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及善传
○王及善 杜景俭 朱敬则 杨再思 李怀远〔子景伯 景伯子彭年附〕豆卢钦望〔张光辅 史务滋 崔元综 周允元附〕
王及善,
王及善,
洺州邯郸人也。
洺州邯郸人。
父君愕。
父王君愕。
隋大业末,
隋朝大业末,
并州人王君廓掠邯郸,
并州人王君廓掠夺邯郸,
君愕往说君廓曰“方今万乘失御,
君愕去劝说王君廓道:“当今国家失去控制,
英雄竞起,
英雄竞起,
诚宜抚纳遗氓,
此时实在应该安抚接纳流亡的农民,
保全形胜,
保全形势利便。
按甲以观时变,
按甲以观时变,
拥众而归真主,
拥众而归真主,
此富贵可图也。
这样就富贵可图。
今足下居无尺土之地,
今足下居无尺土之地,
守无兼旬之粮,
守无兼旬之粮,
恣行残忍,
却恣行残忍,
所过攘兑攵,
所过之处抢夺骚扰,
窃为足下寒心矣”君廓曰“计将安出”君愕为陈井陉之险,
窃为足下寒心。”王君廓问“:有什么计谋?”王君愕认为控制井陉山的险要,
可先往据之。
可先行占据,
君廓从其言,
王君廓从其言,
乃屯井陉山。
就屯兵井陉山。
岁馀,
一年多,
会义师入定关中,
当义师入定关中的时候,
乃与君廓率所部万馀人来降,
他与王君廓率部万人来降,
拜大将军。
拜为大将军接连立战功,
频以战功封新兴县公,
被封为新兴县公,
累迁左武卫将军。
升迁左武卫将军。
从太宗征辽东,
王君愕从太宗征辽东,
兼领左屯营兵马。
兼领左屯营兵马,
与高丽战于驻跸山,
与高丽战于驻跸山,
君愕先锋陷阵,
王君愕冲锋陷阵,
力战而死。
力战而死。
太宗深痛悼之,
唐太宗深为痛悼,
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
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
赐东园秘器,
赐东园秘器,
陪葬昭陵。
陪葬昭陵。
及善年十四,
王及善十四岁时,
以父死王事,授朝散大夫,
因父死于王事而授朝散大夫,
袭爵邢国公。
袭爵邢国公。
高宗时,
高宗时,
累迁左奉裕率。
调任左奉裕率。
孝敬之居春宫,
孝敬皇帝居春宫时,
因宴集命宫官掷倒,
因宴饮之乐命宫官倒行而舞,
次至及善,
轮到王及善,
辞曰“殿下自有乐官,
他拒绝说“:殿下自有乐官,
臣止当守职,
臣只应当守自己的本职,
此非臣任也。
这倒行而舞不是臣的任务。
臣将奉令,
臣如奉命,
恐非殿下羽翼之备”太子谢而遣之。
恐怕不属对殿下辅佐之事。”太子道歉而让他离开。
高宗闻而特加赏慰,
高宗听到此事而特加奖慰,
赐绢百匹。
赐绢百匹。不久,
寻除右千牛卫将军,
又授右千牛卫将军,
高宗谓曰“朕以卿忠谨,
高宗对他说:“朕因为你忠心谨慎,
故与卿三品要职。
所以授你三品要职。
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
他人非征召不能至朕所,
卿佩大横刀在朕侧,
卿佩大横刀在朕身边,
知此官贵否”俄以病免,
卿知此官贵否?”不久,因病免职,
寻起为卫尉卿。
没多久又起用任卫尉卿。
垂拱中,
垂拱年中(687),
历司属卿。
王及善任司属卿。
时山东饑,
当时,山东饥荒,
及善为巡抚赈给使。
王及善任巡抚赈给使。不久,
寻拜春官尚书、秦州都督,
任春官尚书,秦州都督,
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又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以老病请乞致仕,
因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
加授光禄大夫。
准允并加授光禄大夫。
后契丹作乱,
后来,契丹作乱,
山东不安,
山东不安,
起授滑州刺史。
又起用他为滑州刺史。
则天谓曰“边贼反叛,
武则天对他说“:边贼反叛,
卿虽疾病,
卿虽有病,
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
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日行三十里,
缓步至彼,
慢慢地去上任,
与朕卧理此州,
帮朕卧理此州,
以断河路也”因问朝廷得失,
来阻断黄河通路。”趁此时武则天又询问朝廷得失,
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
王及善详细陈述了治乱之宜十余条,
则天曰“彼末事也,
武则天说:“彼末事,
此为本也,
此本事,
卿不可行”乃留拜内史。
卿不可行。”于是留在朝廷任内史。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常以飞祸陷良善,
当时御史中丞来俊臣经常以飞祸陷害忠良,
自侯王将相被其罗织受戮者不可胜计。
王侯将相被他诬陷处斩的就不可胜计。
后俊臣坐事系狱,
后来,来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狱,
有司断以极刑,
有司判为极刑,
则天欲赦之。
武则天想赦免他。
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
王及善奏道“:来俊臣凶狡不轨,
所信任者皆屠贩小人,
他所信任的都是屠夫商贩之类的小人,
所诛戮者多名德君子。
他所诛杀的大多是名德君子。
臣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
