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志第十六 - 旧唐书

← 返回《旧唐书卷三十五·志第十五卷三十七·志第十七

卷三十六·志第十六

文白对照

本文系统阐述古代天文分野理论演变及历代灾异记录,涵盖星次配属、地理分野与天象占验,详载唐前至武宗时期重要天文事件。

天文分野总论

◎天文下
天文下 
 
天文之为十二次,
天文之为十二次, 
所以辨析天体,
所以辨析天体, 
纪纲辰象,
纪纲辰象, 
上以考七曜之宿度,
上以考七曜之宿度, 
下以配万方之分野,
下以配万方 之分野, 
仰观变谪,
仰观变谪, 
而验之于郡国也。
而验之于郡国也。 
《传》曰“岁在星纪,
《传》曰:“岁在星纪, 
而淫于玄枵”“姜氏、任氏,
而淫于玄枵。” “姜氏、任氏, 
实守其地”及七国交争,
实守其地。”及七国交争, 
善星者有甘德、石申,
善星者有甘德、石申, 
更配十二分野,
更配十二分野, 
故有周、秦、齐、楚、韩、赵、燕、魏、宋、卫、鲁、郑、吴、越等国。
故有周、秦、齐、楚、韩、赵、燕、魏、宋、卫、鲁、郑、吴、越等国。 
张衡、蔡邕,
张衡、蔡 邕, 
又以汉郡配焉。
又以汉郡配焉。 
自此因循,
自此因循, 
但守其旧文,
但守其旧文, 
无所变革。
无所变革。 
且悬象在上,
且悬象在上, 
终天不易,
终天不易, 
而郡国沿革,
而郡国沿革, 
名称屡迁,
名称屡迁, 
遂令后学难为凭准。
遂令后学难为凭准。 
贞观中,
贞观中, 
李淳风撰《法象志》,
李淳风撰《法象志》, 
始以唐之州县配焉。
始以 唐之州县配焉。 
至开元初,
至开元初, 
沙门一行又增损其书,
沙门一行又增损其书, 
更为详密。
更为详密。 
既事包今古,
既事包今古, 
与旧有异同,
与旧有 异同, 
颇裨后学,
颇裨后学, 
故录其文著于篇。
故录其文著于篇。 
并配武德以来交蚀浅深及注蚀不亏,
并配武德以来交蚀浅深及注蚀不亏, 
以纪日月之变云尔。
以纪日月 之变云尔。 
 
须女、虚、危,
须女、虚、危, 
玄枵之次。
玄枵之次。 
子初起女五度,
子初起女五度, 
二千三百七十四分,
二千三百七十四分, 
秒四少。
秒四少。 
中虚九度,
中虚 九度, 
终危十二度。
终危十二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济北郡东逾济水,
自济北郡东逾济水, 
涉平阴至于山茌,
涉平阴至于山茌, 
汉太山郡山茌县,
汉太山郡山茌 县, 
属齐州西南之界。
属齐州西南之界。 
东南及高密,
东南及高密, 
汉高密国,
汉高密国, 
今在密州北界。
今在密州北界。 
自此以上,
自此以上, 
玄枵之分。
玄枵之 分。 
东尽东莱之地,
东尽东莱之地, 
汉之东莱郡及胶东国,
汉之东莱郡及胶东国, 
今为莱州、登州也。
今为莱州、登州也。 
又得汉之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
又得汉之北海、千 乘、淄川、济南、齐郡, 
今为淄、青、齐等州,
今为淄、青、齐等州, 
及济州东界。
及济州东界。 
及平原、渤海,
及平原、渤海, 
尽九河故道之南,
尽九 河故道之南, 
滨于碣石。
滨于碣石。 
今为德州、棣州,
今为德州、棣州, 
沧州其北界。
沧州其北界。 
自九河故道之北,
自九河故道之北, 
属析木分也。
属析木 分也。 
 
营室、东壁,
营室、东壁, 
陬訾之次。
陬訾之次。 
亥初起危十三度,
亥初起危十三度, 
二千九百二十六分太。
二千九百二十六分太。 
中室十二度,
中室十二度, 
五百五十分,
五百五十分, 
秒二十一半。
秒二十一半。 
终奎一度。
终奎一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王屋、太行而东,
自王屋、太行而东, 
尽汉河内之地,
尽汉河内之地, 
今为怀州、洺、卫州之西境。
今为怀州、洺、卫州之西境。 
北负漳、邺,
北负漳、鄴, 
东及馆陶、聊城,
东及馆陶、聊城, 
汉地自黎阳、内黄及邺、魏、武安,
汉地自黎阳、内黄及 鄴、魏、武安, 
东至馆陶、元城,
东至馆陶、元城, 
皆属魏郡。
皆属魏郡; 
自顿邱、三城、武阳,
自顿邱、三城、武阳, 
东至聊城,
东至聊城, 
皆属东郡。
皆 属东郡。 
今为相、魏、卫州。
今为相、魏、卫州。 
东尽汉东郡之地,
东尽汉东郡之地, 
汉东郡、清河,
汉东郡、清河, 
西南至白马、濮阳,
西南至白马、濮阳, 
东至东河、须昌,
东至东河、须昌, 
滨济,
滨济, 
至于郓城。
至于郓城。 
今为滑州、濮州、郓州。
今为滑州、濮州、郓州。 
其须昌、济东之地,
其须昌、济东之地, 
属降娄,
属降娄, 
非豕韦也。
非豕韦也。 
 
奎、娄及胃,
奎、娄及胃, 
降娄之次。
降娄之次。 
戌初起奎二度,
戌初起奎二度, 
一千二百一十七分,
一千二百一十七分, 
秒十七少。
秒十七少。 
中娄一度,
中娄 一度, 
一千八百八十三。
一千八百八十三。 
终胃三度。
终胃三度。 
其分野:
其分野: 
南届钜野,
南届钜野, 
东达梁父,
东达梁父, 
以负东海。
以负东海。 
又东至于吕梁,
又 东至于吕梁, 
乃东南抵淮水,
乃东南抵淮水, 
而东尽于徐夷之地。
而东尽于徐夷之地。 
东为降娄之次。
东为降娄之次。 
得汉东平、鲁国。
得汉东平、鲁国。 
汉东平国在任城、平陆,
汉东平国在任城、平陆, 
今在兖州。
今在兗州。 
奎为大泽,
奎为大泽, 
在陬訾之下流,
在陬訾之下流, 
滨于淮、泗,
滨于淮、泗, 
东北负山,
东北 负山, 
为娄、胃之墟。
为娄、胃之墟。 
盖中国膏腴之地,
盖中国膏腴之地, 
百谷之所阜也。
百谷之所阜也。 
胃星得马牧之气,
胃星得马牧之气, 
与冀之北土同占。
与冀之 北土同占。 
 
昴、毕,
昴、毕, 
大梁之次。
大梁之次。 
毕酉初起胃四度,
毕酉初起胃四度, 
二千五百四十九分,
二千五百四十九分, 
秒八太。
秒八太。 
中昴六度,
中昴六度, 
一百七十四分半。
一百七十四分半。 
终毕九度。
终毕九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魏郡浊漳之北,
自魏郡浊漳之北, 
得汉之赵国、广平、钜鹿、常山,
得汉之赵国、广平、钜鹿、 常山, 
东及清河、信都,
东及清河、信都, 
北据中山、真定。
北据中山、真定。 
今为洺、赵、邢、恒、定、冀、贝、深八州。
今为洺、赵、邢、恆、定、冀、贝、深 八州。 
又分相、魏、博之北界,
又分相、魏、博之北界, 
与瀛州之西,
与瀛州之西, 
全赵之分。
全赵之分。 
又北尽汉代郡、雁门、云中、定襄之地,
又北尽汉代郡、雁门、云 中、定襄之地, 
与北方群狄之国,
与北方群狄之国, 
皆大梁分也。
皆大梁分也。 
 
觜觿、参伐,
觜觿、参伐, 
实沈之次也。
实沈之次也。 
申初起毕十度,
申初起毕十度, 
八百四十一分,
八百四十一分, 
十五太。
十五太。 
中参七度,
中参七度, 
一千五百二十六,
一千五百二十六, 
终井十一度。
终井十一度。 
其分野:
其分野: 
得汉河东郡,
得汉河东郡, 
今为蒲、绛、晋州,
今为蒲、绛、晋州, 
又得泽州及慈州界也。
又得泽 州及慈州界也。 
及上党、今为泽、潞、仪、沁也。
及上党、今为泽、潞、仪、沁也。 
太原,
太原, 
今为并、汾州。
今为并、汾州。 
尽西河之地。
尽西河之 地。 
今为隰州、石州、岚州,
今为隰州、石州、岚州, 
西涉河,
西涉河, 
得银州以北也。
得银州以北也。 
又西河戎狄之国,
又西河戎狄之国, 
皆实沈分也。
皆实沈分 也。 
今河东郡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
今河东郡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 
皆为实沈之次,
皆为实沈之次, 
东井之分也。
东井之分 也。 
参伐为戎索,
参伐为戎索, 
为武政,
为武政, 
故殷河东,
故殷河东, 
尽大夏之墟。
尽大夏之墟。 
上党次居下流,
上党次居下流, 
与赵、魏相接,
与赵、魏相接, 
为觜觿之分。
为觜觿之分。 
 
