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诸王列传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
太宗王皇后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
简文帝(太宗)王皇后生下哀太子萧大器,南郡王萧大连;
陈淑容生浔阳王大心,
妃子陈淑容生下寻阳王萧大心;
左夫人生南海王大临、安陆王大春,
左夫人生下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
谢夫人生浏阳公大雅,
谢夫人生下浏阳公萧大雅;
张夫人生新兴王大庄,
张夫人生下新兴王萧大庄;
包昭华生西阳王大钧,
妃子包昭华生下西阳王萧大钧;
范夫人生武宁王大威,
范夫人生下武宁王萧大威;
褚修华生建平王大球,
妃子褚修华生下建平王萧大球;
陈夫人生义安王大昕,
陈夫人生下义安王萧大昕;
朱夫人生绥建王大挚。
朱夫人生下绥建王萧大挚。
自馀诸子,
其余各子,
本书不载。
本书不予记载。
寻阳王大心,
寻阳王萧大心,
字仁恕。
字仁恕。
幼而聪朗,
小时候就很聪明,
善属文。
善于写文章。
中大通四年,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
以皇孙封当阳公,
大心凭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当阳公,
邑一千五百户。
食邑一千五百户。
大同元年,
大同元年(535),
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
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六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
时年十三,
当时大心才十三岁。
太宗以其幼,
简文帝见他年纪小,
恐未达民情,
恐怕他不能通达民情,便教导他说:
戒之曰“事无大小,
“政事无论大小,
悉委行事,
都交给专职官员去办,
纤毫不须措怀”大心虽不亲州务,
丝毫不必挂在心上。”萧大心即使没有亲自处理州郡政务,
发言每合于理,
但谈论起来常常通情达理,
众皆惊服。
众人都很佩服他。
七年,
大同七年(541),
征为侍中、兼石头戍军事。
萧大心又被任命为侍中,兼任石头戍军事。
太清元年,
太清元年(547),
出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
又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
二年,
太清二年(548),
侯景寇京邑。
侯景叛军侵入京城,
大心招集士卒,
萧大心搜集士兵,
远近归之,
远近都来归附他,
众至数万,
部众达数万人,
与上流诸军赴援宫阙。
大心率领他们和长江中游来的各路大军一起赶去增援建康守军。
三年,
第二年,
城陷,
建康城陷落,
上甲侯萧韶南奔,
上甲侯萧韶南逃出城,
宣密诏,
宣读梁武帝密令,
加散骑常侍,
加封萧大心为散骑常侍,
进号平南将军。
并加号平南将军。
大宝元年,
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封寻阳王,
大心又被册封为寻阳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初,
起初,
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侯景,
历阳太守庄铁举城投降侯景,
既而又奉其母来奔,
随后又带着他母亲来投靠萧大心,
大心以铁旧将,
大心看他是朝廷老将,
厚为其礼,
给予他很高的礼遇,
军旅之事,
行军打仗的事,
悉以委之,
都委托给他,
仍以为豫章内史。
并且任命他为豫章内史。
侯景数遣军西上寇抄,
侯景多次派兵西侵,
大心辄令铁击破之,
大心总是命令庄铁带兵打败他们,
贼不能进。
叛军未能得逞。
时鄱阳王范率众弃合肥,
当时鄱阳王萧范率兵放弃合肥,
屯于栅口,
退守栅口,
待援兵总集,欲俱进。
想等到援兵会齐了再大举反攻。
