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揣第二十七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二十六五变第二十八

外揣第二十七

文白对照

黄帝与岐伯论九针之道,以治国为喻阐明内外相应之理,提出司外揣内观察法。

针道与治国之理的互通

黄帝曰:
黄帝说: 
余闻九针九篇,
我读过关于九针的九篇文章, 
余亲受其调,
并亲自验证了它的规律, 
颇得其意。
也大致领会了其中的道理。 
夫九针者,
九针从第一针开始, 
始于一而终于九,
到第九针终止, 
然未得其要道也。
都隐藏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我还没能真正掌握它的要领。 
夫九针者,
九针的道理, 
,大之则无外,
精微宏大, 
可为下,高不可为盖,
高深玄妙, 
恍惚无穷,流溢无极,
应用无穷。 
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
我知道它符合天道、人事以及四时的变化, 
浑束为一,
想把这复杂如牛毛的论述归纳成一个纲要, 
可乎?
不知是否可以? 
岐伯曰:
岐伯说: 
明乎哉问也,
你问得真高明啊! 
非独针道焉,
不但针刺的道理如此, 
夫治国亦然。
就是治理国家,也应如此。 
 
黄帝曰:
黄帝说: 
余愿闻针道,
我想听的是针刺的道理, 
非国事也。
不是谈论国事。 
岐伯曰:
岐伯说: 
夫治国者,
治理国家, 
夫惟道焉,
应该有个总的纲领, 
非道,
如果没有总的纲领, 
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怎么能将大、小、深、浅各种复杂的事物统一在一起呢? 
 

观察之道的具象比喻

黄帝曰:
黄帝说: 
愿卒闻之。
希望您详尽地讲一下。 
岐伯曰:
岐伯说: 
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
这可用日和月、水和镜、鼓和响来作比喻。 
夫日月之明,
日月照耀物体, 
不失其影,
必定会有物体的影子出现; 
水镜之察,不失其形,
水和镜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的形态; 
鼓响之应,
击鼓时会发出响声, 
不后其声,
声音和击鼓的动作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动摇则应和,
凡形影、声响是相应和的, 
尽得其情。
懂得了这些,也就能完全理解针刺的道理了。 
 

阴阳相应的终极法则

黄帝曰:
黄帝说: 
乎哉!
这是个使我发窘的问题。 
昭昭之明不可蔽,
日月的光明不可遮蔽, 
其不可蔽,
它之所以不可遮蔽, 
不失
也。
是因为不失阴阳的道理。 
合而察之,
临床上要把各种情况结合起来观察, 
切而验之,
并通过切脉来验证, 
见而得之,
以望诊来获知外部的病象, 
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
就像清水、明镜不失真一样。 
五音不彰,
若人的五音不响亮, 
五色不明,
五色不鲜明, 
五脏波荡,
就说明五脏的功能有了异常变动, 
若是则内外相袭,
这就是内外相互影响的道理, 
若鼓之应桴,
就如同以桴击鼓, 
响之应声,
响声随之而发生, 
影之似形。
也像影子跟随形体而又与形体相似一样。 
故远者,
所以通过观察病人体表的变化, 
司外揣内,
就可测知内脏的变化; 
近者,
检查出内脏的变化, 
司内揣外,
也可以推测显现于外表的症候。 
是谓阴阳之极,
这就是阴阳理论的重点。 
天地之盖,
天地之大,无不包括在阴阳的范围之内。 
请藏之灵兰之室,
请让我把它珍藏在灵兰之室, 
弗敢使泄也。
不要让它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