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列传第十一 - 梁书

← 返回《梁书卷十六·列传第十卷十八·列传第十二

卷十七·列传第十一

文白对照

本卷记述南朝梁三位将领王珍国、马仙琕、张齐的生平事迹,重点描写其战功、忠义与政绩。

○王珍国 马仙琕 张齐
 
 

王珍国传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
王珍国最初从冠军行参军官职做起, 
父广之,齐世良将,官至散骑常侍、车骑将军。
逐渐升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 
珍国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有能名。
他治理地方时有能干的名声。 
时郡境苦饑,
当时他管辖的地方, 
乃发米散财,
人民困苦饥贫, 
以拯穷乏。
王珍国便散发米粮钱财来拯救贫穷的百姓。 
齐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治国,
齐高帝手书诏书说:“卿爱护百姓治国有序, 
甚副吾意也”永明初,
很称我的心。”永明初年(483), 
迁桂阳内史,
升迁桂阳内史, 
讨捕盗贼,
讨捉盗贼, 
境内肃清。
桂阳境内清静太平。 
罢任还都,
王珍国卸任返回京都时, 
路经江州,
路经江州, 
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
刺史柳世隆到小岛为他饯行, 
见珍国还装轻素,
见王珍国离任返京衣着朴素, 
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
于是感叹说:“这真可称得上好的二千石。”回京后担任大司马中兵参军。 
武帝雅相知赏,
齐武帝平素十分赏识他, 
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
常常感叹说:“近世将门弟子, 
有如珍国者少矣”复出为安成内史。
有像王珍国的少。”又外任安成内史。 
入为越骑校尉,冠军长史、钟离太守。
内调越骑校尉、冠军长史、钟离太守。 
仍迁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两次迁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还为游击将军,
回京担任游击将军, 
以父忧去职。
因父亲去世而卸去官职。 
 
建武末,
建武末年, 
魏军围司州,
魏军围攻司州, 
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
齐明帝派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打涡阳, 
以为声援,
以作声援, 
起珍国为辅国将军,
起用王珍国任辅国将军, 
率兵助焉。
率军援助。 
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
魏国将领杨大眼的大部队铺天盖地而来, 
叔业惧,
裴叔业害怕了, 
弃军走,
丢下部队而逃, 
珍国率其众殿,
王珍国率领他的部队殿后, 
故不至大败。
因而不致大败。 
永泰元年,
永泰元年(498), 
会稽太守王敬则反,
会稽太守王敬则谋反, 
珍国又率众距之。
王珍国又率军抗击。 
敬则平,
平定王敬则的叛乱之后, 
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王珍国升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将军如故。
将军一如从前。 
 
义师起,
义师举事, 
东昏召珍国以众还京师,
东昏侯召令王珍国率领部队返回京城, 
入顿建康城。
屯驻建康城。 
义师至,
义师到来, 
使珍国出屯朱雀门,
东昏侯派王珍国率军出城门驻扎朱雀门, 
为王茂军所败,
被王茂的军队打败, 
乃入城。
于是进入城内。 
仍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於高祖,
王珍国多次密派郄篡捧着镜子在高祖面前奉献自己的一片诚心, 
高祖断金以报之。
高祖割下金子来回报他。 
时城中咸思从义,
当时城内人们都考虑追随义师, 
莫敢先发,
没有敢率先起事的, 
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
侍中、卫尉张稷统率众军, 
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
王珍国私下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要挟张稷, 
稷许之。
张稷答应举事。 
十二月丙寅旦,
十二月十九日的早晨, 
珍国引稷于卫尉府,
王珍国引着张稷到卫尉府, 
勒兵入自云龙门,
领兵从云龙门进去, 
即东昏于内殿斩之,
就将东昏侯在内殿斩杀, 
与稷会尚书仆射王亮等于西钟下,
与张稷在西钟下同尚书仆射王亮等人碰头, 
使中书舍人裴长穆等奉东昏首归高祖。
派中书舍人裴长穆等人捧着东昏侯的首级归附高祖。 
以功授右卫将军,
高祖依照功劳授王珍国右卫将军, 
辞不拜。
珍国推辞不接受; 
又授徐州刺史,
高祖又授珍国徐州刺史, 
固乞留京师。
王珍国坚决请求让他留在京师。 
复赐金帛,
又赐予他金银绸缎, 
珍国又固让。
王珍国又一次坚决谢绝。高祖下诏说: 
敕答曰“昔田子泰固辞绢谷。
“从前田子泰坚决不接受绸缎俸禄。 
卿体国情深,
卿体谅国家情深意厚, 
良在可嘉”后因侍宴,
的确可嘉。”后来因为王珍国侍宴, 
帝问曰“卿明镜尚存,
高祖问:“你的明镜我还保存着, 
昔金何在”珍国答曰“黄金谨在臣肘,
从前我给你的金子在什么地方?”王珍国回答说:“黄金小心地放在我的身边, 
不敢失坠”复为右卫将军,
不敢丢失。”再封为右卫将军, 
加给事中,
加封给事中, 
迁左卫将军,
迁任左卫将军, 
加散骑常侍。
加封散骑常侍。 
天监初,
天监初年(502), 
封滠阳县侯,
王珍国被封为滠阳县侯, 
邑千户。
食千户。 
除都官尚书,
授职都官尚书, 
常侍如故。
常侍仍同从前。 
 
