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列传第五 - 梁书

← 返回《梁书卷十·列传第四卷十二·列传第六

卷十一·列传第五

文白对照

本卷记载张弘策、庾域、郑绍叔、吕僧珍四位梁朝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建立基业的事迹,展现其忠勇智略与人格风范。

张弘策传

○张弘策 〔庾域〕 郑绍叔 吕僧珍 张弘策,
张弘策字真简, 
字真简,范阳方城人,
范阳方城人, 
文献皇后之从父弟也。
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 
幼以孝闻。
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 
母尝有疾,
母亲曾患病, 
五日不食,
五天不吃东西, 
弘策亦不食。
张弘策也不吃东西。 
母强为进粥,
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 
乃食母所馀。
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 
遭母忧,
为母亲居丧, 
三年不食盐菜,
三年没有吃过带盐的菜, 
几至灭性。
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 
兄弟友爱,
兄弟友爱, 
不忍暂离,
不忍心突然分离, 
虽各有室,
虽然各自都有妻室, 
常同卧起,
仍常常同卧同起, 
世比之姜肱兄弟。
世人将他们比作姜肱兄弟。 
起家齐邵陵王国常侍,
起家齐邵陵王国常侍, 
迁奉朝请、西中郎江夏王行参军。
迁奉朝请、西中郎江夏王行参军。 
 
弘策与高祖年相辈,
张弘策和高祖年龄相当, 
幼见亲狎,
年幼时受到亲近和狎日匿, 
恒随高祖游处。
常常跟随高祖交游、相处。 
每入室,
每次走进房屋, 
常觉有云烟气,
总感觉到有一股云烟雾气, 
体辄肃然,
身体立时肃然起来, 
弘策由此特敬高祖。
张弘策因此特别敬重高祖。 
建武末,
建武末年, 
弘策从高祖宿,
张弘策跟着高祖外宿, 
酒酣,
饮酒尽情, 
徙席星下,
将席子移到星星下面, 
语及时事。
谈论起时事来。 
弘策因问高祖曰“纬象云何。
张弘策乘机问高祖道:“从纬象上可以看到什么?国家原本应当太平吗?”高祖说: 
国家故当无恙”高祖曰“其可言乎”弘策因曰“请言其兆”高祖曰“汉北有失地气,
“这可以表达出来吗?”张弘策说道:“请您说说它的征兆。”高祖说:“汉北有丧失土地的气象, 
浙东有急兵祥。
浙东有紧急军情的兆头。 
今冬初,
今年初冬, 
魏必动。
魏一定有所行动; 
若动则亡汉北。
如果有所行动,那么就必然灭亡汉北。 
帝今久疾,
皇上现今一直患病, 
多异议,
而社会上众说纷纭, 
万一伺衅,
万一出现什么特殊情况, 
稽部且乘机而作,
稽部就会乘机行动, 
是亦无成,
尽管这样也不会成功, 
徒自驱除耳。
只不过是徒然逐驰而已。 
明年都邑有乱,
明年都邑将会发生变乱, 
死人过于乱麻,
死的人将会比一团乱麻还多, 
齐之历数,
齐的劫数, 
自兹亡矣。
从此就消亡了。 
梁、楚、汉当有英雄兴”弘策曰“英雄今何在。
梁、楚、汉地方将有英雄出现。”张弘策问道:“英雄出现在哪里? 
为已富贵,
是出自富贵人家, 
为在草茅”高祖笑曰“光武有云:
还是来于贫民百姓?”高祖笑道:“光武有句话说: 
安知非仆。”
‘怎么知道就不是我? 
弘策起曰“今夜之言,
’”张弘策起身说:“今天晚上的这番话, 
是天意也。
是应了天意啊! 
请定君臣之分”高祖曰“舅欲效邓晨乎”是冬,
请求您厘定君臣的名分。”高祖说:“你是打算效仿邓晨吗?”这年冬天, 
魏军寇新野,
魏军进犯新野, 
高祖将兵为援,
高祖带兵增援, 
且受密旨,
接受密旨, 
仍代曹虎为雍州。
代曹虎治理雍州。 
弘策闻之心喜,
张弘策听说这件事,很是高兴, 
谓高祖曰“夜中之言,
对高祖说:“那天晚上所说的话, 
独当验矣”高祖笑曰“且勿多言”弘策从高祖西行,
果真就要应验了!”高祖笑道:“暂且不要太声张。”张弘策跟随高祖西行, 
仍参帷幄,
多次参与重大决策, 
身亲军役,
亲自操劳, 
不惮辛苦。
不辞辛苦。 
 
