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九 - 梁书

← 返回《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卷五十六·列传第五十

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九

文白对照

南朝梁四位宗室成员萧综、萧纪、萧正德、萧誉因野心或怨恨相继叛变,最终皆遭诛灭。

豫章王萧综的叛变

○豫章王综 武陵王纪 临贺王正德 河东王誉 豫章王综,
豫章王萧综, 
字世谦,
字世谦, 
高祖第二子也。
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二个儿子。 
天监三年,
梁天监三年(504), 
封豫章郡王,
被册封为豫章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五年,
天监五年(506), 
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仁威将军、南徐州刺史,
出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仁威将军、南徐州刺史, 
寻进号北中郎将。
不久又晋号北中郎将。 
十年,
天监十年(511), 
迁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
升任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 
十三年,
天监十三年(514), 
迁安右将军、领石头戍军事。
调任安右将军,总管石头戍军事。 
十五年,
天监十五年(516), 
迁西中郎将,
调任西中郎将, 
兼护军将军,
兼任护军将军, 
又迁安前将军、丹阳尹。
又调任安前将军、丹阳尹。 
十六年,
天监十六年(517), 
复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普通二年,入为侍中、镇右将军,
调入朝中担任侍中、镇右将军, 
置佐史。
并为他设立佐史。 
 
初,
当初, 
其母吴淑媛自齐东昏宫得幸于高祖,
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在南朝齐东昏侯宫中被梁武帝看中, 
七月而生综,
过了七个月生下萧综, 
宫中多疑之者。
宫中很多人怀疑萧综不是梁武帝骨血, 
及淑媛宠衰怨望,
等到吴淑媛失宠后, 
遂陈疑似之说,
这种怀疑被公开化了, 
故综怀之。
所以萧综记在了心里。 
既长,
萧综长大后, 
有才学,
很有才学, 
善属文。
善于写文章。 
高祖御诸子以礼,
梁武帝用礼制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朝见不甚数,
朝见次数不多, 
综恒怨不见知。
萧综总是因自己不被重用而心怀怨恨。 
每出藩,
每当萧综出去镇守, 
淑媛恒随之镇。
其母吴淑媛总是随军而行。 
至年十五六,
萧综十五六岁时, 
尚裸袒嬉戏于前,
还赤身裸体在他母亲面前嬉戏玩耍, 
昼夜无别,
昼夜无别, 
内外咸有秽议。
宫廷内外都认为他们不正经。 
综在徐州,
萧综为徐州刺史时, 
政刑酷暴。
政治和刑罚相当严酷、残暴。 
又有勇力,
他本人又有很大的力气, 
手制奔马。
可以空手制服奔马。 
常微行夜出,
他常常在夜间悄悄地外出, 
无有期度。
一点也没有节制。 
每高祖有敕疏至,
每当梁武帝有命令和文件送到, 
辄忿恚形于颜色,
萧综便怒形于色, 
群臣莫敢言者。
群臣都不敢对此多言。 
恒于别室祠齐氏七庙,
萧综总是在另一间房子里祭祀南朝齐的七位祖先, 
又微服至曲阿拜齐明帝陵。
又穿便服到曲阿拜谒齐明帝的陵墓。 
然犹无以自信,
但他还是拿不准自己是不是东昏侯的骨血, 
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
听民间传说把活着的人的血滴到死者的骨头上, 
渗,
如果能够渗透进去, 
即为父子。
就证明是父子关系。 
综乃私发齐东昏墓,
于是萧综暗地里掘开齐东昏侯的陵墓, 
出骨,
取出东昏侯的尸骨, 
沥臂血试之。
滴上自己的血来检验; 
并杀一男,
又杀死一个男人,把他的骨头拿来检验, 
取其骨试之,
都证明自己是东昏侯的骨血,而非梁武帝之子, 
皆有验,
从此他就跟梁武帝疏远得更厉害, 
自此常怀异志。
时刻想着谋反叛变。 
 
