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之器 - 茶经

← 返回《茶经三之造五之煮

四之器

文白对照

详述唐代煎茶器具的形制、材质及文化内涵,涵盖风炉、茶碾、茶碗等二十四器,展现茶道之精妙。

茶器总述

风炉:
四、煮茶的用具 风炉, 
风炉以铜铁铸之,
用铜或铁铸成, 
如古鼎形,
像古鼎的样子, 
厚三分,
壁厚三分, 
缘阔九分,
炉口上的边缘九分, 
令六分虚中,
炉多出的六分向内, 
致其圬墁,
其下虚空, 
凡三足。
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 
古文书二十一字,
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 
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
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 
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 
其三足之间设三窗,
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 
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
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 
上并古文书六字:
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 
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
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 
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
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 
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
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 
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置墆(土臬),臬于其内,
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 
设三格:
其间分三格。 
其一格有翟焉,翟者,
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 
火禽也,
野鸡是火禽, 
画一卦曰离;
画一离卦。 
其一格有彪焉,彪者,
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 
风兽也,
彪是风兽, 
画一卦曰巽;
画一巽卦。 
其一格有鱼焉,鱼者,
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 
水虫也,
鱼是水虫, 
画一卦曰坎。
画一坎卦, 
巽主风,
"巽"表示风, 
离主火,
"离"表示火, 
坎主水。
"坎"表示水。 
风能兴火,
风能使火烧旺, 
火能熟水,
火能把水煮开, 
故备其三卦焉。
所以要有这三卦。 
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
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 
其炉或锻铁为之,
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 
或运泥为之,
也有用泥巴做的。 
其灰承作三足,
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 
铁柈台之。
托住炉子。 
 
筥:
筥, 
筥以竹织之,
用竹子编制, 
高一尺二寸,
高一尺二寸, 
径阔七寸,或用藤作,
直径七寸。 
木楦,
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 
如筥形,
再用藤子编在外面, 
织之六出,
有六出的圆眼。 
固眼其底,
底和盖像箱子的口, 
盖若利箧口铄之。
削光滑。 
 
炭挝:
炭挝, 
炭挝以铁六棱制之,
用六棱形的铁棒做, 
长一尺,
长一尺, 
锐一丰,
头部尖, 
中执细头,
中间粗, 
系一小钅展,
握处细, 
以饰挝也。
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 
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
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 
或作鎚,
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 
或作斧,
有的做成斧形, 
随其便也。
各随其便。 
 
火筴:
火夹, 
火筴一名箸,
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 
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
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 
顶平截,
顶端平齐, 
无葱台勾锁之属,
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 
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同"釜", 
鍑:
即锅)。 
鍑以生铁为之,
用生铁做成。 
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
"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 
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
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 
内摸土而外摸沙土。
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 
滑于内,
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 
易其摩涤;
容易磨洗; 
沙涩于外,
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 
吸其炎焰。
容易吸热。 
方其耳,
锅耳做成方的, 
以正令也;
让其端正。 
广其缘,
锅边要宽, 
以务远也;
好伸展开。 
长其脐,
锅脐要长, 
以守中也。
使在中心。 
脐长则沸中,
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 
沸中则末易扬,
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 
末易扬则其味淳也。
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 
洪州以瓷为之,
洪州用瓷做锅, 
莱州以石为之,
莱州用石做锅, 
瓷与石皆雅器也,
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 
性非坚实,
但不坚固, 
难可持久。
不耐用。 
用银为之,
用银做锅, 
至洁,
非常清洁, 
但涉于侈丽。
但不免过于奢侈了。 
雅则雅矣,
雅致固然雅致, 
洁亦洁矣,
清洁确实清洁, 
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
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交床:
交床, 
交床以十字交之,
用十字交叉的木架, 
剜中令虚,
把中间挖凹些, 
以支鍑也
用来支持锅。 
 
夹:
夹, 
夹以小青竹为之,
用小青竹制成, 
长一尺二寸,
长一尺二寸。 
令一寸有节,
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 
节已上剖之,
节以上剖开, 
以炙茶也。
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 
彼竹之筱津润于火,
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 
假其香洁以益茶味,
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 
恐非林谷间莫之致。
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 
或用精铁熟铜之类,
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 
取其久也。
取其耐用的长处。 
 
纸囊:
纸袋,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 
以贮所炙茶,
用来贮放烤好的茶, 
使不泄其香也。
使香气不散失。 
 
碾:
碾槽, 
碾以橘木为之,
最好用橘木做, 
次以梨、桑、桐柘为臼,
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 
内圆而外方。
碾槽内圆外方。 
内圆备于运行也,
内圆以便运转, 
外方制其倾危也。
外方防止翻倒。 
内容堕而外无余木,
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 
堕形如车轮,
形状像车轮, 
不辐而轴焉,
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 
长九寸,
轴长九寸, 
阔一寸七分,
宽一寸七分。木碾磙, 
堕径三寸八分,
直径三寸八分, 
中厚一寸,
当中厚一寸, 
边厚半寸,
边缘厚半寸。 
轴中方而执圆,
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 
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 
 
罗合:
罗、盒, 
罗末以合盖贮之,
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 
以则置合中,
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 
用巨竹剖而屈之,
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 
以纱绢衣之,
罗底安上纱或绢。 
其合以竹节为之,
盒用竹节制成, 
或屈杉以漆之。
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 
高三寸,
盒三寸, 
盖一寸,
一寸, 
底二寸,
底二寸, 
口径四寸。
直径四寸。 
 