五年秋,
建武五年(498)秋, 
明帝崩,
明帝驾崩, 
遗诏以高祖为雍州刺史,
留下遗诏,任高祖为雍州刺史,于是上奏, 
乃表弘策为录事参军,
张弘策为录事参军, 
带襄阳令。
带襄阳令。 
高祖睹海内方乱,
高祖看到国内正在动乱, 
有匡济之心,
有挽救国家危亡的意愿, 
密为储备,
就暗自储备, 
谋猷所及,
谋划所考虑到的, 
惟弘策而已。
只有张弘策一人而已。 
时长沙宣武王罢益州还,
当时长沙宣武王罢益州还, 
仍为西中郎长史,
仍为西中郎长史, 
行郢州事。
行郢州事。 
高祖使弘策到郢,
高祖派张弘策抵达郢, 
陈计于宣武王,
为宣武王出谋划策, 
语在《高祖纪》。
记录在《高祖纪》中。 
弘策因说王曰“昔周室既衰,
张弘策就劝说宣武王道:“先前周室衰落后, 
诸侯力争,
诸侯争霸, 
齐桓盖中人耳,
齐桓只不过是个普通人, 
遂能一匡九合,
却能最终一匡九合, 
民到于今称之。
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 
齐德告微,
齐的德行就要完了, 
四海方乱,
国家正在动荡不安, 
苍生之命,
老百姓的身家性命, 
会应有主。
理应掌握于一主手中。 
以郢州居中流之要,
因为郢州居于中游的显要地位, 
雍部有戎马之饶,
雍部富产战马, 
卿兄弟英武,
卿兄弟英勇有武力, 
当今无敌,
当今无敌, 
虎据两州,
像老虎一样盘踞两州, 
参分天下,
三分天下, 
纠合义兵,
集结义兵, 
为百姓请命,
为民请命, 
废昏立明,
废黜昏君,拥立贤君, 
易于反掌。
易如反掌。 
如此,
这样, 
则桓、文之业可成,
那么桓、文的事业可以成就, 
不世之功可建。
不世之功可以建立。 
无为竖子所欺,
不要被小人所欺辱, 
取笑身后。
死后被人取笑。 
雍州揣之已熟,
雍州估计时机已成熟, 
愿善图之”王颇不怿而无以拒也。
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宣武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拒绝。 
 
义师将起,
义师就要发起, 
高祖夜召弘策、吕僧珍入宅定议,
高祖深夜召集张弘策、吕僧珍入室商讨对策, 
旦乃发兵,
决定早晨就发兵, 
以弘策为辅国将军、军主,
以张弘策为辅国将军、军主, 
领万人督后部军事。
率万人负责后方军事事务。 
西台建,
西台建, 
为步兵校尉,
为步兵校尉, 
迁车骑谘议参军。
调任车骑咨议参军。 
及郢城平,
等到郢城平定, 
萧颖达、杨公则诸将皆欲顿军夏口,
萧颖达、杨公则等几位将帅都打算驻军夏口, 
高祖以为宜乘势长驱,
高祖认为应乘势长驱而入, 
直指京邑,
直指京城, 
以计语弘策,
把这个计策说给张弘策听, 
弘策与高祖意合。
张弘策与高祖的意见相符合。 
又访宁远将军庾域,域又同。乃命众军即日上道,
于是命令大军当天上路, 
缘江至建康,
沿江抵达建康, 
凡矶、浦、村落,
大凡矾、浦、村落, 
军行宿次、立顿处所,
军行宿次、立顿处所, 
弘策逆为图测,
张弘策都预先进行考虑、猜度, 
皆在目中。
心中有数。 
义师至新林,
义师到达新林, 
王茂、曹景宗等于大航方战,
王茂、曹景宗等在大航展开战斗, 
高祖遣弘策持节劳勉,
高祖派遣张弘策持节前往慰问勉励, 
众咸奋厉。
大家都感到振奋,受到鼓舞。 
是日,
这天, 
仍破朱雀军。
继续攻克朱雀军。 
高祖入顿石头城,
高祖入屯石头城, 
弘策屯门禁卫,
张弘策驻兵守卫, 
引接士类,
招引、接纳士人, 
多全免。
多全免。 
城平,
城平定下来, 
高祖遣弘策与吕僧珍先入清宫,
高祖派遣张弘策与吕僧珍先行入城清宫, 
封检府库。
封检府库。 
于时城内珍宝委积,
当时城内珍宝积聚, 
弘策申勒部曲,
张弘策申勒部曲, 
秋毫无犯。
令秋毫无犯。 
迁卫尉卿,
调任卫尉卿, 
加给事中。
加给事中。 
天监初,
天监初年, 
加散骑常侍,洮阳县侯,
加散骑常侍、洮阳县侯, 
邑二千二百户。
食邑二千二百户。 
弘策尽忠奉上,
张弘策竭忠奉上, 
知无不为,
知无不为, 
交友故旧,
结交故旧朋友, 
随才荐拔,
只要有才能就加以推荐、选择, 
搢绅皆趋焉。
官僚都归附于他。 
 
