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与五兵
黄帝
曰:
黄帝说:
余以小针为细物也,
我认为小针是一种极其细小的东西,
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
你却说它上合于天,
下合之于地,
下合于地,
中合之于人,
中合于人,
余以为过针之意矣,
你是否夸大了针的作用?
愿闻其故。
请你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何物大于天乎?
有什么东西能比针大呢?
夫大于针者,
比针大的,
唯五兵
者焉,
有刀、剑、矛、矢、戟这五种兵器。
五兵者,
但这五种兵器,
死之备也,
是为杀人所准备的,
非生之具。
并不是说用来治病救人的。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
也,
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
与天地相参!治疗民众的疾病,
亦唯针焉。
针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夫针之与五兵,
针和五种兵器的作用谁大谁小,
其孰小乎?
不是显而易见了吗?
痈疽病理论
黄帝曰:
黄帝说:
病之生时,
疾病初发时,
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
是由于喜怒无常、饮食不节引起的,
阴气不足,
导致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阳气有余,
营气不行,
营气运行不畅,
乃发为痈疽。
营气淤滞不行与阳热互结而发为痈疽。再进一步发展,
阴阳不通,
则由于阴阳不调,
两热相搏,
营气淤滞所生之邪热与体内有余之阳热相互搏结,令肌肉腐败,
乃化为脓,
化为脓液,
小针能取之乎?
这样的病能用小针来治疗吗?
岐伯曰:
岐伯说:高明的医生诊断出了这种病,
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
就会及早进行治疗并使其不至于化脓,
邪不可留也。
不让邪气长久地留滞在人体内。
故两军相当
,
比如两军交战,
旗帜相望,
双方都看到对方旗帜林立,
白刃陈于中野者,
刀光剑影遍布原野,
此非一日之谋也。
这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就能策划而成的。
能使其民,
能使臣民做到有令必行,
令行禁止,
有禁必止;能使兵卒们勇往直前,
士卒无白刃之难者,
冲锋陷阵,
非一日之教也,
不怕牺牲,
须臾之得也。
也并不是一天就能教导出来和一会儿工夫所能得到的结果。
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
等到身体己患有痈疽,
脓血之聚者,
脓血已经形成时才想到用针治疗,
不亦离道远乎?
这不是远离养生防病之道了吗?冰冻三尺,
夫痈疽之生,
非一日之寒。痈疽的发生,
脓血之成也,
脓血的形成,
不从天下,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从地出,
也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积微之所生也,
是由微小的病邪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所以高明的医生,
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
在痈疽没有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愚笨的人不知道养生防病,
愚者遭其已成也。
就只有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了。
黄帝曰:
黄帝说:
其已形,
痈疽已经形成,
不予遭,
而事先又没有预见到,
脓已成,
脓已经形成,
不予见,
事先也没有观察出来,
为之奈何?
应该怎么办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脓已成,
痈疽脓已形成的,
十死一生,
九死一生。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
故圣人弗使已成,
及时治疗,
而明为良方,
不使痈疽形成化脓,
著之竹帛,
并且将有效的治疗方法记载在竹帛上,
使能者踵
而传之后世,
使后人能够学习继承弘扬光大,并将其世代相传下去,
无有终时者,
不至于失传,
为其不予遭也。
为的是使人们不再遭受痈疽的痛苦。
黄帝曰:
黄帝说:
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
痈疽已经化脓之后,就会危及生命,
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可以用小针导流放脓吗?
岐伯曰:
岐伯说: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
如果用小针治疗效果显著,
多害,
如果用大针治疗又恐产生不良后果,
故其已成脓血者,
所以痈疽脓血已经形成的,
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只有用砭石或铍针,挑破痈疽,排出脓液,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五逆症候辨
黄帝曰:
黄帝说:如果痈疽化脓恶化,
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还能治好吗?
岐伯曰:
岐伯说:
其在逆顺焉。
这主要是由痈疽的顺逆来决定。
黄帝曰:
黄帝说:
愿闻逆顺。
我想听听顺逆的情况。
岐伯曰:
岐伯说:
以为伤者,
患痈疽病的人,
其白眼青,
白睛青黑,
黑眼小,
眼变小,
是一逆也;
是逆症之一;
内药而呕者,
服药即呕吐的,
是二逆也;
是逆症之二;
腹痛渴甚,
腹痛而且口渴严重的,
是三逆也;
是逆症之三;
肩项中不便
,
肩项转动不灵便的,
是四逆也;
是逆症之四;
音嘶色脱
,
声音嘶哑,面无血色的,
是五逆也。
是逆症之五。
除此五者,
除了这五种情况,
为顺矣。
其他的便是顺症了。
黄帝曰:
黄帝说:
诸病皆有逆顺,
所有疾病都有逆顺的情况,
可得闻乎?
你能说给我听听吗?
