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热病论篇第十六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热论篇第十五气厥论篇第十七

评热病论篇第十六

文白对照

黄帝与岐伯讨论热病诸症,包括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病的病因、症状及治法。

阴阳交病论

问曰:
黄帝问道: 
有病温者,
得温病的人, 
汗出辄复热而
出汗以后身体即发热,脉躁动, 
不为汗衰,
病情也不因汗出而稍减, 
狂言不能食,
并且言语狂乱,不食东西, 
病名为何?
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对曰:
岐伯答道: 
病名
,交者,
病名叫阴阳交, 
死也。
是一种死症。 
帝曰:
黄帝道: 
愿闻其说。
希望能听到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人所以汗出者,
人之所以出汗, 
皆生于谷,
是由于水谷入胃, 
谷生于精。
化生精微。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现在邪气在骨肉之间交争而出汗, 
是邪却而精胜也。
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的原因, 
精胜,
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 
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
而不再发热; 
邪气也,汗者,
发热是邪气引起的, 
精气也;
汗是精气的反映。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
现在出汗而又发热, 
是邪胜也,
说明邪气已经胜于正气了。不吃东西, 
不能食者,
是精气缺乏, 
精无
也,
而精气缺乏,会使热邪更盛。 
病而留者,
汗出而热留不退, 
其寿可立而倾也。
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 
且夫《热论》曰:
而且《热论》说过: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
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 
此不胜其病也,
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 
其死明矣。
死的征象是显著的。 
狂言者是失志,
至于言语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 
失志者死。
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 
今见
现在死征有了三种, 
不见一生,
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 
虽愈必死也。
也是必定要死的。 
 

风厥病论治

帝曰:
黄帝道: 
有病身热,
有人身体发热, 
汗出烦满,
汗出烦闷, 
烦满不为汗解,
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 
此为何病?
这又是什么病? 
岐伯曰:
岐伯说: 
汗出而身热者,
汗出而身体发热, 
风也;
是由风邪引起的;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
汗出而烦闷难解的, 
厥也,
是由于气机上逆, 
病名曰
这个病名叫做风厥。  
帝曰:
黄帝道: 
愿卒闻之。
希望知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巨阳主气,
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是身之表, 
故先受邪;
所以容易先受病邪, 
少阴与其为表里也,
而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 
得热则
如果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从而随之上逆, 
从之则厥也。
便成为厥。 
 
帝曰:
黄帝说: 
治之奈何?
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表里刺之,
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 
饮之服汤。
同时内服汤药。 
 

劳风病症析

帝曰:
黄帝道: 
为病何如?
劳风这种病是如何的? 
岐伯曰:
岐伯说: 
劳风法住肺下,其为病也,
劳风发病是在肺下, 
使人强上,
它的症状是头项僵直, 
冥视,
目视不明, 
唾出若涕,
吐黏痰, 
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恶风易发寒颤。 
 
帝曰:
黄帝说: 
治之奈何?
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
岐伯说:首先要节制动作,注意休息;其次是依靠服药引太阳经的阳气, 
以救俯仰。
以解郁闭之邪。通过这样的治疗, 
精者三日,
青壮年三日可以愈, 
中年者五日,
中年人精气稍衰的,五日可愈, 
不精者七日,
老年或精气不足的,七日可愈。这种病人, 
咳山青黄涕,
会咳出青黄的痰, 
其状如脓,
样子像稠脓, 
大如弹丸,
大小像弹丸。 
从口中若鼻中出,
这种稠痰应当从口中或鼻中排除才好,如果不能咳出, 
不小则伤肺,
就要伤肺, 
伤肺则死也。
伤了肺就会死亡。 
 

肾风转风水论

帝曰:
黄帝道: 
有病
者,
有患肾风的病人, 
面胕庞然壅害于言,
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言语也感到不便,像这样的病人, 
可刺不?
可以针刺吗? 
岐伯曰:
岐伯说: 
虚不当刺,
肾已重虚,不应当用刺法, 
不当刺而刺,
如已用了刺法, 
后五日其气必至。
五天后病气必然会来的。 
帝曰:
黄帝道: 
其至何如?
病气来了会怎样? 
岐伯曰:
岐伯说:如病气来了, 
至必少气时热,
一定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 
时热从胸背上至头,
从胸背上至头部, 
汗出,手热,口干、苦渴,
汗出、手热、多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 
小便黄,
身体沉重, 
目下肿,
行动困难。 
腹中鸣,
若病在妇女, 
身重难以行,
月经就会停止, 
月事不来,
胸闷, 
烦而不能食,
不能吃东西, 
不能正偃,
不能仰卧, 
正偃则咳,
仰卧就咳嗽得非常厉害, 
病名曰风水,
这病叫做风水。 
论在《刺法》中。
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帝曰:
黄帝道: 
愿闻其说。
希望你说说这其中的缘由。 
岐伯曰:
岐伯说: 
邪之所凑,
邪气的聚集, 
其气必虚,
因为正气的不足。 
阴虚者,
肾阴不足时, 
阳必凑之,
阳邪就乘虚聚合在一起, 
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所以短气, 
小便黄者,
时时发热、汗出、小便色黄, 
少腹中有热也。
这是因为有了内热, 
不能正偃者,
不能仰卧, 
胃中不和也。
是胃中不和。 
正偃则咳甚,
仰卧就咳嗽加重, 
上迫肺也。
是水气向上迫肺。 
诸有水气者,
凡是有水气的病人, 
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微肿的预兆可在目下看出。 
 
帝曰:
黄帝说: 
何以言?
为什么? 
岐伯曰:
岐伯说: 
水者阴也,
水属于阴, 
目下亦阴也,
目下也属阴, 
腹者至阴之所居,
腹部为至阴之处, 
故水在腹者,
所以腹中有水, 
必使目下肿也;
目下必然出现微肿。 
真气上逆,
心气上逆, 
故口苦舌干,
所以口苦舌干, 
卧不得正偃,
不能仰卧。 
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仰卧就会咳出清水。 
诸水病者,
凡是水气病人, 
故不得卧,
都不能仰卧, 
卧则惊,
因为卧后会感到惊恐不安, 
惊则咳甚也。
而惊恐就会使咳嗽加重。 
腹中鸣者,
腹中鸣响, 
病本于胃也。
是由于胃水随经下泄。 
薄脾则烦,
水气迫脾就会烦闷而不想吃东西。 
不能食,食不下者,
食物不能下咽, 
胃脘隔也。
是胃中有阻隔。 
身重难以行者,
身体沉重,难以行动, 
胃脉在足也。
是胃的经脉下行于足的缘故。 
月事不来者,
妇女月经不来, 
胞脉闭也,
是因为胞脉闭塞。 
胞脉者属心,
胞脉属于心脏, 
而络于胞中,
而下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
现在水气上道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
心气不能下通, 
故月事不来也。
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帝曰:
黄帝说: 
善。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