时东昏馀党初逢赦令,
当时东昏余党刚遇上大赦, 
多未自安,
多数还没能安定下来, 
数百人因运荻炬束仗,
数百人乘着运送荻炬束仗, 
得入南北掖作乱,
得以进入南北掖叛乱, 
烧神虎门、总章观。
焚烧神虎门、总章观。 
前军司马吕僧珍直殿内,
前军司马吕僧珍在殿堂中值班, 
以宿卫兵拒破之,
以宿卫兵抵御并战胜他们, 
盗分入卫尉府,
盗贼分别进入卫尉府, 
弘策方救火,
张弘策正在救火, 
盗潜后害之,
盗贼埋伏,从后面杀害张弘策, 
时年四十七。
时年四十七岁。 
高祖深恸惜焉。
高祖深深哀恸、痛惜他。 
给第一区,衣一袭,钱十万,
赐给宅第一区、衣一袭、钱十万、布一百匹、蜡二百斤。 
布百匹,蜡二百斤。
下诏: 
诏曰“亡从舅卫尉,
“已亡叔伯兄弟卫尉, 
虑发所忽,
因谋划疏忽, 
殒身祅竖。
殒身礻夭竖。 
其情理清贞,
他为人纯洁、正直, 
器识淹济,
胸怀、见识广博, 
自藩升朝,
自藩升朝, 
契阔夷阻。
契阔夷阻。 
加外氏凋衰,
加以外氏凋零、衰落, 
飨尝屡绝,
飨礼屡屡禁绝, 
兴感《渭阳》,
有兴感赋《渭阳》, 
情寄斯在。
情思都寄托在其中。 
方赖忠勋,
正仰赖忠心、有功之士, 
翼宣寡薄,
辅佐、发扬寡薄, 
报效无征,永言增恸。可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
报效无征, 
给鼓吹一部。谥曰愍”
永远只会增加哀恸。 
 
弘策为人宽厚通率,笃旧故。及居隆重,
可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 
不以贵势自高。故人宾客,礼接如布衣时。
供给鼓吹一部, 
禄赐皆散之亲友。及其遇害,莫不痛惜焉。
追谥为‘愍’。” 
子缅嗣,别有传。
 
 

庾域传

庾域,
 
字司大,
 
新野人。
 
长沙宣武王为梁州,
 
以为录事参军,
 
带华阳太守。
 
时魏军攻围南郑,
 
州有空仓数十所,
 
域封题指示将士云“此中粟皆满,
 
足支二年,
 
但努力坚守”众心以安。
 
虏退,
 
以功拜羽林监,
 
迁南中郎记室参军。
 
永元末,
 
高祖起兵,
 
遣书招域。
 
西台建,
 
以为宁朔将军,
 
领行选,
 
从高祖东下。
 
师次杨口,
 
和帝遣御史中丞宗刔命劳军。
 
域乃讽刔“黄钺未加,
 
非所以总率侯伯”刔西台,
 
即授高祖黄钺。
 
萧颖胄既都督中外诸军事,
 
论者谓高祖应致笺,
 
域争不听,
 
乃止。
 
郢城平。
 
域及张弘策议与高祖意合,
 
即命众军便下。
 
每献谋画,
 
多被纳用。
 
霸府初开,
 
以为谘议参军。
 
天监初,
 
封广牧县子,
 
后军司马。
 
出为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梁州长史夏侯道迁举州叛降魏,
 
魏骑将袭巴西,
 
域固守百馀日,
 
城中粮尽,
 
将士皆龁草食土,
 
死者太半,
 
无有离心。
 
魏军退,
 
诏增封二百户,
 
进爵为伯。
 
六年,
 
卒于郡。
 
 

郑绍叔传

郑绍叔,
 
字仲明,
 
荥阳开封人也。
 
世居寿阳。
 
祖琨,
 
宋高平太守。
 
绍叔少孤贫。
 
年二十馀,
 
为安丰令,
 
居县有能名。
 
本州召补主簿,
 
转治中从事史。
 
时刺史萧诞以弟谌诛,
 
台遣收兵卒至,
 
左右莫不惊散,
 
绍叔闻难,
 
独驰赴焉。
 
诞死,
 
侍送丧柩,
 
众咸称之。
 
到京师,
 
司空徐孝嗣见而异之,
 
曰“祖逖之流也”
 