大心闻之,
萧大心闻讯,
遣要范西上,
派人邀请萧范西上,
以湓城处之,
把他们安置在湓城,
廪馈甚厚,
并分配给他们很优厚的粮饷,
与戮力共除祸难。
和他们合力同心对付侯景。
会庄铁据豫章反,
适逢庄铁在豫章谋反,
大心令中兵参军韦约等将军击之,
萧大心命令中兵参军韦约等率兵攻击他,
铁败绩,
庄铁失败后,
又乞降。
再一次向大心请求投降。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
鄱阳王萧范的长子萧嗣原来与庄铁处过事,
因称其人才略从横,
便向父亲称赞庄铁才华横溢,足智多谋,
且旧将也,
而且又是朝廷旧将,
欲举大事,
他现在想举大事,
当资其力,
应该助他一臂之力,
若降江州,
如果他向江州刺史萧大心投降,
必不全其首领,
必定不能保全性命,
嗣请援之。
萧嗣于是请求带兵去援助他。
范从之,
鄱阳王萧范依从了儿子,
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往救铁,
便命令大将侯王真率精兵五千人前往救助庄铁,
夜袭破韦约等营。
夜间突然袭击,攻破韦约等的营帐。
大心闻之大惧,
萧大心闻知此事,大为惊恐,
于是二藩衅起,
于是鄱阳王与萧大心之间发生了争端,战祸横起,
人心离贰。
军心涣散。
景将任约略地至于湓城,
侯景部下任约已侵至湓城,
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
萧大心派司马韦质抵抗,
败绩。
被打得大败。
时帐下犹有勇士千馀人,
当时萧大心手下还有勇士千余人,他们都劝萧大心道:
咸说曰“既无粮储,
“我们已经粮绝,
难以守固。
难以固守,
若轻骑往建州,
如果轻骑赶往建州,
以图后举,
还可以图谋日后大举,
策之上者也”大心未决,
是为上策。”萧大心拿不定主意,
其母陈淑容曰“即日圣御年尊,
他的亲生母亲陈淑容说:“即日皇上因为年老,
储宫万福,
就要册立太子,
汝久奉违颜色,
你很久没有见过他们的面了,
不念拜谒阙庭,
也不想要去朝廷里看一看。
且吾已老,
再说我已经年老体弱,
而欲远涉险路,
而你却想率兵长途跋涉,前路艰险,
粮储不给,
而粮草又难以保证供应,你让我去受这份罪,
岂谓孝子。
怎么称得上是孝子,
吾终不行”因抚胸恸哭,
反正我是不会跟你走的。”说完抚胸痛哭,
大心乃止。
萧大心只好罢了。
遂与约和。
最后不得不与任约讲和。
二年秋,
大宝二年(551)秋天,
遇害,
萧大心被害,
时年二十九。
当时他年仅二十九岁。
南海王大临,
南海王萧大临,
字仁宣。
字仁宣。
大同二年,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封宁国县公,
被封为宁国县公,
邑一千五百户。
食邑一千五百户。
少而敏慧。
萧大临小时候就很聪明。
年十一,
十一岁那年,
遭左夫人忧,
亲生母亲左夫人去世,
哭泣毁瘠,
他终日痛哭,因极度悲伤而形容憔悴,
以孝闻。
以孝行闻名。
后入国学,
后来,萧大临进了国学,
明经射策甲科,
其明经和射策成绩都相当不错,
拜中书侍郎,
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迁给事黄门侍郎。
后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十一年,
大同十一年(545),
为长兼侍中。
担任给事黄门侍郎的领头兼侍中。
出为轻车将军,
又被任命为轻车将军,
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琅笽、彭城两郡的太守。
侯景乱,
侯景之乱爆发后,
为使持节、宣惠将军,
大临被任命为使持节、宣惠将军,
屯新亭。
驻扎在新亭。
俄又征还,
不久又征回,
屯端门,
驻扎在端门,
都督城南诸军事。
都督城南诸军事。
时议者皆劝收外财物,
当时朝臣们都劝武帝收取外面的财物,
拟供赏赐,
用来应付赏赐,
大临独曰“物乃赏士,
萧大临却说:“财物可以用来赏赐士人,
而牛可犒军”命取牛,
而牛却可以用来犒劳军队。”于是命令收牛,
得千馀头,
一共得到了一千多头,
城内赖以飨士。
城内士卒赖以活命。
大宝元年,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封南海郡王,
