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针第六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寿夭刚柔第五本神第七

官针第六

文白对照

阐述九针适应症及多种刺法,强调针刺技巧与病症对应的治疗原则。

九针总论

凡刺之要,
针刺的要点, 
最妙。
在于正确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 
九针之宜,
九针各有其不同的功用, 
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它各自的长、短、大、小也决定了各有不同的用法。 
不得其用,
如果用法不当, 
病弗能移。
病就不能祛除。 
疾浅针深,
病在浅表的却针刺过深, 
内伤良肉,
就会损伤里面的好肉, 
皮肤为痈;
发生痈肿。 
病深针浅,
病在深部的却针刺过浅, 
病气不泻,
病邪就不能排除, 
支为大脓。
反而会形成大的脓疡。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
病轻浅却用大针, 
疾必为害;
会使元气外泄而加重病情; 
病大针小,
疾病深重却用小针, 
气不泄泻,
邪气得不到排泄, 
亦复为败。
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了。 
失针之宜。大者泻,
不正确的用针往往是宜用小针却因误用了大针而泄去了正气, 
小者不移。
应用大针却误用了小针而使病邪得不到排除。 
已言其过,
这里已经说了错用针具的害处, 
请言其所施。
那就让我再谈九针的正确用法。 
 

病症配针法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
病在皮肤而无固定的地方, 
取以镵针于病所,
可以用镵针针刺病变部位, 
肤白勿取。
但皮肤苍白的就不能针刺了。 
病在分肉间,
病在肌肉间的, 
取以圆针于病所。
可以用圆针刺病变部位。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经络,日久成痹的, 
取以锋针。
应用锋针治疗。 
病在脉,
病在经脉, 
圆气少,
而气又不足的, 
当补之者,
当用补法, 
取以提针于井荥分俞。
以提针按压井、荥、输等穴位。 
病为大脓者,
对患严重脓疡的, 
取以铍针。
应当用铍针排脓治疗。 
病痹气暴发者,
痹证急性发作的, 
取以圆利针。
应当用圆利针治疗。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
患痹证而疼痛又日久不止的, 
取以毫针。
可以用毫针治疗。 
病在中者,
病已入里的, 
取以长针。
应当用长针刺治。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
患水肿并且关节不通利的, 
取以大针。
应当用大针刺治。 
病在五脏固居者,
病在五脏而固留不去的, 
取以锋针,
可用锋针, 
泻于井荥分俞,
在井荥输等穴用泄法刺治, 
取以四时。
并依据四时与腧穴的关系进行选穴。 
 

九变法

凡刺有九,
针刺有九种方法, 
以应九变。
以对九种不同的病进行刺治。 
一曰俞刺,俞刺者,
第一种叫做腧刺, 
刺诸经荥输脏俞也;
腧刺是针刺十二经四肢的井、荥、输、经、合等各穴,以及背部两侧的脏腑腧穴。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 
病在上,
远道刺的意思是说病在上部的, 
取之下,
从下部取穴, 
刺腑俞也;
针刺足三阳经的腑腧穴。 
三曰经刺,经刺者,
第三种叫做经刺, 
之结络经分也;
经刺就是针刺在深部经脉触到的硬结或压痛。 
四曰络刺,络刺者,
第四种叫络刺, 
刺小络之血脉也;
络刺就是刺皮下浅部的小络脉。 
五曰分刺,分刺者,
第五种叫分刺, 
刺分肉之间也;
分刺就是针刺肌肉的间隙。 
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 
刺大脓以铍针也;
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刺肠疡。 
七曰毛刺,毛刺者,
第七种叫毛刺, 
刺浮痹皮肤也;
毛刺就是针刺皮肤浅表的痹证。 
八曰巨刺,巨刺者,
第八种叫做巨刺, 
左取右,
巨刺就是左侧的病刺右侧的穴, 
右取左;
右侧的病刺左侧的穴。 
九曰焠刺,焠刺者,
第九种叫做焠刺, 
刺燔针则取痹也。
焠刺就是用燔针治痹证。 
 