东井、舆鬼,
东井、舆鬼, 
鹑首之次也。
鹑首之次也。 
未初起井十二度,
未初起井十二度, 
二千一百七十二秒,
二千一百七十二秒, 
十五太。
十五太。 
中井二十七度,
中 井二十七度, 
二千八百二十八分,
二千八百二十八分, 
秒一半。
秒一半。 
终柳六度。
终柳六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汉之三辅及北地、上郡、安定,
自汉之三辅及北地、 上郡、安定, 
西自陇坻至河西,
西自陇坻至河西, 
西南尽巴、蜀、汉中之地,
西南尽巴、蜀、汉中之地, 
及西南夷犍为、越巂、益州郡,
及西南夷犍为、越巂、 益州郡, 
极南河之表,
极南河之表, 
东至牜羊柯,
东至柯, 
皆鹑首分也。
皆鹑首分也。 
鹑首之分,
鹑首之分, 
得《禹贡》雍、梁二州,
得《禹贡》雍、梁二州, 
其郡县易知,
其郡县易知, 
故不详载。
故不详载。 
狼星分野在江、河上源之西,
狼星分野在江、河上源之西, 
孤矢、犬、鸡,
孤矢、犬、鸡, 
皆徼外之象。
皆徼外之象。 
今之西羌、吐蕃、蕃浑,
今之西羌、吐蕃、蕃浑, 
及西南徼外夷,
及西南徼外夷, 
皆狼星之象。
皆狼星之象。 
 
柳、星、张,
柳、星、张, 
鹑火之次。
鹑火之次。 
午初起柳七度,
午初起柳七度, 
四百六十四,
四百六十四, 
秒七少。
秒七少。 
中七星七度,
中七星七度, 
一千一百三。
一千一百三。 
终张十四度。
终张十四度。 
其分野:
其分野: 
北自荥泽、荥阳,
北自荥泽、荥阳, 
并京、索,
并京、索, 
暨山南,
暨山南, 
得新郑、密县,
得新郑、 密县, 
至于方阳。
至于方阳。 
方阳之南得汉之颍川郡阳翟、崇高、郏城、襄城,
方阳之南得汉之颍川郡阳翟、崇高、郏城、襄城, 
南尽邺县。
南尽鄴县。 
今为邓、汝、唐、仙四州界。
今 为邓、汝、唐、仙四州界。 
又汉南阳郡,
又汉南阳郡, 
北自宛、叶,
北自宛、叶, 
南尽汉东申、随之地,
南尽汉东申、随之地, 
大抵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
大抵 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 
今之唐州、随州属鹑火,
今之唐州、随州属鹑火, 
申州属寿星。
申州属寿星。 
又自洛邑负河之南,
又自洛邑负河之南, 
西及函谷南纪,
西及函谷南纪, 
达武当汉水之阴,
达武当汉水之阴, 
尽弘农郡。
尽弘农郡。 
汉弘农卢氏、陕县,
汉弘农卢氏、陕县, 
今为虢、陕二州。
今为虢、陕二州。 
上洛、商洛为商州。
上洛、商洛为商州。 
丹水为均州。
丹水为均州。 
宜阳、沔池、新安、陆浑,
宜阳、沔池、新安、陆浑, 
今属洛州。
今属洛州。 
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申、邓,
古成周、 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申、邓, 
皆鹑火分也,
皆鹑火分也, 
及祝融氏之都。
及祝融氏之都。 
新郑为祝融氏之墟,
新郑为祝融氏之墟, 
属鹑火。
属鹑火。 
其东鄙则入寿星。
其东鄙则入寿星。 
旧说皆在函谷,
旧说皆在函谷, 
非也。
非也。 
柳、星、舆鬼之东,
柳、星、舆 鬼之东, 
又接汉源,
又接汉源, 
故殷商、洛之阳,
故殷商、洛之阳, 
接南河之上流。
接南河之上流。 
七星上系轩辕,
七星上系轩辕, 
得土行之正位,
得土行之正 位, 
中岳象也,
中岳象也, 
故为河南之分。
故为河南之分。 
张星直河南汉东,
张星直河南汉东, 
与鹑尾同占。
与鹑尾同占。 
 
翼、轸,
翼、轸, 
鹑尾之次。
鹑尾之次。 
巳初起张十五度,
巳初起张十五度, 
一千七百九十五,
一千七百九十五, 
秒二十二少。
秒二十二少。 
中翼十二度,
中翼十 二度, 
二千四百六十一,
二千四百六十一, 
秒八半。
秒八半。 
终轸九度。
终轸九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房陵、白帝而东,
自房陵、白帝而东, 
尽汉之南郡、南郡:
尽汉之 南郡、南郡: 
巫县,
巫县, 
今在夔州。
今在夔州。 
秭归在西,
秭归在西, 
夷陵在峡州。
夷陵在峡州。 
襄、夔、郢、申在襄、郢界,
襄、夔、郢、申在襄、郢 界, 
馀为荆州。
馀为荆州。 
江夏,
江夏, 
江夏:
江夏: 
竟陵今为复州,
竟陵今为复州, 
安、鄂、蕲、沔、黄五州,
安、鄂、蕲、沔、黄五州, 
皆汉江夏界。
皆汉江夏 界。 
东达庐江南郡。
东达庐江南郡。 
汉庐江之寻阳,
汉庐江之寻阳, 
今在江州,
今在江州, 
于山河之像,
于山河之像, 
宜属鹑尾也。
宜属鹑尾也。 
滨彭蠡之西,
滨彭蠡 之西, 
得汉长沙、武陵、桂阳、零陵郡。
得汉长沙、武陵、桂阳、零陵郡。 
零陵今为道州、永州。
零陵今为道州、永州。 
桂阳今为郴州。
桂阳今为郴州。 
大抵自沅、湘上流,
大 抵自沅、湘上流, 
西通黔安之左,
西通黔安之左, 
皆楚之分也。
皆楚之分也。 
又逾南纪,
又逾南纪, 
尽郁林、合浦之地。
尽郁林、合浦之地。 
郁林县今在贵州。
郁 林县今在贵州。 
定林县今在廉州。
定林县今在廉州。 
合浦县今为桂州。
合浦县今为桂州。 
今自富、昭、蒙、龚、绣、容、白、罕八州以西,
今自富、昭、蒙、龚、绣、容、 白、罕八州以西, 
皆属鹑尾之墟也。
皆属鹑尾之墟也。 
荆、楚、郧、鄀、罗、权、巴、夔与南方蛮貊,
荆、楚、郧、鄀、罗、权、巴、夔与南方蛮貊, 
殷河南之南。
殷河南之南。 
其中一星主长沙国,
其中一星主长沙国, 
逾岭徼而南,
逾岭徼而南, 
皆瓯东、青丘之分。
皆瓯东、青丘之分。 
今安南诸州,
今安南诸州, 
在云汉上源之东,
在云汉上源之东, 
宜属鹑火。
宜属鹑火。 
 
角、亢,
角、亢, 
寿星之次。
寿星之次。 
辰初起轸十度,
辰初起轸十度, 
八十七,
八十七, 
秒十四半。
秒十四半。 
中角八度,
中角八度, 
七百五十,
七百五十, 
秒三十。
秒三十。 
终氐一度。
终氐一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原武、管城,
自原武、管城, 
滨河、济之南,
滨河、济之南, 
东至封邱、陈留,
东至封邱、陈留, 
尽陈、蔡、汝南之地,
尽 陈、蔡、汝南之地, 
逾淮源至于弋阳。
逾淮源至于弋阳。 
汉陈留郡,
汉陈留郡, 
自封邱、陈留已东,
自封邱、陈留已东, 
皆入大火之分。
皆入大火之 分。 
汉汝南,
汉汝南, 
今为豫州。
今为豫州。 
西华、南顿、项城县今为陈州。
西华、南顿、项城县今为陈州。 
汝阴县今在颍州。
汝阴县今在颍州。 
弋阳县在光州。
弋阳县 在光州。 
西涉南阳郡,
西涉南阳郡, 
至于桐柏,
至于桐柏, 
又东北抵嵩之东阳。
又东北抵嵩之东阳。 
汉南阳郡舂陵、湖阳,
汉南阳郡舂陵、湖阳, 
蔡阳后分为舂陵郡,
蔡阳 后分为舂陵郡, 
后魏以为南荆州,
后魏以为南荆州, 
今有旧义阳郡,
今有旧义阳郡, 
在申国之东界,
在申国之东界, 
今为申州。
今为申州。 
按中国地络,
按中 国地络, 
在南北河之间,
在南北河之间, 
故申、随、光三州,
故申、随、光三州, 
皆属《禹贡》豫州之分,
皆属《禹贡》豫州之分, 
宜属鹑火、寿星。
宜属鹑火、 寿星。 
非南方负海之地。
非南方负海之地。 
古陈、蔡、随、许,
古陈、蔡、随、许, 
皆属寿星分也。
皆属寿星分也。 
氐星涉寿星之次,
氐星涉寿星之次, 
故其分野殷雒邑众山之东,
故 其分野殷雒邑众山之东, 
与亳土相接。
与亳土相接。 
 