萧大临被任命为南海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出为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扬州刺史。
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扬州刺史。
又除安东将军、吴郡太守。
又被授予安东将军、吴郡太守之职。
时张彪起义于会稽,
当时张彪在会稽郡举兵反侯景,
吴人陆令公、颍川庾孟卿等劝大临走投彪。
吴人陆令公、颍川人庾孟卿等人劝萧大临投奔张彪。
大临曰“彪若成功,
萧大临说:“张彪如果成功了,
不资我力。
他不会认为是借了我的力;
如其挠败,
如果失败了,
以我说焉。
他定要以我为说辞,
不可往也”二年秋,
我不能去投靠他。”大宝二年(551)秋天,
遇害于郡,
萧大临在吴郡被害,
时年二十五。
当时他年仅二十五岁。
南郡王大连,
南郡王萧大连,
字仁靖。
字仁靖。
少俊爽,
小时候就长得眉清目秀,
能属文,
又善于写文章,
举止风流,
言谈举止尽显风流,
雅有巧思,
颇有心计,
妙达音乐,
精通音乐,
兼善丹青。
还擅长绘画。
大同二年,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封临城县公,
被册封为临城县公,
邑一千五百户。
食邑一千五百户。
七年,
大同七年(541),
与南海王俱入国学,
萧大连和南海王萧大临都进入国学,
射策甲科,
射策中了头名,
拜中书侍郎。
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十年,
大同十年(544),
高祖幸朱方,
梁武帝萧衍巡幸朱方,
大连与兄大临并从。
萧大连与其兄萧大临都跟了去。
高祖问曰“汝等习骑不”对曰“臣等未奉诏,
武帝问他俩说:“你们学过骑马吗?”大连回答说:“臣等没有得到您的指示,
不敢辄习”敕各给马试之,
不敢随便学习骑马。”武帝下令给他们马匹,让他们去练习,
大连兄弟据鞍往还,
萧大连兄弟骑在马背上来回行走,
各得驰骤之节,
掌握了骑马要领,
高祖大悦,
武帝满心欢喜,
即赐所乘马。
当即把他们骑的马赏赐给他们。
及为启谢,
萧大连写信致谢,
词又甚美。
文笔相当美妙。有一天,梁武帝对简文帝萧纲说:
高祖佗日谓太宗曰“昨见大临、大连,
“上次见到大临、大连两个孩子,
风韵可爱,
他们风度翩翩,
足以慰吾年老”迁给事黄门侍郎,
足以使我的心里得到宽慰。”于是提升萧大连为给事黄门侍郎,
转侍中,
又转任侍中,
寻兼石头戍军事。
不久兼领石头戍军事。
太清元年,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出为使持节、轻车将军、东扬州刺史。
被任命为使持节、轻车将军、东扬州刺史。
侯景入寇京师,
侯景叛军入侵京城,
大连率众四万来赴。
萧大连率部众四万来救援。
及台城没,
后来台城陷落,
援军散,
援军离散,
复还扬州。
萧大连率部重回扬州。
三年,
太清三年(549),
会稽山贼田领群聚党数万来攻,
会稽郡山中造反者田领群聚众数万攻打扬州,
大连命中兵参军张彪击斩之。
萧大连命令中兵参军张彪击败叛乱者,并斩杀了田领群。
大宝元年,
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封为南郡王,
萧大连被封为南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景仍遣其将赵伯超、刘神茂来讨,
侯景派遣他的部将赵伯超、刘神茂来讨伐,
大连设备以待之。
萧大连积极备战,严阵以待。
会将留异以城应贼,
不料其部下留异举城投降侯景叛军,
大连弃城走,
萧大连只得弃城逃走,
至信安,
到信安时,
为贼所获。
被叛军抓获。
侯景以为轻车将军、行扬州事,
侯景任命他为轻车将军、行扬州刺史事,
迁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又升迁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大连既迫寇手,
萧大连被逼迫落入叛军之手,
恒思逃窜,
老想着逃跑,就跟侯景商量说:
