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刺法论
黄帝问于少师曰:
黄帝问少师说:
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
我听说人体的先天素质,
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等不同,
愿闻其方。
想听你谈谈其中有关针刺的方法。
少师答曰:
少师答道:就人体的阴阳而论,
阴中有阴,
阴中还有阴,
阳中有阳,
阳中还有阳。
审知阴阳,
首先要掌握阴阳的规律,
刺之有方。
才能很好运用针刺方法。
得病所始,
同时还要了解发病的经过情况,
刺之有理。
用针才能合理。
谨度病端,
必须细心推测开始发病的因素,
与时相应。
以及人体与四时气候的相应关系,
内合于五脏六腑,
在内与五脏六腑相合,
外合于筋骨皮肤。
在外与筋骨皮肤相合。
是故内有阴阳,
所以体内有阴阳,
外亦有阴阳。
体表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
在体内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
在体表筋骨为阴,
皮肤为阳。
皮肤为阳。
故曰,
因而临床治疗上,
病在阴之阴者,
病在阴中之阴的五脏,
刺阴之荥腧,
可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
病在阳之阳者,
病在阳中之阳的皮肤,
刺阳之合,
可刺阳经的合穴;
病在阳之阴者,
病在阳中之阴的筋骨,
刺阴之经,
可刺阴经的经穴;
病在阴之阳者,
病在阴中之阳的六腑,
刺络脉。
可刺络穴。因此,疾病的性质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故曰,
病在体表,
病在阳者名曰风,
由于外感邪气引起的属阳,称为“风”;病在体内,
病在阴者名曰痹,
由于病邪在内,使气血阻滞不畅的属阴,称为“痹”;
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如果表里阴阳俱病的,称为“风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
再从疾病的症状来分析,如果有外在形体的症状而没有内脏疼痛症状的,
阳之类也;
多属于阳症;
无形而痛者,
没有外在形体的症状而见有内脏疼痛症状的,
阴之类也。
多属于阴症。
无形而痛者,
由于体表无病而内脏受伤,
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
当速治其里,
有形而不痛者,
不要误治其表;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由于内脏无病而体表受伤的,
急治其阳,
当速治其表,
无攻其阴。
不要误治其里。
阴阳俱动,
如果表里同时发病,
乍有形,
症状忽见于体表,
乍无形,
忽见于内脏,
加以烦心,
再加上病者心情烦躁不安,是内脏病甚于体表病,
命曰阴胜其阳。
这就是病邪不单纯在表,
此谓不表不里,
也不单纯在里,属于表里同病,
其形不久。
故预后不良。
形气寿夭辨
黄帝问于伯高曰:
黄帝问伯高说:
余闻形气之病先后,
我听说人的形体与脏气发病有先后,
外内之应奈何?
其内外相应情况如何?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风寒伤形,
风寒之邪,多伤于人的外在形体;
忧恐忿怒伤气;
忧恐愤怒等情志变化,多伤及内在脏气。
气伤脏,
凡七情之气伤脏,
乃病脏,
则病变部位应在内脏;
寒伤形,
外感寒邪伤形,
乃应形;
则发生疾病应在形体;
风伤筋脉,
风邪直接伤及筋脉,
筋脉乃应。
则筋脉也就相应地发生病变。
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由此可见,病邪与所伤部位的形气,是内外相应的。
黄帝曰:
黄帝说:
刺之奈何?
如何进行针刺治疗呢?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病九日者,
大抵病为九天,
三刺而已;
针治三次就会好;
病一月者,
病已一月,
十刺而已;
针治十次可以好。
多少远近,
病程的远近或时间的多少,
以此衰
之。
都可根据这三天针一次的方法来计算之。至于邪气内阻,
久痹不去身者,
久而不愈之病,
视其血络,
可仔细观察病人的血络,
尽出其血。
针刺血络出尽其恶血。
黄帝曰:
黄帝说:
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内外之病治疗上难易的情况是怎样的?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形先病而未入脏者,
外形先受病而尚未伤及内脏的,
刺之半其日。
针治次数可以根据已病的日数减半计算。
脏先病而形乃应者,
如果内脏先受病而后相应及于外形的,
刺之倍其日。
针刺次数则应当加倍计算。
此月内难易之应也。
这是说疾病部位有内外之分,而治疗上也有难易的区别。
黄帝问于伯高曰:
黄帝问伯高说:
余闻形有缓急,
我听说人的外形有缓急,
气有盛衰,
正气有盛衰,
骨有大小,
骨骼有大小,
肉有坚脆,
肌肉有坚脆,
皮有厚薄,
皮肤有厚薄,
其以立寿夭
奈何?
从这些方面怎样来确定人的寿夭呢?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形与气相任则寿,
外形与正气相称的多长寿;
不相任则夭。
不相称的多夭折。
皮与肉相果则寿,
皮肤与肌肉相称的多长寿;
不相果则夭,
不相称的多夭折。
血气经络胜形则寿,
内在血气经络的强盛超过外形的多长寿;
不胜形则夭。
不能超过外形的多夭折。
黄帝曰:
黄帝说:
何谓形之缓急?