臣认为如果不除掉首恶,
恐摇动朝廷,
恐动摇朝廷,
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祸从此始。”武则天接纳了他的意见。不久,
俄而则天将追庐陵王立为太子,
武则天将要立庐陵王为太子,
及善赞成其计。
王及善赞成其计。
及太子立,
等到立了太子,
又请太子外朝以慰人心,
又请太子外朝来抚慰人心,
则天从之。
武则天听从这意见。
及善虽无学术,
王及善虽无学术,
在官每以清正见知,
在职总是以清正见知,
临事难夺,
临事坚定,
有大臣之节。
有大臣之节。
时张易之兄弟恃宠,
当时,张易之兄弟恃宠,
每内宴,
每次内宴,
皆无人臣之礼。
都无人臣之礼。
及善数奏抑之,
王及善多次上奏要制止这种无人臣之礼的行为,
则天不悦,
武则天不高兴,
谓及善曰“卿既高年,
对王及善说“:卿已年高,
不宜更侍游,
不适宜参与这类游乐,
但检校閤中可也”及善因病请假月馀,则天都不问之,及善叹曰“岂有中书令而天子得一日不见乎。
只检校阁中事就可以了。”
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
王及善上疏乞请还乡,
三上不许。
三次上疏均未得到允许。
圣历二年,
圣历二年(699),
拜文昌左相,
拜文昌左相,
旬日而薨,
不到十天就去世。
年八十二。
享年八十二岁。
废朝三日,
废朝三天哀悼,
赠益州大都督,
追赠益州大都督,
谥曰贞,
谥号为贞,
陪葬乾陵。
陪葬乾陵。
杜景俭传
杜景俭,
杜景俭,
冀州武邑人也。
冀州武邑人。
少举明经,
少年时应试中明经举,
累除殿中侍御史。
任殿中侍御史。
出为益州录事参军。
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
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
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
除书未到,
任职令未到,
即欲视事,
房嗣业就要视事,
又鞭笞僚吏,
又鞭打僚吏,
将以示威,
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风,,
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
杜景俭对他说“:公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
而州司未受命也。
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
何藉数日之禄,
为什么为了这数日之禄,
而不待九重之旨,
连九重之旨也等不得,
即欲视事,
就慌忙火急地视事,
不亦急耶”嗣业益怒。
这不太过于心急了吗?”房嗣业更加恼怒,
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
杜景俭又说:“公现在凭咫尺之制书,
真伪未知,
真伪未知,
即欲揽一州之权,
就想揽一州之权,
谁敢相保。
哪个能担保你真假呢?
扬州之祸,
扬州之祸,
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
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说完喝斥左右散去,
嗣业惭赧而止。
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
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
又有命令房嗣业任荆州司马,
竟不如志,
竟未如志。
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
益州的僚吏为这件事赞杜景俭说“:
与天通,
录事的心意与天通,
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渐渐知名。
入为司宾主簿,
后入朝任司宾主簿,
转司刑丞。
转调司刑丞。
天授中,
天授年中(691),
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
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案件,
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
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
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
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
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
武则天曾因秋季院内长出梨花一枝而问宰相“: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道“: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
故能秋木再花,
所以能够秋木再花,
虽周文德及行苇,
即使周文王德及行苇,