氐、房、心,
氐、房、心, 
大火之次也。
大火之次也。 
卯初起氐二度,
卯初起氐二度, 
一千四百一十九分,
一千四百一十九分, 
秒五太。
秒五太。 
中房二度,
中房 二度, 
二千八百五分,
二千八百五分, 
秒一半。
秒一半。 
终尾六度。
终尾六度。 
其分野:
其分野: 
得汉之陈留县,
得汉之陈留县, 
自雍丘、襄邑、小黄而东,
自雍丘、襄邑、 小黄而东, 
循济阴,
循济阴, 
界于齐、鲁,
界于齐、鲁, 
右泗水,
右泗水, 
达于吕梁,
达于吕梁, 
乃东南抵淮,
乃东南抵淮, 
西南接太昊之墟,
西南接太昊之 墟, 
尽济阴、山阳、楚国、丰、沛之地。
尽济阴、山阳、楚国、丰、沛之地。 
济阴郡之定陶、冤句、乘氏,
济阴郡之定陶、冤句、乘氏, 
今在东郡。
今在东郡。 
大抵曹、宋、徐、亳及郓州西界,
大抵曹、宋、徐、亳及郓州西界, 
皆属大火分。
皆属大火分。 
自商、亳以负北河,
自商、亳以负北河, 
阳气之所升也,
阳气之所升也, 
为心分。
为心分。 
自丰、沛以负南河,
自丰、沛以负南河, 
阳气之所布也,
阳气之所布也, 
为房分。
为房分。 
故其下流皆与尾星同占,
故其下流皆与尾星同占, 
西接陈、郑,
西 接陈、郑, 
为氐星之分。
为氐星之分。 
 
尾、箕,
尾、箕, 
析木之次也。
析木之次也。 
寅初起尾七度,
寅初起尾七度, 
二千七百五十分,
二千七百五十分, 
秒二十一少。
秒二十一少。 
中箕星五度,
中箕星 五度, 
三百七十分,
三百七十分, 
秒六十七。
秒六十七。 
终斗八度。
终斗八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渤海九河之北,
自渤海九河之北, 
尽河间、涿郡、广阳国,
尽河间、涿 郡、广阳国, 
汉渤海郡浮阳,
汉渤海郡浮阳, 
今为清池县,
今为清池县, 
属沧州。
属沧州。 
涿郡之饶阳,
涿郡之饶阳, 
今属瀛州。
今属瀛州。 
涿县、良乡与广阳国蓟县,
涿县、 良乡与广阳国蓟县, 
今在幽州。
今在幽州。 
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乐浪、玄菟,
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乐浪、玄菟, 
渔阳在幽州。
渔阳 在幽州。 
右北平在白狼无终县,
右北平在白狼无终县, 
隋代为渔阳郡,
隋代为渔阳郡, 
古孤竹国,
古孤竹国, 
后置北平郡,
后置北平郡, 
今为平州。
今为平州。 
辽东在无虑县,
辽东在无虑县, 
即《周礼》医无闾山。
即《周礼》医无闾山。 
乐浪在朝鲜县,
乐浪在朝鲜县, 
玄菟在高句骊县,
玄菟在高句骊县, 
今皆在东夷也。
今皆在东 夷也。 
古之北燕、孤竹、无终及东方九夷之国,
古之北燕、孤竹、无终及东方九夷之国, 
皆析木之分也,
皆析木之分也, 
尾得云汉之末流,
尾得云汉之末流, 
北纪之所穷也。
北纪之所穷也。 
箕与南斗相近,
箕与南斗相近, 
故其分野在吴、越之东。
故其分野在吴、越之东。 
 
南斗、牵牛,
南斗、牵牛, 
星纪之次也。
星纪之次也。 
丑初起斗九度,
丑初起斗九度, 
一千四十二十分,
一千四十二十分, 
秒二太。
秒二太。 
中斗二十四度,
中斗二 十四度, 
一千一百分,
一千一百分, 
秒八半。
秒八半。 
终女四度。
终女四度。 
其分野:
其分野: 
自庐江、九江,
自庐江、九江, 
负淮水之南,
负淮水之南, 
尽临淮、广陵,
尽临淮、广陵, 
至于东海,
至于东海, 
庐、寿、和、濠、扬,
庐、寿、和、濠、扬, 
皆属星纪也。
皆属星纪也。 
又逾南河,
又逾南河, 
得汉丹阳、会稽、豫章郡,
得汉丹 阳、会稽、豫章郡, 
西滨彭蠡,
西滨彭蠡, 
南涉越州,
南涉越州, 
尽苍梧、南海。
尽苍梧、南海。 
又逾岭表,
又逾岭表, 
自韶、广、封、梧、藤、罗、雷州,
自韶、广、 封、梧、藤、罗、雷州, 
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
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 
其西皆属鹑尾之次。
其西皆属鹑尾之次。 
古吴、越及东南百越之国,
古吴、越 及东南百越之国, 
皆星纪分也。
皆星纪分也。 
南斗在云汉之下流,
南斗在云汉之下流, 
当淮、海之间,
当淮、海之间, 
为吴分。
为吴分。 
牵牛去南河浸远,
牵牛 去南河浸远, 
故其分野自豫章东达会稽,
故其分野自豫章东达会稽, 
南逾岭徼,
南逾岭徼, 
为越分。
为越分。 
岛夷蛮貊之人,
岛夷蛮貊之人, 
声教之所不洎,
声教 之所不洎, 
皆系于狗国。
皆系于狗国。 
李淳风刊定《隋志》,
李淳风刊定《隋志》, 
郡国颇为详悉,
郡国颇为详悉, 
所注郡邑多依用。
所注郡邑多依用。 
其后州县又隶管属不同,
其后州县又隶管属不同, 
但据山河以分耳。
但据山河以分耳。 
 

天文灾异编年

灾异
灾异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 
四年八月丙戌朔,
四年八月丙戌朔, 
六年十二月壬寅朔,
六年十二月壬寅朔, 
九年十月丙辰朔。
九年十月丙辰朔。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 
九月庚戌朔,
九月庚戌朔, 
二年三月戊申朔,
二年三月戊申朔, 
三年八月己巳朔,
三年八月己巳朔, 
四年闰正月丁卯朔,
四年闰 正月丁卯朔, 
六年正月乙卯朔,
六年正月乙卯朔, 
九年闰四月丙寅朔,
九年闰四月丙寅朔, 
十一年三月丙戌朔,
十一年三月丙戌朔, 
十二年闰二月庚辰朔,
十二年闰 二月庚辰朔, 
十三年八月辛未朔,
十三年八月辛未朔, 
十七年六月己卯朔,
十七年六月己卯朔, 
十八年十月辛丑朔,
十八年十月辛丑朔, 
二十年闰三月癸巳朔,
二十年 闰三月癸巳朔, 
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
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 
高宗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
高宗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 
乾封二年八月己酉朔。
乾封二年八月己 酉朔。 
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
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 
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
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 
二年十一月甲午朔,
二年十一月甲午朔, 
三年十一月戊子朔。
三年十一 月戊子朔。 
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
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 
二年九月壬寅朔。
二年九月壬寅朔。 
调露二年四月乙巳朔,
调露二年四月乙巳朔, 
十一月壬寅朔。
十一月 壬寅朔。 
开耀元年十月丙寅朔。
开耀元年十月丙寅朔。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 
十一月庚申朔。
十一月庚申朔。 
则天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
则天垂拱二 年二月辛未朔, 
四年六月丁亥朔。
四年六月丁亥朔。 
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
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 
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
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 
长寿二年九月丁亥朔,
长 寿二年九月丁亥朔, 
三年九月壬午朔。
三年九月壬午朔。 
延载元年九月壬午朔。
延载元年九月壬午朔。 
证圣元年二月己酉朔。
证圣元年二月己酉朔。 
圣历三年五月乙酉朔。
圣历三年五月乙酉朔。 
久视元年五月己酉朔。
久视元年五月己酉朔。 
长安二年九月乙丑朔,
长安二年九月乙丑朔, 
三年三月壬戌朔,
三年三月壬戌 朔, 
九月庚寅朔。
九月庚寅朔。 
中宗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
中宗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 
景龙元年十二月乙丑朔。
景龙元年十二月乙丑朔。 
睿宗太极元年二月丁卯朔。
睿宗太极元 年二月丁卯朔。 
玄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
玄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 
开元三年七月庚辰朔,
开元三年七月庚辰朔, 
六年五月乙丑朔,
六年五月乙丑朔, 
九年五月乙巳朔,
九年五月乙巳朔, 
十二年闰十二月壬辰朔,
十二年闰十二月壬辰朔, 
十七年十月丙午朔,
十七年十月丙午朔, 
二十年二月癸酉朔,
二十年二月癸酉朔, 
八月辛未朔,
八月辛未朔, 
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
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 
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
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 
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
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 午朔, 
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
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 
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
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 
天宝元年七月癸卯朔,
天宝元年七月癸卯朔, 
五载五月壬子朔,
五载五 月壬子朔, 
十三载六月乙丑朔。
十三载六月乙丑朔。 
 