五年,
天监五年(506), 
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
魏任成王元澄侵犯钟离, 
高祖遣珍国,
高祖召来珍国, 
因问讨贼方略。
向他询问讨伐贼匪的策略。 
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
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军人少, 
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
不为魏军人多而苦恼。”高祖认为王珍国讲的很有气魄, 
乃假节,
于是借给王珍国符节, 
与众军同讨焉。
让他与众军一道共讨贼匪。 
魏军退,
魏军退去, 
班师。
王珍国班师回朝。 
出为使持节、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南秦、梁二州刺史。
离京加封使持节称号,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南秦、梁二州刺史。 
会梁州长史夏侯道迁以州降魏,
恰逢梁州刺史夏侯道迁将梁州拿去投降魏国, 
珍国步道出魏兴,
王珍国从小路步行出魏兴, 
将袭之,
领兵袭击夏侯道迁, 
不果,
未达目的, 
遂留镇焉。
便留下镇守。 
以无功,
因为无功, 
累表请解,
王珍国多次上表请求解去官职, 
高祖弗许。
高祖不答应。 
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
改封王珍国为宜阳县侯、户邑一如从前。 
征还为员外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
征召王珍国回京任员外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 
加后军。
加封后军。 
顷之,
不久, 
复为左卫将军。
又任左卫将军。 
九年,
天监九年(510), 
出为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信武将军、湘州刺史。
出京封使持节称号,都督湘州诸军事、信武将军、湘州刺史。 
视事四年,
就职治事四年, 
征还为护军将军,
召回京都担任护军将军, 
迁通直散骑常侍、丹阳尹。
迁任通直散骑常侍、丹阳尹。 
十四年,
天监十四年(515), 
卒。
去世。 
诏赠车骑将军,
高祖下诏赠车骑将军, 
给鼓吹一部,
给鼓吹一部, 
赙钱十万,
给办丧礼的钱十万, 
布百匹。
布百匹。 
谥曰威。
谥号威。 
子僧度嗣。
王珍国的儿子僧度继承。 
 

马仙琕传

马仙琕,字灵馥,
马仙鴘字灵馥, 
扶风郿人也。
扶风..地人。 
父伯鸾,
父亲马伯鸾, 
宋冠军司马。
做到宋朝冠军司马。  
仙琕少以果敢闻,
马仙鴘小时因果敢而闻名, 
遭父忧,
遇父亲去世, 
毁瘠过礼,
绝食超过了礼节的规定, 
负土成坟,
背土为父亲造坟, 
手植松柏。
亲手种植松柏。 
起家郢州主簿,
马仙鴘从郢州主簿官职做起, 
迁武骑常侍,
后来升迁为武骑常侍, 
为小将,
为小将, 
随齐安陆王萧缅。
跟随齐朝安陆王萧缅。 
缅卒,
萧缅死后, 
事明帝。
仙鴘事奉明帝。 
永元中,
齐永元中, 
萧遥光、崔慧景乱,
萧遥光、崔慧景发动叛乱, 
累有战功,
马仙鴘多次立下战功, 
以勋至前将军。
因功做到前将军。 
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
后出任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 
会寿阳新陷,
恰逢寿阳刚刚陷落, 
魏将王肃侵边,
魏朝将领王肃侵犯边境, 
仙琕力战,
马仙鴘奋力作战, 
以寡克众,
以少胜多, 
魏人甚惮之。
魏人十分害怕他。 
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又因功升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
义师举事, 
四方多响应,
州郡有很多响应义师的, 
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
高祖派仙鴘的旧交姚仲宾劝说仙鴘, 
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
仙鴘在军中斩姚仲宾首级以示众。 
义师至新林,
义师到达新林时, 
仙琕犹持兵于江西,
仙鴘还领兵在江西, 
日钞运漕,
每天夺取义师漕运的粮米。 
建康城陷,
建康城陷落, 
仙琕号哭经宿,
马仙鴘哭了整整一宿, 
乃解兵归罪。
随后便解散部队回去请罪。 
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
高祖慰劳他说:“射断钩杆割掉袖口, 
昔人弗忌。
以前人们都不记恨。 
卿勿以戮使断运,
你不要因为杀过我的使者截过我的漕米, 
苟自嫌绝也”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
苟且自己嫌弃自己。”仙鴘答谢说:“我就像失掉了主人的一条狗, 
后主饲之,
后来的主人喂养我, 
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便又为他所用。”高祖笑着赞美他。 
俄而仙琕母卒,
不久马仙鴘的母亲去世, 
高祖知其贫,
高祖知道马仙鴘家中清贫, 
赙给甚厚。
送给仙鴘办丧事的礼钱很多。 
仙琕号泣,
仙鴘大哭, 
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
对他的弟弟仲艾说:“承蒙皇上赦免之恩, 
未获上报。
未有报答。 
今复荷殊泽,
现在又承受皇上特殊的恩惠, 
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应当与你全身心地报效皇上。” 
 
