
割荥阳以西者为汉。
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 
亚父劝羽急攻荥阳;
但范增却劝项羽火速攻打荥阳, 
汉王患之。
汉王为此忧心忡忡。 
项羽使使至汉,
这时项羽派使者前往汉王处, 
陈平使为大牢具。
陈平置备了丰富盛大的宴席, 
举进,
命人端去款待楚国的使者, 
见楚使,
一见到楚使, 
即佯惊曰:
就假装惊诧地说: 
“吾以为亚父使,
“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 
乃项王使!”
原来竟是项王的使者啊!” 
复持去,
随即将酒菜又端了出去, 
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改换粗劣的饭菜送给楚使食用。 
楚使归,
楚使回国后, 
具以报项王;
即把这些情况汇报给了项羽, 
项王果大疑亚父。
项羽果然又对范增大加猜疑。 
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
范增想要加紧攻下荥阳城, 
项王不信,
项羽不信任他, 
不肯听。
不肯听从他的意见。 
亚父闻项王疑之,
范增闻听项羽对他有怀疑, 
乃怒曰:
便怒气冲冲地说: 
“天下事大定矣,
“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 
君王自为之,
您自己干吧, 
愿赐骸骨!”
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 
归,
于是范增踏上了归途, 
未至彭城,
还没有到达彭城时, 
疽发背而死。
就背上毒疮发作死去了。 
 
五月,
五月, 
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
将军纪信告诉汉王说: 
“事急矣!
“势态紧急! 
臣请诳楚,
我请求去迷惑一下楚军, 
王可以间出。”
您即可以悄悄地溜出荥阳城了。” 
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
随即由陈平趁着黑夜把二千多名妇女放出城东门, 
楚因四面击之。
楚军即刻便从四面围攻这群妇女; 
纪信乃乘王车,
纪信于是乘坐汉王的车驾, 
黄屋,
黄绸车盖、车衡左边的装饰物等一应俱全, 
左,
驶到楚军前, 
曰:
说: 
“食尽,
“我军粮食已经吃光了, 
汉王降。”
汉王前来乞降。” 
楚皆呼万岁,
楚军都山呼万岁, 
之城东观。
涌到城东观望。 
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
汉王因此得以带领几十骑人马从西门出城逃走, 
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
命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继续把守荥阳。 
羽见纪信,问:
项羽见到纪信后问道: 
“汉王安在?”
“汉王在哪里呀?” 
曰:
纪信说: 
“已出去矣。”
“已经出城了。” 
羽烧杀信。
项羽于是烧死了纪信。 
周苛、枞公相谓曰:
周苛、枞公这时相互商议说: 
“反国之王,
“背叛汉国、反复无常的君王魏豹, 
难与守城!”
很难让人和他一道守城!” 
因杀魏豹。
随即就杀了魏豹。 
 
汉王出荥阳,
汉王出了荥阳, 
至成皋,
到达成皋, 
入关,
进入函谷关, 
收兵欲复东。
收集兵马,准备再次东进。 
辕生说汉王曰:
辕生劝汉王说: 
“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
“汉军与楚军已在荥阳相持好几年了, 
汉常困。
汉军常常陷入困境。 
愿君王出武关,
现在希望您能从武关出兵, 
项王必引兵南走。
项羽见状必定会领兵南下。 
王深壁勿战,
而您则修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战, 
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
使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得到休整; 
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
同时派韩信等人去安抚黄河以北赵地的军民, 
连燕、齐,
联合燕、齐两国, 
君王乃复走荥阳。
然后您再奔赴荥阳。 
如此,
如此一来, 
则楚所备者多,
楚军需要多处设防, 
力分;
兵力即会分散, 
汉得休息,
汉军却得到了休整, 
复与之战,
这样重与楚军交锋, 
破之必矣!”
打垮他便是必定无疑的了!” 
汉王从其计,
汉王采纳了辕生的计策, 
出军宛、叶间。
出兵到宛、叶一带, 
与黥布行收兵。
并与黥布一路上收集兵马。 
羽闻汉王在宛,
项羽听说汉王在宛, 
果引兵南;
果然领兵南下, 
汉王坚壁不与战。
汉王却只是坚守营垒,不与楚军接战。 
 
汉王之败彭城,
汉王在彭城吃了败仗, 
解而西也,
军队向西溃退, 
彭越皆亡其所下城,
彭越这时又失去了他原来攻下的所有城镇, 
独将其兵北居河上,
便独自率领他的部队向北留住在黄河沿岸, 
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
经常作为汉军的游击部队往来袭击楚军, 
绝其后粮。
断绝楚军后方的粮草供给。 
是月,
这个月, 
彭越渡睢,
彭越渡过睢水, 
与项声、薛公战下邳,
与项声、薛公在下邳交战, 
破,
打败了楚军, 
杀薛公。
杀掉了薛公。 
羽乃使终公守成皋,
项羽于是派终公守卫成皋, 
而自东击彭越。
而自己率军向东去攻打彭越。 
汉王引兵北,
汉王乘机领兵北进, 
击破终公,
击垮了终公的防军, 
复军成皋。
重又在成皋崐驻扎下来。 
 
