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痛论篇第十九 - 黄帝内经

← 返回《黄帝内经咳论篇第十八腹中论篇第二十

举痛论篇第十九

文白对照

黄帝与岐伯探讨疼痛成因及诊断方法,分析寒热邪气对经脉脏腑影响,阐述九气致病理论。

疼痛成因与分类

黄帝问道: 
余闻善言天者,
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 
必有
于人;
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 
善言古者,
善于谈论古今的, 
必有合于今;
必能把古事与现在联系起来; 
善言人者,
善于谈论别人的, 
必有厌于己。
必能与自己相结合。 
如此,
这样, 
则道不惑而
对于医学道理, 
所谓明也。
才可无所疑惑, 
今余问于夫子,
而得其至理, 
令言而可知,
也才算是透彻地明白了, 
视而可见,扪而可得,
现在我要问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 
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
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 
可得而闻乎?
能够听听你的见解吗?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
岐伯再拜叩头问: 
何道之问也?
你要问哪些道理? 
帝曰:
黄帝说: 
愿闻人之五脏卒痛,
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 
何气使然?
是什么邪气致使的?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经脉流行不止,
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 
环周不休,
循环不息, 
寒气入经而
寒气侵入经脉, 
泣而不行,
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 
客于脉外则血少,
如果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必然会减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就会突然作痛。 
 
帝曰:
黄帝道: 
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有的痛忽然自止; 
或痛甚不休者,
有的剧痛却不能止; 
或痛甚不可按者,
有的痛得很厉害,甚至不能揉按; 
或按之而痛止者,
有的当揉按后痛就可止住; 
或按之无益者,
有的虽加揉按,亦无效果; 
者,
有的痛处跳动应手; 
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
有的在痛时心与背相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少腹牵引作痛; 
或腹痛引阴股者,
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 
或痛
而成积者,
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积的;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
有突然剧痛,就像死人一样,不省人事, 
有少间复生者,
少停片刻,才能苏醒; 
或痛而呕者,
有又痛又呕吐的; 
或腹痛而后泄者,
有腹痛而又泄泻的; 
或痛而闭不通者,
有痛而胸闷不顺畅的。 
凡此诸痛,
所有这些疼痛, 
各不同形,
表现各不相同, 
别之奈何?
如何加以区别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寒气侵犯到脉外,则脉便会受寒, 
脉寒则缩踡,
脉受寒则会收缩, 
缩踡则脉绌急,
收缩则脉象缝连一样屈曲着, 
绌急则外引小络,
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 
故卒然而痛,
就会突然间发生疼痛,但只要受热, 
得炅则痛立止;
疼痛就会停止; 
因重中于寒,
假如再受寒气侵袭, 
则痛久矣。
则痛就不易消解了。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 
与炅气相薄则脉满,
与经脉里的热气相互交迫,经脉就会满盛,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满盛则实,所以就会痛得厉害而不能休止。 
寒气稽留,
寒气一旦停留, 
炅气从上,
热气便会跟随而来,冷热相遇, 
则脉充大而血气孔,
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于中, 
故痛甚不可按也。
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血便不能散行, 
小络急引故痛,
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 
按之则血气散,
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 
故接之痛止。
所以按摩后痛就可停止。 
 
寒气客于
寒气侵入了督脉, 
则深按之不能及,
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处的地方, 
故按之无益也。
所以即使按了也无效益。 
 
寒气客于冲脉,
寒气侵入到冲脉, 
冲脉起于关元,
冲脉是从关元穴起, 
随腹直上,
循腹上行的, 
寒气客则脉不通,
所以冲脉的脉不能流通, 
脉不通则气因之,
那么气也就因之而不通畅, 
故喘动应手矣。
所以试探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客于
则脉泣,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流行凝涩, 
脉泣则血虚,
血脉凝涩则血虚, 
血虚则痛,
血虚则疼痛。 
其俞注于心,
因为背腧与心相连, 
故相引而痛,
所以互相牵引作痛, 
按之则热气至,
如用手按之则手热, 
热气至则痛止矣。
热气到达病所,痛就可止。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 
络阴器系于肝,
厥阴脉环络阴器,并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
寒气侵入脉中, 
则血泣脉急,
血液不得流畅,脉道迫急,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客于阴股,
逆行寒气侵入到阴股, 
寒气上及少腹,
气血不和累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牵, 
故腹痛引阴股。
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于大经,
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小肠经脉里去, 
血气稽留不得行,
因而血气停住,不得畅通, 
故宿昔而成积矣。
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客于五脏,
寒气侵入到五脏, 
厥逆上
则厥逆之气向上散发, 
阴气
阴气衰竭, 
阳气未入,
阳气郁遏不通,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所以会忽然痛死,不省人事; 
气复反则生矣。
如果阳气恢复,仍然是能够苏醒的。 
 