 
高祖临司州,
 
命为中兵参军,
 
领长流,
 
因是厚自结附。
 
高祖罢州还京师,
 
谢遣宾客,
 
绍叔独固请愿留。
 
高祖谓曰“卿才幸自有用,
 
我今未能相益,
 
宜更思他涂”绍叔曰“委质有在,
 
义无二心”高祖固不许,
 
于是乃还寿阳。
 
刺史萧遥昌苦引绍叔,
 
终不受命。
 
遥昌怒,
 
将囚之,
 
救解得免。
 
及高祖为雍州刺史,
 
绍叔间道西归,
 
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
 
 
东昏既害朝宰,
东昏杀害朝宰后, 
颇疑高祖。
很是疑心高祖。 
绍叔兄植为东昏直后,
郑绍叔的哥哥郑植为东昏直后, 
东昏遣至雍州,
东昏派他到雍州, 
托以候绍叔,
以见郑绍叔为名, 
实潜使为刺客。
其实是潜埋伏兵做刺客。 
绍叔知之,
郑绍叔知道这事后, 
密以白高祖。
暗地告诉了高祖。 
植既至,
郑植到雍州后, 
高祖于绍叔处置酒宴之,
高祖在郑绍叔的居住处摆酒席宴请他, 
戏植曰“朝廷遣卿见图,
对郑植戏言道:“朝廷派遣你来刺杀我, 
今日闲宴,
今天这个宴席, 
是见取良会也”宾主大笑。
便是你下手的好机会呀!”宾主大笑。 
令植登临城隍,
让郑植登临城隍, 
周观府署,
环视府署, 
士卒、器械、舟舻、战马,
士卒、器械、舟舻、战马, 
莫不富实。
无不富有而充实。 
植退谓绍叔曰“雍州实力,
郑植散席后对郑绍叔说:“雍州充实而有力, 
未易图也”绍叔曰“兄还,
不可轻易图谋。”郑绍叔说:“哥哥回去后, 
具为天子言之。
请详细给皇上介绍这里的情况。 
兄若取雍州,
哥哥如果打算夺取雍州, 
绍叔请以此众一战”送兄于南岘,
我郑绍叔请求凭借这些条件作一决战!”送哥哥到南岘, 
相持恸哭而别。
兄弟恸哭而别。 
 
义师起,
义师兴起, 
为冠军将军,
任冠军将军, 
改骁骑将军,
改骁骑将军, 
侍从东下江州,
侍从东下江州, 
留绍叔监州事,
留郑绍叔管理州的事务, 
督江、湘二州粮运,
负责江、湘二州粮运事务, 
事无阙乏。
做得完满无缺。 
天监初,
天监初年, 
入为卫尉卿。
入任卫尉卿。 
绍叔忠于事上,
郑绍叔尽忠事上, 
外所闻知,
在外边听到什么, 
纤毫无隐。
一点儿也没有隐瞒地全说出来。 
每为高祖言事,
每当给高祖谈论起政事,如果好,就说: 
善则曰“臣愚不及,
“为臣愚昧无知,见识短浅, 
此皆圣主之策”其不善,
这些都是圣主您的谋略。”要是不好,就说: 
则曰“臣虑出浅短,
“为臣思虑短浅, 
以为其事当如是,
本以为事情应当是这样, 
殆以此误朝廷,
却几乎因此而贻误朝廷, 
臣之罪深矣”高祖甚亲信之。母忧去职。
为臣的罪过深重啊!” 
绍叔有至性,
郑绍叔性情纯厚, 
高祖常使人节其哭。
高祖经常派人劝他节哀。 
顷之,
不久, 
起为冠军将军、右军司马,
起任为冠军将军、右军司马, 
封营道县侯,
封为营道县侯, 
邑千户。
食邑一千户。不久, 
俄复为卫尉卿,
复任卫尉卿, 
加冠军将军。
加冠军将军。 
以营道县户凋弊,
因为营道县人口凋敝, 
改封东兴县侯,
改封为东兴县侯, 
邑如故。
食邑仍旧。 
初,
当初, 
绍叔少失父,
郑绍叔年幼丧父, 
事母及祖母以孝闻,
侍奉母亲和祖母以孝敬而出名, 
奉兄恭谨。
侍奉哥哥谦恭谨慎。 
及居显要,
等到居于显官要职, 
禄赐所得及四方贡遗,
俸禄和赏赐的东西以及各方进献的贡品, 
悉归之兄室。
都给了哥哥家里。 
 