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
也不能超过。”杜景俭独说:“按《洪范五行传》:
阴阳不相夺伦,
‘阴阳不能混乱,
渎之即为灾。
违反了就会有灾。
又《春秋》云:
’《春秋》也讲‘:
冬无愆阳,
冬无过甚的阳气,
夏无伏阴,
夏无过甚的阴气,
春无凄风,
春天无凄风,
秋无苦雨。
秋天无苦雨。
今已秋矣,
’今已到了秋天,
草木黄落,
草木落,
而忽生此花,
但是忽然生出此花,
渎阴阳也。
混乱阴阳。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
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
有亏礼典。
是否有亏于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
兼之臣等虽列名宰臣,
助天理物,
本应依据天理来理顺万物,
理而不和,
却理而不能顺,
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
这是臣的罪过。”因此二拜而谢罪,
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武则天道:“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
延载初年(694),
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
杜景俭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
左迁溱州刺史。
降职调秦州刺史。
后累除司刑卿。
后又任司刑卿。
圣历二年,
圣历二年(699),
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又任内阁侍郎,行宰相职权。
时契丹入寇,
当时,契丹入侵,
河北诸州多陷贼中。
河北各州多攻陷。
及事定,
等到事已平定,
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河内王武懿宗将要判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
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
非其本心,
非出本心,
请悉原之。
请全部予以宽宥。
则天竟从景俭议。
武则天竟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
岁馀,
一年多,
转秋官尚书。
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
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
因漏泄机密,
出为并州长史。
贬到并州任长史。
道病卒,
在途中病逝,
赠相州刺史。
追赠相州刺史。
子澄,
颇以文藻著名,
官至巩县尉。
朱敬则传
朱敬则,
字少连,
毫州永城人也。
代以孝义称,
自周至唐,
三代旌表,
门标六阙,
州党美之。
敬则倜傥重节义,
早以辞学知名。
与三从兄同居,
财产无异。
又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特相友善。
咸亨中,
高宗闻而召见,
与语甚奇之,
将加擢用,
为中书舍人李敬玄所毁,
乃授洹水尉。
长寿中,
累除右补阙。
敬则以则天初临朝称制,
天下颇多流言异议,
至是既渐宁晏,
宜绝告密罗织之徒,
上疏曰: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
行申、商之法,
重刑名之家,
杜私门,
张公室,
弃无用之费,
损不急之官,
惜日爱功,
疾耕急战,
人繁国富,
乃屠诸侯。
此救弊之术也。
故曰:
刻薄可施于进趋,
变诈可陈于攻战。
兵犹火也,
不戢将自焚。
况锋镝已销,
石城又毁,
谅可易之以宽泰,
润之以淳和,
八风之乐以柔之,
三代之礼以导之。
秦既不然,
淫虐滋甚,
往而不返,
卒至土崩,
此不知变之祸也。
陆贾、叔孙通之事汉王也,
当荥阳、成皋之间,
粮馈已穷,
智勇俱困,
不敢开一说,
效一奇,
唯进豪猾之材,
荐贪暴之客。
及区宇适平,
干戈向戢,
金鼓之声未歇,
伤痍之痛尚闻,
二子顾眄,
绰有馀熊,
乃陈《诗》、《书》,
说《礼》、《乐》,
开王道,
谋帝图。
高皇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
安事《诗》、《书》乎”对曰“马上得之,
可马上理之乎”高皇默然。
于是陆贾著《新语》,
叔孙通定礼仪,
始知天子之尊,
此知变之善也。
向使高皇排二子而不用,
置《诗》、《书》而不顾,
重攻战之吏,
尊首级之材,
复道争功,
张良已知其变,
拔剑击柱,
吾属不得无谋。
即晷漏难逾,
何十二帝乎。
亡秦之续,
何二百年乎。
故曰:
仁义者,
圣人之蘧庐。
礼经者,
先王之陈迹。
然则祝祠向毕,
刍狗须投。
淳精已流,
糟粕可弃。
仁义尚舍,
况轻此者乎。
自文明草昧,
天地屯蒙,
三叔流言,
四凶构难。
不设钩距,
无以应天顺人。
不切刑名,
不可摧奸息暴。
故置神器,
开告端,
曲直之影必呈,
包藏之心尽露。
神道助直,
无罪不除。
人心保能,
无妖不戮。
以兹妙算,
穷造化之幽深。
用此神谋,
入天人之秘术。
故能计不下席,
听不出闱,