天监四年,
天监四年(505), 
王师北讨,
梁朝的军队向北征讨, 
仙琕每战,
仙鴘每逢作战, 
勇冠三军,
在三军之中表现最为英勇, 
当其冲者,
凡他首当其冲的, 
莫不摧破。
没有不被摧破的。 
与诸将论议,
与众位将领议事, 
口未尝言功。
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 
人问其故,
有人问起原因, 
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
仙鴘说:“大丈夫了解时世的话, 
当进不求名,
应当前进不追求功名, 
退不逃罪,
后退不逃脱罪责, 
乃平生愿也。
这是我一生的愿望, 
何功可论”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
有什么功劳可谈论的呢?”高祖授仙鴘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 
迁南义阳太守。
后又改任南义阳太守。 
累破山蛮,
仙鴘多次攻破山蛮, 
郡境清谧。
郡境清静安宁。 
以功封浛洭县伯,
高祖根据马仙鴘的功劳封仙鴘为氵含..县伯, 
邑四百户,
食邑四百户, 
仍迁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
多次升迁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 
辅国将军如故。
辅国将军仍如从前。 
俄进号贞威将军。
不久晋号贞威将军。 
 
魏豫州人白皂生杀其刺史琅邪王司马庆曾,
魏豫州人白皂生杀掉刺史琅笽王司马庆曾, 
自号平北将军,
自号平北将军, 
推乡人胡逊为刺史,
推举乡人胡逊为刺史, 
以悬瓠来降。
献悬瓠城来降梁朝。 
高祖使仙琕赴之,
高祖派马仙鴘领兵奔赴悬瓠, 
又遣直閤将军武会超、马广率众为援。仙琕进顿楚王城,
又派直..将军武会超、马广率兵作为后援。 
遣副将齐苟儿以兵二千助守悬瓠。魏中山王元英率众十万攻悬瓠,仙琕遣广、会超等守三关。
仙鴘派马广、武会超等人驻守三关。 
十二月,
十二月, 
英破悬瓠,
元英攻破悬瓠, 
执齐苟儿,
捉拿齐苟儿, 
遂进攻马广,
进而攻打马广, 
又破广,
又攻破马广, 
生擒之,送雒阳。
生擒马广送往洛阳。 
仙琕不能救。
马仙鴘不能救马广。 
会超等亦相次退散,
武会超等人也相继退散, 
魏军遂进据三关。
魏军便进据三关。 
仙琕坐征还,
仙鴘因罪被召回, 
为云骑将军。
封为云骑将军。 
出为仁威司马,
出任仁威司马。 
府主豫章王转号云麾,
府主豫章王转号仙鴘为云麾, 
复为司马,
又任司马, 
加振远将军。
加封振远将军。 
 
十年,
天监十年(511), 
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晣,
朐山百姓杀掉琅笽太守刘日折, 
以城降魏,
将琅笽城拿去降魏, 
诏假仙琕节,
高祖下诏借给仙鴘符节, 
讨之。
令仙鴘讨伐琅笽。 
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馀万赴焉。
魏徐州刺史卢昶率大军十多万奔赴琅笽。 
仙琕与战,
仙鴘与卢昶作战, 
累破之,
多次攻破卢昶, 
昶遁走。
卢昶逃走。 
仙琕纵兵乘之,
仙鴘发兵乘胜追击, 
魏众免者十一二,
魏军兵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 
收其兵粮牛马器械,
收得魏军士兵、粮食、牛马、军器, 
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 
振旅还京师,
马仙鴘整顿军队返回京师, 
迁太子左卫率,
升迁为太子右卫率, 
进爵为侯,
晋爵为侯, 
增邑六百户。
增加食邑六百户。 
十一年,
天监十一年(512), 
迁持节、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信武将军、豫州刺史,
改封持节称号,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信威将军、豫州刺史, 
领南汝阴太守。
兼任南汝阴太守。 
 