则:
则,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
用海中的贝壳之类, 
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 
则者,量也,准也,
"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 
度也。
一般说来, 
凡煮水一升,
烧一升的水, 
用末方寸匕。
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 
若好薄者减之,
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 
嗜浓者增之,
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 
故云则也。
因此叫"则"。 
 
水方:
水方,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
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 
其里并外缝漆之,
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 
受一斗。
容水量一斗。 
 
漉水囊:
漉水囊(滤水工具), 
漉水囊若常用者,
同常用的一样, 
其格以生铜铸之,
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 
以备水湿,
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 
无有苔秽腥涩。
使水有腥涩味道。 
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
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 
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
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 
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
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 
故用之生铜。
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 
其囊织青竹以卷之,
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 
裁碧缣以缝之,
再裁剪碧绿绢缝制, 
纽翠钿以缀之,
缀上翠钿作装饰。 
又作绿油囊以贮之,
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 
圆径五寸,
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 
柄一寸五分。
柄长一寸五分。 
 
瓢:
瓢, 
瓢一曰牺杓,
又叫牺、杓。 
剖瓠为之,
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 
或刊木为之。
或是用树木挖成。 
晋舍人杜毓《荈赋》云:
晋朝杜毓的《荈赋》说: 
“酌之以匏。”
"用瓠舀取"。 
匏,
瓠, 
瓢也,
就是瓢。 
口阔胫薄柄短。
口阔、瓢身薄、柄短。 
永嘉中,
晋代永嘉年间, 
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
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 
遇一道士云:
遇见一道士对他说: 
“吾丹丘子,
"我是丹邱子, 
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 
牺,
"牺, 
木杓也,
就是木杓。 
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竹筴:
竹夹,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 
长一尺,
长一尺, 
银裹两头。
用银包裹两头。 
 
鹾簋:
鹾簋, 
鹾簋以瓷为之,
用瓷做成, 
圆径四寸。
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 
若合形,
也有的作瓶形, 
或瓶或罍,
小口坛形, 
贮盐花也。
装盐用。 
其揭竹制,
揭,用竹制成, 
长四寸一分,
长四寸一分, 
阔九分。
宽九分。 
揭,
这种揭, 
策也。
是取盐用的工具。 
 
熟盂: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
用来盛开水, 
或瓷或沙,
瓷器或陶器, 
受二升。
容量二升。 
 
碗:碗,
碗, 
越州上,
越州产的品质最好, 
鼎州次,婺州次,
鼎州、婺州的差些, 
岳州次,
又岳州的好, 
寿州、洪州次。
寿州、洪州的差些。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
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 
殊为不然。
(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 
若邢瓷类银,
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 
越瓷类玉,
那么越州瓷就像玉, 
邢不如越一也;
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 
若邢瓷类雪,
如果说邢瓷像雪, 
则越瓷类冰,
那么越瓷就像冰, 
邢不如越二也;
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 
邢瓷白而茶色丹,
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 
越瓷青而茶色绿,
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 
邢不如越三也。
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 
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
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 
出自东瓯。
好的出自东瓯)。 
瓯,
瓯(地名), 
越也。
就是越州, 
瓯,
瓯(容器名,形似瓦盆), 
越州上口唇不卷,
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 
底卷而浅,
底卷边而浅, 
受半升已下。
容积不超过半升。 
越州瓷、岳瓷皆青,
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 
青则益茶,
能增进茶的水色, 
茶作白红之色。
使茶汤现出白红色, 
邢州瓷白,
邢州瓷白, 
茶色红;
茶汤是红色; 
寿州瓷黄,
寿州瓷黄, 
茶色紫;
茶汤呈紫色; 
洪州瓷褐,
洪州瓷褐, 
茶色黑:
茶汤呈黑色, 
悉不宜茶。
都不适合盛茶。 
 
畚:
畚,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
用白蒲草编成, 
可贮碗十枚。
可放十只碗。 
或用筥,
也有的用竹筥。 
其纸帕,
纸帕, 
以剡纸夹缝令方,
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 
亦十之也。
也是十张。 
 
札:
札,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
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 
或截竹束而管之,
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 
若巨笔形。
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 
 
涤方:
涤方, 
涤方以贮涤洗之余,
盛洗涤的水和茶具。 
用楸木合之,
用楸木制成, 
制如水方,
制法和水方一样, 
受八升。
容积八升。 
 
滓方:
滓方, 
滓方以集诸滓,
用来盛各种茶渣。 
制如涤方,
制作如涤方, 
处五升。
容积五升。 
 
巾:
巾, 
巾以絁为之,
用粗绸子制作, 
长二尺,
长二尺, 
作二枚,
做两块, 
玄用之以洁诸器。
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 
 
具列:
具列, 
具列或作床,
做成床形或架形, 
或作架,
或纯用木制, 
或纯木纯竹而制之,
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 
或木法竹黄黑可扃而漆者,
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 
长三尺,
长三尺, 
阔二尺,
宽二尺, 
高六寸,
高六寸。 
其到者悉敛诸器物,
其所以叫它具列, 
悉以陈列也。
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 
 
都篮: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 
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
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 
外以双篾阔者经之,
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 
以单篾纤者缚之,
一道窄篾作纬线, 
递压双经作方眼,
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 
使玲珑。
使它玲珑好看。 
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
都篮高一尺五寸, 
长二尺四寸,
长二尺四寸, 
阔二尺。
阔二尺,底宽一尺, 
高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