三年,
天监三年(504), 
魏军围合肥,
魏军包围合肥, 
绍叔以本号督众军镇东关,
郑绍叔以本号率大军镇守东关, 
事平,
事态平定, 
复为卫尉。
重任卫尉。 
既而义阳为魏所陷,
不久义阳被魏攻陷, 
司州移镇关南。
司州转移镇守关南。 
四年,
天监四年(505), 
以绍叔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司州刺史。
任郑绍叔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司州刺史。 
绍叔创立城隍,
郑绍叔创立城隍, 
缮修兵器,
修缮兵器, 
广田积谷,
扩展田地,积聚粮食, 
招纳流民,
招纳流民, 
百姓安之。
老百姓安定下来。 
性颇矜躁,
性格很是庄重、拘谨而急躁, 
以权势自居,
以权势自居, 
然能倾心接物,
但是能够真心地待人接物, 
多所荐举,
对人才多有举荐, 
士类亦以此归之。
士人也多半因此而归附于他。 
 
六年,
天监六年(507), 
征为左将军,
征召为左将军, 
加通直散骑常侍,
加通直散骑常侍, 
领司、豫二州大中正。
领司、豫二州大中正。 
绍叔至家疾笃。
郑绍叔回家后患病, 
诏于宅拜授,
在家里受诏而拜, 
舆载还府,
御驾回府, 
中使医药,
派人给他治疗, 
一日数至。
一天数次到他家里。 
七年,
天监七年(508), 
卒于府舍,
死在府舍里, 
时年四十五。
时年四十五岁。 
高祖将临其殡,
高祖将要参加他的葬礼, 
绍叔宅巷狭陋,
但因郑绍叔所在街巷太狭窄、简陋, 
不容舆驾,
容不下御驾, 
乃止。
才作罢。 
诏曰“追往念功,
下诏:“追往念功, 
前王所笃。
前王所笃; 
在诚惟旧,
在诚惟旧, 
异代同规。
异代同规。 
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东兴县开国侯绍叔,
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东兴县开国侯郑绍叔, 
立身清正,
立身清正, 
奉上忠恪,
奉上忠恪, 
契阔藩朝,
契阔藩朝, 
情绩显著。
政绩显著。 
爰及义始,
从侠义开始, 
实立茂勋,
实在立下大功, 
作牧疆境,
治理边疆, 
效彰所莅。
效彰所莅。 
方申任寄,
方申任寄, 
协赞心膂。
协赞心膂, 
奄至殒丧,
突然殒命, 
伤痛于怀。
心内感伤。 
宜加优典,
当加优典, 
隆兹宠命。
隆此宠命。 
可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可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给鼓吹一部,东园秘器,朝服一具,
给鼓吹一部、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衣一袭,凶事所须,
丧事所需物品, 
随由资给。
随需随取。 
谥曰忠”
追谥为‘忠’。” 
 
绍叔卒后,
郑绍叔死后, 
高祖尝潸然谓朝臣曰“郑绍叔立志忠烈,
高祖曾潸然泪下,对朝中大臣们说:“郑绍叔立志忠烈, 
善则称君,
好的就功归于我, 
过则归己,
过错就归于他自己, 
当今殆无其比”其见赏惜如此。
现如今大概没有能和他相比的了。” 
子贞嗣。
被赏识、珍视达到这种程度。 
儿子郑贞继承其业。 
 

吕僧珍传

吕僧珍,字元瑜,
吕僧珍字元瑜, 
东平范人也。
东平范人, 
世居广陵。
世代居住在广陵。 
起自寒贱。
出身贫寒、低贱。 
始童儿时,
还是个孩童的时候, 
从师学,
跟随老师学习, 
有相工历观诸生,
有相工历观诸生, 
指僧珍谓博士曰“此有奇声,
指着吕僧珍对博士说:“这孩子出语不凡, 
封侯相也”年二十馀,
将来定有封侯之相。”二十多岁时, 
依宋丹阳尹刘秉,
依倚宋丹阳尹刘秉, 
秉诛后,
刘秉被诛后, 
事太祖文皇为门下书佐。
侍奉太祖文皇为门下书佐。 
身长七尺五寸,
身高约七尺五寸, 
容貌甚伟。
形貌很是伟岸。 
在同类中少所亵狎,
在同龄人中很少有轻慢的举动, 
曹辈皆敬之。
同辈人都敬仰他。 
 