十二节刺

凡刺有十二节,
针刺有十二种方法, 
以应十二经。
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一曰偶刺,偶刺者,
第一种叫偶刺, 
以手直心若背,
偶刺是用手对着胸部或背部, 
直痛所,
当痛处, 
一刺前,
一针刺前胸, 
一刺后,
一针刺后背, 
以治心痹。
以治疗心痹的病。 
刺此者,
但刺时, 
傍针之也。
针尖要向两旁倾斜。 
二曰报刺,报刺者,
第二种叫报刺, 
刺痛无常处也。
报刺就是用针刺治痛无定处的病。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
方法是垂直行针, 
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
用左手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 
复刺之也。
再进针。 
三曰恢刺,恢刺者,
第三种叫恢刺, 
直刺傍之,
恢刺就是直刺筋脉的旁边, 
举之前后,恢筋急,
提插运捻向前向后, 
以治筋痹也。
以治筋痹。 
四曰齐刺,齐刺者,
第四种叫做齐刺, 
直入一,
齐刺就是在病点正中直刺一针, 
傍入二,
左右两旁再各刺一针, 
以治寒气小深者;
以治寒邪小而深者。 
或曰三刺,三刺者,
此法又叫三刺, 
治痹气小深者也。
三刺可以治疗痹气小而深的病。 
五曰扬刺,扬刺者,
第五种叫扬刺, 
正内一,
扬刺就是在病点正中刺一针, 
傍内四,
在病变周围刺四针, 
而浮之,
用浅刺法, 
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以治寒气广泛的病。 
六曰直针刺,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 
直针刺者,
直针刺就是用手捏起皮肤, 
引皮乃刺之,
将针沿皮直刺而入,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以治寒气较浅的病。 
七曰输刺,输刺者,
第七种叫做输刺, 
直入直出,
输刺就是将针直入直出, 
稀发针而深之,
取穴少却又刺得深, 
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以治气盛而有热的病。 
八曰短刺,
第八种叫做短刺, 
短刺者,
短刺可以治疗骨痹病, 
刺骨痹,
方法是慢慢进针, 
稍摇而深之,
同时稍稍摇动针体, 
致针骨所,
使针渐渐深入骨部, 
以上下摩骨也。
然后再上下提插摩擦骨部。 
九曰浮刺,浮刺者,
第九种叫浮刺, 
傍入而浮之,
浮刺是在病点旁浮浅的斜刺,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以治疗肌肉挛急而寒的病。 
十曰阴刺,阴刺者,
第十种叫阴刺, 
左右率刺之,
阴刺为左右都刺, 
以治寒厥;
以治寒厥病, 
中寒厥,
凡中寒厥的, 
足踝后少阴也。
应刺足内踝后面的太溪穴。 
十一曰傍针刺,
第十一种叫傍针刺, 
傍针刺者,
傍针刺就是在病点直刺一针, 
直刺傍刺各一,
旁边也刺一针,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以治久而不愈的痹症。 
十二曰赞刺,赞刺者,
第十二种叫赞刺, 
直入直出,
赞刺就是直入直出, 
数发针而浅之,
快速进出针并浅刺出血, 
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以治疗痈肿。 
 

深浅刺法

脉之所居,
经脉所在的部位, 
深不见者,
深而难见的, 
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
针刺时要轻轻地进入而长时间留针, 
以致其空脉气也。
以疏导孔中的脉气。 
脉浅者,
脉浅的不要刺, 
勿刺,
要先按绝经脉气, 
按绝其脉乃刺之,
才可以进针, 
无令精出,
不使精气外泄, 
独出其邪气耳。
只使其邪气排出。 
 
所谓三刺,则
出者。
所谓经过三刺就使谷气流通的针法, 
先浅刺绝皮,
是先浅刺皮肤, 
以出阳邪,
以宣泄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
如果再刺就会使阴邪排出, 
少益深绝皮,
稍微深刺, 
致肌肉,
透过皮肤而接近肌肉, 
未入分肉间也;
但没有刺到肌肉之间; 
已入分肉之间,
当刺达肌肉之间时, 
则谷气出。
谷气就会流通,针感也就出现了。 
故刺法曰:
所以刺法讲: 
始刺浅之,
开始应当浅刺, 
以逐邪气,
以驱逐浅表的邪气, 
而来血气,
而让血气流通; 
后刺深之,
然后再深刺, 
以致阴气之邪,
以使阴邪外泄, 
最后刺极深之,
最后深刺到深处, 
以下谷气。
以疏导谷气。 
此之谓也。
这就叫三刺。 
故用针者,
所以用针的人,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如果不知道每年运气的变化、气的盛衰所引起的疾病的虚实状况, 
不可以为工也。
就不能成其为医者。 
 

五脏配刺

凡刺有五,
还有五种刺法, 
以应五脏,
可以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相应。 
一曰半刺,半刺者,
第一叫半刺, 
浅内而疾发针,
半刺就是下针浅而很快出针, 
无针伤肉,
不刺伤肌肉, 
如拔毛状,
就像拔除毫毛一般, 
以取皮气,
以祛除皮毛间的邪气, 
此肺之应也。
这是相应于肺脏的刺法。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
第二叫豹文刺, 
左右前后针之,
豹文刺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左右前后下针, 
中脉为故,
以刺中络脉使其出血为度, 
以取经络之血者,
以消散经络间的淤血, 
此心之应也。
这是相应于心脏的刺法。 
 
三曰关刺,关刺者,
第三叫关刺, 
直刺左右尽筋上,
关刺就是直刺四肢关节的附近, 
以取筋痹,
以治疗筋痹, 
慎无出血,
但应当注意刺时不能出血, 
此肝之应也;
这是相应于肝脏的刺法, 
或曰渊刺;
也叫渊刺, 
一曰岂刺。
又叫岂刺。 
 
四曰
第四叫合谷刺, 
合谷刺者,
合谷刺就是将针深刺到分肉之间, 
左右鸡足,
左右各斜刺一针, 
针于分肉之间,
就像鸡足的样子, 
以取肌痹,
以治疗肌痹, 
此脾之应也。
这是相应于脾脏的刺法。 
 
五曰输刺,输刺者,
第五叫输刺, 
直入直出,
输刺就是直接进针又直接出针, 
深内之至骨,
将针深刺到骨部, 
以取骨痹,
以治疗骨痹, 
此肾之应也。
这是相应于肾脏的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