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理论总纲
黄帝问于岐伯曰:
黄帝对岐伯道:
余闻九针于夫子,
我听你讲解九针的学问已经很多了,
众多矣不可胜数,
是难以计数的,
余推而论之,
这些内容经过我详细的推究和考证,
以为一纪
。
已经把它概括为一个系统的纲要。
余司诵之,
我现在亲自读一下,
子听其理,
你听了其中的理论后,
非则语余,
有不对的就告诉我,
请其正道,
并加以修正,
令可久传后世无患,
使它得以流传后世而不被遗忘,
得其人乃传,
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
非其人勿言。
不合适的人就不必和他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
岐伯恭敬地一拜后说:
请听圣王之道。
让我来恭听这些高深的道理吧。
黄帝曰:
黄帝说:
用针之理,
针刺治病的原理在于,
必知形气之所在,
必须知道病症邪气所在的部位,
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
辨别分清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的多少、脉气在全身运行的逆顺情况,
行之逆顺,出入之合,
血气出入交会的腧穴,
谋伐有过。
才能根据病情作出适当的治疗。
知解结,
应懂得如何排解结聚,
知补虚泻实,
了解补虚泄实的手法,
上下气门,
以及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
明通于四海。
更要明确气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的路线。
审其所在,
观察寒热、羸弱疲困等症的虚实情况。
寒热淋露以输异处,
治疗时要针对各经荥输的不同部位而选取相应的穴位,
审于调气,明于经隧,
并要谨慎地调理气机,
左右肢络,尽知其会。
确知经脉循行的线路以及左右支络相交的地方。
寒与热争,
患有寒热交争的病,
能合而调之,
就要调和阴阳;
虚与实邻,
患有虚实难辨的病,
知决而通之,
就要诊断明确使其通调平定;
左右不调,
如患左右不协调的病,就要用缪刺的方法,
把而行之,
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明于逆顺,
要明确经脉循行的顺逆,一般来说,
乃知可治,
顺的易治,逆的难治;
阴阳不奇,
阴阳调和之时,
故知起时。
也就是病愈之时。
审于本末,察其寒热,
审察清楚了疾病的标本、寒热,
得邪所在,
确定了邪气所在的部位,
万刺不殆。
每次针刺治疗时就不会发生错误。
知官九针,
再掌握了九针的不同性能,
刺道毕矣。
那么针刺这门学问就掌握得较全面了。
补泻手法详述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
明白了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的主治功能,
屈伸出入,
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补泻泄的针法及行针时体位的屈伸出入和针的出入,
皆有条理。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言阴与阳,
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
合于五行,
是与五行相合的。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亦有所藏,
配属于阴阳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
四时八风,
而四时八节的风,
尽有阴阳。
都有阴阳之分,
各得其位,
各自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和脏腑,
合于明堂,
都会表现在面部的一定部位,
各处色部,
显现出不同的色泽。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的病变,
察其所痛,
可通过观察其疼痛的部位,
左右上下,
再结合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现的颜色,
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湿属性和病在何经。
审皮肤之寒温滑涩,
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
知其所苦,
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为心肺所居处,膈以下为肝脾肾所居处,
膈有上下,
所以审察膈的上下,
知其气所在。
就可知道病气的所在。
先得其道,
首先要掌握经脉运行的道路,再选择针刺的几个穴位。用针宜少,
稀而疏之,
进针要慢,
稍深以留,
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应作长时间留针,
故能徐入之。
使正气徐徐入内。
大热在上,
如果高热在人体上部,
推而下之;
就当推热下行,使下和于阴,
从上下者,
热邪由下而上,
引而去之;
就引导邪气排除体外,
视前痛者,
同时又要注意,
常先取之。
先病者应当先治,
大寒在外,
寒邪在外的,
留而补之;
应当留针而用补法;
入于中者,
寒邪入于中的,
从合泻之。
应当取合穴以泄之;
针所不为,
有的寒邪不适宜用针,
灸之所宜。
应改用灸法加以治疗;
上气不足,
上气不足的,
推而扬之;
应当用导引推补的方法,引举其气以补其上;
下气不足,
下气不足的,应当用留针随气的方法,
积而从之;
以充实其下;
阴阳皆虚,
阴阳都虚的,
火自当之。
当用灸法治疗;
厥而寒甚,
寒气厥而上逆,阳气大虚,
骨廉陷下,
或骨侧的肌肉陷下,
寒过于膝,
或寒冷已过两膝,
下陵三里。
就应当灸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
阴络所过,
阴络所过之处,
得之留止,
寒邪侵入而留滞在里面的,
寒入于中,
或寒邪由络脉深入到内脏的,
推而行之;
当用针推散其寒邪;
经陷下者,
如果经脉下陷,
火则当之;
就应当用灸法治疗;
结络坚紧,
若脉络坚实凝聚,