六月,
六月, 
羽已破走彭越,
项羽已打跑了彭越。 
闻汉复军成皋,
获悉汉军重又驻军成皋后, 
乃引兵西拔荥阳城,
项羽就领兵西进,攻下荥阳, 
生得周苛。
生擒了周苛。 
羽谓苛:
项羽对周苛说: 
“为我,
“你若归降我, 
将以公为上将军,
我将任命你为上将军, 
封三万户。”
并分给你三万户的封地。” 
周苛骂曰:
周苛斥骂道: 
“若不趋降汉,
“你不赶快投降汉王, 
今为虏矣;
眼看着就要被俘虏了。 
若非汉王敌也!”
你绝不是汉王的对手!” 
羽烹周苛,
项羽便煮杀了周苛, 
并杀枞公而虏韩王信,
并杀了枞公,俘获了韩王信, 
遂围成皋。
随即包围了成皋。 
汉王逃,
汉王逃跑, 
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
只身与滕公夏侯婴共乘一辆车子出成皋城的玉门, 
北渡河,
往北渡过黄河, 
宿小武传舍。
投宿在小修武驿站的客舍中。 
晨,
次日清晨, 
自称汉使,
汉王自称是汉国的使者, 
驰入赵壁。
奔驰进入赵军营地。 
张耳、韩信未起,
这时张耳、韩信还没起床。 
即其卧内,
汉王即闯入他们的卧室, 
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
夺走他们的印信兵符,用指挥旗召集众将领们, 
易置之。
调换了众将的职位。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
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 
大惊。
大吃一惊。 
汉王既夺两人军,
汉王就夺了两人手下的军队, 
即令张耳循行,
即命张耳去巡行收集兵员, 
备守赵地。
守备赵地。 
拜韩信为相国,
授韩信相国的职位, 
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让他集结赵国尚未征发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
汉军将领们陆陆续续地从成皋逃出,继续追随汉王。 
楚遂拔成皋,
楚军于是便攻下了成皋, 
欲西;
接着又打算西进。 
汉使兵距之巩,
汉王即派兵在巩县抵御楚军, 
令其不得西。
使他无法西进。 
 
秋,
秋季, 
七月,
七月, 
有星孛于大角。
有异星出现于大角星旁。 
 
临江王敖薨,
临江王共敖去世, 
子尉嗣。
他的儿子尉继位。 
 
汉王得韩信军,
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 
复大振。
重又士气大振。 
八月,
八月, 
引兵临河,
领兵来到黄河岸边, 
南乡,军小武,
向南驻扎在小修武, 
欲复与楚战。
想要与楚军再战。 
郎中郑忠说止汉王,
郎中郑忠劝阻汉王, 
使高垒深堑勿与战。
让他高筑营垒、深挖壕沟,不要与楚军交锋。 
汉王听其计,
汉王听从了他的计策, 
使将军刘贾、卢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
派将军刘贾、卢绾率步兵两万人、骑兵几百人, 
渡白马津,
渡过白马津, 
入楚地,
进入楚地, 
佐彭越,
协助彭越, 
烧楚积聚,
烧毁楚国积聚的粮草辎重, 
以破其业,
以破坏楚国的后备基础, 
无以给项王军食而已。
使它无法再给前方项羽的军队供给粮草。 
楚兵击刘贾,
楚军进攻刘贾, 
贾辄坚壁不肯与战,
刘贾总是坚守营垒不肯与楚军接战, 
而与彭越相保。
而与彭越相互呼应救援。 
 