肃宗至德元载十月辛巳朔。
肃宗至德元载十月辛巳朔。 
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
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 
蚀既,
蚀既, 
大星皆见。
大星皆见。 
代宗大历三年三月乙巳朔,
代宗大历 三年三月乙巳朔, 
四年正月十五日甲午蚀。
四年正月十五日甲午蚀。 
十三年甲戌,
十三年甲戌, 
有司奏合蚀不蚀。
有司奏合蚀不蚀。 
十四年二月丙寅朔。
十四年 二月丙寅朔。 
德宗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
德宗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 
日蚀。
日蚀。 
有司奏,
有司奏, 
准礼请伐鼓于社,
准礼请伐鼓于社, 
不许。
不许。 
太常卿董晋谏曰“伐鼓所以责群阴,
太常卿董晋谏曰:“伐鼓所以责群阴, 
助阳德,
助阳德, 
宜从经义”竟不报。
宜从经义。”竟不报。 
六年正月戊戌朔,
六年正月戊 戌朔, 
有司奏合蚀不蚀,
有司奏合蚀不蚀, 
百僚称贺。
百僚称贺。 
七年六月庚寅朔,
七年六月庚寅朔, 
有司奏蚀,
有司奏蚀, 
是夜阴云不见,
是夜阴云不见, 
百官表贺。
百官表贺。 
八年十一月壬子朔,
八年十一月壬子朔, 
先是司天监徐承嗣奏“据历,
先是司天监徐承嗣奏:“据历, 
合蚀八分,
合蚀八分, 
今退蚀三分。
今退蚀 三分。 
准占,
准占, 
君盛明则阴匿而潜退。
君盛明则阴匿而潜退。 
请书于史”从之。
请书于史。”从之。 
十年四月癸卯朔,
十年四月癸卯朔, 
有司奏太阳合亏,
有司奏 太阳合亏, 
巳正后刻蚀之既,
巳正后刻蚀之既, 
未正后五刻复满。
未正后五刻复满。 
太常奏,
太常奏, 
准礼上不视朝。
准礼上不视朝。 
其日阴云不见,
其日阴云 不见, 
百官表贺。
百官表贺。 
十七年五月壬戌蚀。
十七年五月壬戌蚀。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蚀。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蚀。 
宪宗谓宰臣曰“昨司天奏太阳亏蚀,
宪宗谓宰臣曰:“昨司天奏太阳亏蚀, 
皆如其言,
皆如其言, 
何也。
何也? 
又素服救日,
又素服救日, 
其仪安在”李吉甫对曰“日月运行,
其仪安在?”李吉甫对曰:“日月运行, 
迟速不齐。
迟速不齐。 
日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馀,
日凡周天三百六 十五度有馀, 
日行一度,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有馀,
月行十三度有馀, 
率二十九日半而与日会。
率二十九日半而与日会。 
又月行有南北九道之异,
又月行有南北 九道之异, 
或进或退,
或进或退, 
若晦朔之交,
若晦朔之交, 
又南北同道,
又南北同道, 
即日为月之所掩,
即日为月之所掩, 
故名薄蚀。
故名薄蚀。 
虽自然常数可以推步,
虽 自然常数可以推步, 
然日为阳精,
然日为阳精, 
人君之象,
人君之象, 
若君行有缓有急,
若君行有缓有急, 
即日为之迟速。
即日为之迟速。 
稍逾常度,
稍 逾常度, 
为月所掩,
为月所掩, 
即阴浸于阳。
即阴浸于阳。 
亦犹人君行或失中,
亦犹人君行或失中, 
应感所致。
应感所致。 
故《礼》云“男教不修,
故《礼》云: “男教不修, 
阳事不得,
阳事不得, 
谪见于天,
谪见于天, 
日为之蚀。
日为之蚀。 
古者日蚀,
’古者日蚀, 
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
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 之职, 
月蚀,
月蚀, 
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
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 
皆所以惧天戒而自省惕也。
皆所以惧天戒而自省惕也。 
人君在民物之上,
人君在民物之上, 
易为骄盈,
易为骄盈, 
故圣人制礼,
故圣人制礼, 
务乾恭兢惕,
务乾恭兢惕, 
以奉若天道。
以奉若天道。 
苟德大备,
苟德大备, 
天人合应,
天人合应, 
百福斯臻。
百福斯 臻。 
陛下恭己向明,
陛下恭己向明, 
日慎一日,
日慎一日, 
又顾忧天谴,
又顾忧天谴, 
则圣德益固,
则圣德益固, 
升平何远。
升平何远。 
伏望长保睿志,
伏望长保睿 志, 
以永无疆之休”上曰“天人交感,
以永无疆之休。”上曰:“天人交感, 
妖祥应德,
妖祥应德, 
盖如卿言。
盖如卿言。 
素服救日,
素服救日, 
自贬之旨也,
自贬 之旨也, 
朕虽不德,
朕虽不德, 
敢忘兢惕。
敢忘兢惕。 
卿等当匡吾不迨也”十年八月己亥朔,
卿等当匡吾不迨也。”十年八月己亥朔, 
十三年六月癸丑朔。
十三年六 月癸丑朔。 
 
长庆二年四月辛酉朔,
长庆二年四月辛酉朔, 
三年九月壬子朔。
三年九月壬子朔。 
大和八年二月壬午朔。
大和八年二月壬午朔。 
开成二年十二月庚寅朔,
开成二年十二 月庚寅朔, 
当蚀,
当蚀, 
阴云不见。
阴云不见。 
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
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 
四年二月甲寅朔,
四年二月甲寅朔, 
五年七月丙午朔,
五年七月丙 午朔, 
六年十二月戊辰朔,
六年十二月戊辰朔, 
皆蚀。
皆蚀。 
武德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夜,
武德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夜, 
星孛于胃、昴间,
星孛于胃、昴间, 
凡二十八日,
凡 二十八日, 
又孛于卷舌。
又孛于卷舌。 
贞观八年八月二十三日,
贞观八年八月二十三日, 
星孛于虚、危,
星孛于虚、危, 
历于玄枵,
历于玄枵, 
凡十一日而灭。
凡十 一日而灭。 
太宗谓侍臣曰“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齐景公时,
太宗谓侍臣曰:“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齐景公时, 
有彗星。
有彗星。 
晏子对曰:
晏 子对曰: 
公穿池畏不深,
‘公穿池畏不深, 
筑台恐不高,
筑台恐不高, 
行刑恐不重,
行刑恐不重, 
是以彗为诫耳。
是以彗为诫耳。 
景公惧而修德,
’景公惧而 修德, 
十六日而星灭。
十六日而星灭。 
臣闻若德政不修,
臣闻若德政不修, 
麟凤数见,
麟凤数见, 
无所补也。
无所补也; 
苟政教无阙,
苟政教无阙, 
虽有灾愆,
虽有 灾愆, 
何损于时。
何损于时。 
伏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矜大,
伏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矜大, 
勿以太平日久而骄逸,
勿以太平日久而骄逸, 
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彗何足忧”帝深嘉之。
彗何足忧。”帝深嘉之。 
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夜,
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夜, 
星孛于毕、昴。
星孛于毕、昴。 
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十五年六月十九 日, 
星孛于太微,
星孛于太微, 
犯郎位。
犯郎位。 
七月甲戌灭。
七月甲戌灭。 
总章元年四月,
总章元年四月, 
彗见五车,
彗见五车, 
上避正殿,
上避正殿, 
减膳,
减 膳, 
令内外五品已上上封事,
令内外五品已上上封事, 
极言得失。
极言得失。 
许敬宗曰“星虽孛而光芒小,
许敬宗曰:“星虽孛而光芒小, 
此非国眚,
此非国眚, 
不足上劳圣虑,
不足上劳圣虑, 
请御正殿,
请御正殿, 
复常膳”不从。
复常膳。”不从。 
敬宗又进曰“星孛于东北,
敬宗又进曰:“星孛于东北, 
王师问罪,
王师问 罪, 
高丽将灭之征”帝曰“我为万国主,
高丽将灭之征。”帝曰:“我为万国主, 
岂移过于小蕃哉”二十二日星灭。
岂移过于小蕃哉!”二十二日星灭。 
上元二年十月,
上元二年十月, 
彗见于角、亢南,
彗见于角、亢南, 
长五尺。
长五尺。 
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彗见东井,
彗见东井, 
指南河、积薪,
指南河、 积薪, 
长三尺馀,
长三尺馀, 
渐向东北,
渐向东北, 
光芒益谷,
光芒益穀, 
长三丈,
长三丈, 
扫中台,
扫中台, 
指文昌,
指文昌, 
经五十八日而灭。
经五十八日而 灭。 
永隆二年九月一日,
永隆二年九月一日, 
万年县女子刘凝静乘白马,
万年县女子刘凝静乘白马, 
著白衣,
著白衣, 
男子从者八九十人,
男子从者八九十人, 
入太史局,
入太史局, 
升令厅床坐,
升令床坐, 
勘问比有何灾异。
勘问比有何灾异。 
太史令姚玄辩执之以闻。
太史令姚玄辩执之以闻。 
是夜彗见西方天市中,
是夜彗见西方 天市中, 
长五尺,
长五尺, 
渐小,
渐小, 
向东行,
向东行, 
出天市,
出天市, 
至河鼓右旗,
至河鼓右旗, 
十七日灭。
十七日灭。 
永淳二年三月十八日,
永淳二年三月 十八日, 
彗见五车之北,
彗见五车之北, 
凡二十五日而灭。
凡二十五日而灭。 
 