四年,
普通四年(523), 
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萧综出任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给鼓吹一部。
并配备鼓吹一部。 
闻齐建安王萧宝寅在魏,
他听说齐建安王萧宝寅在北魏, 
遂使人入北与之相知,
就派人到北方和他相见,说起自己的身世, 
谓为叔父,
称他为叔父, 
许举镇归之。
并答应举镇归附他。 
会大举北伐。
正赶上梁朝大举北伐, 
六年,
普通六年(525), 
魏将元法僧以彭城降,
北魏将领元法僧交出彭城,投降梁朝, 
高祖乃令综都督众军,
武帝便命令萧综率领大军, 
镇于彭城,
镇守彭城, 
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
和北魏大将安丰王元延明相对抗。 
高祖以连兵既久,
梁武帝后来因为两军相峙已久, 
虑有衅生,
恐怕有战祸发生, 
敕综退军。
便命令萧综退兵。 
综惧南归则无因复与宝寅相见,
萧综怕往南退兵之后就无法与萧宝寅相见, 
乃与数骑夜奔于延明,
便带几位亲信连夜逃奔元延明, 
魏以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阳王,
北魏封他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阳王, 
邑七千户,
赐给他食邑七千户, 
钱三百万,
并赏给他钱三百万, 
布绢三千匹,
布、绢三千匹, 
杂彩千匹,
杂色丝织品千匹, 
马五十匹,
马五十匹, 
羊五百口,
羊五百头, 
奴婢一百人。
奴婢一百人。 
综乃改名纟赞,
萧综于是改名为萧缵, 
字德文,
字德文, 
追为齐东昏服斩衰。
并为齐东昏侯服重孝以示哀悼。 
于是有司奏削爵土,
于是梁朝有关官员奏请梁武帝剥夺萧综的爵位和食邑, 
绝属籍,
不再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 
改其姓为悖氏。
并改他的姓为悖氏。 
俄有诏复之,
不久武帝又下诏恢复他的爵位, 
封其子直为永新侯,
并封他的儿子萧直为永新侯, 
邑千户。
食邑千户。 
大通二年,
大通二年(528), 
萧宝寅在魏据长安反,
萧宝寅在北魏长安造反, 
综自洛阳北遁,
萧综从洛阳北逃, 
将赴之,
准备去支援他叔父, 
为津吏所执,
被渡口官员抓获, 
魏人杀之,
北魏朝廷将其处死, 
时年四十九。
死时萧综四十九岁。 
 
初,
原先, 
综既不得志,
萧综不得志时, 
尝作《听钟鸣》、《悲落叶》辞,
曾写作《听钟鸣》、《悲落叶辞》, 
以申其志。
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大略曰:
前者大致是这样写的: 
 
{听钟鸣,
听钟鸣, 
当知在帝城。
当知在帝城。 
参差定难数,
参差定难数, 
历乱百愁生。
历乱百愁生, 
去声悬窈窕,
去声悬窈窕, 
来响急徘徊。
来响急徘徊。 
谁怜传漏子,
谁怜传漏子, 
辛苦建章台。
辛苦建章台。 
 
听钟鸣,
听钟鸣, 
听听非一所。
听听非一所。 
怀瑾握瑜空掷去,
怀瑾握瑜空掷去, 
攀松折桂谁相许。
攀松折桂谁相许。 
昔朋旧爱各东西,
昔朋旧爱各东西, 
譬如落叶不更齐。
譬如落叶不更齐。 
漂漂孤雁何所栖,
漂漂孤雁何所栖, 
依依别鹤夜半啼。
依依别鹤夜半啼。 
 
听钟鸣,
听钟鸣, 
听此何穷极。
听此何穷极。 
二十有馀年,
二十有余年, 
淹留在京域。
淹留在京域。 
窥明镜,
窥明镜, 
罢容色,
罢容色, 
云悲海思徒掩抑。
云悲海思徒掩抑。  
}其《悲落叶》云:
他的《悲落叶》这样写道:  
{悲落叶,
悲落叶, 
连翩下重叠。
连翩下重迭。 
落且飞,
落且飞, 
纵横去不归。
从横去不归。 
 
