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论第二十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五乱第十九五癃津液别第二十一

胀论第二十

文白对照

黄帝与岐伯探讨胀病的脉象特征、脏腑症状、成因及针刺治疗方法。

脉象与胀病关系

黄帝曰:
黄帝说: 
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寸口脉出现什么样的脉象就表明为胀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其脉大坚以涩者,
脉洪盛坚实而滞涩的, 
胀也。
就说明患有胀病。 
黄帝曰:
黄帝说: 
何以知藏府之胀也。
五脏六腑胀病的区别在哪里? 
岐伯曰:
岐伯说: 
阴为藏,
阴脉胀在脏, 
阳为府。
阳脉胀在腑。 
 

胀病发病部位

黄帝曰:
黄帝说: 
夫气之令人胀也,
气机异常可使人患胀病, 
在于血脉之中耶,
那么胀病是在血脉之中呢? 
脏腑之内乎?
还是在脏腑之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三者皆存焉,
血脉、脏、腑三者都有不正常的气, 
然非胀之舍也。
但并不是胀病产生的部位。 
黄帝曰:
黄帝说: 
愿闻胀之舍。
我想了解胀病产生的部位。 
岐伯曰:
岐伯说: 
夫胀者,
胀病都在脏腑的外面产生, 
皆在于脏腑之外,
向内压迫脏腑, 
排脏腑而
胸胁,
向外扩张胸胁, 
胀皮肤,
使皮肤发胀, 
故命曰胀。
所以叫做胀病。 
 

脏腑结构与病理

黄帝曰:
黄帝说: 
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
也,
五脏六腑深居在胸腔、腹腔之内, 
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
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柜中一样, 
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 
黄帝曰:
虽然名字不同, 
未解其意,
但共同居守于一定的领域。 
再问。
我想知道它们的功能不相同的原因。 
岐伯曰:
岐伯说: 
夫胸腹,脏腑之郭也。
胸廓、腹廓是脏腑的外卫;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
膻中是心脏的宫城; 
太仓也;
胃是容纳水谷的仓库; 
咽喉、小肠者,
咽喉和小肠, 
传送也;
是传送饮食的道路; 
胃之五窍者,
消化道的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个窍门, 
门户也;
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一样; 
廉泉、玉英者,
廉泉、玉英, 
津液之道也。
是津液运行的通路。 
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
所以说五脏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界线, 
其病各有形状。
并且它们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营气循脉,
如营气在脉中正常循行, 
卫气逆为脉胀;
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引起脉胀; 
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
如卫气并入脉中,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引起肤胀。 
三里而泻,
用针刺治疗时就应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且用泻泄法。 
近者一下,
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较近,针泄一次就可以了; 
远者三下,
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较远,就应针泄三次。 
无问虚实,
不论虚实,胀病初起时都应赶快施行泄法, 
工在疾泻。
以治其标。 
 

五脏六腑胀症

黄帝曰:
黄帝说: 
愿闻胀形。
我想听你讲一下胀病所表现的症状。 
岐伯曰:
岐伯说: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
五脏中心患胀病的表现为:心烦短气, 
卧不安;
睡卧不安; 
肺胀者,
肺患胀病表现为: 
虚满而喘咳;
胸中虚满,喘息咳嗽;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肝患胀病表现为胁下胀满疼痛牵引小腹; 
脾胀者,
脾患胀病表现为: 
善哕,
呃逆呕吐, 
四肢烦悗,
四肢闷胀不舒, 
体重不能胜衣,
肢体沉重,不能胜衣, 
卧不安;
而且睡卧不安; 
肾胀者,
肾患胀病表现为: 
腹满引背央央然,
腹胀满,牵引背部闭闷不畅, 
腰髀痛。
腰髀部疼痛。 
六府胀,胃胀者,
六腑中胃患胀病表现为: 
腹满,
腹部胀满, 
胃脘痛,
胃脘疼痛, 
鼻闻焦臭,
鼻中常常闻到焦臭的气味, 
妨于食,
不思饮食, 
大便难;
大便困难;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
大肠患胀病表现为肠中濯濯鸣响而作痛, 
冬日重感于寒,
若冬季再受寒邪侵犯, 
则飧泄不化;
就会导致完谷不化的飧泄; 
小肠胀者,
小肠患胀病表现为: 
少腹胀,
小腹胀满, 
引腰而痛;
牵引腰部疼痛; 
膀胱胀者,
膀胱患胀病表现为: 
少腹满而
小腹胀满,小便不通; 
三焦胀者,
三焦患胀病,表现为: 
气满于皮肤中,
气充塞皮肤, 
轻轻然而不坚;
轻浮空虚,松弛; 
胆胀者,
胆患胀病,表现为: 
胁下痛胀,
胁下疼痛胀满, 
口中苦,
口中发苦, 
善太息。
经常叹息。 
 