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
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 
西方有彗,
西方有彗, 
长丈馀,
长丈馀, 
凡四十九日灭。
凡四十九日灭。 
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
光宅元年九月二 十九日, 
有星如半月,
有星如半月, 
见西方。
见西方。 
景龙元年十月十八日,
景龙元年十月十八日, 
彗见西方,
彗见西方, 
凡四十三日而灭。
凡四十三日而灭。 
二年二月,
二年二月, 
天狗坠于西南,
天狗坠于西南, 
有声如雷,
有声如雷, 
野雉皆雊。
野雉皆雊。 
七月七日,
七月七日, 
星孛胃、昴之间。
星孛胃、昴之间。 
三年八月八日,
三 年八月八日, 
星孛于紫宫。
星孛于紫宫。 
太极元年七月四日,
太极元年七月四日, 
彗入太微。
彗入太微。 
开元十八年六月十一日,
开元十八年六月十一日, 
彗见五车。
彗见五车; 
三十日,
三十日, 
星孛于毕、昴。
星孛于毕、昴。 
二十六年三月八日,
二十六年三月八日, 
星孛于紫微垣,
星孛于紫微垣, 
历斗魁,
历斗魁, 
十馀日,
十馀日, 
阴云不见。
阴云不见。 
武德元年六月三日,
武德元年六月三日, 
荧惑犯左执法。
荧惑犯左执法。 
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荧惑入太微。
荧惑 入太微。 
九年五月,
九年五月, 
傅奕奏:
傅奕奏: 
太白昼见于秦,
太白昼见于秦, 
秦国当有天下。
秦国当有天下。 
高祖以状授太宗。
高祖以状授太宗。 
及太宗即位,
及 太宗即位, 
召奕谓曰“汝前奏事几累我,
召奕谓曰:“汝前奏事几累我, 
然而今后但须悉心尽言,
然而今后但须悉心尽言, 
无以前事为虑”贞观十三年五月,
无以前事为虑。” 贞观十三年五月, 
荧惑犯右执法。
荧惑犯右执法。 
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荧惑逆犯太微东藩上相。
荧惑逆犯太微东籓上相。 
十七年三月七日,
十 七年三月七日, 
荧惑守心前星,
荧惑守心前星, 
十九日退。
十九日退。 
其月二十二日,
其月二十二日, 
荧惑犯句陈。
荧惑犯句陈。 
九月二十九日,
九月二十 九日, 
荧惑犯太微西藩上将。
荧惑犯太微西籓上将。 
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太白在太微,
太白在太微, 
犯左执法,
犯左执法, 
光芒相及。
光芒 相及。 
永徽三年六月二日,
永徽三年六月二日, 
荧惑犯右执法。
荧惑犯右执法; 
三日,
三日, 
太白入太微,
太白入太微, 
犯右执法。
犯右执法。 
显庆五年二月三日,
显庆五 年二月三日, 
荧惑入南斗。
荧惑入南斗。 
龙朔元年九月十四日,
龙朔元年九月十四日, 
太白犯太微左执法。
太白犯太微左执法。 
乾封二年五月,
乾封二年五 月, 
荧惑入轩辕。
荧惑入轩辕。 
咸亨元年十二月,
咸亨元年十二月, 
荧惑入太微。
荧惑入太微。 
上元二年正月九日,
上元二年正月九日, 
荧惑犯房星。
荧惑犯房星。 
仪凤四年四月九日,
仪凤四年四月九日, 
荧惑犯羽林。
荧惑犯羽林。 
调露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调露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太白经天。
太白经天。 
 
长安四年,
长安四年, 
荧惑入月及镇星,
荧惑入月及镇星, 
犯天关。
犯天关。 
太史令严善思奏:
太史令严善思奏: 
法有乱臣伏罪,
法有乱臣伏罪, 
臣下谋上之变。
臣下 谋上之变。 
岁馀,
岁馀, 
诛二张,
诛二张, 
五王立中宗。
五王立中宗。 
景龙三年六月八日,
景龙三年六月八日, 
太白昼见于东井。
太白昼见于东井。 
景云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景 云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太白入羽林。
太白入羽林。 
太极元年三月三日,
太极元年三月三日, 
荧惑入东井。
荧惑入东井; 
四月十二日,
四月十二日, 
荧惑与太白守东井。
荧惑与太白守东井。 
先天元年八月十四日夜,
先天元年八月十四日夜, 
月蚀尽,
月蚀尽, 
有星入月魄中。
有星入月魄中。 
十六日,
十六日, 
太白袭月。
太 白袭月。 
开元十年七月二十九日,
开元十年七月二十九日, 
荧惑入南斗。
荧惑入南斗。 
天宝十三载五月,
天宝十三载五月, 
荧惑守心五十馀日。
荧惑守心五十馀 日。 
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
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 
荧惑、太白同犯昴。
荧惑、太白同犯昴。 
武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武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太白、辰、镇聚于东井。
太白、 辰、镇聚于东井。 
九年六月十八日,
九年六月十八日, 
辰、岁会于东井。
辰、岁会于东井。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 
辰、岁、太白又会于东井。
辰、岁、太白又 会于东井。 
贞观十八年五月,
贞观十八年五月, 
太白、辰合于东井。
太白、辰合于东井。 
景云二年七月,
景云二年七月, 
太白、镇同在张宿。
太白、镇同在张 宿。 
武德三年十月三十日,
武德三年十月三十日, 
有流星坠于东都城内,
有流星坠于东都城内, 
殷殷有声。
殷殷有声。 
高祖谓侍臣曰“此何祥也”起居舍人令狐德棻曰“昔司马懿伐辽,
高祖谓侍臣曰:“此 何祥也?”起居舍人令狐德棻曰:“昔司马懿伐辽, 
有流星坠于辽东梁水上,
有流星坠于辽东梁水上, 
寻而公孙渊败走,
寻而 公孙渊败走, 
晋军追之,
晋军追之, 
至其星坠处斩之。
至其星坠处斩之。 
此王世充灭亡之兆也”贞观十八年五月,
此王世充灭亡之兆也。”贞观十八年五 月, 
有流星大如斗,
有流星大如斗, 
五日出东壁,
五日出东壁, 
光照地,
光照地, 
声如雷。
声如雷。 
咸亨三年二月三日,
咸亨三年二月三日, 
有流星如雷。
有流星如 雷。 
景龙二年二月十九日,
景龙二年二月十九日, 
大星坠于西南,
大星坠于西南, 
声如雷,
声如雷, 
野雉皆雊。
野雉皆雊。 
景云二年八月十七日,
景云二年八月十七 日, 
东方有流星出五车,
东方有流星出五车, 
至于上台。
至于上台。 
天宝三载闰二月十七日,
天宝三载闰二月十七日, 
星坠于东南,
星坠于东南, 
有声。
有声。 
京师讹言官遣枨枨捕人肝以祭天狗,
京师讹言官遣枨枨捕人肝以祭天狗, 
人相恐,
人相恐, 
畿内尤甚。
畿内尤甚。 
景龙元年九月十八日,
景龙元年九月十八日, 
有赤气竟天,
有 赤气竟天, 
其光烛地,
其光烛地, 
经三日乃止。
经三日乃止。 
九月四日,
九月四日, 
黄雾昏。
黄雾昏。 
唐隆元年六月八日,
唐隆元年六月八日, 
虹霓竟天。
虹霓 竟天。 
 