苍生晏然,
紫宸易主。
大哉伟哉,
无得而称也。
岂比造攻鸣条,
大战牧野,
血变草木,
头折不周,
可同年而语乎。
然而急趋无善迹,
促柱少和声,
拯溺不规行,
疗饑非鼎食。
即向时之妙策,
乃当今之刍狗也。
伏愿览秦、汉之得失,
考时事之合宜,
审糟粕之可遗,
觉蘧庐之须毁。
见机而作,
岂劳终日乎。
陛下必不可偃蹇太平,
徘徊中路。
伏愿改法制,
立章程,
下恬愉之辞,
流旷荡之泽,
去萋菲之牙角,
顿奸险之锋芒,
窒罗织之源,
扫朋党之迹,
使天下苍生坦然大悦,
岂不乐哉。
则天甚善之。
长安三年,
长安三年(703),
累迁正谏大夫,
朱敬则调任正谏大夫,
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代理宰相之职。
时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为张易之兄弟所诬构,
当时,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被张易之兄弟陷害,
将陷重辟,
将要受到重刑,
诸宰相无敢言者,
宰相们不敢直言,
敬则独抗疏申理曰“元忠、张说素称忠正,
只有朱敬则抗疏申理说“:元忠、张说一向忠正,
而所坐无名。
加在他们头上的罪无根据。
若令得罪,
如果这样处以重刑,
岂不失天下之望也”乃得减死。
岂不失天下之望?”这样二人得免死刑。
四年,
四年,
以老疾请罢知政事,
他以年老多病辞宰相职务,
许之,
批准了,
累转冬官侍郎,
又调任冬官侍郎,
仍依旧兼修国史。
依旧兼修国史。
张易之、昌宗尝命画工图写武三思及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监王绍宗等十八人形像,
张易之、张昌宗曾经命画工画武三思和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监王绍宗等十八人肖像,
号为《高士图》,
号称为高士图,
每引敬则预其事,
他们每拉朱敬则参与,
固辞不就,
朱都固辞不就。
其高洁守正如此。
高洁守正达到如此境界。
神龙元年,
神龙元年(705),
出为郑州刺史,
朱敬则调出朝廷到郑州任刺史。
寻以老致仕。
不久告老还乡。
二年,
第二年,
侍御史冉祖雍素与敬则不协,
因侍御史冉祖雍一向与朱敬则不和,
乃诬奏云与王同皎亲善,
便诬告说他与王同皎亲善,
贬授庐州刺史。
贬为卢州刺史。
经数月,
经数月,
洎代到,
等继任者到来,他便还乡。
还乡里,
还乡时,
无淮南一物,
身边无淮南一物,
唯有所乘马一匹,
只有乘马一匹,
诸子侄步从而归。
他的子侄都步行跟随归乡。
敬则重然诺,
朱敬则重然诺,
善与人交,
善与人交,
每拯人急难,
每救人急难,
不求其报。
不求其报答。
又尝与三从兄同居四十馀年,
他与他的堂兄弟同居四十多年,
财产无异。
财产不分彼此。
雅有知人之鉴,
他很能识才知人,
凡在品论者,
凡是他品评的人,
后皆如其言。
后来都如他所评论的。
景龙三年五月,卒于家,年七十五。
景云三年(712)五月,
敬则尝采魏、晋已来君臣成败之事,
在家中去世,
著《十代兴亡论》。又以前代文士论废五等者,以秦为失,
享年七十五岁。
事未折衷,乃著《五等论》曰:
昔秦废五等,
崔实、仲长统、王朗、曹冏等皆以为秦之失,
予窃异之,
试通其志云。
盖明王之理天下也,
先之以博爱,
本之以仁义,
张四维,
尊五美,
悬礼乐于庭宇,
置轨范于中衢。
然后决玄波使横流,
扬薰风以高扇,
流恺悌之甘泽,
浸旷荡之膏腴,
正理革其淫邪,
淳风柔其骨髓。
使天下之人,
心醉而神足。
其于忠义也,
立则见其参于前。
其于进趋也,
若章程之在目。
礼经所及,
等日月之难逾。
声教所行,
虽风雨之不辍。
圣人知俗之渐化也,
王道之已行也,
于是体国经野,
庸功勋亲。
分山裂河,
设磐石之固,
内守外御,
有维城之基。
连络遍于域中,
胶葛尽于封内。
虽道昏时丧,
泽竭政塞,
郑伯逐王,
申侯弑主,
鲁不供物,
宋不成周,
吴徵伯牢,
楚问九鼎,
小白之一匡天下,
重耳之一战诸侯,
无君之迹显然,
篡夺之谋中寝者,
直以周礼尚存,
简书不陨。
故曰“不敢失坠,
天威在颜”
自春秋之后,
礼义渐颓,
风俗尘昏,
愧耻心尽,
疾走先得者为上,
夺攘投会者为能。
加以八世专齐,
三家分晋,
子贡之乱五国,
苏秦之斗七雄,
苛刻繁兴,
经籍道息,
莫不长诈术,
贵攻战,
万姓皆戴爪牙,
无人不属觜距。
所以商鞅欺故友,
李斯囚旧交,
孙膑丧足于庞涓,
张仪得志于陈轸。
一旅之众,
便欲称王。
再战之雄,
争来奉帝。
先王会盟之礼,
昔时樽俎之容,
三代玄风,
扫地至尽。
况始皇削平区宇,
殊非至公,
李斯之作股肱,
罕循大道,
人无见德,
唯虐是闻。
当此时也,
主猜于上,
人骇于下,
父不能保之于子,
君不能得之于臣。
欲使始皇分土奸雄,
建侯薄俗,
若喻晋、郑之可依,
便借贼兵而资盗粮,
寄龙鱼而助风雨,
不可行也。
是以秦鉴周德之绵深,
惧己图之不远,
罢侯置守,
高下在心,
天下制在一人,
百姓不闻二主。
直是不得行其世封,
非薄功臣而贱骨肉也。
高皇帝揭日月之明,
怀天地之量,
算财不足以分赏,
论地不足以受封。
邑皆百城,
土有千里,
人殷国富,
地广兵强。
五十年间,
七国同反,
贾谊忧失其国,
晁错请削其地。
若言由大而反也,
不若召陵之师、践土之众也。
若言有材而起也,
刘濞非王霸之材,
田禄无先、管之略也。
是齐、晋以逆礼为惭,
吴、楚以犯上非愧,
衅由教起,
其所由来远矣。
自此之后,
杂霸又衰,
中兴不能改物创图,
黄初不能深谋远虑。
缅观汉、魏之际,