彭越攻徇梁地,
彭越攻夺故梁国的土地, 
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
攻下了睢阳、外黄等十七个城邑。 
九月,
九月, 
项王谓大司马曹咎曰:
项羽对大司马曹咎说: 
“谨守成皋!
“谨慎地把守成皋! 
即汉王欲挑战,
即使汉军要来挑战, 
慎勿与战,
你也千万不可应战, 
勿令得东而已。
只须不让他能够东进就行了。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
我十五天之内必能平定梁地, 
复从将军。”
重与你汇合到一起。” 
羽引兵东行,
项羽随即领兵向东进发, 
击陈留、外黄、睢阳等城,
攻打陈留、外黄、睢阳等城, 
皆下之。
都攻克了。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
汉王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 
屯巩、洛以距楚。
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的西进。 
郦生曰:
郦食其说道: 
“臣闻‘知天之天者,
“我听说‘懂得民以食为天这一道理的人, 
王事可成’;
帝王的事业可以成功’。 
王者以民为天,
治理天下的国君把百姓当作天, 
而民以食为天。
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 
夫敖仓,
敖仓, 
天下转输久矣,
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 
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
我获悉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之多。 
楚人拔荥阳,
现在楚军攻下荥崐阳, 
不坚守敖仓,
竟然不坚守敖仓, 
乃引而东,
而却领兵东去, 
令适卒分守成皋,
只派些因获罪被罚充军的士兵分守成皋, 
此乃天所以资汉也。
这真是上天对汉军的帮助啊。 
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
目前楚军容易攻取,汉军反倒退却, 
自夺其便,
自己贻误有利战机, 
臣窃以为过矣!
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 
且两雄不俱立,
而且两雄不可并立, 
楚、汉久相持不决,
楚、汉长久地相持不下, 
海内摇荡,
使得海内动荡不定, 
农夫释耒,
农夫放下农具停止耕作, 
工女下机,
织女离开织机不再纺纱织布, 
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普天之下民心惶惶没有归属。 
愿足下急复进兵,
因此希望您赶快再度进兵, 
收取荥阳,
收复荥阳, 
据敖仓之粟,
占有敖仓的粮食, 
塞成皋之险,
扼守住成皋的险要, 
杜太行之道,
断绝太行的通道, 
距蜚狐之口,
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 
守白马之津,
把守白马津, 
以示诸侯形制之势,
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能够克敌制胜的态势,这么一来, 
则天下知所归矣。”
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归向了。” 
王从之,
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 
乃复谋取敖仓。
随即重又去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
郦食其于是又劝说汉王道: 
“方今燕、赵已定,
“目前燕和赵都已平定, 
唯齐未下。
只有齐尚未攻克。 
诸田宗强,
而今齐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 
负海、岱,
以东海、泰山为依靠, 
阻河、济,
黄河、济水为屏障, 
南近于楚,
南面临近楚, 
人多变诈;
百姓多狡诈善变, 
足下虽遣数万师,
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 
未可以岁月破也。
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
为此我请求准许我奉您的诏令前去游说齐王田广, 
使为汉而称东藩。”
使他归顺汉,自称作汉东面的藩属。” 
上曰:
汉王说: 
“善!”
“好!”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
汉王即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道: 
“王知天下之所归乎?”
“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 
王曰:
齐王说: 
“不知也。
“不知道啊。 
天下何所归?”
天下人都归向哪里呀?” 
郦生曰:
郦食其说: 
“归汉!”
“归向汉王!” 
曰:
齐王道: 
“先生何以言之?”
“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曰:
郦食其说: 
“汉王先入咸阳;
“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 
项王负约,
但项羽却背弃先前的盟约, 
王之汉中。
让汉王到汉中去作王。 
项王迁杀义帝;
项羽随后又迁徙并杀害了义帝。 
汉王闻之,
汉王闻讯, 
起蜀、汉之兵击三秦,
即调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 
出关而责义帝之处。
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下落。 
收天下之兵,
同时收集天下的兵员, 
立诸侯之后;
扶立诸侯的后裔, 
降城即以侯其将,
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作侯王, 
得赂即以分其士;
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 
与天下同其利,
与天下人同享利益, 
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驱使。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
而项羽有违约背信的恶名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 
于人之功无所记,
且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 
于人之罪无所忘;
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 
战胜而不得其赏,
将士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 
拔城而不得其封,
攻陷了城镇得不到赐封, 
非项氏莫得用事;
不是项姓的人就没有谁能够当权主事; 
天下畔之,
致使天下人都反叛他, 
贤才怨之,
贤能才士都怨恨他, 
而莫为之用。
无一人愿意为他效力。 
故天下之事归于汉天,
所以天下大业将归属汉王, 
可坐而策也!
是可以坐着就算定的啦! 
夫汉王发蜀、汉,
汉王从蜀、汉出兵, 
定三秦;
平定三秦, 
涉西河,
渡过西河, 
破北魏;
打垮北魏, 
出井陉,
出井陉, 
诛成安君;
杀成安君陈馀, 
此非人之力也,
这些并不是靠人的力量, 
天之福也!
而是仰赖上天降下的洪福啊! 
今已据敖仓之粟,
现在汉军已经占有了敖仓的粮食, 
塞成皋之险,
扼守住了成皋的险要, 
守白马之津,
控制了白马津, 
杜太行之阪,
断绝了太行的山路, 
距蜚狐之口;
设防在蜚狐隘口。依此形势, 
天下后服者先亡矣。
天下诸侯后来归服的当会先遭覆灭的命运了。 
王疾先下汉王,
大王您若抢先降服汉王, 
齐国可得而保也;
齐国便可以得到保全, 
不然,
否则的话, 
危亡可立而待也!”
危亡的结局片刻就会到来!” 
先是,
在此之前, 
齐闻韩信且东兵,
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进, 
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
即派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扎在历下, 
军以距汉。
以抵御汉军。 
及纳郦生之言,
待到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遣使与汉平,
派使者与汉王媾和后, 
乃罢历下守战备,
齐王便解除了历下城的战备防守, 
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与郦食其天天纵情地饮酒作乐。 
 