悲落叶,
悲落叶, 
落叶悲。
落叶悲, 
人生譬如此,
人生譬如此, 
零落不可持。
零落不可持。  
悲落叶,
悲落叶, 
落叶何时还。
落叶何时还? 
夙昔共根本,
夙昔共根本, 
无复一相关。}当时见者莫不悲之。
无复一相关。 
 

武陵王萧纪的僭号与败亡

武陵王纪,
当时见到这首诗的人,没有不悲伤的。武陵王萧纪, 
字世询,
字世询, 
高祖第八子也。
是梁武帝的第八个儿子。 
少勤学,
他小时候就很好学, 
有文才,
颇有文才, 
属辞不好轻华,
所写诗辞一点也不轻浮, 
甚有骨气。
很有骨气。 
天监十三年,
天监十三年(514), 
封为武陵郡王,
梁武帝册封他为武陵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历位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
萧纪历任宁远将军,琅笽、彭城两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 
出为会稽太守,
又出任会稽太守, 
寻以其郡为东扬州,
不久会稽郡改为东扬州, 
仍为刺史,
萧纪仍然担任东扬州刺史, 
加使持节、东中郎将。
并兼任使持节、东中郎将。后被召回朝中, 
征为侍中,
担任侍中, 
领石头戍军事。
总领石头戍军事。 
出为宣惠将军、江州刺史。
又出任宣惠将军、江州刺史。 
征为使持节、宣惠将军、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后来被征为使持节,宣惠将军,都督扬、南徐两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寻改授持节、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益州刺史,
不久改授为持节,都督梁、益等十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益州刺史, 
加鼓吹一部。
并加赐鼓吹一部。 
大同十一年,
大同十一年(545), 
授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官拜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初,
当初, 
天监中,
天监年间, 
震太阳门,
雷击太阳门, 
成字曰“绍宗梁位唯武王”,
震出“绍宗梁位惟武王”, 
解者以为武王者,武陵王也,
解释的人认为武王就是指武陵王, 
于是朝野属意焉。
于是朝廷上下都归心于萧纪。 
及太清中,
到了太清年间, 
侯景乱,
侯景叛乱, 
纪不赴援。
萧纪没有赶往京城援救。 
高祖崩后,
梁武帝去世之后, 
纪乃僭号于蜀,
萧纪便在蜀地自己称帝, 
改年曰天正。
改年号叫天正。 
立子圆照为皇太子,
又立自己的儿子萧圆照为皇太子, 
圆正为西阳王,
圆正为西阳王, 
圆满竟陵王,
圆满为竟陵王, 
圆普南谯王,
圆普为南谯王, 
圆肃宜都王。
圆肃为宜都王。 
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永丰侯撝为征西大将军、益州刺史,
萧纪任命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永丰侯萧扌为为征西大将军、益州刺史, 
封秦郡王。
并封他为秦郡王。 
司马王僧略、直兵参军徐怦并固谏,
司马王僧略、直兵参军徐怦都竭力规劝萧纪不要做得太过分, 
纪以为贰于己,
萧纪认为他们对自己有二心, 
皆杀之。
便把他们都杀害了。 
永丰侯撝叹曰“王不免矣。
永丰侯萧扌为叹息道:“武陵王就要灭亡了! 
夫善人国之基也,
这些良臣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 
今反诛之,
现在反而把他们杀了, 
不亡何待”又谓所亲曰“昔桓玄年号大亨,
不灭亡又待何时!”他又对自己的亲信说:“过去桓玄篡晋,年号为大亨, 
识者谓之二月了,
知情者说是‘二月了’, 
而玄之败实在仲春。
而桓玄失败正好在仲春二月。 
今年曰天正,
现在年号叫天正,从字面上看, 
在文为一止,
‘正’就是‘一止’, 
其能久乎”
这难道能长久吗?” 
 