灾异编年 至德后
灾异编年 至德后 
 
至德元年三月乙酉,
至德元年三月乙酉, 
岁、太白、荧惑合于东井。
岁、太白、荧惑合于东井。 
十月辛丑朔,
十月辛丑朔, 
日有食之。
日有食之。 
十一月壬戌五更,
十一 月壬戌五更, 
有流星大如斗,
有流星大如斗, 
流于东北,
流于东北, 
长数丈,
长数丈, 
蛇行屈曲,
蛇行屈曲, 
有碎光迸空。
有碎光迸空。 
乾元元年四月,
乾元元 年四月, 
荧惑、镇、太白合于营室。
荧惑、镇、太白合于营室。 
太史南宫沛奏:
太史南宫沛奏: 
所合之处战不胜,
所合之处战不胜, 
大人恶之,
大人恶之, 
恐有丧祸。
恐有丧祸。 
明年冬,
明年冬, 
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自溃于相州。
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自溃于相州。 
五月癸未夜一更三筹,
五月癸未夜一更三筹, 
月掩心前星,
月掩 心前星, 
二更四筹方出。
二更四筹方出。 
六月癸丑,
六月癸丑, 
月入南斗魁。
月入南斗魁。 
二年二月丙辰,
二年二月丙辰, 
月犯心前大星,
月犯心前大星, 
相去三寸。
相去三寸。 
三年四月丁巳夜五更,
三年四月丁巳夜五更, 
彗出东方,
彗出东方, 
色白,
色白, 
长四尺,
长四尺, 
在娄、胃间,
在娄、胃间, 
疾行向东北角,
疾行向 东北角, 
历昴、毕、觜、参、井、鬼、柳、轩辕,
历昴、毕、觜、参、井、鬼、柳、轩辕, 
至太微右执法七寸所,
至太微右执法七寸所, 
凡五十馀日方灭。
凡五十馀 日方灭。 
闰四月辛酉朔,
闰四月辛酉朔, 
妖星见于南方,
妖星见于南方, 
长数丈。
长数丈。 
是时自四月初大雾大雨,
是时自四月初大雾大雨, 
至闰四月末方止。
至闰四 月末方止。 
是月,
是月, 
逆贼史思明再陷东都,
逆贼史思明再陷东都, 
米价踊贵,
米价踊贵, 
斗至八百文,
斗至八百文, 
人相食,
人相食, 
殍尸蔽地。
殍尸蔽 地。 
上元元年十二月癸未夜,
上元元年十二月癸未夜, 
岁掩房星。
岁掩房星。 
二年七月癸未朔,
二年七月癸未朔,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大星皆见。
大星皆见。 
司天秋官正瞿昙譔奏曰“癸未太阳亏,
司天秋官正瞿昙譔奏曰:“癸未太阳亏, 
辰正后六刻起亏,
辰正后六刻起亏, 
巳正后一刻既,
巳正后一刻既, 
午前一刻复满。
午前一 刻复满。 
亏于张四度,
亏于张四度, 
周之分野。
周之分野。 
甘德云,
甘德云, 
日从巳至午蚀为周,
‘日从巳至午蚀为周’, 
周为河南,
周为河南, 
今逆贼史思明据。
今 逆贼史思明据。 
《乙巳占》曰,
《乙巳占》曰, 
日蚀之下有破国”其年九月,
‘日蚀之下有破国’。”其年九月, 
制去上元之号,
制去上元之号, 
单称元年,
单称元年, 
月首去正、二、三之次,
月首去正、二、三之次, 
以“建”冠之。
以“建”冠之。 
其年建子月癸巳亥时一鼓二筹后,
其年建子月癸巳亥时一鼓二筹 后, 
月掩昴,
月掩昴, 
出其北,
出其北, 
兼白晕。
兼白晕; 
毕星有白气从北来贯昴。
毕星有白气从北来贯昴。 
司天监韩颍奏曰“按石申占,
司天监韩颍奏曰:“按石 申占, 
月掩昴,
‘月掩昴, 
胡王死。
胡王死’。 
又月行昴北,
又‘月行昴北, 
天下福。
天下福’。 
臣伏以三光垂象,
臣伏以三光垂象, 
月为刑杀之征。
月为刑 杀之征。 
二石歼夷,
二石歼夷, 
史官常占。
史官常占。 
毕、昴为天纲,
毕、昴为天纲, 
白气兵丧,
白气兵丧, 
掩其星则大破胡王,
掩其星则大破胡王, 
行其北则天下有福。
行 其北则天下有福。 
已为周分,
已为周分, 
癸主幽、燕,
癸主幽、燕, 
当羯胡窃据之郊,
当羯胡窃据之郊, 
是残寇灭亡之地”明年,
是残寇灭亡之地。” 明年, 
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
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 
十月,
十月, 
雍王收复东都。
雍王收复东都。 
上元三年正月时去上元之号,
上元三年正月时去上元之号, 
今存之以正年。
今存之以正年。 
建辰月,
建辰月, 
肃宗病。
肃宗病。 
是月丙戌,
是月丙戌, 
月上有黄白冠连成晕,
月上有黄白冠连成晕, 
东井、五诸侯、南北河、舆鬼皆在中。
东井、五诸侯、 南北河、舆鬼皆在中。 
建巳月,
建巳月, 
以楚州献定国宝,
以楚州献定国宝, 
乃改元宝应,
乃改元宝应, 
月复以正、二、三为次。
月复以正、二、三 为次。 
其月,
其月, 
肃宗崩。
肃宗崩。 
 