乃与贼约曰“军民之事,
“军政大事,
吾不预焉。
我概不参与,
候我存亡,
要知道我在不在府里,
但听钟响”欲简与相见,
只要注意听钟响就行了。”他想少跟侯景见面,
因得亡逸,
好乘机逃走,
贼亦信之。
侯景也听信了他,
事未果。
但最终没有逃成。
二年秋,
大宝二年(551)秋天,
遇害,
萧大连被害,
时年二十五。
当时年仅二十五岁。
安陆王大春,
安陆王萧大春,
字仁经。
字仁经,
少博涉书记。
小时候他就博览群书。
天性孝谨,
天生孝敬温顺,
体貌环伟,
体貌伟岸,膀阔腰圆,
腰带十围。
他的腰带有十围长。
大同六年,
梁武帝大同六年(540),
封西丰县公,
萧大春被册封为西丰县公,
邑一千五百户。
食邑一千五百户。
拜中书侍郎。
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后为宁远将军,知石头戍军事。
后来,萧大春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知石头戍军事。
侯景内寇,
侯景叛军入侵,
大春奔京口,
萧大春逃到京口,
随邵陵王入援,
跟随邵陵王救援京城,
战于钟山,
在钟山的一场战斗中,
为贼所获。
被叛军俘获。
京城既陷,
京城陷落后,
大宝元年,
大宝元年(550),
封安陆郡王,
萧大春被封为安陆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东扬州刺史。
出任使持节、云麾将军、东扬州刺史。
二年秋,
大宝二年(551)秋天,
遇害,
萧大春遇害,
时年二十二。
当时年仅二十二岁。
浏阳公大雅,
浏阳公萧大雅,
字仁风。
字仁风。
大同九年,
大同九年(543),
封浏阳县公,
梁武帝册封他为浏阳县公,
邑一千五百户。
食邑一千五百户。
少聪警,
萧大雅小时候就聪明敏锐,
美姿仪,
英俊潇洒,
特为高祖所爱。
很受武帝喜爱。
太清三年,
太清三年(549),
京城陷,
京城陷落时,
贼已乘城,
叛军已经登上城墙,
大雅犹命左右格战,
萧大雅还命令部下拼死抵抗,
贼至渐众,
叛军越来越多,
乃自缒而下。
他便自己从城墙上悬绳而下,不得已降于叛军。
因发愤感疾,
因忍受屈辱,痛心疾首,
薨,
发病而死去,
时年十七。
当时萧大雅年仅十七岁。
新兴王大庄,
新兴王萧大庄,
字仁礼。
字仁礼。
大同九年,
大同九年(543),
封高唐县公,
梁武帝册封他为高唐县公,
邑一千五百户。
食邑一千五百户。
大宝元年,
大宝元年(550),
封新兴郡王,
简文帝册封他为新兴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徐州刺史。
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徐州刺史。
二年秋,
大宝二年(551)秋天,
遇害,
萧大庄遇害,
时年十八。
当时他年仅十八岁。
西阳王大钧,
西阳王萧大钧,
字仁辅。
字仁辅。
性厚重,
秉性忠厚、老实,
不妄戏弄。
不随便戏弄别人。
年七岁,
七岁那年,
高祖尝问读何书,
梁武帝曾经问他读的什么书,他回答说:
对曰“学《诗》”。
“我正在学习《诗经》。”于是,
因命讽诵,
武帝命令他背诵,
音韵清雅,
萧大钧吐词清晰,神态斯文,
高祖因赐王羲之书一卷。
武帝便赏赐给他王羲之书一卷。
大宝元年,
大宝元年(550),
封西阳郡王,
简文帝册封萧大钧为西阳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出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又任命他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二年,
大宝二年(551),
监扬州,
简文帝命他监扬州,
将军如故。
还跟以前一样担任将军。
至秋遇害,
当年秋天被害,
时年十三。
当时他年仅十三岁。
武宁王大威,
武宁王萧大威,
字仁容。
字仁容。
美风仪,
风度俊美,仪态端方,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有如画中人物。
大宝元年,
大宝元年(550),
封武宁郡王,