初,
起初, 
仙琕幼名仙婢,
马仙鴘小名马仙婢, 
及长,
等到长大, 
以“婢”名不典,
因为“婢”名不雅, 
乃以“玉”代“女”,
于是便用“王”代“女”, 
因成“琕”云。
便成了“鴘”字。 
自为将及居州郡,
自从任将领到居住州郡, 
能与士卒同劳逸。
能与士兵同辛劳共安逸。 
身衣不过布帛,
身上穿的不过是粗布衣衫, 
所居无帷幕衾屏,
居住的地方没有蚊帐被子遮挡, 
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行军吃喝与最下层的一样。 
其在边境,
马仙鴘在边境, 
常单身潜入敌庭,
常常只身一人偷偷进入敌军间, 
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
侦察得知军营的围墙、村落的险要所在, 
故战多克捷,
因而作战多能取胜, 
士卒亦甘心为之用,
士兵也心甘情愿为他所用, 
高祖雅爱仗之。
高祖平素喜欢倚仗他。 
在州四年,
马仙鴘任刺史四年, 
卒。
去世。 
赠左卫将军。
诏赠左卫将军, 
谥曰刚。
谥号刚。 
子岩夫嗣。
马仙鴘的儿子马严夫继承。 
 

张齐传

张齐,字子响,
张齐字子响, 
冯翊郡人。
冯翊郡人。 
世居横桑,
因世代居住在横桑, 
或云横桑人也。
故有时也说是横桑人。 
少有胆气。
张齐小时很有胆量。 
初事荆府司马垣历生。
最初张齐侍奉荆府司马垣历生。 
历生酗酒,
垣历生嗜酒成性, 
遇下严酷,
对待部下严厉残忍, 
不甚礼之。
不很尊重张齐。 
历生罢官归,
垣历生卸任归家, 
吴郡张稷为荆府司马,
吴郡张稷担任荆府司马, 
齐复从之,
张齐又跟随张稷, 
稷甚相知重,
张稷很器重他, 
以为心腹,
把他视做心腹, 
虽家居细事,皆以任焉。
即使是家中的小事都交给他办理。 
齐尽心事稷,
张齐尽心尽力侍奉张稷, 
无所辞惮。
没有什么推辞畏惧的事。 
随稷归京师。
后来张齐随张稷回到京师。 
稷为南兖州,
张稷担任南兖州太守, 
又擢为府中兵参军,
又提拔张齐为府中兵参军, 
始委以军旅。
开始委任张齐军职。 
 
齐永元中,
齐永元中(500), 
义师起,
义师举事, 
东昏征稷归,
东昏侯征召张稷回京师, 
都督宫城诸军事,
都督宫城诸军事, 
居尚书省。
位居尚书省。 
义兵至,
义兵到来时, 
外围渐急,
城外情况愈趋紧急, 
齐日造王珍国,
张齐每天造访王珍国, 
阴与定计。
私下里与王珍国商定计谋。 
计定,
计谋已定, 
夜引珍国就稷造膝,
深夜领着王珍国到张稷处促膝交谈, 
齐自执烛以成谋。
张齐亲自举着蜡烛以促成计谋。 
明旦,
第二天早晨, 
与稷、珍国即东昏于内殿,
张齐与张稷、王珍国在内殿靠近东昏侯, 
齐手刃焉。
张齐亲手杀了东昏侯。 
明年,
第二年, 
高祖受禅,
高祖即位, 
封齐安昌县侯,
封张齐为安昌县侯, 
邑五百户,
食邑五百户。 
仍为宁朔将军、历阳太守。
多次担任宁朔将军、历阳太守。 
齐手不知书,
张齐不会写字, 
目不识字,
不认识字, 
而在郡有清政,
但他为政清廉, 
吏事甚修。
所辖之郡治理得很好。 
 