太清五年夏四月,
太清五年(551)夏四月, 
纪帅军东下至巴郡,
萧纪率领军队东下抵达巴郡, 
以讨侯景为名,
以讨伐侯景为名, 
将图荆陕。
图谋占据荆陕一带。 
闻西魏侵蜀,
后听说西魏侵略蜀地, 
遣其将南梁州刺史谯淹回军赴援。
便派遣部将南梁州刺史谯淹回师援救。 
五月日,
五月, 
西魏将尉迟迥帅众逼涪水,
西魏将领尉迟迥率领军队逼近涪水, 
潼州刺史杨乾运以城降之,
潼州刺史杨乾运举城归降, 
迥分军据守,
尉迟迥留下一部分军队据守潼州, 
即趋成都。
大军赴成都。 
丁丑,
五月初五, 
纪次于西陵,
萧纪军队驻扎在西陵,船只首尾相接, 
舳舻翳川,
布满江面, 
旌甲曜日,
旌旗和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军容甚盛。
声势浩大。 
世祖命护军将军陆法和于硖口夹岸筑二垒,
梁元帝命令护军将军陆法和在硖口两岸筑起两道垣墙, 
镇江以断之。
拦江截断萧纪的军队。 
时陆纳未平,
当时陆纳的叛乱尚未平息, 
蜀军复逼,
而萧纪所率蜀军又从西边逼来, 
物情恇扰,
形势相当危急, 
世祖忧焉。
元帝对此忧心忡忡。 
法和告急,
陆法和十天半月派人连连告急。 
旬日相继。
在这种情况下, 
世祖乃拔任约于狱,
梁元帝不得不放任约出狱, 
以为晋安王司马,
任命他为晋安王司马, 
撤禁兵以配之。
撤销禁兵来配备给他; 
并遣宣猛将军刘棻共约西赴。
又派遣宣猛将军刘盞与任约一起西进。 
六月,
六月, 
纪筑连城,
萧纪修筑连城, 
攻绝铁锁。
其坚固类似铁锁。 
世祖复于狱拔谢答仁为步兵校尉,
梁元帝又在狱中提拔谢答仁为步兵校尉, 
配众一旅,
配备一个旅的士兵, 
上赴法和。
西上援救陆法和。 
世祖与纪书曰“皇帝敬问假黄钺太尉武陵王:
梁元帝给萧纪写信说:“皇帝问候假黄钺太尉武陵王: 
自九黎侵轶,三苗寇扰,
自从九黎和三苗叛乱, 
天长丧乱,
天地纲常都被破坏, 
獯丑冯陵,
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虔刘象魏,
如同魏、蜀、吴三国鼎立, 
黍离王室。
瓦解了王室。 
朕枕戈东望,泣血西浮,
我马不停蹄地东征西讨, 
殒爱子于二方,
两个爱子都战死在疆场, 
无诸侯之八百,
因为没有众多的诸侯为我分忧解难, 
身被属甲,
我只好亲自披挂上阵, 
手贯流矢。
弯弓杀敌。 
俄而风树之酷,万恨始缠,
不久武帝去世, 
霜露之悲,
各种事情接踵而至, 
百忧继集,
我满腹忧虑, 
扣心饮胆,
痛苦万分, 
志不图全。
都有点不想活了。 
直以宗社缀旒,
只是因为朝中无人主事, 
鲸鲵未剪,
敌人尚未消灭, 
尝胆待旦,
所以, 
龚行天罚,
我才卧薪尝胆, 
独运四聪,
替天行道, 
坐挥八柄。
担负起复兴梁室的重任。 
虽复结坛待将,
虽然我广泛搜罗贤才, 
褰帷纳士,
但是还是远远不够, 
拒赤壁之兵,
就像赤壁大战中对付曹军, 
无谋于鲁肃。
却没有鲁肃这样的谋士, 
烧乌巢之米,
又似官渡之战中,曹操焚烧袁绍屯粮要地乌巢, 
不访于荀攸。
却得不到荀攸的帮助, 
才智将殚,
我的才智都快用尽了, 
金贝殆竭,
粮草也几乎消耗完了, 
傍无寸助,
却得不到一点援助, 
险阻备尝。遂得斩长狄于驹门,
最后历经艰难险阻, 
挫蚩尤于枫木。
终于消灭了侯景叛军。 
怨耻既雪,
大仇已报, 
天下无尘,
天下太平, 
经营四方,
治理国家, 
专资一力,方与岳牧,
必须同心协力, 
同兹清静。
我正想与你武陵王携起手来。 
隆暑炎赫,
酷暑炎热难耐, 
弟比何如。