简文帝册封萧大威为武宁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二年,
大宝二年(551),
出为信威将军、丹阳尹。
被任命为信威将军、丹阳尹。
其年秋,遇害,
当年秋天被害,
时年十三。
时年十三岁。
建平王大球,
建平王萧大球,
字仁珽。
字仁王廷。
大宝元年,
大宝元年(650),
封建平郡王,
简文帝册封他为建平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性明慧夙成。
萧大球聪明早熟。
初,
原来,
侯景围京城,
侯景围困京城时,
高祖素归心释教,
梁武帝萧衍平日潜心佛教,
每发誓愿,
常常发誓愿,总是说:
恒云“若有众生应受诸苦,
“如果众生要受苦,
悉衍身代当”时大球年甫七岁,
就都让我萧衍代替吧。”当时萧大球年仅七岁,
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
他听到此话后很惊异地对他母亲说:“皇上尚且能够做到如此,
儿安敢辞”乃六时礼佛,
儿也应该做到这样。”于是他也整天礼拜佛事,也说:
亦云“凡有众生应获苦报,
“如果有众生要受苦,
悉大球代受”其早慧如此。
就都让我萧大球代他们受了吧。”他小时候的早熟竟达到如此程度。
二年,
大宝二年(551),
出为轻车将军、兼石头戍军事。
萧大球出任轻车将军,兼领石头戍军事。
其年秋,遇害,
当年秋天被害,
时年十一。
当时他年仅十一岁。
义安王大昕,
义安王萧大昕,
字仁朗。
字仁朗。
年四岁,
大昕四岁那年,
母陈夫人卒,
他的母亲陈夫人去世,
便哀慕毁悴,
他便因哀痛而消瘦憔悴,
有若成人。
有如成年人。
及高祖崩,
梁武帝萧衍去世时,
大昕奉慰太宗,
萧大昕宽慰简文帝,
呜咽不能自胜。
经常痛哭不能自已,
左右见之,
左右大臣见了,
莫不掩泣。
没有不偷偷抹眼泪的。
大宝元年,
大宝元年(550),
封义安郡王,
简文帝册封萧大昕为义安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二年,
大宝二年(551),
出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出任宁远将军,琅笽、彭城两郡太守,
未之镇,
还未到任便被害了,
遇害,
当时,
时年十一。
萧大昕年仅十一岁。
绥建王大挚,
绥建王萧大挚,
字仁瑛。
字仁瑛。
幼雄壮有胆气,
小时候即身强体壮,颇有豪气,
及京城陷,
京城陷落时,
乃叹曰“大丈夫会当灭虏属”奶媪惊,
他叹气说:“大丈夫应该去疆场杀敌才是。”他的奶妈大惊失色,
掩其口曰“勿妄言,
赶忙掩住他的口说:“不要信口乱说,灾祸就要到了。”
祸将及”大挚笑曰“祸至非由此言”大宝元年,
萧大挚笑着说:“灾祸并非因为我说这句话才来的。”大宝元年(550),
封绥建郡王,
简文帝册封他为绥建郡王,
邑二千户。
食邑二千户。
二年,
大宝二年(551),
为宁远将军,
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
遇害,
当年被害,
时年十岁。
死时年仅十岁。
世祖诸子列传
世祖诸男:
梁世祖元帝萧绎的几个儿子分别是:
徐妃生忠壮世子方等,
徐妃所生忠壮世子萧方等;
王夫人生贞惠世子方诸,
王夫人所生贞惠世子萧方诸;
其愍怀太子方矩〔本书不载所生,
愍怀太子萧方矩,本书没有记载他是哪位皇后所生,
别有传〕,
为他列有专门传记;
夏贤妃生敬皇帝。
夏贤妃所生梁敬帝萧方智。
自馀诸子,
其余诸子,
并本书无传。
本书都没有记载。
忠壮世子方等,
忠壮世子萧方等,
字实相,
字实相,
世祖长子也。
是萧绎的长子。
母曰徐妃。
他的母亲就是徐妃。
少聪敏,
萧方等小时候聪明机敏,
有俊才,
很有才华,
善骑射,
善于骑马射箭,
尤长巧思。
尤其长于思考。
性爱林泉,
喜爱游山玩水,
特好散逸。
过悠闲自在的生活。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
他曾经写文章议论道:“人生在世,
如白驹过隙耳。
如白驹过隙,生命苦短。
一壶之酒,足以养性。
一壶酒,
一箪之食,
一箪食,
足以怡形。
足以使我身心愉快。
生在蓬蒿,
生在蓬蒿之中,
死葬沟壑,
死后葬于沟壑之间,
瓦棺石椁,何以异兹。
瓦棺石椁跟草席又有什么区别呢?