火所治之。
也要用艾灸治疗;
不知所苦,
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确切部位,就灸阳跷脉的中脉穴和阴跷脉的照海穴,
两蹻之下,
男子取阳跷,女子取阴跷;
男阴女阳,
如果男子取阴跷,女子取阳跷,这就犯了治疗上的错误。
良工所禁,
知道了上述道理,
针论毕矣。
针灸的理论就学完备了。
用针之服,
学习用针治病,
必有法则,
必须掌握方法和准则。
上视天光,
上要观察天气阴晴的变化,
下司八正,
下要注意四时、节气的变化,
以辟奇邪,
以避免四时不正的邪气侵入人体。要告诫广大民众:虚风实风都可伤人,
而观百姓,
平时应注意观察,
审于虚实,
加强预防,
无犯其邪。
才不至被邪气所侵袭。遇到风雨灾害,
是得天之露,
或遭受不正常气候的伤害时,
遇岁之虚
,
假如医生不懂得这些知识,
救而不胜,
救治又不得力,
反受其殃,
就会使病情加重。
故曰必知天忌,
所以只有了解了天时的宜忌,
乃言针意。
才能谈论针治的意义,
法于往古,
要继承古人的成就,
验于来今,
并在现代的医疗实践中加以检验,
观于窈冥,
只有仔细观察微妙难见的变化,
通于无穷。
才可以通达变化的无穷的疾病。
粗之所不见,
平庸的医生是不会注意这些方面的,
良工之所贵。
而精良的医生却很珍视它。
莫知其形,
如果诊察不到细微的形迹变化,那么疾病就显得神秘莫测,
若神仿佛。
难以把握了。
邪气之中人也,
邪气伤害了人体,便会出现恶寒战栗,
洒淅动形;
形体振动的症状;正邪(人在劳动出汗后,腠理开泄,此时偶尔遭受的风邪,
正邪之中人也,
称为正邪--译注)人体受伤害,
微先见于色,
先只是在气色上稍微有一些变化,
不知于其身,
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
若有若无,
此时邪气似有似无,
若亡若存,
若存若亡,
有形无形,
症状也不明显,
莫知其情。
病人的确切病情也不易知道。
是故上工之取气,
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根据脉气的变化,
乃救其萌芽;
在疾病的初期就进行治疗;
下工守其已成,
医术低下的医生,则往往要等到疾病已经形成,才知道如何进行治疗,
因败其形。
这样就容易造成病人的形体衰败。
是故工之用针也,
所以医生在用针时,
知气之所在,
必须要知道脉气运行的所在部位,
而守其门户,
再守候其出入的门户,
明于调气,
并应知道怎样来调理气机,
补泻所在,
哪里该补,
徐疾之意,
哪里该泄,
所取之处。
手法上是应快还是应慢及应当取的穴位。如用泄法,
泻必用员,
则须采用圆活痢覃的手法,
切而转之,
直刺病处而转针,
其气乃行,
使正气得以运行。操作时进针要快,
疾而徐出,
出针要慢,
邪气乃出,
以引邪气外出,进针时,
伸而迎之,
针尖的方向要迎着经气的运行方向,
遥大其穴,
出针时要摇大针孔,
气出乃疾。
邪气才会很快地外泄。
补必用方,
如用补法,则须采用端正从容的手法,
外引其皮,
首先在皮肤上导引揉按,
令当其门,
令病人舒缓,看准穴位,
左引其枢,
然后用左手按引其穴位,使周围平展,
右推其肤,
右手推循着皮肤,轻轻地捻转,
微旋而徐推之,
慢慢地将针刺入,
必端以正,
刺入时针身必须端正,
安以静,
刺针的人要安心静神,
坚心无解,
坚持不懈地等候气至,
欲微以留,
气至后要稍微留针,
气下而疾出之,
待经气通畅后则应快速出针,
推其皮,
随即在穴位的皮肤上揉按,
盖其外门,
使针孔迅速闭合,
真气乃存。
这样真气就能存于内而不外泄了。
用针之要,
总之,用针的关键,
无忘其神。
在于不要忘记调养精气。
官能与传承
雷公问于黄帝曰:
雷公问黄帝道:
针论曰:
“针论”说:
得其人乃传,
如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
非其人勿言,
不是合适的人就不必跟他说。那么,
何以知其可传?
你怎样来判断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黄帝曰:
黄帝说:
各得其人,
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
任之其能,
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他的品德和能力,
故能明其事。
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合适的人选。
雷公曰:
雷公说:
愿闻官能奈何?
我想知道怎样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才能而分别使用呢?
黄帝曰:
黄帝说:
明目者,
眼睛明亮的人,
可使视色;
可以让他分辨各种色泽;
聪耳者,
听觉敏锐的人,
可使听音;
可以让他辨别声音;
捷疾辞语者,
言语痢覃,善于讲话的人,
可使传论;
可以让他传达言论;
语徐而安静,
语言徐缓,行动安静,
手巧而心审谛者,
心细手巧的人,
可使行针艾,
可以让他使用针灸,
理血气而调诸逆顺,
调理气血的顺逆,
察阴阳而兼诸方。
观察阴阳的盛衰,以及兼理各种治疗工作;
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
手势轻缓,举止柔和,性情平和的人,
可使导引行气;
可以让他做按摩导引,用运行气血的方法来治病;生性嫉妒,
疾毒言语轻人者,
口舌恶毒而且语言轻薄的人,
可使唾痈咒病;
可以让他唾痈肿,咒邪病。
爪苦手毒,
若是爪甲粗恶,手势狠毒,
为事善伤者,
做事常常损坏器具的人,
可使按积抑痹。
可以让他揉按积聚,抑制痹痛。
各得其能,
这样依据每个人的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方乃可行,
各种治疗方法才能得以施行,
其名乃彰。
他们才能声名远扬。否则,
不得其人,
传人不当,
其功不成,
就不会成功,
其师无名。
老师的声名也会被埋没。
故曰:
所以说,
得其人乃言,
遇到合适的人才能教他,
非其人勿传,
不合适的人就不能教,
此之谓也。
也就是这个道理。
手毒者,
试人的手是否狠毒,
可使试按龟,
可叫他按乌龟,
置龟于器下,
把乌龟放在器具下面,
而按其上,
将他的手按在器具上面,
五十日而死矣,
手毒的人按五十天,乌龟就会死;
手甘者,
而手柔顺的人,
复生如故也。
即使过了五十天乌龟也还是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