不知老弟近来可好? 
文武具僚,
文武百官操劳国事, 
当有劳弊。
也肯定有些疲困。现在, 
今遣散骑常侍、光州刺史郑安忠,
我派遣散骑常侍、光州刺史郑安忠前来传达我的旨意, 
指宣往怀”仍令喻意于纪,
抚慰文武百官。”梁元帝还叫郑安忠明白告诉萧纪, 
许其还蜀,
准许他返回蜀地, 
专制岷方。
独霸一方。但是, 
纪不从命,
萧纪不愿听从梁元帝摆布, 
报书如家人礼。
他的回信只是同萧绎叙家常,丝毫不见君臣之礼。 
庚申,
六月十八日这一天, 
纪将侯叡率众缘山将规进取,
萧纪部将侯睿率领队伍顺着山路行军,打算发起进攻, 
任约、谢答仁与战,
任约、谢答仁率部和他拼杀, 
破之。
把他打得大败。 
既而陆纳平,
随之陆纳的叛乱也被平息, 
诸军并西赴,
各路大军都赶往西边战场, 
世祖又与纪书曰“甚苦大智。
梁元帝又给萧纪写了一封信说:“大智你辛苦了! 
季月烦暑,
六月季夏,正是令人生烦的时节, 
流金烁石,
骄阳似火, 
聚蚊成雷,
蚊虫成堆, 
封狐千里,
敌人强大, 
以兹玉体,
以你的玉体, 
辛苦行阵。
行军打仗必然历尽千辛万苦。 
乃眷西顾,
请你把眼睛回过去看一看西部战场, 
我劳如何。
我的功劳怎么样。 
自獯丑凭陵,
自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羯胡叛换,
侯景叛乱, 
吾年为一日之长,
我这个做兄长的, 
属有平乱之功,
接连有平定叛乱的功劳, 
膺此乐推,
但也没有独居此功, 
事归当璧。
而是对臣子们论功行赏。 
傥遣使乎,
如果说到派使者来慰劳你们, 
良所迟也。
确实是迟了一点。 
如曰不然,
假如你认为我说的不对, 
于此投笔。
我可以就此搁笔。 
友于兄弟,
我们兄弟之间友好团结,虽然不在一起, 
分形共气。
但心思是相通的。 
兄肥弟瘦,
只是现在兄胖弟瘦, 
无复相代之期。
不能像过去那样看起来一模一样, 
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那种让枣推梨、互敬互让的欢乐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上林静拱,
京城失去了昔日的繁盛, 
闻四鸟之哀鸣。宣室披图,
只剩下鸟的哀鸣, 
嗟万始之长逝。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已经远离我们而去。 
心乎爱矣,
我心中对你的情感是写也写不完的。” 
书不尽言”大智,
大智, 
纪之别字也。
是萧纪的别名。 
纪遣所署度支尚书乐奉业至于江陵,
萧纪派他手下的度支尚书乐奉业到达江陵, 
论和缉之计,
讨论和解的办法, 
依前旨还蜀。
答应按照梁元帝前面的意旨返回蜀地。 
世祖知纪必破,
梁元帝明知萧纪肯定会败在自己手下, 
遂拒而不许。
便坚决不答应。 
丙戌,
七月十五这一天, 
巴兴民苻升、徐子初等斩纪硖口城主公孙晃,
巴东人苻升、徐子初等杀了萧纪硖口守将公孙晃, 
降于众军。
向梁元帝投降。 
王琳、宋簉、任约、谢答仁等因进攻侯叡,
王琳、宋鋍、任约、谢答仁等乘胜进攻侯睿, 
陷其三垒,
攻破他的三道垣墙, 
于是两岸十馀城遂俱降。
于是长江两岸十余座城市便都降归元帝。 
将军樊猛获纪及其第三子圆满,
将军樊猛俘获萧纪和他的第三个儿子萧圆满, 
俱杀之于硖口,
在硖口把他们都处决了, 
时年四十六。
当时萧纪四十六岁。 
有司奏请绝其属籍,
有关官员奏请断萧纪的族籍, 
世祖许之,
梁元帝答应了, 
赐姓饕餮氏。
并赐萧纪姓饕餮氏。 
 