天监二年,
天监二年(503), 
还为虎贲中郎将。
张齐回京担任虎贲中郎将。 
未拜,
尚未接任此职, 
迁天门太守,
改任天门太守, 
宁朔将军如故。
宁朔将军仍如从前。 
四年,
天监四年(505), 
魏将王足寇巴、蜀,
魏朝将领王足侵犯巴、蜀, 
高祖以齐为辅国将军救蜀。
高祖任命张齐为辅国将军解救蜀地。 
未至,
张齐还未到蜀, 
足退走,
王足退走, 
齐进戍南安。
张齐进军戍守南安。 
七年秋,
天监七年(508)秋天, 
使齐置大剑、寒冢二戍,
高祖派张齐设立大剑、寒冢二个戍守之地, 
军还益州。
领军回到益州。 
其年,
这年, 
迁武旅将军、巴西太守,
张齐迁任武旅将军、巴西太守, 
寻加征远将军。
不久加封振远将军。 
十年,
天监十年(511), 
郡人姚景和聚合蛮蜒,
郡人姚景和聚众蛮蜒, 
抄断江路,
抄断长江水路, 
攻破金井。
攻破金井。 
齐讨景和于平昌,
张齐在平昌攻打姚景和, 
破之。
打败姚景和。 
 
初,
最初, 
南郑没于魏,
南郑陷落于魏朝, 
乃于益州西置南梁州。
于是在益州西部设置南梁州。 
州镇草创,
南梁州刚刚创立, 
皆仰益州取足。
完全靠益州提供给养。 
齐上夷獠义租,
张齐上夷獠义租, 
得米二十万斛。
得米二十万斛。 
又立台传,
张齐又建立台传, 
兴冶铸,
兴办冶铸业, 
以应赡南梁。
以满足南梁州的需要。 
 
十一年,
天监十一年(512), 
进假节、督益州外水诸军。
张齐晋封假节称号,都督益州、外水各军。 
十二年,
天监十二年(513), 
魏将傅竖眼寇南安,
魏国将领傅竖眼率军侵犯南安, 
齐率众距之,
张齐率兵抗击, 
竖眼退走。
傅竖眼退走。 
十四年,
天监十四年(515), 
迁信武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张齐迁任信武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是岁,
这年, 
葭萌人任令宗因众之患魏也,
葭萌人任令宗因众人对魏朝感到担忧, 
杀魏晋寿太守,
杀掉魏朝晋寿太守, 
以城归款。
以城降梁。 
益州刺史鄱阳王遣齐帅众三万,
益州刺史鄱阳王派张齐率大军三万, 
督南梁州长史席宗范诸军迎令宗。
督促南梁州长史席宗范各军迎纳令宗。 
十五年,
天监十五年(516), 
魏东益州刺史元法僧遣子景隆来拒齐师,
魏朝东益州刺史元法僧派儿子元景隆来抗击张齐的军队, 
南安太守皇甫谌及宗范逆击之,
南安太守皇甫谌及席宗范从反面攻打元景隆, 
大破魏军于葭萌,
在葭萌大败魏军, 
屠十馀城,
在十多个城市大肆杀戮, 
魏将丘突、王穆等皆降。
魏国将领丘突、王穆等都来降梁。 
而魏更增傅竖眼兵,
而魏国再增加了傅竖眼的军队, 
复来拒战,
再来抗战, 
齐兵少不利,
张齐兵少不利作战, 
军引还,
领兵而回, 
于是葭萌复没于魏。
于是葭萌再一次陷落于魏朝。 
 
齐在益部累年,
 
讨击蛮獠,
 
身无宁岁。
 
其居军中,
 
能身亲劳辱,
 
与士卒同其勤苦。
 
自画顿舍城垒,
 
皆委曲得其便,
 
调给衣粮资用,
 
人人无所困乏。
 
既为物情所附,
 
蛮獠亦不敢犯,
 
是以威名行于庸、蜀。
 
巴西郡居益州之半,
 
又当东道冲要,
 
刺史经过,
 
军府远涉,
 
多所穷匮。
 
齐沿路聚粮食,
 
种蔬菜,
 
行者皆取给焉。
 
其能济办,
 
多此类也。
 
 
十七年,
 
迁持节、都督南梁州诸军事、智武将军、南梁州刺史。
 
普通四年,
 
迁信武将军、征西鄱阳王司马、新兴、永宁二郡太守。
 
未发而卒,
 
时年六十七。
 
追赠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赙钱十万,
 
布百匹。
 
谥曰壮。
 
 

史臣评述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
 
王珍国、申胄、徐元瑜、李居士,
 
齐末咸为列将,
 
拥强兵,
 
或面缚请罪,
 
或斩关献捷。
 
其能后服,
 
马仙琕而已。
 
仁义何常,
 
蹈之则为君子,
 
信哉。
 
及其临边抚众,
 
虽李牧无以加矣。
 
张齐之政绩,
 
亦有异焉。
 
胄、元瑜、居士入梁事迹鲜,
 
故不为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