寻其经纬之初,
未有积德重光,
泽及万物。
观其教,
偷薄于秦风。
察其人,
豺狼于汉日。
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
天下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
触目皆是。
欲以此时开四赐之祚,
垂万代之封,
必有通车三川以窥周室,
介马汾、湿而逐翼侯。
而王司徒屡请于当时,
曹元首又勤于宗室,
皆不知时也。
当时贤者是之。
敬则知政事时,
朱敬则任宰相时,
每以用人为先。
每以用人为先。
桂州蛮叛,
桂州蛮叛,
荐裴怀古。
他荐裴怀古;
凤阁舍人缺,
凤阁舍人缺,
荐魏知古。
他荐魏知古;
右史缺,
右史缺,
荐张思敬。
他荐张思敬,
则天以为知人。
武则天认为他知人识才。
睿宗即位,
睿宗即位,
尝谓侍臣曰“神龙已来,
曾对侍臣说:“神龙年以来,
李多祚、王同皎并复旧官,
李多祚、王同皎恢复原官,
韦月将、燕钦融咸有褒赠,
韦月将、燕钦融都有褒赠,
不知更有何人,
不晓得现在还有什么人还含有冤曲的。”
尚抱冤抑”吏部尚书刘幽求对曰“故郑州刺史朱敬则,
吏部尚书高幽求回答说“:原郑州刺史朱敬则,
往在则天朝任正谏大夫、知政事,
过去在武则天时任正谏大夫,主持政事,
忠贞义烈,
忠贞义烈,
为天下所推。
为天下人所推崇。
神龙时,
神龙年时,
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构,
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陷,
左授庐州刺史。
贬授卢州刺史。
长安年中,
长安年中,
尝谓臣云:
他曾对我说:
相王必膺期受命,
‘相王一定会承运受命,
当须尽节事之。
我们应当尽节侍奉。
及韦氏篡逆干纪,
’到韦庶人篡权干扰朝政,
臣遂见危赴难,
臣于是见危赴难,
翼戴兴历,
希望有今天的振兴,
虽则天诱其事,
虽然是武则天造成,
亦是敬则先启之心。
也与朱敬则先开启我的思想分不开。
今陛下龙兴宝位,
现在陛下龙兴宝位,
凶党就戮,
凶党就戮,
敬则尚衔冤泉壤,
但朱敬则还含冤九泉。
未蒙昭雪。
未蒙昭雪。”
况复事符先觉,诚即可嘉”睿宗然之,
睿宗同意刘幽求的话,
赠敬则秘书监,
追赠朱敬则秘书监,
谥曰元。
谥号为元。
杨再思传
杨再思,
杨再思,
郑州原武人也。
郑州原武人,
少举明经,
少年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
授玄武尉。
授玄武县尉。
充使诣京师,
他被派遣到京师出差,
止于客舍。
住在客舍。
会盗窃其囊装,
小偷偷窃他的包袱,
再思邂逅遇之,
刚好被杨再思碰见,
盗者伏罪,
小偷当面认罪,
再思谓曰“足下当苦贫匮,
杨再思对他说:“足下肯定是贫困之极,
至此无行。
才有此行。
速去勿作声,
你快点离开不要做声,
恐为他人所擒。
小心被他人捉住。
幸留公文,
留下公文,
馀财尽以相遗”盗者斋去,
余财全部送给你。”小偷打发走后,
再思初不言其事,
他也不讲这件事,
假贷以归。
借钱返回。
累迁天官员外郎,
后升任天官员外郎,
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先后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延载初,
延载初年(694),
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任鸾台侍郎,代理宰相。
证圣初,
证圣初年(695),
转凤阁侍郎,
调任凤阁侍郎,
依前同平章事,
依旧代理宰相,
兼太子右庶子。
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
寻迁内史,
迁任内史,
自弘农县男累封至郑国公。
从弘农县男晋封至郑国公。
再思自历事三主,
杨再思在朝廷任职经历了三主,
知政十馀年,
管理政事十余年,
未尝有所荐达。
从来没有推举人助人发展的事。
为人巧佞邪媚,
他为人巧佞邪媚,
能得人主微旨,
能体会主上的细微心意,
主意所不欲,
皇上心中不想的,
必因而毁之,
他一定抨击毁坏,
主意所欲,
皇上心中所希望的,
必因而誉之。
他一定称扬赞誉。
然恭慎畏忌,
但是他待人恭、处事慎,
未尝忤物。
谨小慎微从未违忤他人。
或谓再思曰“公名高位重,
有人问杨再思“:您名高位重,
何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艰难,
为什么卑躬曲膝如此呢?”再思答道“:世路艰难,
直者受祸。
直者受祸。
苟不如此,
如果我不这样,
何以全其身哉”长安末,
何以全其身?”长安末年(704),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
昌宗已被法司拘留受审,
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
司刑少卿判决解除昌宗的职务。
昌宗俄又抗表称冤,
昌宗不久又上表申冤,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
武则天本意想申理宗昌的案件,
廷问宰臣曰“昌宗于国有功否”再思对曰“昌宗往因合练神丹,
在大廷之上问宰相道“:昌宗对国家有功没有?”杨再思回答道:“昌宗过去因合炼神丹,
圣躬服之有效,
陛下服用很有效,
此实莫大之功”则天甚悦,
