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篇第十五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通评虚实论篇第十四评热病论篇第十六

热论篇第十五

文白对照

黄帝与岐伯论伤寒热病传变规律、治疗禁忌及两感病症的病理过程

总论热病本质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今夫热病者,
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 
之类也,
都属于伤寒一类, 
或愈或死,
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 
何也?
这是什么道理呢? 
不知其解,
我不知是何缘故, 
愿闻其故。
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 
巨阳者,
统摄阳分, 
诸阳之属也。
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其脉连于风府,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 
故为诸阳主气也。
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之伤于寒也,
人感受寒邪以后, 
则为病热,
就要发热, 
热虽甚不死,
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 
于寒而病者,
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 
必不免于死。
就难免于死亡了。 
 

六经传变病程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其状。
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曰:
岐伯说: 
伤寒一日,
伤寒病一日, 
巨阳受之,
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 
故头项痛,
所以头项痛, 
腰脊强。
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
二日, 
阳明受之。
阳明经受病, 
阳明主肉,
阳明主肌肉, 
其脉侠鼻络于目,
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 
故身热目痛而鼻干,
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 
也。
不能安卧。 
 
三日,
三日, 
少阳受之,
少阳经受病, 
少阳主胆,
少阳主骨, 
其脉循胁络于耳,
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所以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 
者,
尚未入里入阴的, 
故可汗而已。
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
四日, 
太阴受之,
太阴经受病, 
太阴脉布胃中,
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 
络于嗌,
上络于咽, 
故腹满而嗌干。
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
五日, 
少阴受之,
少阴经受病, 
少阴脉贯肾,
足少阴经脉贯肾, 
络于肺,
络肺, 
系舌本,
上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
六日, 
厥阴受之。
厥阴经受病,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 
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
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 
荣卫不行,
以致营卫不能运行, 
五脏不通,
五脏之气不通, 
则死矣。
人就要死亡了。 
 

病情转归规律

其不两感于寒者,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 
七日,
则第七日, 
巨阳病衰,
太阳病衰, 
头痛少愈;
头痛稍愈; 
八日,
八日, 
阳明病衰,
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
身热稍退; 
九日,
九日, 
少阳病衰,
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
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 
十日,
十日, 
太阴病衰,
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
腹满已消, 
则思饮食,
恢复正常,而欲饮食; 
十一日,
十一日, 
少阴病衰,
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
口不渴,不胀满, 
舌干已而嚏,
舌不干,能打喷嚏; 
十二日,
十二日, 
厥阴病衰,
厥阴病衰, 
囊纵,
阴囊松弛, 
少腹微下,
渐从少腹下垂。至此, 
大气皆去,
大邪之气已去, 
病日已矣。
病也逐渐痊愈。 
 

治疗原则与禁忌

帝曰:
黄帝说: 
治之奈何?
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
岐伯说:治疗时, 
治之各通其脏脉,
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 
病日衰已矣。
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 
其未满三日者,
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 
可汗而已;
可发汗而愈; 
其满三日者,
病已满三日, 
可泄而已。
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帝曰:
黄帝说: 
热病可愈,
热病已经痊愈, 
时有所遗者,
常有余邪不尽, 
何也?
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诸遗者,
凡是余邪不尽的, 
热甚而强食之,
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 
故有所遗也。
所以有余热遗留。 
若此者,
像这样的病, 
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
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 
因其谷气相薄,
与残存的余热相薄, 
两热相合,
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 
故有所遗也。
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治遗奈何?
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视其虚实,
应诊察病的虚实, 
调其逆从,
或补或泄, 
可使必已矣。
予以适当的治疗, 
可使其病痊愈。 
帝曰:
黄帝说: 
病热当何治之?
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热少愈,
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 
吃了肉食,病即复发; 
多食则遗,
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 
此其禁也。
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两感病症解析

帝曰:
黄帝说: 
其病两感于寒者,
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 
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两感于寒者,
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 
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
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 
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 
二日,
二日, 
则阳明与太阴俱病,
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 
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 
三日,
三日, 
则少阳与厥阴俱病,
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 
则耳聋囊缩而厥。
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 
水浆不入,
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 
不知人,
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 
六日死。
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帝曰:
黄帝说: 
五脏已伤,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 
六腑不通,
六腑不通, 
荣卫不行,
营卫不行, 
如是之后,
像这样的病, 
三日乃死,
要三天以后死亡, 
何也?
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阳明为十二经之长, 
其血气盛,
此经脉的气血最盛, 
故不知人,
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 
三日,
三天以后, 
其气乃尽,
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 
故死矣。
所以就要死亡。 
 

温病与暑病辨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 
后夏至日者,
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 
为病暑。
可使暑热从汗散泄, 
所以暑病汗出, 
勿止。
不要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