代宗即位。
代宗即位。 
其月壬子夜,
其月壬子夜, 
西北方有赤光见,
西北方有赤光见, 
炎赫亘天,
炎赫亘天, 
贯紫微,
贯紫微, 
渐流于东,
渐流于东, 
弥漫北方,
弥 漫北方, 
照耀数十里,
照耀数十里, 
久之乃散。
久之乃散。 
辛未夜,
辛未夜, 
江陵见赤光贯北斗,
江陵见赤光贯北斗, 
俄仆固怀恩叛。
俄仆固怀恩叛。 
明年十月,
明 年十月, 
吐蕃陷长安,
吐蕃陷长安, 
代宗避狄幸陕州。
代宗避狄幸陕州。 
广德二年五月丁酉朔,
广德二年五月丁酉朔, 
日当蚀不蚀,
日当蚀不蚀, 
群臣贺。
群臣 贺。 
十二月三日夜,
十二月三日夜, 
星流如雨,
星流如雨, 
自亥及晓。
自亥及晓。 
永泰元年九月辛卯,
永泰元年九月辛卯, 
太白经天,
太白经天, 
是月吐蕃逼京畿。
是月吐 蕃逼京畿。 
二年六月丁未,
二年六月丁未, 
日重轮,
日重轮, 
其夜月重轮,
其夜月重轮, 
是年大水。
是年大水。 
大历元年十二月己亥,
大历元年十二月己亥, 
彗星出匏瓜,
彗星出匏瓜, 
长尺馀,
长尺馀, 
犯宦者星。
犯宦者星。 
二年七月癸亥,
二年七月癸亥, 
荧惑色赤黄,
荧惑色赤黄, 
顺行入氐。
顺行入氐。 
乙丑夜,
乙丑夜, 
镇星色黄,
镇星色黄, 
近辰星,
近辰星, 
在东井初度。
在东井初度。 
丙寅申时,
丙寅申时, 
有青赤气长四十馀尺,
有青赤气长四十馀尺, 
见日旁,
见日旁, 
久之乃散。
久之 乃散。 
己巳夜,
己巳夜, 
岁星顺行去司怪七寸。
岁星顺行去司怪七寸。 
庚午夜,
庚午夜, 
月逼天关。
月逼天关。 
壬申十二月,
壬申十二月, 
赤气长二丈亘日上。
赤气长二 丈亘日上。 
甲戌酉时,
甲戌酉时, 
白气亘天。
白气亘天。 
八月壬午,
八月壬午, 
月入氐。
月入氐。 
戊子,
戊子, 
月犯牵牛,
月犯牵牛, 
相去九寸。
相去九寸。 
己丑夜,
己丑夜, 
月犯毕,
月犯毕, 
相去四寸。
相去四寸。 
九月戊申朔,
九月戊申朔, 
岁星守东井,
岁星守东井, 
凡七日。
凡七日。 
乙卯,
乙卯, 
吐藩入寇,
吐籓入寇, 
至邠宁。
至邠宁。 
戊午夜,
戊午夜, 
白雾起尾西北,
白雾起尾西北, 
弥漫亘天。
弥漫亘天。 
乙丑昼,
乙丑昼, 
有流星大如一升器,
有流星大如一升器, 
其色黄明,
其色黄 明, 
尾迹长六七十尺,
尾迹长六七十尺, 
出于午,
出于午, 
流于丑。
流于丑。 
戊辰夜,
戊辰夜, 
荧惑去南斗五寸。
荧惑去南斗五寸。 
乙亥,
乙亥, 
青赤气亘于日旁。
青赤气 亘于日旁。 
十一月辛酉夜,
十一月辛酉夜, 
月去东井一尺。
月去东井一尺。 
甲子夜,
甲子夜, 
月去轩辕一尺。
月去轩辕一尺。 
壬戌,
壬戌, 
京师地震,
京师地 震, 
有声如雷,
有声如雷, 
自东北来。
自东北来。 
十二月丁酉夜,
十二月丁酉夜, 
荧惑入壁垒。
荧惑入壁垒。 
戊戌,
戊戌, 
有黑气如雾,
有黑气如雾, 
亘北方,
亘北 方, 
久之方散。
久之方散。 
三年正月壬子夜,
三年正月壬子夜, 
月掩毕。
月掩毕。 
丁巳巳时,
丁巳巳时, 
日有黄冠,
日有黄冠, 
青赤珥。
青赤珥。 
三月乙巳朔,
三月乙 巳朔,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自午亏,
自午亏, 
至后一刻,
至后一刻, 
凡蚀十分之六分半。
凡蚀十分之六分半。 
癸丑夜,
癸丑夜, 
太白去天衢八寸。
太白去天衢八 寸。 
癸酉夜,
癸酉夜, 
太白顺行,
太白顺行, 
去岁星二尺。
去岁星二尺。 
七月壬申夜,
七月壬申夜, 
五星并列东井。
五星并列东井。 
占云“中国之利”八月己酉,
占云:“中国 之利。”八月己酉, 
月入毕。
月入毕。 
辛酉,
辛酉, 
月入东井。
月入东井。 
壬戌,
壬戌, 
火星去太白四寸。
火星去太白四寸。 
庚午夜,
庚午夜, 
太白犯左执法,
太白犯左执法, 
相去一尺。
相去一尺。 
九月壬申夜,
九月壬申夜, 
岁星入舆鬼。
岁星入舆鬼。 
乙亥夜,
乙亥夜, 
大星如斗,
大星如斗, 
自南流北,
自南流 北, 
其光烛地。
其光烛地。 
丁丑夜,
丁丑夜, 
荧惑入太微垣。
荧惑入太微垣。 
己卯夜,
己卯夜, 
太白犯左执法,
太白犯左执法, 
相去六寸。
相去六寸。 
戊子夜,
戊子 夜, 
岁星去舆鬼一尺。
岁星去舆鬼一尺。 
己丑夜,
己丑夜, 
月犯东井,
月犯东井, 
去五寸。
去五寸。 
庚戌,
庚戌, 
荧惑去太微五寸,
荧惑去太微五寸, 
太白去进贤四寸。
太白 去进贤四寸。 
癸巳,
癸巳, 
月去灵台一尺。
月去灵台一尺。 
四年正月十五日,
四年正月十五日,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二月丙午夜,
二月丙午夜, 
荧惑有芒角,
荧 惑有芒角, 
去房星二尺所。
去房星二尺所。 
丙辰夜,
丙辰夜, 
地震,
地震, 
有声如雷者三。
有声如雷者三。 
三月壬午,
三月壬午, 
荧惑有芒角,
荧惑有芒角, 
入氐。
入氐。 
癸未,
癸未, 
月去氐一尺。
月去氐一尺。 
戊子夜,
戊子夜, 
镇星近舆鬼。
镇星近舆鬼。 
五月丙戌,
五月丙戌, 
京师地震。
京师地震。 
七月,
七月, 
荧惑犯次相星。
荧 惑犯次相星。 
九月丁卯,
九月丁卯, 
荧惑犯郎位。
荧惑犯郎位。 
是岁自四月霖雨,
是岁自四月霖雨, 
至秋末方息,
至秋末方息, 
京师米斗八百文。
京师米斗八 百文。 
五年四月乙巳夜,
五年四月乙巳夜, 
岁星入轩辕。
岁星入轩辕。 
己未夜,
己未夜, 
彗出五车,
彗出五车, 
蓬孛,
蓬孛, 
光芒长三丈。
光芒长三丈。 
五月己卯夜,
五 月己卯夜, 
彗出北方,
彗出北方, 
其色白。
其色白。 
癸未夜,
癸未夜, 
彗随天东行,
彗随天东行, 
近八谷。
近八谷。 
甲申,
甲申, 
西北方白气竟天。
西北方白气 竟天。 
六月丙申,
六月丙申, 
月去太微左执法一寸。
月去太微左执法一寸。 
丁酉,
丁酉, 
月去哭星二寸。
月去哭星二寸。 
庚子,
庚子, 
月去氐七寸。
月去氐七寸。 
癸卯,
癸卯, 
彗去三公二尺。
彗去三公二尺。 
庚戌,
庚戌, 
太白入东井。
太白入东井。 
甲寅,
甲寅, 
白气出西北方,
白气出西北方, 
竟天。
竟天。 
己未,
己未, 
彗星灭。
彗 星灭。 
七月,
七月, 
京师米价腾踊,
京师米价腾踊, 
斗千钱。
斗千钱。 
六年七月乙巳夜,
六年七月乙巳夜, 
月掩毕,
月掩毕, 
入昴毕中。
入昴毕中。 
壬子,
壬子, 
月去太微二寸。
月去太微二寸。 
八月庚辰,
八月庚辰,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九月壬辰,
九月壬辰, 
荧惑犯哭星,
荧惑犯哭星, 
去二寸。
去二寸。 
庚子夜,
庚子夜, 
火去泣星四寸,
火去泣星四寸, 
月掩毕。
月掩毕。 
甲辰夜,
甲辰夜, 
西南流星大如一升器,
西南流星大如一升器, 
有尾迹,
有尾迹, 
光明照地,
光明照地, 
珠子散落,
珠子 散落, 
长五丈馀,
长五丈馀, 
出须女,
出须女, 
入天市南垣灭。
入天市南垣灭。 
丁未,
丁未,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辛亥,
辛亥, 
荧惑入壁垒。
荧惑入壁垒。 
十月丁卯,
十月丁卯, 
月掩毕。
月掩毕。 
甲戌,
甲戌, 
月入轩辕。
月入轩辕。 
十一月壬寅,
十一月壬寅,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丙午夜,
丙午夜, 
月掩氐。
月掩氐。 
十二月己巳,
十二月己巳,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七年正月乙未夜,
七年正月乙未夜, 
月近轩辕。
月近轩辕。 
二月戊午,
二月戊午, 
月掩天关。
月掩天关。 
辛酉,
辛酉, 
月逼舆鬼。
月逼舆鬼。 
己巳,
己巳, 
荧惑逼天衢。
荧惑逼天衢。 
三月辛卯,
三月辛卯, 
月逼灵台。
月逼灵台。 
四月丁巳,
四月丁巳, 
荧惑入东井。
荧惑入东井。 
辛未,
辛 未, 
岁星入东角。
岁星入东角。 
壬申,
壬申,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丙子,
丙子, 
镇星临太微。
镇星临太微。 
五月丙戌,
五月丙戌,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六月乙亥,
六 月乙亥, 
月临东井。
月临东井。 
十二月甲子,
十二月甲子, 
太白入羽林。
太白入羽林。 
丙寅,
丙寅, 
雨土,
雨土, 
是夜,
是夜, 
长星出于参。
长星出于参。 
八年五月庚辰,
八年五月庚辰, 
荧惑入羽林。
荧惑入羽林。 
六月戊辰,
六月戊辰, 
流星大如一升器,
流星大如一升器, 
有尾迹,
有尾迹, 
长三丈,
长三丈, 
流入太微。
流入 太微。 
七月己卯,
七月己卯, 
太白入东井,
太白入东井, 
留七日而出。
留七日而出。 
庚寅酉时,
庚寅酉时, 
有气三道竟天。
有气三道竟天。 
辛卯,
辛卯, 
荧惑临月。
荧 惑临月。 
乙未,
乙未, 
月掩毕中。
月掩毕中。 
八月戊午夜,
八月戊午夜, 
荧惑临月。
荧惑临月。 
其月,
其月, 
朱滔自幽州入朝。
硃滔自幽州入朝。 
九月癸未,
九月 癸未,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己丑,
己丑,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十月癸卯,
十月癸卯, 
太白临镇星。
太白临镇星。 
丙午夜,
丙午夜, 
太白临进贤。
太白临进贤。 
丁巳夜,
丁巳夜, 
月掩毕。
月掩毕。 
壬戌夜,
壬戌夜, 
月入鬼中。
月入鬼中。 
庚午,
庚午, 
月近太白,
月近太白, 
并入氐中。
并入氐中。 
十一月己卯,
十一月己卯,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壬午,
壬午, 
镇星逼进贤。
镇星逼进贤。 
癸未,
癸未, 
太白掩房。
太白掩房。 
癸巳,
癸巳, 
月入太微垣。
月入太微垣。 
闰十一月壬寅夜,
闰十一月壬 寅夜, 
太白、辰星会于危。
太白、辰星会于危。 
癸丑,
癸丑, 
月掩天关。
月掩天关。 
甲寅,
甲寅, 
月入东井。
月入东井。 
乙丑,
乙丑, 
月掩天关。
月掩天关。 
丙寅,
丙寅, 
月入氐。
月入氐。 
十二月癸酉,
十二月癸酉,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九年正月癸丑,
九年正月癸丑, 
荧惑逼诸王星。
荧惑逼诸王星。 
三月丁未,
三月丁未, 
荧惑入东井。
荧惑入东井。 
四月乙亥,
四月乙亥, 
月临轩辕。
月临轩辕。 
丁丑,
丁丑,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五月己酉,
五月己酉, 
太白逼荧惑。
太白逼荧惑。 
乙未夜,
乙 未夜, 
太白入轩辕。
太白入轩辕。 
辛酉,
辛酉, 
辰星逼轩辕。
辰星逼轩辕。 
六月戊寅,
六月戊寅, 
月逼天纲。
月逼天纲。 
己卯,
己卯, 
月掩南斗。
月掩南斗。 
庚辰,
庚辰,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戊子,
戊子, 
太白临左执法。
太白临左执法。 
七月甲辰,
七月甲辰, 
月掩房。
月掩房。 
辛亥,
辛亥,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壬戌,
壬 戌, 
月入舆鬼。
月入舆鬼。 
八月辛卯,
八月辛卯, 
月掩轩辕。
月掩轩辕。 
九月庚子,
九月庚子, 
朱泚自幽州入朝,
硃泚自幽州入朝, 
是夜,
是夜, 
太白入南斗。
太白入 南斗。 
甲子,
甲子, 
荧惑入氐。
荧惑入氐。 
十月戊子,
十月戊子, 
木入南斗。
木入南斗。 
十二月戊辰,
十二月戊辰,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十年正月,
十年正月, 
昭义军乱,
昭义军乱, 
逐薛崿。
逐薛崿; 
田承嗣据河北叛。
田承嗣据河北叛。 
戊申,
戊申, 
月逼轩辕。
月逼轩辕。 
甲寅夜,
甲寅夜, 
荧惑、岁星合于南斗,
荧惑、岁星合于 南斗, 
并顺行。
并顺行。 
二月,
二月, 
河阳军乱,
河阳军乱, 
逐常休明。
逐常休明。 
三月,
三月, 
陕州军乱,
陕州军乱, 
逐李国青。
逐李国青。 
庚戌,
庚戌, 
荧惑入壁垒。
荧惑入壁垒。 
四月甲子,
四月甲子, 
荧惑顺行入羽林。
荧惑顺行入羽林。 
庚午,
庚午, 
月临轩辕。
月临轩辕。 
六月癸亥,
六月癸亥, 
太白临东井。
太白临东 井。 
乙丑夜,
乙丑夜, 
荧惑入壁,
荧惑入壁, 
临天囷。
临天囷。 
戊辰,
戊辰,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乙亥,
乙亥, 
月临南斗。
月临南斗。 
七月庚子,
七月庚子, 
辰星、太白顺行,
辰星、太白顺行, 
同在柳。
同在柳。 
八月乙酉,
八月乙酉, 
荧惑顺行,
荧惑顺行, 
临天高。
临天高。 
戊子,
戊子,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九月甲午,
九月 甲午, 
月临房。
月临房。 
十月辛酉朔,
十月辛酉朔,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十二月丙子夜,
十二月丙子夜, 
东方月上有白气十馀道,
东方月上有白气十馀道, 
如匹帛,
如匹帛, 
贯五车、东井、舆鬼、觜、参、毕、柳、轩辕,
贯五车、东井、舆鬼、觜、参、毕、柳、轩辕, 
三更后方散。
三更后方散。 
十一年闰八月丁酉,
十一年闰八 月丁酉, 
太白昼见。
太白昼见。 
其年七月,
其年七月, 
李灵耀以汴州叛,
李灵耀以汴州叛, 
十月,
十月, 
方诛之。
方诛之。 
十二年正月乙丑夜,
十二年正月乙丑 夜, 
月掩轩辕。
月掩轩辕。 
癸酉夜,
癸酉夜, 
月掩心前星。
月掩心前星。 
丙子,
丙子, 
月入南斗魁中。
月入南斗魁中。 
二月乙未,
二月乙未, 
镇星入氐。
镇星入氐。 
辛亥夜,
辛亥夜, 
流星大如桃,
流星大如桃, 
尾长十丈,
尾长十丈, 
出匏瓜,
出匏瓜, 
入太微。
入太微。 
三月壬戌,
三月壬戌,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戊辰,
戊辰, 
月逼心星。
月逼心星。 
是月,
是月, 
幸臣元载诛,
幸臣元载诛, 
王缙黜。
王缙黜。 
四月庚寅,
四月庚寅, 
月临左执法。
月临左执法。 
乙未夜,
乙未夜, 
月掩心前星。
月掩心 前星。 
五月丙辰,
五月丙辰, 
月入太微。
月入太微。 
六月戊戌,
六月戊戌,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七月庚戌,
七月庚戌, 
月入南斗。
月入南斗。 
癸丑,
癸丑, 
荧惑逼司怪。
荧惑逼司怪。 
己巳,
己巳, 
宰相杨绾卒。
宰相杨绾卒。 
乙亥,
乙亥, 
荧惑顺行,
荧惑顺行, 
入东井。
入东井。 
是岁,
是岁, 
春夏旱,
春夏旱, 
八月大雨,
八月 大雨, 
河南大水,
河南大水, 
平地深五尺。
平地深五尺。 
吐蕃入寇,
吐蕃入寇, 
至坊州。
至坊州。 
十月己丑,
十月己丑, 
月临岁星。
月临岁星。 
壬辰,
壬辰, 
月掩昴。
月掩昴。 
乙未,
乙未, 
月临五诸侯。
月临五诸侯。 
庚子,
庚子, 
月临左执法,
月临左执法, 
遂入太微垣。
遂入太微垣。 
十一月癸丑,
十一月癸丑, 
太白临哭星。
太白 临哭星。 
乙卯夜,
乙卯夜,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戊辰,
戊辰, 
月临左执法。
月临左执法。 
十二月辛巳,
十二月辛巳, 
镇星临关键。
镇星临关键。 
壬午,
壬午, 
月入羽林。
月入羽林。 
十四年五月十一日,
十四年五月十一日, 
代宗崩。
代宗崩。 
 