这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了的功劳。”武则天听了很合心意,
昌宗竟以复职。
恢复了昌宗的官职。
时人贵彦范而贱再思也。
世人看重桓彦范,看贱杨再思。
时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刺之,
当时左补阙戴令言做两脚野狐赋来讥讽他。
再思闻之甚怒,
他知道了很是恼火,
出令言为长社令,
贬戴令言到长社去做县令,
朝士尤加嗤笑。
朝中官员更加嗤笑他。
再思为御史大夫时,
杨再思做御史大夫时,
张易之兄司礼少卿同休尝奏请公卿大臣宴于司礼寺,
张易之之兄司礼少卿张同休曾上奏请公卿大夫到司礼寺参加宴会,
预其会者皆尽醉极欢。
参加的人皆尽醉极欢。
同休戏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
张同休戏弄杨再思说“:杨内史面似高丽人。”杨再思欣然,
请剪纸自贴于巾,
并剪纸贴在巾上,
却披紫袍,
披着紫袍,
为高丽舞,
跳起高丽舞来,
萦头舒手,
摇头摆手,
举动合节,
举动合着节拍,
满座嗤笑。
满座嗤笑。还有一次,
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
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以姿貌讨得武则天的宠爱,
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
杨再思又奉承说:“别人说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
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
我看是莲花似六郎,
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哪里是六郎似莲花!”他倾巧取媚达到如此的地步。
长安四年,
长安四年(704),
以本官检校京兆府长史,
杨再思以他原有官职又检校京兆府长史,
又迁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又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中宗即位,
中宗即位,
拜户部尚书,
拜户部尚书,
兼中书令,
兼中书令,
转侍中,
后转任侍中,
以宫僚封郑国公,
以太子属官封郑国公,
赐实封三百户。
赐实封三百户。
又为册顺天皇后使,
又册令顺天皇后使,
赐物五百段,鞍马称是。
赐五色绸缎五百段。
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
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
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
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旨审理此案。
竟不能发明其枉,
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之冤屈,
致同皎至死,
致使王同皎处死。
众冤之。
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
再思俄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
杨再思不久又任中书令、堆积吏部尚书。
景龙三年,
景龙三年(709),
迁尚书右仆射,
迁任尚书左仆射,
加光禄大夫。
加光禄大夫。
其年薨,
就在同一年,杨再思去世。
赠特进、并州大都督,
赠特进之职和并州大都督,
陪葬乾陵,谥曰恭。子植、植子献,
陪葬乾陵,
并为司勋员外郎。再思弟季昭为考功郎中,温玉为户部侍郎。
谥号恭。
李怀远家族传
李怀远,
李怀远,
邢州柏仁人也。
邢州柏仁人。
早孤贫好学,
幼年就成了孤儿,虽贫穷,但好学不倦,
善属文。
善做文。
有宗人欲以高荫相假者,
有同族人想要他附于有地位的人家,以求发展,
怀远竟拒之,
李怀远竟拒绝,
退而叹曰“因人之势,
随后叹道“:凭靠他人势力,
高士不为。
高士不为;
假荫求官,
借庇护求官,
岂吾本志”未几,
怎么能是我的志向呢?”没过多久,
应四科举擢第,
他应四科考试中举,
累除司礼少卿。
任司礼少卿,
出为邢州刺史,
后外调任邢州刺史,
以其本乡,
因为是他的家乡,
固辞不就,
所以坚决辞谢不就,
改授冀州刺史。
又改授冀州刺史。不久,
俄历扬、益等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
又曾先后任扬州、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又授同州刺史。
后又任同州刺史。
在职以清简称。
李怀远在任期间以清廉简朴受到世人称扬。
入为太子左庶子,
后入宫任太子左庶子,
兼太子宾客,
兼太子宾客,
历迁右散骑常侍、春官侍郎。
后迁任右散骑常侍、春官侍郎。
大足年,
大足年间(701),
迁鸾台侍郎,
升任鸾台侍郎,
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代理宰相职务。
岁馀,
一年多,
加银青光禄大夫,
加银青光禄大夫之荣誉职,