韩信定齐

韩信引兵东,
这时韩信领兵东来, 
未度平原,
尚未从平原渡口渡过黄河, 
闻郦食其已说下齐,
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得齐国归降了, 
欲止。
便想停止前进。 
辨士蒯彻说信曰:
辩士蒯彻劝韩信说: 
“将军受诏击齐,
“您受汉王诏命攻打齐国, 
而汉独发间使下齐,
崐而汉王只不过是另派密使去劝降齐国, 
宁有诏止将军乎,
难道又发出了诏令命将军您停止进攻了吗? 
何以得毋行也?
您怎么能不继续前进了呢? 
且郦生,
况且郦食其这个人,不过是个说客, 
一士,
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 
伏轼掉三寸之舌,
驶入齐国去鼓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下齐七十余城;
凭此便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将军以数万众,
而您统率着几万人马, 
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
历时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余座城池。这样看来, 
为将数岁,
您作大将军几年, 
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反倒不如一个书呆子的功劳大了!” 
于是信然之,
韩信因此同意了蒯彻的意见, 
遂渡河。
即率军渡过黄河。 
 
四年(戊戌、前203)
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 
 
冬,
冬季, 
十月,
十月, 
信袭破齐历下军,
韩信打败了齐国的历下守军, 
遂至临淄,
随后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 
齐王以郦生为卖己,
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 
乃烹之;
就煮杀了他。 
引兵东走高密,
然后领兵向东逃往高密, 
使使之楚请救。
派使者到楚国去请求救援。 
田横走博阳,
田横这时逃奔博阳, 
守相田光走城阳,
守相田光逃奔城阳, 
将军田既军于胶东。
将军田既驻扎在胶东。 
 
楚大司马咎守成皋,
楚国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 
汉数挑战,
汉军屡次挑战, 
楚军不出。
楚军只是坚守不出。 
使人辱之,
汉军于是派人到阵前百般辱骂曹咎, 
数日,
一连几天, 
咎怒,
激得曹咎暴怒, 
渡兵汜水。
即领兵横渡汜水。 
士卒半渡,
楚国的士兵刚渡过一半, 
汉击之,
汉军就对它发起攻击, 
大破楚军,
大败楚军, 
尽得楚国金玉、货赂,
缴获了楚国的全部金银玉器和财物。 
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
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之畔自杀身亡。 
汉王引兵渡河,
汉王随即领兵渡过黄河, 
复取成皋,
再次收复成皋, 
军广武,
驻扎到广武, 
就敖仓食。
取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 
闻成皋破,
听说成皋又被攻破, 
乃引兵还。
就率军返回。 
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 
闻羽至,
听说项羽大军到了, 
尽走险阻。
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 
羽亦军广武,
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 
与汉相守。
与汉军对峙。 
数月,
这样过了几个月, 
楚军食少。
楚军粮食短缺。 
项王患之,
项羽很是担忧, 
乃为俎,
便架设肉案, 
置太公其上,
把刘邦的父亲放到上面, 
告汉王曰:
通告汉王说: 
“今不急下,
“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 
吾烹太公!”
我就煮杀了太公!” 
汉王曰:
汉王道: 
“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 
约为兄弟,
盟誓结为兄弟, 
吾翁即若翁;
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 
必欲烹而翁,
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 
幸分我一杯羹!”
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 
项王怒,
项羽怒不可遏, 
欲杀之。
想要杀掉太公。 
项伯曰:
项伯说: 
“天下事未可知;
“天下的事情不可预料。 
且为天下者不顾家,
况且有志争夺天下的人是不顾及自己家人的, 
虽杀之无益,
即使杀了太公也没什么好处, 
祗益祸耳!”
不过徒增祸患罢了!” 
项王从之。
项羽依从了他的话。 
 
项王谓汉王曰:
项羽对汉王说: 
“天下匈匈数岁者,
“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 
徒以吾两人耳。
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的缘故。 
愿与汉王挑战,
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 
决雌雄,
一决雌雄,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白白地忍受煎熬了!” 
汉王笑谢曰:
汉王笑着推辞道: 
“吾宁斗智,
“我宁肯斗智, 
不能斗力。”
不肯斗力。” 
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
项羽便连着三次命楚军壮士出阵挑战,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
但次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了。 
项王大怒,
项羽因此勃然大怒, 
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 
楼烦欲射之,
楼烦又想要射项羽, 
项王目叱之,
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喝斥, 
楼烦目不敢视,
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 
手不敢发,
双手不敢张弓发箭, 
遂走还入壁,
随即奔回营垒, 
不敢复出。
不敢再露面了。 
汉王使人间问之,
汉王派人悄悄地探听那挑战者是谁, 
乃项王也,
才知道竟是项羽本人, 
汉王大惊。
汉王为此大吃一惊。 
 
