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 - 论语

← 返回《论语八佾篇第三公冶长篇第五

里仁篇第四

文白对照

孔子

本篇论述仁德为核心,强调君子处世应以仁为本,兼顾礼义孝道,言行一致,修身治国。

仁德之本

子曰:
孔子说: 
仁为美。
“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择不
仁,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 
得知?”
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子曰:
孔子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生活, 
不可以长处
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 
仁者安仁,
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 
者利仁。”
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 
 
子曰:
孔子说: 
“唯仁者能
人,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当的]喜爱某人, 
人。”
憎恨某人。” 
 
子曰:
孔子说: 
志于仁矣,
“[一个人]如果立志去实行仁德, 
也。”
那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子曰:
孔子说: 
“富与贵,
“发财和升官, 
是人之所欲也;
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 
不以其道得之,
]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 
也。
君子是不接受的。 
贫与贱,
生活穷困和地位卑微, 
是人之所恶也;
是人们所厌恶的,[然而, 
不以其道得之,
]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 
也。
君子是受而不避的。 
君子去仁,
君子假如离开仁德, 
乎成名?
如何能成名呢? 
君子无
违仁,
君子是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的。 
必于是,
[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 
必于是。”
[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 
 
子曰:
孔子说: 
“我未见好仁者,
“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 
恶不仁者。
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好仁者,
爱好仁德的人, 
无以
之;
是无法超过的; 
恶不仁者,
厌恶不仁的人, 
其为仁矣,
在实行仁德时,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不会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有能在某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 
我未见力不足者。
我还没见过[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 
有之矣,
这样的人会有的, 
也。”
但我没见过。” 
 

君子之道

子曰:
孔子说: 
“人之过也,
“人的错误, 
各于其
各自同他那一类的人一样。 
观过,
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 
知仁矣。”
就能知道是哪一类的人了。” 
 
子曰:
孔子说: 
“朝
道,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 
夕死可矣。”
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子曰:
孔子说: 
志于道,
“士有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 
未足与议也。”
[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子曰:
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
“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 
无适也,
没有一定要做的, 
无莫也
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 
。”
而是服从于义。” 
 
子曰:
孔子说: 
“君子怀德,
“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 
小人怀土;
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 
君子怀
君子关心的是法度, 
小人怀惠。”
小人关心的是实惠。 
 
子曰:
孔子说: 
于利而行,
“为追求私利而行动, 
多怨。”
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 
 

修身与孝悌

子曰:
孔子说: 
“能以
为国乎,
“能够以礼让[的则]来治理国家, 
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国, 
如礼何?”
如何能实行周礼呢?” 
 
子曰:
孔子说: 
“不患无位,
“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 
患所以
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 
不患莫己知,
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 
求为可知也。”
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子曰:
孔子说: 
“参乎!
“曾参啊! 
吾道一以贯之。”
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曾子曰:
曾子说: 
。”
“是的。” 
子出,
孔子走出去以后, 
门人问曰:
别的弟子问[曾参]: 
“何谓也?”
“[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
曾子说: 
“夫子之道
恕而已矣。”
“老师所主张的道,不过是忠恕罢了。” 
 
子曰:
孔子说: 
“君子
于义,
“君子懂得义, 
小人喻于
。”
小人只知道利。” 
 
子曰:
孔子说: 
“见
思齐焉,
“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 
见不贤而内自
也。”
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子曰:
孔子说: 
“事父母
谏。
“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 
见志不从,
看到父母从心里不愿听从意见, 
又敬不违,
还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违背; 
而不怨。”
为父母而操劳,也不要怨恨。” 
 
子曰:
孔子说: 
“父母在,
“父母在世, 
不远
不要远离家乡;[非要]离开家乡[不可], 
。”
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
孔子说: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父亲死后]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则, 
可谓孝矣
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子曰:
孔子说: 
“父母之年,
“父母的年龄, 
不可不知也。
不可以不知道。 
一则以喜,
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喜欢, 
一则以
。”
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子曰:
孔子说: 
言之不出,
“古代的人不[轻易]把话说出来, 
躬之不逮也。”
认为说出却做不到是耻辱的。” 
 
子曰:
孔子说: 
“以
失之者鲜矣。”
“常能约束自己的人,过失就少了。” 
 
子曰:
孔子说: 
“君子欲
于言,
“君子要谨慎地说话, 
。”
而要敏捷地行动。” 
 
子曰:
孔子说: 
“德不孤,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必有
。”
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子游曰:
子游说: 
“事君
“事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 
辱矣;
就会招致羞辱; 
朋友数,
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 
斯疏矣。”
就会造成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