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
外形壮实而皮肤舒缓的多长寿;
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
外形虽盛而皮肤紧急的多夭折。
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
外形壮实而脉象坚大有力的为顺;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
外形虽盛而脉象弱小无力的为气衰,
衰则危矣。
气衰是危险的。
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
假使外形虽盛而颧骨不突起者骨骼小,
骨小则夭矣。
骨骼小的多夭折。
形充而大肉
,
如外形壮实,
月囷坚而有分者肉坚,
而大肉突起有分理者是肉坚实,
肉坚则寿矣;
肉坚实的人多长寿;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外形虽盛而大肉无分理不坚实者是肉脆,
肉脆则夭矣。
肉脆的人多夭折。以上所说,
此天之生命,
虽是人的先天禀赋,
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
但是可以根据这些形气的不同情况来衡量体质之强弱,从而推断其长寿或夭折。
必明乎此立形定气,
医工必须明白这些道理,
而后以临病人,
而后临床时根据形气的情况,
决生死。
以决定预后的良与不良。
黄帝曰:
黄帝说:
余闻寿夭,
我已听过关于寿夭的区别,
无以度之。
但究竟怎样来衡量呢?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墙基
卑,
凡是面部肌肉陷下,
高不及其地者,
而四周骨骼显露的,
不满三十而死。
不满三十岁就会死亡。
其有因加疾者,
如果再加上疾病的影响,
不及二十而死也。
不到二十岁就会有死亡的可能。
黄帝曰:
黄帝说:
形气之相胜,
从形与气的相胜情况,
以立寿夭奈何?
如何来决定寿夭呢?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平人而气胜形者寿;
健康人正气胜过外形的就会长寿;
病而形肉脱,
病人肌肉已经极度消瘦,
气胜形者死,
虽然正气胜过外形,也终将不免要死亡;
形胜气者危矣。
如果外形胜过正气,则是很危险的。
三变刺法与寒痹治疗
黄帝曰:
黄帝说:
余闻刺有三变,
我听说刺法有三变,
何谓三变?
什么叫三变呢?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有刺营者,
有刺营分,
有刺卫者,
刺卫分,
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刺寒痹羁留于经络三种。
黄帝曰:
黄帝说:
刺三变者奈何?
这三种刺法是怎样的?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刺营者出血,
刺营分时要疏通其血,
刺卫者出气,
刺卫分时要调和其气,
刺寒痹者内热。
刺寒痹时要使热气纳于内。
黄帝曰:
黄帝说:
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营分、卫分、寒痹的病状如何?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营之生病也,
营分病多出现寒热往来,
寒热少气,
呼吸少气,
血上下行。
血上下妄行。
卫之生病也,
卫有病则痛无定处,
气痛时来时去,
也不定时,
怫忾贲响,
胸腹会感到满闷或者窜动作响,
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这是风寒侵袭于肠胃所致。
寒痹之为病也,
寒痹的病状,
留而不去,
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
时痛而皮不仁。
因此时常感到筋骨作痛,甚或皮肤麻木不仁。
黄帝曰:
黄帝说:
刺寒痹内热奈何?
刺寒痹怎样才能使躯体内部产生热感?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刺布衣者,
对一般体质比较好的劳动者病人,
以火焠之;
可用烧红的火针刺治,
刺大人者,
而对养尊处优体质较差的病人,
以药熨之。
则多用药熨。
黄帝曰:
黄帝说:
药熨奈何?
药熨的方法怎样?
伯高答曰:
伯高回答说:
用淳酒二十斤,
用醇酒二十升,
蜀椒一斤,
蜀椒一升,
干姜一斤,桂心一斤,
干姜、桂心各一斤(升)。
凡四种,
共四种药,
皆嚼咀,
都捣碎,
渍酒中,
浸在酒中。
用绵絮一斤,
再用丝绵一斤,
细白布四丈,
细白布四丈,
并内酒中,
一齐纳入酒中。
置酒马矢煴中
,
把酒器加上盖,
封涂封,
并用泥封固,
勿使泄。
不使泄气,放在燃着的干马粪内煨,
五日五夜,
经过五天五夜,
出绵絮曝干之,
将细布与丝绵取出晒干,
干复溃,
干后再浸入酒内,
以尽其汁。
如此反复地将药酒浸干为度。
每渍必晬其日,
每次浸的时间要一整天,
乃出干。
然后拿出来再晒干。
干,并用滓与绵絮,
等酒浸干后,
复布为复巾,
将布做成夹袋,
长六七尺,
每个长六到七尺,
为六七巾,
共做成六七个,将药渣与丝绵装入袋内。
则用之生桑炭炙巾,
用时取生桑炭火,将夹袋放在上面烘热,
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熨敷于寒痹所刺的地方,
令热入至于病所,
使得热气能深透于病处。夹袋冷了再将其烘热。
寒复炙巾以熨之,
如此熨敷三十次,
三十遍而止。
每次都使患者出汗。
汗出以巾拭身,
出汗后用手巾揩身,
亦三十遍而止。
也需要三十遍。
起步内中,
并令患者在室内行走,
无见风。
但不能见风。按照这样的方法,
每刺必熨,
每次针治时,再加用熨法,
如此病已矣。
病就会好了。这就是“内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