于是项王乃即汉王,
这时项羽便靠近汉王, 
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相互隔着广武涧对话。 
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项羽想要单独向汉王挑战。 
汉王数羽曰:
汉王历数项羽的罪状说: 
“羽负约,
“你项羽违背先约, 
王我于蜀、汉,
封我到蜀、汉为王, 
罪一;
这是第一条罪状;假托怀王的命令, 
矫杀卿子冠军。
杀害卿子冠军宋义, 
罪二;
是第二条罪状; 
救赵不还报,
救赵之后不回报怀王, 
而擅劫诸侯兵入关,
竟擅自胁迫诸侯军入关, 
罪三;
是第三条罪状; 
烧秦宫室,
焚烧秦朝宫室, 
掘始皇帝冢,
掘毁秦始皇陵墓, 
收私其财,
盗取财物据为私有, 
罪四;
是第四条罪状; 
杀秦降王子婴,
诛杀已经归降的秦王子婴, 
罪五;
是第五条罪状; 
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
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已经归顺的二十万秦兵, 
罪六;
是第六条罪状; 
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王,
把好的地方封给各将领,却迁徙放逐原来的诸侯王, 
罪七;
是第七条罪状; 
崐出逐义帝彭城,
将义帝逐出彭城, 
自都之,
自己在那里建都, 
夺韩王地,
侵夺韩王的封地, 
并王梁、楚,
并在梁、楚之地称王称霸, 
多自与,
竭力扩充自己的地盘, 
罪八;
是第八条罪状; 
使人阴杀义帝江南,
派人到江南暗杀了义帝, 
罪九;
是第九条罪状; 
为政不平,
执政不公平, 
主约不信,
主持盟约不守信义, 
天下所不容,
为天下所不容, 
大逆无道,
实属大逆不道, 
罪十也。
是第十条罪状。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如今我率领正义的军队随各诸侯一起征讨你这残虐的贼子, 
使刑馀罪人击公,
只须让那些受过刑罚的罪犯来攻打你就行了, 
何苦乃与公挑战!”
又何苦要与你单独挑战呢!” 
羽大怒,
项羽闻言大怒, 
伏弩射中汉王。
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 
汉王伤胸,
汉王胸部负伤, 
乃扪足曰:
却摸着脚说: 
“虏中吾指。”
“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 
汉王病创卧,
汉王因受创伤而卧床休息, 
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
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 
以安士卒,
以安定军心, 
毋令楚乘胜。
不要让楚军乘势取胜。 
汉王出行军,
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 
疾甚,
但终因伤势加重, 
因驰入成皋。
而赶赴成皋养伤。 
 
韩信已定临淄,
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 
遂东追齐王。
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 
项王使龙且将兵,
项羽派龙且领兵, 
号二十万,
号称二十万大军, 
以救齐,
前来援救齐国, 
与齐王合军高密。
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 
 
客或说龙且曰:
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 
“汉兵远斗穷战,
“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 
其锋不可当。
它的锋芒锐不可当。 
齐、楚自居其地,
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 
兵易败散。
士兵容易逃散。 
不如深壁,
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 
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
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 
亡城闻王在,
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 
楚来救,
楚军前来救援时, 
必反汉。
必定都会反叛汉军。 
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
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二千里的齐地, 
齐城皆反之,
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 
其势无所得食,
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 
可无战而降也。”
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 
龙且曰:
龙且说: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
“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 
易与耳!
容易对付得很! 
寄食于漂母,
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 
无资身之策;
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 
受辱于下,
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 
无兼人之勇;
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 
不足畏也。
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 
且夫救齐,
况且现在援救齐国, 
不战而降之,
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 
吾何功!
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 
今战而胜之,
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 
齐之半可得也。”
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 
 