拜秋官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拜任秋官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赐爵平乡县男。
赐爵平乡县男。
长安四年,
长安四年(704),
以老辞职,
年老辞职,
听解秋官尚书,
免去秋官尚书,
正除太子左庶子,
任太子左庶子,
寻授太子宾客。
不久又授太子宾客职务。
神龙初,
神龙初年(705),
除左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他任左散骑常侍、兵部尚书、代宰相,
加金紫光禄大夫,
加金紫光禄大夫,
进封赵郡公,
晋封赵郡公,
特赐实封三百户。
赐实封三百户。
俄以疾请致仕,
不久,
许之。
因病请求告老回乡,
中宗将幸京师,
中宗将到京师,
又令以本官知东都留守。
又令他以原来的官职任东都留守。
怀远虽久居荣位,
李怀远虽然久居高位,
而弥尚简率,
但仍然崇尚简朴率直,
园林宅室,
他的园林住宅,
无所改作。
没有改建。
常乘款段马,
他常常骑着一匹行走缓慢的马,
左仆射豆卢钦望谓曰“公荣贵如此,
左仆射豆卢钦望对他说:“公荣贵如此,
何不买骏马乘之”答曰“此马幸免惊蹶,
何不买骏马乘坐?”他答道:“这匹马稳,可以免去惊蹶,
无假别求”闻者莫不叹美。
不想另外再买。”闻者没有谁不感叹赞美他的朴素的。
神龙二年八月卒,
神龙二年八月(706),李怀远去世。
中宗特赐锦被以充敛,
中宗特别赐给他锦被来充当安葬用,
辍朝一日,
并且停一日上朝,
亲为文以祭之,
还亲自写吊文来祭奠,
赠侍中,
赠侍中,
谥曰成。子景伯。
谥号为成。
景伯,
李怀远有子李景伯,
景龙中为给事中,
在景龙中任给事中,
又迁谏议大夫。
又迁任谏议大夫。
中宗尝宴侍臣及朝集使,
中宗曾宴请侍臣和朝集使,
酒酣,
酒正浓时,
令各为《回波辞》。
令每个人做《回波辞》。
众皆为诌佞之辞,
大家多写的阿谀逢迎之辞,
及自要荣位。
和自己要求得好职位。
次至景伯,
轮到李景伯,他道:
曰“回波尔时酒卮,
“回波尔时酒卮,
微臣职在箴规。
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
侍宴既三爵,
喧哗窃恐非仪”中宗不悦,
喧窃恐非议。”中宗很不高兴,
中书令萧至忠称之曰“此真谏官也”景云中,
中书令萧至忠称赞他说:“这才是真正的谏官。”景云中,
累迁右散骑常侍,
迁任右散骑常侍,
寻以老疾致仕。
不久以年老多病退休。
开元中卒。
开元年中,去世。
子彭年。
有子李彭年。
彭年有吏才,
李彭年有吏才,
工于剖析,
工于剖析事理,
当时称之。
为世人称赞。
开元中,历考功员外郎、知举,
开元年中曾任考功员外郎,知举,
又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
后又迁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
天宝初,
天宝初年(742),
又为吏部侍郎,
又任吏部侍郎,
与右相李林甫善。
他与右相李林甫相好。
慕山东著姓为婚姻,引就清列,
李彭年慕与山东名门大姓结亲,
以大其门。
提高名望。
典铨管七年,
主管铨选举官事务七年,
后以赃污为御史中丞宋浑所劾,长流领南临贺郡。
后因贪污被御史中丞宋浑弹劾长期流放岭南临贺郡。
累月,
过了几个月,
浑及第恕又以赃下狱,
宋浑和他的弟弟宋恕也因贪污下狱,
诏浑流岭南高要郡,
后宋浑流放岭南高要郡,
恕流南康郡。
宋恕流放南康郡,
天宝十二载,
天宝十二年(753),
起彭年为济阴太守,
起用李彭年任济阳太守,
又迁冯翊太守,
又迁任冯翊太守,
入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
后入朝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
十五载,
十五年,
玄宗幸蜀,
玄宗到四川,
贼陷西京。
西京被攻陷,
彭年没于贼,
李彭年被俘,
胁授伪官,
胁迫授了伪官职,
忧愤忽忽不得志,
他忧愤忽忽不得志,
与韦斌相次而卒。
与韦斌差不多的时间先后去世。
及克复两京,
到收复两京,
优制赠彭年为礼部尚书。
追赠李彭年为礼部尚书。
豆卢钦望及附传
豆卢钦望,
豆卢钦望,
京兆万年人也。
是京兆万年人。
曾祖通,隋相州刺史、南陈郡公。
曾祖父豆卢通是隋相州刺史,封为南陈郡公。
祖宽,
祖父豆卢宽,
即隋文帝之甥也。
是隋文帝的外甥。
大业末,
隋大业末年(629),
为梁泉令。
任梁泉令。
及高祖定关中,
到唐高祖平定关中,
宽与郡守萧瑀率豪右赴京师,
豆卢宽与郡守萧王禹率领豪绅大族奔赴京师,
由是累授殿中监,
由此他被任命为殿中监,
仍诏其子怀让尚万春公主。
并招其子豆卢怀让为尚春公主的驸马。
高祖以宽曾祖苌魏太和中例称单姓,
唐高祖以豆卢宽的曾祖父豆卢苌魏在太和年中(北魏,500)例称单姓,
至是改宽为卢氏。
从此改为卢氏。
贞观中,
贞观年间,
历迁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
历任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
封芮国公。
封芮国公。
永徽元年卒,
永徽元年(650)去世。
赠特进、并州都督,
赠特进荣誉职、并州都督,
陪葬昭陵,
陪葬昭陵,
谥曰定。
谥号定。
又复其姓为豆卢氏。
又恢复原姓豆卢。
父仁业,
豆卢钦望的父亲豆卢仁业,
高宗时为左卫将军。
唐高宗时为左卫将军。