太祖为豫州刺史,
太祖任豫州刺史, 
以为典签,
任他为典.., 
带蒙令,
带蒙令, 
居官称职。
居官称职。 
太祖迁领军,
太祖迁领军, 
补主簿。
补主簿。 
妖贼唐瑀寇东阳,
妖贼唐蠫进犯东阳, 
太祖率众东讨,
太祖率众往东讨伐, 
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让吕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僧珍宅在建阳门东,
吕僧珍家在建阳门东, 
自受命当行,
从接受使命赴任, 
每日由建阳门道,
每天路过建阳门, 
不过私室,
不经过自家, 
太祖益以此知之。
太祖因此更加了解他。 
为丹阳尹,
任丹阳尹, 
复命为郡督邮。
复任命为郡督邮。 
齐随王子隆出为荆州刺史,
齐随王子隆出任荆州刺史, 
齐武以僧珍为子隆防閤,
齐武帝任吕僧珍为子隆的防.., 
从之镇。
跟随他镇守。 
永明九年,
永明九年(491), 
雍州刺史王奂反,
雍州刺史王奂谋反, 
敕遣僧珍隶平北将军曹虎西为典签,
皇上下诏派遣吕僧珍隶平北将军曹虎,西为典.., 
带新城令。
带新城令。 
魏军寇沔北,
魏军进犯沔北, 
司空陈显达出讨,
司空陈显达出讨, 
一见异之,
一见很是惊异, 
因屏人呼上座,
就撇开旁人,让他坐上座,劝他说: 
谓曰“卿有贵相,
“爱卿有富贵之相, 
后当不见减,
精神当不减往日, 
努力为之”
努力去成就一番事业。” 
 
建武二年,
建武二年(495), 
魏大举南侵,
魏大举南侵, 
五道并进。
分五路齐头并进。 
高祖率师援义阳,
高祖率师增援义阳, 
僧珍从在军中。
吕僧珍跟随在军阵中。 
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
长沙宣武王当时任梁州刺史, 
魏围守连月,
魏包围守卫数月, 
间谍所在不通,
由于不通信息, 
义阳与雍州路断。
义阳与雍州失去联系。 
高祖欲遣使至襄阳,
高祖打算派遣使者到襄阳去, 
求梁州问,
求梁州问, 
众皆惮,
大家都害怕, 
莫敢行,
不敢前往。 
僧珍固请充使,
吕僧珍坚决请求充任使者, 
即日单舸上道。
当天乘单舸上路。 
既至襄阳,
到达襄阳后, 
督遣援军,
督遣援军, 
且获宣武王书而反,
并得到宣武王的亲笔信返回, 
高祖甚嘉之。
高祖很是嘉奖他。 
事宁,
事态平静下来, 
补羽林监。
补羽林监。 
 
东昏即位,
东昏即位, 
司空徐孝嗣管朝政,
司空徐孝嗣掌管朝政, 
欲与共事,
打算和他共事, 
僧珍揣不久安,
吕僧珍揣摩并非长久之道, 
竟弗往。
最终没有前往就职。 
时高祖已临雍州,
当时高祖已经统辖了雍州, 
僧珍固求西归,
吕僧珍坚决请求西行回家, 
得补邔令。
得补..令。 
既至,
到达当地后, 
高祖命为中兵参军,
高祖任命他为中兵参军, 
委以心膂。
委以重任。 
僧珍阴养死士,
吕僧珍暗里培养敢死之士, 
归之者甚众。
归附他的人很多。 
高祖颇招武猛,
高祖广招武士, 
士庶响从,
士庶响应, 
会者万馀人,
跟随、会聚起来的有一万多人。 
因命按行城西空地,
就下令巡行城西空地, 
将起数千间屋,
准备建造几千间房屋, 
以为止舍,
当作营房, 
多伐材竹,
多多砍伐木材和竹子, 
沈于檀溪,
沉浸到檀溪里, 
积茅盖若山阜,
聚积的茅盖像山阜一样, 
皆不之用。
都没有使用它们。 
僧珍独悟其旨,
只有吕僧珍领悟到了此举的要旨, 
亦私具橹数百张。
也私自准备了几百张橹。 
义兵起,
义兵起事, 
高祖夜召僧珍及张弘策定议,
高祖深夜召集吕僧珍和张弘策商讨对策, 
明旦乃会众发兵,
决定明天早晨就集合大军出征, 
悉取檀溪材竹,
全部捞上沉浸在檀溪里的木材和竹子, 
装为艛舰,
做成舟娄舟监, 
葺之以茅,
用茅草修缮它们, 
并立办。
立即动手去做。 
众军将发,
大军就要出发, 
诸将果争橹,
诸将果真争着抢橹, 
僧珍乃出先所具者,
吕僧珍于是取出先前准备好的橹, 
每船付二张,
每船交给二张, 
争者乃息。
争橹的人们才不争抢了。 
 