十一月,
十一月, 
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
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 
韩信夜令人为万馀囊,
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 
满盛沙,
装满沙土, 
壅水上流;
投堵潍水的上游, 
引军半渡击龙且,
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 
佯不胜,
随即假装战败, 
还走。
往回奔逃。 
龙且果喜曰:
龙且果然高兴地说: 
“固知信怯也!”
“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 
遂追信。
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 
信使人决壅囊,
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 
水大至,
大水立刻奔泻而下, 
龙且军太半不得渡。
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 
即急击杀龙且,
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 
水东军散走,
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 
齐王广亡去。
齐王田广也逃走了。 
信遂追北至城阳,
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 
虏齐王广。
俘获了田广。 
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
汉军将领灌婴这时追击捉住了齐国守相田光, 
进至博阳。
进军到博阳。 
田横闻齐王死,
田横听说齐王田广已死, 
自立为齐王,
就自立为齐王, 
还击婴,
回头迎击灌婴的队伍, 
婴败横军于嬴下。
灌婴在嬴崐城下打败了田横的军队。 
田横亡走梁,
田横逃往梁地, 
归彭越。
归顺了彭越。 
婴进击齐将田吸于千乘,
灌婴接着又进军到千乘攻打齐将田吸, 
曹参击田既于胶东,
曹参则在胶东进攻田既, 
皆杀之,
将田吸、田既都杀掉了, 
尽定齐地。
全部平定了齐地。 
 
立张耳为赵王。
汉王刘邦立张耳为赵王。 
 
汉王疾愈,
汉王箭伤痊愈后, 
西入关。
西入函谷关。 
至栎阳,
抵达栎阳时, 
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
斩杀过去的塞王司马欣,在栎阳街市中悬首示众。 
留四日,
逗留栎阳四天后, 
复如军,
汉王重返汉军, 
军广武。
驻扎在广武。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
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 
“齐伪诈多变,
“齐国伪诈多变, 
反覆之国也;
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 
南边楚。
且它的南边又临近楚国。 
请为假王以镇之。”
请让我暂时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 
汉王发书,
汉王打开书信一看, 
大怒,
即大发雷霆, 
骂曰:
骂道: 
“吾困于此,
“我被困在这里, 
旦暮望若来佐我;
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 
乃欲自立为王!”
你却想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
张良、陈平连忙暗踩汉王的脚, 
因附耳语曰:
接着就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 
“汉方不利,
“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 
宁能禁信之自王乎!
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 
不如因而立之,
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 
善遇,
好好地对待他, 
使自为守;
让他自行镇守齐国。 
不然,
不然的话, 
变生。”
就可能会发生兵变。” 
汉王亦悟,
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 
因复骂曰:
乘机又改口骂道: 
“大丈夫定诸侯,
“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 
即为真王耳,
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 
何以假为!”
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 
春,
春季, 
二月,
二月, 
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
汉王即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 
征其兵击楚。
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 
 
项王闻龙且死,
项羽获悉龙且已死, 
大惧,
非常害怕, 
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
立刻派遣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 
“天下共苦秦久矣,
“天下人同受秦朝暴政的苦累已经很久了, 
相与戮力击秦。
因此同心协力攻打秦朝。 
秦已破,
秦王朝灭亡后, 
计功割地,
诸侯军将领按照功劳的大小,划分土地, 
分土而王之,
分封为王, 
以休士卒。
使士兵得到休整。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
而今汉王重又兴兵东进, 
侵人之分,
侵犯人家的王位, 
夺人之地;
掠夺人家的封地, 
已破三秦,
已经攻陷了三秦, 
引兵出关,
还要再领兵出函谷关, 
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
收集诸侯的军队向东去攻打楚国, 
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
他的心意是不吞并天下誓不罢休, 
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贪得无厌竟到了如此过分的地步! 
且汉王不可必:
况且汉王是靠不住的, 
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
他好几次身落项王的掌握之中, 
项王怜而活之;
项王因可怜他而留给他活路, 
然得脱,辄倍约,
但是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 
复击项王,
重新攻打项王, 
其不可亲信如此。
不可亲近信赖竟也到了这步田地。 
今足下虽自以汉王为厚交,
现在您虽然自以为与汉王交情深厚, 
为之尽力用兵,
替他竭尽全力地用兵打仗, 
必终为所禽矣。
但是最终还是要被他拿下的。 
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
您之所以能苟延至今, 
以项王尚存也。
就是由于项王还存在的缘故啊。 
当今二王之事,
目前楚、汉二王成败之事, 
权在足下,
关键就在您了。您向西依附汉王,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
汉王即获胜;向东投靠项王, 
左投则项王胜。
项王即成功。 
项王今日亡,
倘若项王今日遭覆灭, 
则次取足下。
那么接着就轮到灭您了。 
足下与项王有故,
您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 
何不反汉与楚连和,
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 
参分天下王之!
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 
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
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 
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谢曰:
韩信辞谢道: 
“臣事项王,
“我事奉项王的时候, 
官不过郎中,
官职不过是个郎中, 
位不过执戟;
地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 
言不听,
所说的话项王不听, 
画不用,
所献的计策项王不用, 
故倍楚而归汉。
为此我才背叛楚国归顺汉国。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
而汉王则授给我上将军的官印, 
予我数万众,
拨给我几万人马, 
解衣衣我,
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 
推食食我,
推过他的食物让我吃, 
言听计用,
并且对我言听计从, 
故吾得以至于此。
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 
夫人深亲信我,
人家如此亲近、信任我, 
我倍之不祥;
我背叛人家是不吉利的。 
虽死不易!
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跟定汉崐王的主意! 
幸为信谢项王。”
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 
 