寒气客于肠胃,
寒气侵入肠胃, 
厥逆上出,
厥逆之气上行, 
故痛而呕也。
因此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客于小肠,
寒气侵入到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 
故后泄腹痛矣。
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热气留于小肠,
热气蓄留于小肠, 
肠中痛,
肠中要发生疼痛, 
瘅热焦渴,
并且发热干渴, 
则坚干不得出,
大便坚硬不能排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
所以就会疼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帝曰:
黄帝问: 
所谓言而可知者也。
以上病情, 
视而可见,
是通过问可以明了的, 
奈何?
或者通过目视可以了解病情吗? 
岐伯曰:
岐伯说: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固尽有部,
在面部各有所属的部位, 
视其五色,
观察面部的五色, 
黄赤为热,
黄色和赤色为热, 
白为寒,
白色为寒, 
青黑为痛,
青色和黑色为痛, 
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这就是视而能见的道理。 
 

诊断方法论

帝曰:
黄帝问: 
扪而可得,奈何?
通过扪摸就可了解病情吗? 
岐伯曰:
岐伯说: 
视其主病之脉,
这要看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是邪盛; 
坚而血及陷下者,
陷下的,是不足, 
皆可扪而得也。
这些是可用手扪切而得知的。 
 

九气致病理论

帝曰:
黄帝说: 
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讲得非常有道理!我听说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的影响而发生的。 
怒则气上,
如暴怒则气上逆, 
喜则气缓,
大喜则气缓散, 
悲则气消,
悲哀则气消散, 
恐则气下,
恐惧则气下陷, 
寒则气收,
遇寒则气收聚, 
炅则气泄,
受热则气外泄, 
惊则气乱,
过惊则气混乱, 
劳则气耗,
过劳则气耗损, 
思则气结,
思虑则气郁结, 
九气不同,
这九样气的变化,各不相同, 
何病之生?
各又导致什么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怒则气逆,
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 
甚则呕血及飧泄,
可以引起呕血和飨泄, 
故气上矣。
所以说是“气逆”。 
喜则气和志达,
高兴气就和顺, 
荣卫通利,
营卫之气通利, 
故气缓矣。
所以说是“气缓”。 
悲则心系急,
悲哀过甚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
肺叶胀起, 
而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营卫之气不散, 
热气在中,
热气郁结在内, 
故气消矣。
所以说是“气消”。 
恐则精却,
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 
却则上焦闭,
精气衰退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 
闭则气还,
还于下焦, 
还则下焦胀,
气郁下焦,就会胀满, 
故气不行矣。
所以说是“气下”。 
寒则腠理闭,
寒冷之气,能使腠理闭塞, 
气不行,
营卫之气不得流行, 
故气收矣。
所以说是“气收”。 
炅则腠理开,
热则腠理开发, 
荣卫通,
营卫之气过于疏泄, 
汗大泄,
汗大出, 
故气泄。
所以说是“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
过忧则心悸如无依靠, 
神无所归,
神气无所归宿, 
虑无所定,
心中疑虑不定, 
故气乱矣。
所以说是“气乱”。 
劳则喘息汗出,
过劳则喘息汗出, 
外内皆越,
里外都越发消耗, 
故气耗矣。
因此说是“气耗”。 
思则心有所存,
思虑太多心就要受伤, 
神有所归,
精神呆滞, 
正气留而不行,
气就会凝滞而不能运行, 
故气结矣。
因此说是“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