初,
当初, 
纪将僭号,
萧纪即将称帝时, 
妖怪非一。
妖怪多次显灵, 
其最异者,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 
内寝柏殿柱绕节生花,
他的卧室里柏树所做的殿柱的节口边长满了花, 
其茎四十有六,
有四十六根茎,很细腻, 
靃靡可爱,
招人喜欢, 
状似荷花。
花的形状像荷花。有懂得内情的人说: 
识者曰“王敦杖花,
“殿柱上长花, 
非佳事也”纪年号天正,
不是什么好事。”萧纪年号天正, 
与萧栋暗合,
和萧栋不谋而合, 
佥曰“天”字“二人”也,
神签上说天字是“二人”, 
“正”字“一止”也。
正字是“一止”。 
栋、纪僭号,
萧栋、萧纪篡位, 
各一年而灭。
都只延续了一年时间就灭亡了。 
 

临贺王萧正德的勾结

临贺王正德,
临贺王萧正德, 
字公和,
字公和, 
临川靖惠王第三子也。
是临川靖惠王的第三个儿子。 
少粗险,
小时候就粗野而阴险, 
不拘礼节。
不讲究礼节。 
初,
起初, 
高祖未有男,
梁武帝还没有儿子, 
养之为子。
便收萧正德为养子, 
及高祖践极,
等到梁武帝登基做了皇帝后, 
便希储贰,
萧正德便期盼被立为太子, 
后立昭明太子,
后来武帝立了昭明太子, 
封正德为西丰侯,
册封萧正德为西丰侯, 
邑五百户。
食邑五百户。 
自此怨望,
从此以后,萧正德便怨恨在心, 
恒怀不轨,
常常想图谋不轨, 
睥睨宫扆,
窥伺着宫廷内部, 
觊幸灾变。
希望有朝一日发生变故。 
普通六年,
普通六年(525), 
以黄门侍郎为轻车将军,
萧正德从黄门侍郎升任轻车将军, 
置佐史。
并配置了佐史。 
顷之,
不久, 
遂逃奔于魏,
他就逃奔到北魏去了, 
有司奏削封爵。
有关官员奏请剥夺他的封爵。 
七年,
普通七年(526), 
又自魏逃归,
萧正德又从北魏逃了回来, 
高祖不之过也。
梁武帝没有责备他, 
复其封爵,
又恢复了他的封爵, 
仍除征虏将军。
并任命他为征虏将军。 
 