武涉已去,
武涉走了后, 
蒯彻知天下权在信,
蒯彻知道天下胜负大势就取决于韩信, 
乃以相人之术说信曰:
便用看相人的说法劝韩信道: 
“仆相君之面,
“我相您的面, 
不过封侯,
不过是封个侯, 
又危不安;
而且又危险不安全; 
相君之背,
相您的背, 
贵乃不可言。”
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 
韩信曰:
韩信说: 
“何谓也?”
“这是什么意思呀?” 
蒯彻曰:
蒯彻道: 
“天下初发难也,
“天下开始兴兵抗秦的时候, 
忧在亡秦而已。
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 
今楚、汉分争,
而如今楚、汉纷争,连年战火, 
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
使天下的百姓肝胆涂地横遭惨死, 
父子暴骸骨于中野,
父子老少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 
不可胜数。
数也数不清。 
楚人走彭城,
楚国人从彭城起兵, 
转斗逐北,
辗转作战,追逃逐败, 
乘利席卷,
乘着胜利势如卷席, 
威震天下;
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间,
然而兵困京县、索城一带, 
迫西山而不能进者,
被阻在成皋西面的山地中无法前进, 
三年于此矣。
于今已经三年了。 
汉王将十万之众,
汉王率十万大军, 
距巩、雒,
在巩县、洛阳一带抵御楚军, 
阻山河之险,
凭借山河地形的险要, 
一日数战,
一天之内打几次仗, 
无尺寸之功,
却无法取得一点点功绩,而是受挫败逃, 
折北不救。
难以自救。 
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这即叫作智者勇者都已困窘不堪了。 
百姓罢极怨望,
百姓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怨声载道, 
无所归倚;
民心无所归倚。 
以臣料之,
据我所料, 
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这种形势如果没有天下各国的圣贤出面,天下的祸乱就必定无法平息。 
当今两主之命,
目前楚、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 
县于足下,
您为汉王效力, 
足下为汉则汉胜,
汉国就会获胜;您为楚王助威, 
与楚则楚胜。
楚国就会取胜。 
诚能听臣之计,
若您真肯听从我的计策,那就不如让楚、汉都不受损害, 
莫若两利而俱存之,
并存下去, 
参分天下,
您与他们三分天下,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这种形势一构成, 
其势莫敢先动。
便没有谁敢先行举手投足了。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
再凭着您的圣德贤才和拥兵众多, 
据强齐,
占据强大的齐国, 
从赵、燕,
迫令赵、燕两国顺从, 
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
出击刘、项兵力薄弱的地区以牵制住他们的后方, 
因民之欲,
顺应百姓的意愿, 
西乡为百姓请命,
向西去制止楚、汉纷争,为百姓请求解除疾苦、保全生命。这样,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天下的人即会闻风响应您, 
孰敢不听!
哪还有谁胆敢不听从号令! 
割大、弱强以立诸侯,
然后您就分割大国,削弱强国以封立诸侯。 
诸侯已立,
诸侯已被扶立起来, 
天下服听,
天下的人便将顺从, 
而归德于齐。
并把功德归给齐国。 
案齐之故,
您随即盘据齐国原有的领地, 
有胶、泗之地,
控制住胶河、泗水流域, 
深拱揖让,
同时恭敬谦逊地对待各诸侯国, 
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天下的各国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表示归顺了。 
盖闻‘天与弗取,
我听说‘上天的赐与如不接受, 
反受其咎;
反而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时至不行,
时机到来如不行动, 
反受其殃’。
反而会遭受贻误良机的灾祸’。因此, 
愿足下熟虑之!”
望您能对这件事仔细斟酌!” 
韩信曰:
韩信说: 
“汉王遇我甚厚,
“汉王对我非常优待, 
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
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忘恩负义啊!” 
蒯生曰:
蒯彻道: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
“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 
相与为刎颈之交;
彼此就结成了生死之交。 
后争张、陈泽之事,
待后来为张、陈泽的事发生争执构怨颇深时, 
常山王杀成安君水之南,
常山王终于在水南面杀掉了成崐安君, 
头足异处。
使成安君落了个头脚分家的结局。 
此二人相与,
这二人相互交往时, 
天下至欢也,
感情是天下最深厚的, 
然而卒相禽者,
但最终却彼此捕杀对方, 
何也?
这是为什么呢?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是由于祸患从无止境的欲望中产生,而这欲望使得人心难以预料啊。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
现在您想要凭忠诚和信义与汉王交往, 
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
但你们两人的友好关系肯定不会比常山王、成安君二人的友情牢固, 
而事多大于张、陈泽者;
而且你们之间所涉及的事情又多比张、陈泽类的事件大, 
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已,
故此我认为您坚信汉王绝不会危害您, 
亦误矣!
也是大错特错的了! 
大夫种存亡越,
大夫文种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 
霸句践,
使勾践称霸于诸侯国,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但他自己功成名就却身遭杀害, 
野兽尽而猎狗烹。
犹如野兽捕尽,猎狗即被煮杀一样。 
夫以交友言之,
从结交朋友的角度说, 
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
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张耳和陈馀的交情深; 
以忠信言之,
从忠诚信义的角度说, 
则不过大夫种之于句践也:
您对汉王的忠信又比不过文种对勾践的忠信。 
此二者足以观矣,
这两点已经足够供您观察反思的了, 
愿足下深虑之!
望您能深深地考虑。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
况且我听说,‘勇敢和谋略过人,令君主为之震动的人,自身即遇危险; 
功盖天下者不赏’。
功勋卓著,雄冠天下的人,即无法给与封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
如今您拥有震撼君主的威势, 
挟不赏之功,
挟持无法封赏的伟绩, 
归楚,
归依楚国, 
楚人不信;
楚国人不会信任您; 
归汉,
归附汉国, 
汉人震恐。
汉国人将因您而震惊恐惧。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绩,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想要到哪里去安身呢?” 
韩信谢曰:
韩信推辞道: 
“先生且休矣,
“您先别说了, 
吾将念之。”
我将考虑一下这件事。” 
后数日,
过了几天, 
蒯彻复说曰:
蒯彻又劝韩信说: 
“夫听者,
“善于听取意见, 
事之候也;
就能够预见到事物发生的征兆; 
计者,
善于谋划思索, 
事之机也;
就能够把握住事情成败的关键。 
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不善于听取意见、思考问题而能长久地维持安全的人,天下少有! 
故知者,
所以为人明智坚定, 
决之断也;
决择事情就会果断; 
疑者,
为人犹疑多虑, 
事之害也。
处理事情时就会招来危害。 
审豪厘之小计,
一味在极其微小的枝节末梢问题上精打细算, 
遗天下之大数,
遗漏掉那些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智诚知之,
智慧足以预知事情应该如何去做, 
决弗敢行者,
作出了决定却又不敢去执行, 
百事之祸也。
就会为一切事情埋下祸根。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
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 
难得而易失也;
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 
时乎时,
时机啊时机, 
不再来!”
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 
韩信犹豫,
但是韩信仍然犹豫不决, 
不忍倍汉;
不忍心背叛汉王; 
又自以为功多,
且又自认为功劳多, 
汉终不夺我齐,
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 
遂谢蒯彻。
于是就谢绝了蒯彻。 
因去,
蒯彻随即离去, 
佯狂为巫。
假装疯狂做了巫师。 
 