治疗原则

凡此诸胀者,
以上这些脏腑的胀病, 
其道在一,
在产生和治疗原则上都有相同的规律, 
明知逆顺,
只有明确营卫气血运行逆顺的情况, 
针数不失,
从而运用恰当的针刺方法,才能治愈疾病。 
泻虚补实,
如果患虚症用泻法, 
神去其室,
患实症用补法, 
致邪失正,
就会使神气不能内守, 
真不可定,
正气不能安定, 
粗之所败,
真气动摇, 
谓之夭命;
易至人夭折。 
补虚泻实,
如果患虚症用补法,患实症用泄法, 
神归其室,
就能使神气内守, 
久塞其空,
经脉、肌腠充实, 
谓之良工。
这样做的人才可以被称为高明的医生。 
 

胀病成因

黄帝曰:
黄帝说: 
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胀病的产生和根源是什么? 
岐伯曰:
岐伯说: 
卫气之在身也,
人体内的卫气, 
常然并脉,
在正常情况下, 
循分肉,
常常伴随着血脉循行于分肉之间, 
行有逆顺,
其循行有逆顺的不同, 
阴阳相随,
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脉中的营气相随而行,与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 
乃得天和,
营气行于脏腑的经脉, 
五脏更始,
周而复始, 
四时循序,
也顺应自然界四季的次第变化, 
五谷乃化。
使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精微。如果阴阳不相随, 
然后厥气在下,
气厥于下, 
营卫留止,
使营卫不能正常循行而凝滞, 
寒气逆上,
寒气上逆, 
真邪相攻,两气相搏,
邪气与正气相搏集结, 
乃合为胀也。
就会形成胀病。 
黄帝曰:
黄帝说: 
善。
很好! 
何以解惑?
如何才能将这个问题讲述得更清楚浅显呢? 
岐伯曰:
岐伯说:邪气趁营卫循行紊乱时侵入, 
合之于真,
与真气相合便互相搏结,以致有的存在于血脉,有的存在于五脏,有的存在于六腑, 
从而形成胀病。 
帝曰:
黄帝说: 
善。
讲得真好! 
 

针刺实践

黄帝问于岐伯曰:
黄帝问岐伯道:前面讲过, 
胀论言无问虚实,
胀病初起之时,不论虚实, 
工在疾泻,
一律应用泻法针刺, 
近者一下,
离病位较近的针刺一次, 
远者三下,
离病位较远的针刺三次。 
今有其
者,
而有的针刺三次后胀病仍不见减轻, 
其过焉在?
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此言陷于肉肓,
这是指针刺时深入到肌肉的空隙, 
而中气穴者也。
刺中了气血输注的穴位,故针刺一次或三次胀病即愈。 
不中气穴,
如果针刺时没有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并刺中穴位, 
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就会使经脉之气不能畅行,邪气闭留在内。 
上越中肉,
如果妄中皮肉, 
则卫气相乱,
则使卫气更加逆乱, 
阴阳相逐。
阴阳营卫之气相互排斥。 
其于胀也,
对于胀病而言, 
当泻不泻,
当用针刺泻法而不用, 
气故不下,
所以上逆之气不能下行。 
三而不下,
针刺三次后气仍不下行的, 
必更其道,
就必须调换其他的穴位, 
气下乃止,
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这样胀病就可消除。 
不下复始,
如果胀病还没消除, 
可以万全,
可再换穴位针刺,直至治愈疾病, 
乌有殆者乎?
不再有什么危险。 
其于胀也,
对那些慢性胀病, 
必审其为,
一定要认真审察症状, 
当泻则泻,
当泻的就用泻法, 
当补则补,
当补的就用补法, 
如鼓应桴,
如同以槌击鼓必有响声, 
恶有不下者乎?
胀病怎能不消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