高祖以僧珍为辅国将军、步兵校尉,
高祖任吕僧珍为辅国将军、步兵校尉, 
出入卧内,
出入卧内, 
宣通意旨。
宣通意旨。 
师及郢城,
兵到郢城, 
僧珍率所领顿偃月垒,
吕僧珍率部属驻扎在偃月垒, 
俄又进据骑城。
不久又进据骑城。 
郢州平,
郢州平定, 
高祖进僧珍为前锋大将军。
高祖进吕僧珍为前锋大将军。 
大军次江宁,
大军驻扎在江宁, 
高祖令僧珍与王茂率精兵先登赤鼻逻。
高祖让吕僧珍和王茂率精锐部队先行登上赤鼻逻。 
其日,
那天, 
东昏将李居士与众来战,
东昏帅李居士与大军前来作战, 
僧珍等要击,
吕僧珍狠狠攻击, 
大破之。
大破敌军。 
乃与茂进军于白板桥筑垒,
于是和王茂一起进军到白板修筑堡垒, 
垒立,
堡垒做好了, 
茂移顿越城,
王茂移驻越城, 
僧珍独守白板。
吕僧珍仍然防守白板。 
李居士密觇知众少,
李居士通过侦察了解到对方兵力少, 
率锐卒万人,
率精兵一万人, 
直来薄城。
径直前来攻城。 
僧珍谓将士曰“今力既不敌,
吕僧珍对将士说:“现今我方力量既然不能匹敌, 
不可与战。
不能和他们展开战斗, 
亦勿遥射,
也不要远射, 
须至堑里,
必须呆在堑壕里, 
当并力破之。
当全力攻破他们!” 
俄而皆越堑拔栅,
不久都越过堑壕,拔掉栅栏, 
僧珍分人上城,
吕僧珍分派士兵上城, 
矢石俱发,
箭和石头一齐发射, 
自率马步三百人出其后,
自己率马步三百人斩断敌后, 
守隅者复逾城而下,
守隅的士兵也越城而下, 
内外齐击,
内外夹击, 
居士应时奔散,
李居士立即奔逃四散, 
获其器甲不可胜计。
缴获的武器、胄甲不计其数。 
僧珍又进据越城。
吕僧珍又进据越城。 
东昏大将王珍国列车为营,
东昏大将王珍国列车为营, 
背淮而阵。
背淮布阵。 
王茂等众军击之,
王茂等大军发动攻击, 
僧珍纵火车焚其营。
吕僧珍放纵燃火的车焚烧敌人的营地。 
即日瓦解。
敌人当天土崩瓦解。 
 
建康城平,
建康城平定下来, 
高祖命僧珍率所领先入清宫,
高祖令吕僧珍率部先行进城清宫, 
与张弘策封检府库,
和张弘策一道封检府库, 
即日以本官带南彭城太守,
当天以本官带南彭城太守, 
迁给事黄门侍郎,
调任给事黄门侍郎, 
领虎贲中郎将。
领虎贲中郎将。 
高祖受禅,
高祖即位, 
以为冠军将军、前军司马,
任他为冠军将军、前军司马, 
封平固县侯,
封为平固县侯, 
邑一千二百户。
食邑一千二百户。 
寻迁给事中、右卫将军。
不久调给事中、右卫将军。 
顷之,
不久, 
转左卫将军,
转左卫将军, 
加散骑常侍,
加散骑常侍, 
入直秘书省,
入直秘书省, 
总知宿卫。
统管宿卫。 
天监四年冬,
天监四年(505)冬, 
大举北伐,
大举北伐, 
自是军机多事,
从此军机之事日渐增多, 
僧珍昼直中书省,
吕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办公, 
夜还秘书。
夜里返回秘书省。 
五年夏,
天监五年(506)夏, 
又命僧珍率羽林劲勇出梁城。
又任命吕僧珍率领羽林精兵出梁城。 
其年冬旋军,
这年冬天回军, 
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僧珍去家久,
吕僧珍离家既久, 
表求拜墓。
上奏请求拜墓, 
高祖欲荣之,
高祖意欲使他荣耀, 
使为本州,
让他治理本州, 
乃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于是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僧珍在任,
吕僧珍在位期间, 
平心率下,
公平对待属下, 
不私亲戚。
不徇私情。 
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
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 
僧珍既至,
吕僧珍任职后, 
乃弃业欲求州官。
于是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做个州官。 
僧珍曰“吾荷国重恩,
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 
无以报效,
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报答的, 
汝等自有常分,
你自然有你的天分, 
岂可妄求叨越,
怎么可以作出此等非分之想, 
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
还不赶快回到葱肆去!”吕僧珍老家在市北, 
前有督邮廨,
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 
乡人咸劝徒廨以益其宅。
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大住宅。 
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
吕僧珍发怒道:“督邮是官署, 
置立以来,
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 
便在此地,
怎么可以迁走它, 
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
来扩大我的私宅呢?”姐姐嫁给于氏, 
住在市西,
住在市西, 
小屋临路,
小屋面临马路, 
与列肆杂处,
杂处于诸肆之中, 
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
吕僧珍经常带着卤簿到她家里, 
不以为耻。
并不以为耻辱。 
在州百日,
任期一百天, 
征为领军将军,
征召为领军将军, 
寻加散骑常侍,
不久加散骑常侍, 
给鼓吹一部,
给鼓吹一部, 
直秘书省如先。
像先前那样在秘书省办公。 
 