秋,
秋季, 
七月,
七月, 
立黥布为淮南王。
汉王立黥布为淮南王。 
 
八月,
八月, 
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北方的貉族人和燕人派勇猛的骑兵前来协助汉军。 
 
汉王下令:
汉王下令: 
军士不幸死者,
凡军士在战争中不幸死亡的, 
吏为衣衾棺敛,
官吏要为他们用衣被棺木殓尸, 
转送其家。
并转送回死者家中。此令一施行, 
四方归心焉。
四面八方的人都心甘情愿地来归附汉王了。 
 

鸿沟分界

是岁,
这一年, 
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昌,
汉王任命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 
苛从弟也。
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项羽自知少助;
项羽自己明白楚军颇为缺乏援助力量, 
食尽,
而且军粮已经全部吃完, 
韩信又进兵击楚,
韩信又在进兵攻打楚军, 
羽患之。
为此十分忧虑。 
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
汉王这时派侯公前来劝说项羽,请求接汉王的父亲太公回去。 
羽乃与汉约,
项羽于是就同汉王定下条约: 
中分天下,
二人平分天下, 
割洪沟以西为汉,
以战国时魏惠王所开的名为“鸿沟”的运河为界,鸿沟以西划归汉王, 
以东为楚。
鸿沟以东划归楚王。 
九月,
九月, 
楚归太公、吕后,
楚军将太公、汉王王后吕雉送归汉王, 
引兵解而东归。
项羽随即领兵解阵而东行归去。 
汉王欲西归,
汉王于是也想西行回国, 
张良、陈平说曰:
张良、陈平便劝他道: 
“汉有天下太半,
“汉国已经得到了大半个天下, 
而诸侯皆附;
诸侯又都来归附, 
楚兵疲食尽,
楚军却兵疲粮尽, 
此天亡之时也。
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亡楚国的大好时机啊。 
今释弗击,
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 
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这即叫作‘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呀。” 
汉王从之。
汉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