钦望,
豆卢钦望,
则天时累迁司宾卿。
在武则天时累任司宾卿。
长寿二年,
长寿二年(693),
代宗秦客为内史。
代宗楚客任内史。
时李昭德亦为内史,
当时李昭德也是内史,
执权用事,
专权用事,
钦望与同时宰相韦巨源、陆元方、苏味道、杜景俭等并委曲从之。
豆卢钦望与宰相韦巨源、陆元方、苏味道、杜景俭等都委曲顺从。
证圣元年,
证圣元年(695),
昭德坐事,左迁涪陵尉,
李昭德犯错贬职任涪陵尉,
则天以钦望等不能执正,
武则天因豆卢钦望等人不能坚守正道,
又为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钦望附会昭德,
再加上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奏说豆卢钦望附会李昭德,
罔上附下,
蒙上附下,
乃左迁钦望为赵州刺史,
于是贬他为赵州刺史,
韦巨源自右丞为鄜州刺史,
韦巨源从右丞相降为..州刺史,
陆元方自秋官侍郎为绥州刺史,
陆元方从秋官侍郎降为绥州刺史,
苏味道自凤阁侍郎为集州刺史。
苏味道从凤阁侍郎降为集州刺史。
其年,
那年,
钦望入为司礼卿,
豆卢钦望又入朝为司礼卿,
迁秋官尚书,
升任秋官尚书,
封芮国公。
封芮国公。
出为河北道宣劳使。
后出京任河北道宣劳使。不久,
俄而庐陵王复为皇太子,
庐陵王又恢复皇太子,
以钦望为皇太子宫尹。
任豆卢钦望为皇太子宫尹。
圣历二年,
圣历二年(699),
拜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授太子宾客,停知政事。
他任命为文昌右相,
中宗即位,
代宰相职务,
以钦望宫僚旧臣,
不久又授太子宾客,
拜尚书左仆射、知军国重事,兼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兼中书令、知兵部事、监修国史。
免去宰相职务。
钦望作相两朝,
前后十馀年,
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父子皆专权骄纵,
图为逆乱。
钦望独谨其身,
不能有所匡正,
以此获讥于代。
神龙二年,
拜开府仪。
景龙三年五月,
表请气骸,
不许。
十一月卒,
年八十馀。
赠司空、并州大都督,
谥曰元,
赐东园秘器,
陪葬乾陵。
则天时,
宰相又有张光辅、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等,
并有名绩。
张光辅者,
京兆人也。
少明辩,
有吏干。
累迁司农少卿、文昌右丞。
以讨平越王贞之功,
拜凤阁侍郎、知政事。
永昌元年,
迁纳言。
旬日,
又拜内史。
皆有名。
其年,
洛州司马房嗣业、洛阳令张嗣明坐与徐敬业弟敬真阴相交结。
敬真自流所绣州逃归,
将北投突厥,
引虏入寇。
途经洛下,
嗣业、嗣明二人给其衣粮而遣之。
行至定州,
为人所觉。
嗣业于狱中自缢死。
嗣明与敬真多引海内相识,
冀缓其死。
嗣明称光辅征豫州日,
私说图识天文,
阴怀两端,
顾望以观成败。
光辅由是被诛,
家口籍没。
史务滋者,
宣州溧阳人。
累至内史。
天授中,
雅州刺史刘行实及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感,
并兄子左鹰扬将军虔通,
并为侍御史来子珣诬以谋反诛。
又于盱眙毁其父左监门大将军伯英棺柩。
初,
务滋素与行感周密,
意俗寝其反状。
则天怒,
令俊臣鞫之,
务滋恐被陷刑,
乃自杀。
崔元综者,
郑州新郑人也。
祖君肃,
武德中黄门侍郎、鸿胪卿。
元综,
天授中累转秋官侍郎。
长寿元年,
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元综勤于政事,
每在中书,
必束带至晚,
未尝休偃。
好洁细行,
薰辛不历口者二十馀年。
虽外示谨厚,
而情深刻薄,
每受制鞫狱,
必披毛求疵,
陷于重辟。
以此故人多畏而鄙之。
明年,
犯罪配流振州,
朝野莫不称庆。
寻赦还,
复拜监察御史。
中宗时,
累迁尚书左丞、蒲州刺史,
以老疾致仕。
晚年好摄养导引之术,
年九十馀卒。
周允元者,
豫州人也。
弱冠举进士。
延戴初,
累转左肃政御史中丞,
俄除凤阁鸾台平章事。
尝与诸宰臣侍宴,
则天令各述书传中善言。
允元曰“耻其君不如尧、舜”武三思以为语有指斥,
纠而驳之。
则天曰“闻此言足以为诫,
岂特将为过耶”证圣元年卒,
赠贝州刺史。
则天为七言诗以伤之,
又自缮写,
时以为荣。
史官评论
史官曰:
王及善在孝敬东宫,
诚能奉职。
当俊臣下狱,
力谏除凶,
是忧滥及贤良,
而欲明彰羽翼,
兴复之志,
不谓无心。
杜景俭五刑有滥,
济活为心,
四气不和,
归罪在己,
则天谓曰“真宰相”然奈柔顺李昭德,
不无吐刚之过也。
朱敬则文学有称,
节行无愧,
谏诤果决,
推择精真,
苟非洞鉴古今,
深识王霸,
何由立其高论哉。
惜乎相不得时矣。
杨再思佞而取贵,
苟以全身,
掩不善而自欺,
谓无十目十手也。
李怀远名不苟于假荫,
贵不衒于故乡,
无改陋居,
常乘劣驷,
亦一时之善矣。
然匪躬之道,
未之闻也。
豆卢钦望、张光辅、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等,
或有片言,
非无小善,
登于大用,
可谓具臣。
赞曰:
及善奉职,
非无智力。
景俭当权,
不谓不贤。
雄文高节,
少连为绝。
守道安贫,
怀远当仁。
钦望之属,
片善何足。
谄媚再思,
只宜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