岐伯曰:
岐伯说:
腹胀,
腹胀满,
身热、脉大,
身热,脉小,
是一逆也;
是逆症之一;
腹鸣而满,
腹胀满而肠鸣,
四肢清泄,
四肢逆冷,泄泻,
其脉大,
脉大,
是二逆也;
是逆症之二;
衄
而不止,
衄血不止,
脉大,
脉大,
是三逆也;
是逆症之三;
咳且溲血脱形,
咳喘而尿血,形体消瘦,
其脉小劲,
脉小而强劲,
是四逆也;
是逆症之四;
咳脱形,
咳嗽形体消瘦,
身热,
身发热,
脉小以疾,
脉小而疾数,
是谓五逆也。
是逆症之五。
如是者,
如果出现以上五种逆症情况,
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那么不超过十五天人就会死亡。
其腹大胀,
病人腹部胀大,
四末清,
四肢逆冷,
脱形,
形体瘦削,
泄甚,
泄泻严重,
是一逆也;
是一逆;
腹胀便血,
腹部胀大,
其脉大,
大便下血,
时绝,
脉大而时有间歇,
是二逆也;
是二逆;
咳溲血,
咳嗽而尿血,
形肉脱,
形肉瘦脱,
脉搏,
脉坚搏指有力,真脏脉见,
是三逆也;
是三逆;
呕血,
呕血,
胸满引背,
胸部胀满,牵引后背,
脉小而疾,
脉小而且疾数,真元大亏,
是四逆也;
是四逆;
咳呕,
咳嗽、呕吐,
腹胀且飧泄,
腹部胀满,而泄泻不止,完谷不化,
其脉绝,
脉不至,
是五逆也。
这是五逆。
如是者,
凡出现以上五种逆症的,
不及一时而死矣。
不到一昼夜人就会死亡。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
如果医生不仔细审察,认真钻研这些危急症状,而轻易地用针刺治疗,
是谓逆治。
就叫做逆治。
针灸禁戒论
黄帝曰:
黄帝说:
夫子之言针甚骏
,
先生曾经说针的作用很大,
以配天地,
能与天地相参,
上数天文,
上合天文,
下度地纪
,
下应地理,与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也相适应。在人体方面,
内别五脏,
内则分别与五脏相关联,
外次六腑,
外则依次与六腑相贯通,
经脉二十八会
,
并能疏通十二经脉,宣导气血,
尽有周纪。
使经脉循行畅通。
能杀生人,
但有的人用针能刺死活人,
不能起死者,
却不能使死人回生,
子能反之乎?
你能告诉我针术可使人起死回生而又不伤害人的道理吗?
岐伯曰:
岐伯说:不会用针的人,
能杀生人,
能用针刺死活人,
不能起死者也。
却不能使死人复活。
黄帝曰:
黄帝说:
余闻之,则为不仁,
我认为这太不仁德了,
然愿闻其道,
但是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弗行于人。
不要再妄施于人。
岐伯曰:
岐伯说:
是明道也,
这是很清楚的道理,
其必然也,
也是很明显的结果,
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
就像刀剑可以杀人,
如饮酒使人醉也,
饮酒过多可以醉人一样,
虽勿诊,
这个道理不用细究,
犹可知矣。
就可以明白。
黄帝曰:
黄帝说:
愿卒闻之。
我愿听你详细地讲一讲。
岐伯曰:
岐伯说:
人之所受气者,
人所禀受的精气,
谷也。
来源于水谷,
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
水谷注入胃,
水谷气血之海也。
所以把胃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海之所行云气者,
由于天气的作用,使海水上升为云,
天下也。
下降为雨,
胃之所出气血者,
胃所化生的气血,
经隧也。
要随着十二经的经隧流动,
经隧者,
如果在这些经络的要害部位,
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迎其经气针刺而泄,
迎而夺之而已矣。
则会劫夺真气,误治杀人。
黄帝曰:
黄帝说:
上下有数乎?
上下手足各条经脉,有一定的禁刺范围吗?
岐伯曰:
岐伯说:
迎之五里,
若误用迎而夺之的泄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
中道而止,
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每脏的真气,
五至而已,
大约是五至而已,
五往而脏之气尽矣,
所以如果是连续迎夺五次,则一脏的真气即泄尽;
故五五二十五,
连续迎夺二十五次,
而竭其输矣,
则五脏输注的真气都会泄尽而竭绝。
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
这里所谓劫夺人的真气,
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绝其性命,使其短寿,并不是针本身的罪过,而是由于不知道禁刺的人误刺的结果。
黄帝曰:
黄帝说:
愿卒闻之。
我愿听你更详细的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
如果在气血出入门户的要害部位妄行针刺,刺得浅则使病人回到家中才死亡;
死于堂上。
刺得深则会使病人当即死在医者的堂上。
黄帝曰:
黄帝说:
善乎方,
你讲得很完善,
明哉道,
道理也很清楚,
请著之玉版,
请把这些刻录在玉版上,
以为重宝,
作为珍宝收藏,
传之后世,
以留传后世,
以为刺禁,
作为针刺治疗的禁戒,使人们提高警惕,
令民勿敢犯也。
不再违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