中大通四年,
中大通四年(532), 
为信武将军、吴郡太守。
萧正德担任信武将军、吴郡太守。 
征为侍中、抚军将军,
又被征召为侍中、抚军将军, 
置佐史,
并配置了佐史, 
封临贺郡王,
还册封为临贺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又加左卫将军。
并加封左卫将军之职。随着官爵的提升, 
而凶暴日甚,
萧正德却越来越凶残暴虐, 
招聚亡命。
他四处招罗亡命之徒。 
侯景知其有奸心,
侯景得知他有奸心, 
乃密令诱说,
便暗中派人引诱劝说他, 
厚相要结。
想与他互相勾结, 
遗正德书曰“今天子年尊,
侯景给萧正德写信说:“现在皇帝年事已高, 
奸臣乱国,
奸臣乱国, 
宪章错谬,
朝纲错乱, 
政令颠倒,
政令颠倒, 
以景观之,
依我侯景看来, 
计日必败。
其灭亡要不了几天了。 
况大王属当储贰,
何况您临贺王本来应是当太子的, 
中被废辱,
却被废受辱, 
天下义士,
天下义士, 
窃所痛心,
暗自痛心, 
在景愚忠,
像我这样只知道忠心为国的人, 
能无忿慨。
难道就不愤慨! 
今四海业业,归心大王,大王岂得顾此私情,
现在天下豪杰都归心于您临贺王, 
弃兹亿兆。
您难道会因顾及骨肉私情而违背天下万民的心愿吗? 
景虽不武,
我侯景虽然武力不强, 
实思自奋。
还是想奋力拼搏一番。 
愿王允副苍生,
但愿您答应让我辅佐您搭救苍生, 
鉴斯诚款”正德览书大喜曰“侯景意暗与我同,
请您考虑我的诚意。”萧正德看信后大喜道:“侯景的心思与我不谋而合, 
此天赞也”遂许之。
这真是天助我啊。”于是便答应了侯景。 
及景至江,
等侯景到达长江边, 
正德潜运空舫,
萧正德暗中将空船弄到江边, 
诈称迎荻,
谎称是去运芦苇, 
以济景焉。
实际上是帮助侯景的。 
朝廷未知其谋,
朝廷不了解萧正德的阴谋, 
犹遣正德守朱雀航。
还派他守卫朱雀航。 
景至,
侯景到后, 
正德乃引军与景俱进,景推正德为天子,改年为正平元年,
萧正德便指挥军队和侯景一同进军, 
景为丞相。
侯景自己担任丞相, 
台城没,
台城陷落之后, 
复太清之号,
恢复太清年号, 
降正德为大司马。
萧正德被降为大司马。 
正德有怨言,
萧正德对此颇有怨言, 
景闻之,
侯景听说之后, 
虑其为变,
考虑到他可能背叛, 
矫诏杀之。
便假借皇帝的诏令把他杀了。 
 

河东王萧誉的抗争

河东王誉,
河东王萧誉, 
字重孙,
字重孙, 
昭明太子第二子也。
是昭明太子的第二个儿子。 
普通二年,
梁普通二年(521), 
封枝江县公。
萧誉被册封为枝江县公。 
中大通三年,
中大通三年(531), 
改封河东郡王,
又被改封为河东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后来, 
除宁远将军、石头戍军事。
萧誉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石头戍军事。 
出为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并出任琅笽、彭城两郡太守。 
还除侍中、轻车将军,
接着他回到京城担任侍中、轻车将军, 
置佐史。
置佐史。 
出为南中郎将、湘州刺史。
并出任南中郎将、湘州刺史。 
 