僧珍有大勋,
吕僧珍功勋卓著, 
任总心膂,
颇受重用, 
恩遇隆密,
恩遇隆密, 
莫与为比。
没有能和他相比的。 
性甚恭慎,
性格很是谦恭、谨慎, 
当直禁中,
在禁中值班, 
盛暑不敢解衣。
盛夏不敢解开衣扣。 
每侍御座,
每当侍奉御座, 
屏气鞠躬,
屏气鞠躬, 
果食未尝举箸。
吃水果未曾动过筷子。 
尝因醉后,
曾因酒醉, 
取一柑食之。
才拿了一只柑子吃了。 
高祖笑谓曰“便是大有所进”禄俸之外,
高祖笑着对他说:“真是大有进步。”除俸禄外, 
又月给钱十万。
每月给他十万钱, 
其馀赐赉不绝于时。
其他的赏赐则时时不绝。 
 
十年,
天监十年(511), 
疾病,
患重病, 
车驾临幸,
御驾亲临, 
中使医药,
并派人治疗, 
日有数四。
一天之中有数次。 
僧珍语亲旧曰“吾昔在蒙县,
吕僧珍对亲友故旧说:“我起先在蒙县, 
热病发黄,
得了热病,肌肤发黄, 
当时必谓不济,
当时我想这病一定没治了, 
主上见语,
可皇上对我说: 
卿有富贵相,
‘爱卿有富贵之相, 
必当不死,
一定不会死去, 
寻应自差,
不久就会自行好转的。 
俄而果愈。
’不久果真痊愈。 
今已富贵而复发黄,
现在已经富贵了,而肌肤发黄, 
所苦与昔正同,
所得的病跟先前一样, 
必不复起矣”竟如其言。
一定没有治了。”最终真像他说的那样, 
卒于领军府舍,
死于领军府舍里, 
时年五十八。
时年五十八岁。 
高祖即日临殡,
高祖当天亲临赴丧, 
诏曰“思旧笃终,
下诏:“思旧笃终, 
前王令典。
前王令典; 
追荣加等,
追荣加等, 
列代通规。
历代通规。 
散骑常侍、领军将军、平固县开国侯僧珍,
散骑常侍、领军将军、平固县开国侯吕僧珍, 
器思淹通,
胸怀远大, 
识宇详济,
见识广博, 
竭忠尽礼,
竭忠尽礼, 
知无不为。
知无不为。 
与朕契阔,
与朕契阔, 
情兼屯泰。
情兼屯泰。 
大业初构,
大业初成, 
茂勋克举。
功勋卓著。 
及居禁卫,
负责禁卫, 
朝夕尽诚。
早晚尽诚。 
方参任台槐,
方参任台槐, 
式隆朝寄。
式隆朝寄; 
奄致丧逝,
突然去世, 
伤恸于怀。
心中伤恸。 
宜加优典,
当加优典, 
以隆宠命。
以隆宠命。 
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常侍、鼓吹、侯如故。
常侍、鼓吹、侯仍旧。 
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供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丧事所须,
丧事所须物品, 
随由备办。
按需备办。 
谥曰忠敬侯”高祖痛惜之,言为流涕。
追谥为‘忠敬侯’。” 
长子峻早卒,峻子淡嗣。
高祖沉痛惋惜他, 
 

史臣评论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
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张弘策敦厚慎密,吕僧珍恪勤匪懈,郑绍叔忠诚亮荩,
长子吕峻早死, 
缔构王业,三子皆有力焉。僧珍之肃恭禁省,
吕峻的儿子吕淡继承其业。 
绍叔之造膝诡辞,盖识为臣之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