吾尝梦为鱼,
我曾梦见自己是条鱼,
因化为鸟。
后来便变成鸟。
当其梦也,
在梦中时,
何乐如之。
真是快乐无比,
及其觉也,
等到梦醒了,
何忧斯类。
又闷闷不乐,
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
我与鱼鸟相比,
远矣。
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故鱼鸟飞浮,
其原因在于鱼翔浅底,鸟击长空,自由自在,
任其志性。
任其心意,
吾之进退,
而我的进退举止,
恒存掌握。
总是在别人的掌握之中,
举手惧触,
举起手来怕碰坏了,
摇足恐堕。
动一动脚又怕脱落了。
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
倘使我最终能够和鱼鸟同游,
则去人间如脱屣耳”初,
那么离开人间就像脱掉沉重的鞋子一样轻松愉快了。”当时,
徐妃以嫉妒失宠,
徐妃因遭人嫉妒而失宠,
方等意不自安。
萧方等心里也不平静,以为性命难保,
世祖闻之,
元帝听说此事,
又恶方等,
更加厌恶萧方等,
方等益惧,
方等越发恐惧不安,
故述论以申其志焉。
所以写了这篇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会高祖欲见诸王长子,
适逢梁武帝萧衍想召见各位亲王的长子,
世祖遣方等入侍,
元帝派萧方等入宫拜见,
方等欣然升舟,
方等高高兴兴地上船而去,
冀免忧辱。
希望能够除去心中的不快与屈辱。
行至繇水,
船行到繇水,
值侯景乱,
正赶上侯景叛乱,
世祖召之,
元帝便要把他召回,
方等启曰“昔申生不爱其死,
萧方等禀告说:“过去申生尚且不怕死,
方等岂顾其生”世祖省书叹息,
我萧方等难道就顾惜自己的生命吗?”元帝明白了他信中的意思,叹息不已,
知无还意,
知道萧方等没有回还的意思,
乃配步骑一万,
便给他配备步兵、骑兵共一万人,
使援京都。
派遣他援救京城。
贼每来攻,
敌人每次攻击,
方等必身当矢石。
萧方等都身先士卒,亲自上阵。
宫城陷,
京城陷落后,
方等归荆州,
萧方等回到荆州,
收集士马,
收罗士兵和战马,
甚得众和,
很得大家的支持,
世祖始叹其能。
元帝这才感叹他的才能。
方等又劝修筑城栅,
萧方等又劝说元帝修筑城外栅栏,
以备不虞。
以备不测。
既成,
修成之时,
楼雉相望,
城墙上楼道相望,
周回七十馀里。
周围环绕达七十余里。
世祖观之甚悦,
元帝见了满心欢喜,
入谓徐妃曰“若更有一子如此,
进到内室对徐妃说:“如果我还有这样一个儿子,
吾复何忧”徐妃不答,
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徐妃没有答话,
垂泣而退。
垂泪而退。
世祖忿之,
元帝很恼火,
因疏其秽行,
于是逐条记录她的丑恶行径,
榜于大阁。
张贴在内室之中。
方等入见,
萧方等进来见到告示,
益以自危。
更感忧惧。
时河东王为湘州刺史,
当时河东王做湘州刺史,
不受督府之令,
不接受中央政府命令,
方等乃乞征之,
萧方等请求去征讨他,
世祖许焉。
元帝同意了,
拜为都督,
便任命萧方等为都督,
令帅精卒二万南讨。
让他率领精兵二万南讨。