未几,
不久, 
侯景寇京邑,
侯景侵犯京城, 
誉率军入援,
萧誉率兵救援, 
至青草湖,
到达青草湖时, 
台城没,
台城陷落了。 
有诏班师,
后奉命回师, 
誉还湘镇。
仍旧镇守湘州。 
时世祖军于武城,
这时梁元帝萧绎屯兵武城, 
新除雍州刺史张纟赞密报世祖曰“河东起兵,
刚刚担任雍州刺史的张缵暗中向萧绎汇报说:“河东王起兵, 
岳阳聚米,
岳阳王聚集粮草, 
共为不逞,
这都是些不逞之徒, 
将袭江陵”世祖甚惧,
他们就要来攻打江陵了。”萧绎大吃一惊, 
因步道间还,
于是抄近路快速赶回江陵, 
遣谘议周弘直至誉所,
派遣咨议周弘直到萧誉驻扎的地方, 
督其粮众。
督促他尽快准备好粮草,集结军队。 
誉曰“各自军府,
萧誉说:“我跟萧绎是平起平坐的王爷, 
何忽隶人”前后使三反,
他凭什么指挥起我来了?”使者前前后后来回三次, 
誉并不从。
萧誉都没有依从。 
世祖大怒,
萧绎大怒, 
乃遣世子方等征之,
便派遣世子萧方等讨伐他, 
反为誉所败死。
结果萧方等反而兵败被萧誉杀死。 
又令信州刺史鲍泉讨誉,
萧绎又命令信州刺史鲍泉讨伐萧誉, 
并与书陈示祸福,
并写信给萧誉向他说明利害关系, 
许其迁善。
允许他弃恶从善。 
誉不答,
萧誉没有回信, 
修浚城池,
只是修浚城池, 
为拒守之计。
考虑怎样抵挡萧绎的进攻。 
谓鲍泉曰“败军之将,
他还对鲍泉说:“萧绎是败军之将, 
势岂语勇。
还有什么勇力可谈。 
欲前即前,
想进攻只管进攻, 
无所多说”泉军于石椁寺,
何必多费口舌。”鲍泉的军队驻扎在石椁寺, 
誉帅众逆击之,
萧誉率领部下发起进攻, 
不利而还。
因形势不利而退回。 
泉进军于橘洲,
鲍泉乘胜进军到橘洲, 
誉又尽锐攻之,
萧誉又率精兵攻击, 
不克。
再一次失败了。 
会已暮,
此时天色已晚, 
士卒疲弊,
萧誉部下疲敝不堪, 
泉因出击,
鲍泉乘机率兵出击, 
大败之,
大获全胜, 
斩首三千级,
斩敌人首级三千, 
溺死者万馀人。
溺水而死的有一万多。 
誉于是焚长沙郭邑,
萧誉于是焚烧长沙城郊区城镇, 
驱居民于城内,
把居民全部驱赶到长沙城内, 
鲍泉度军围之。
鲍泉指挥部队团团包围了长沙城。 
誉幼而骁勇,
萧誉小时候就很勇猛, 
兼有胆气,
加上又有胆气, 
能抚循士卒,
能够安抚士兵, 
甚得众心。
很受部下拥戴。 
及被围既久,
被围很久之后, 
虽外内断绝,
虽然内外联系断绝, 
而备守犹固。
而长沙城的守备仍然很坚固。 
后世祖又遣领军将军王僧辩代鲍泉攻誉,
后来萧绎又派遣领军将军王僧辩代替鲍泉进攻萧誉, 
僧辩筑土山以临城内,
王僧辩筑土山向城内发起进攻, 
日夕苦攻,
不分昼夜, 
矢石如雨,
箭和石头像雨点般地落在城内, 
城中将士死伤者太半。
城中将士死伤的有一大半。 
誉窘急,
萧誉被逼急了, 
乃潜装海船,
便暗中装备海船, 
将溃围而出。
准备突围出去。 
会其麾下将慕容华引僧辩入城,
不料他手下将领慕容华引王僧辩进了城, 
誉顾左右皆散,
萧誉见左右已被冲散, 
遂被执,
只得束手就擒。 
谓守者曰“勿杀我。
他对看守他的人说:“请你暂时不要杀我, 
得一见七官,
让我见上我们家老七萧绎一眼, 
申此谗贼,
叫他杀了慕容华这个奸邪之人, 
死亦无恨”主者曰“奉命不许”遂斩之,传首荆镇,世祖反其首以葬焉。
我死也无恨了。” 
初,誉之将败也,私引镜照面,
看守的人说: 
不见其头。又见长人盖屋,两手据地瞰其斋。
“我已奉命不让你去见湘东王。” 
又见白狗大如驴,从城而出,不知所在。
于是便把萧誉斩了, 
誉甚恶之,
把他的首级传送到荆州, 
俄而城陷。
湘东王萧绎把他的首级翻转来安葬了。 
 

史臣总评

史臣曰:
 
萧综、萧正德并悖逆猖狂,
 
自致夷灭,
 
宜矣。
 
太清之寇,
 
萧纪据庸、蜀之资,
 
遂不勤王赴难,
 
申臣子之节。
 
及贼景诛剪,
 
方始起兵,
 
师出无名,
 
成其衅祸。
 
呜呼。
 
身当管、蔡之罚,
 
盖自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