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痹第十六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病本第十五师傅第十七

周痹第十六

文白对照

黄帝与岐伯讨论周痹与众痹的病因、症状及针刺疗法,阐述风寒湿气致痹机理与治疗原则。

众痹与周痹的区分

黄帝问于岐伯曰:
黄帝问岐伯说: 
周痹之在身也,
人得了周痹, 
上下移徙随脉,
病邪随血脉上下移动, 
其上下左右相应,
疼痛上下左右相应发作, 
间不容空,
浑身无处不痛。 
愿闻此痛,
请说一下像这种情形, 
在血脉之中邪?
是邪在血脉之中呢? 
将在分肉之间乎?
还是在分肉之间? 
何以致是?
其病又从何而来? 
其痛之移也,
疼痛部位移动得这样快, 
间不及下针,
以致来不及在痛处下针, 
之时,
当某处疼痛比较集中的时候, 
不及定治,
还没有决定如何去治, 
而痛已止矣。
而疼痛已经游走, 
何道使然?
这是什么道理? 
愿闻其故!岐伯答曰:
我很想知道其中的缘由。岐伯回答说: 
此众痹也,
这是众痹, 
非周痹也。
而不是周痹。 
 

众痹的针刺方法

黄帝曰:
黄帝说: 
愿闻众痹。
就说众痹吧。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众痹, 
此各在其处,
病邪分布在人体的各处,有时发作, 
更发更止,
有时又不发作, 
更居更起,
此伏彼起, 
以右应左,
左侧会影响到右侧, 
以左应右,
右侧也会影响到左侧, 
非能周也。
但不能遍及全身, 
更发更休也。
其疼痛容易发作,也容易停止。 
黄帝曰:
黄帝说: 
善。
说得好。 
刺之奈何?
怎样进行针刺治疗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刺此者,
这种病, 
痛虽已止,
在疼痛已停止时, 
必刺其处,
仍应针刺原处, 
勿今复起。
以免其重复发作。 
 

周痹的针刺方法

帝曰:
黄帝说: 
善。
讲得好。 
愿闻周痹何如?
我希望再听你说说周痹是怎么回事?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周痹者,
周痹, 
在于血脉之中,
就是邪气在血脉之中, 
随脉以上,随脉以下,
随着血脉或上或下, 
不能左右,
不能左右流动,邪气流窜到哪里, 
各当其所。
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 
黄帝曰:
黄帝说: 
刺之奈何?
用什么方法来针治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痛从上下者,
疼痛从上部发到下部的, 
先刺其下以过之,
先刺其下部,以阻遏病邪的进一步发展, 
后刺其上以脱之。
后刺其上部以解除痛源; 
病从下上者,
疼痛从下部发展到上部的, 
先刺其上以过之,
先刺其上部,以阻遏病邪的进展, 
后刺其下以脱之。
后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源。 
 

周痹的病因分析

黄帝曰:
黄帝说: 
善。
对。 
此痛安生?
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 
何因而有名?
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周痹? 
岐伯对口:
岐伯回答道: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
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 
迫切而为沫,
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 
沫得寒则聚,
受寒后凝聚不散, 
聚则排分内而分裂也,
进一步就会排挤分肉使它分裂。 
分裂则痛,
肉裂就会发生疼痛, 
痛则
归之,
则使精神集中在痛的部位, 
神归之则热,
精神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热, 
热则痛解,
发热则寒散而疼痛缓解, 
痛解则厥,
疼痛缓解后,就会引起厥气上逆, 
厥则他痹发,
厥逆就容易导致其闭阻之处发生疼痛,周痹就是这样上下移行, 
发则如是。
反复发作的。 
 

周痹的治疗原则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余已得其意矣。
我知道这个道理了。 
此内不在脏,
此病在内未深入脏腑, 
而外未发于皮,
在外没有散发到皮肤, 
独居分肉之间,
而留滞在分肉之间, 
真气不能周,
致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的, 
故名曰周痹。
所以叫做周痹。因此, 
故刺痹者,
针刺痹症, 
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
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 
视其虚实,
观察它的虚实, 
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
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 
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
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再加以调治, 
熨而通之。
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 
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如果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 
黄帝曰:
黄帝接着说: 
善。
是啊, 
余已得其意矣,
明白了这种病的机理, 
亦得其事也。
也就懂得了治疗的方法。 
九者,
之理,
九针可使经气顺达, 
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从而治疗十二经脉虚实阴阳的各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