方等临行,
萧方等临行前,
谓所亲曰“吾此段出征,
跟他的亲人们说:“我此次南征,
必死无二。
必死无疑。
死而获所,
死就使我得到了满意的归宿,
吾岂爱生”及至麻溪,
我难道会吝惜自己的生命?”军队进到麻溪,
河东王率军逆战,
河东王率部下阻击,
方等击之,军败,
萧方等率军冲杀,
遂溺死,
后来兵败投水而死,
时年二十二。
当时萧方等年仅二十二岁。
世祖闻之,
元帝听到萧方等的死讯,
不以为戚。
一点也不感到悲哀。
后追思其才,
后来回想起萧方等的才干,
赠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
追赠他为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
谥曰忠壮世子,
赐谥号忠壮世子,
并为招魂以哀之。
并且替他招魂以哀悼他。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
萧方等注释范晔《后汉书》,
未就。
没有完成。
所撰《三十国春秋》及《静住子》,
他所撰写的《三十国春秋》以及《静住子》二书,
行于世。
流行于世。
贞惠世子方诸,
贞惠世子萧方诸,
字智相,
字智相,
世祖第二子。
是梁元帝的第二个儿子。
母王夫人。
萧方诸的母亲是王夫人。
幼聪警博学,
萧方诸小时候就聪明敏锐,博学多才,
明《老》、《易》,
通晓《老子》、《易经》,
善谈玄,
善于谈论玄理,
风采清越,
风采清高不凡,
辞辩锋生,
谈吐颇显锋芒,
特为世祖所爱,
很受元帝喜爱,
母王氏又有宠。
其母王夫人又很受宠。
及方等败没,
萧方等兵败投水死后,元帝对萧方诸说:
世祖谓之曰“不有所废,
“不废掉一些东西,
其何以兴”因拜为中抚军以自副,
又怎能够振兴朝廷。”于是拜萧方诸为中抚军来辅助自己,
又出为郢州刺史,
又任命他为郢州刺史,
镇江夏,
镇守江夏,
以鲍泉为行事,
以鲍泉为府中行事,
防遏下流。
防守长江下游。
时世祖遣徐文盛督众军,
当时元帝派遣徐文盛督率众军,
与侯景将任约相持未决。
与侯景部将任约相持不下,
方诸恃文盛在近,
萧方诸仗恃徐文盛靠得近,
不恤军政,
也不担忧自己的军政大事,
日与鲍泉蒲酒为乐。
天天和鲍泉在柳荫下饮酒作乐。
侯景知之,
侯景得知此情况,
乃遣其将宋子仙率轻骑数百,
便派遣手下大将宋子仙率轻骑数百人,
从间道袭之。
抄小路去偷袭萧方诸。
属风雨晦冥,
正赶上风雨交加,
子仙至,
宋子仙到时,
百姓奔告,
老百姓跑来传信,
方诸与鲍泉犹不信,
萧方诸和鲍泉还不相信,说:
曰“徐文盛大军在下,
“徐文盛大军就驻扎在这里,
虏安得来”始命闭门,
敌人怎么过得来?”刚要命令关闭城门,
贼骑已入,
叛军骑兵已经入城,
城遂陷,
于是城被攻破,
子仙执方诸以归。
宋子仙把萧方诸抓了去。
王僧辩军至蔡洲,景遂害之。世祖追赠侍中、大将军。
后来王僧辩军进驻蔡州,
谥曰贞惠世子。
史臣曰:
侯景便把萧方诸杀了。
太宗、世祖诸子,虽开土宇,
元帝追赠萧方诸为侍中、大将军,
运属乱离。既拘寇贼,多殒非命。
赐谥号为贞惠世子。
吁。可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