德宗即位。
德宗即位。 
明年改元建中。
明年改元建中。 
至四年十月,
至四年十月, 
朱泚乱,
硃泚乱, 
车驾幸奉天。
车驾幸奉天。 
贞元四年五月丁卯,
贞元四年五月 丁卯, 
月犯岁星。
月犯岁星。 
乙亥,
乙亥, 
荧惑、镇、岁聚于营室三十馀日。
荧惑、镇、岁聚于营室三十馀日。 
八月辛卯朔,
八月辛卯朔,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十年三月乙亥,
十年三月乙亥, 
黄雾四塞,
黄雾四塞, 
日无光。
日无光。 
四月,
四月, 
太白昼见。
太白昼见。 
元和七年正月辛未,
元和七年正月辛未, 
月掩荧惑。
月掩荧 惑。 
六月乙亥,
六月乙亥, 
月去南斗魁第四星西北五寸所。
月去南斗魁第四星西北五寸所。 
八年七月四日夜,
八年七月四日夜, 
月去太微东垣之南首星南一尺所。
月去太微东垣之 南首星南一尺所。 
癸酉夜,
癸酉夜, 
月去五诸侯之西第四星南七寸所。
月去五诸侯之西第四星南七寸所。 
十月己丑,
十月己丑, 
荧惑顺行,
荧惑顺行, 
去太微西垣之南首星西北四寸所。
去太微西垣之南首星西北四寸所。 
九年二月丁酉,
九年二月丁酉, 
月去心大星东北七寸所。
月去心大星东北七寸所。 
四月辛巳,
四月辛 巳, 
北方有大流星,
北方有大流星, 
迹尾长五丈,
迹尾长五丈, 
光芒照地,
光芒照地, 
至右摄提南三尺所。
至右摄提南三尺所。 
九月己丑,
九月己丑, 
月掩轩辕。
月掩 轩辕。 
十二年正月戊子,
十二年正月戊子, 
彗出毕南,
彗出毕南, 
长二尺馀,
长二尺馀, 
指西南,
指西南, 
凡三日,
凡三日, 
近参旗没。
近参旗没。 
十三年正月乙未,
十三 年正月乙未, 
岁星退行,
岁星退行, 
近太微西垣之南第一星。
近太微西垣之南第一星。 
八月己未,
八月己未, 
月近南斗魁。
月近南斗魁。 
壬戌,
壬戌, 
太白顺行,
太白顺行, 
近太微。
近太微。 
十四年正月己丑,
十四年正月己丑, 
月近东井北辕星。
月近东井北辕星。 
癸卯夜,
癸卯夜, 
月近南斗魁星。
月近南斗魁星。 
五月庚寅,
五月庚寅, 
月犯心前大星西南一尺所。
月犯心前大星西南一尺所。 
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
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 
宪宗崩。
宪宗崩。 
 
穆宗即位。
穆宗即位。 
七月庚申,
七月庚申, 
荧惑退行,
荧惑退行, 
入羽林。
入羽林。 
癸亥夜,
癸亥夜, 
大星出勾陈,
大星出勾陈, 
南流至娄北灭。
南流至娄北 灭。 
八月己卯,
八月己卯, 
月掩牵牛。
月掩牵牛。 
长庆元年正月丙午,
长庆元年正月丙午, 
月掩钺星。
月掩钺星; 
二更后,
二更后, 
月去东井南辕第一星南七寸。
月去东井南辕 第一星南七寸。 
丙辰,
丙辰, 
南方大流星色赤,
南方大流星色赤, 
尾有迹,
尾有迹, 
长三丈,
长三丈, 
光明烛地,
光明烛地, 
出狼星北二尺所,
出狼星北二 尺所, 
东北流至七星三尺所灭。
东北流至七星三尺所灭。 
己未夜,
己未夜, 
星孛于翼。
星孛于翼。 
丁卯夜,
丁卯夜, 
星孛在辰上,
星孛在辰上, 
去太微西垣南第一星七寸所。
去太微 西垣南第一星七寸所。 
二月八日夜,
二月八日夜, 
太白犯昴东南五寸所。
太白犯昴东南五寸所。 
丁亥夜,
丁亥夜, 
月犯岁星南六寸所,
月犯岁星南六 寸所, 
在尾十三度。
在尾十三度。 
三月庚戌,
三月庚戌, 
太白犯五车东南七寸所。
太白犯五车东南七寸所。 
七月壬寅,
七月壬寅, 
月掩房次相星。
月掩房次相星。 
乙丑夜,
乙丑夜, 
东方大流星,
东方大流星, 
色黄,
色黄, 
有尾迹,
有尾迹, 
长六七丈,
长六七丈, 
光明烛地,
光明烛地, 
出参西北,
出参西北, 
向西流,
向西流, 
至羽林东北灭。
至羽林东北灭。 
其月幽州军乱,
其月幽州军乱, 
囚其帅张弘靖,
囚其帅张弘靖, 
立朱克融。
立硃克融。 
其月二十八日,
其月二十八日, 
镇州军乱,
镇州军 乱, 
杀其帅田弘正、王廷凑。
杀其帅田弘正、王廷凑。 
元和末,
元和末, 
河北三镇皆以疆土归朝廷。
河北三镇皆以疆土归朝廷; 
至是,
至是, 
幽、镇俱失。
幽、镇俱 失。 
俄而史宪诚以魏州叛,
俄而史宪诚以魏州叛, 
三镇复为盗据,
三镇复为盗据, 
连兵不息。
连兵不息。 
八月辛巳夜,
八月辛巳夜, 
东北有大星自云中出流,
东北有大星自 云中出流, 
白光照地,
白光照地, 
前后长丈二尺五寸,
前后长丈二尺五寸, 
西北入蜀灭。
西北入蜀灭; 
太白在轩辕左角西北一尺所。
太白在轩辕左角西北一尺 所。 
是月壬辰夜,
是月壬辰夜, 
太白去太微垣南第一星一尺所。
太白去太微垣南第一星一尺所。 
九月戊戌夜,
九月戊戌夜, 
太白顺行,
太白顺行, 
入太微,
入太微, 
去左执法星西北一尺所。
去左执法星西北一尺所。 
乙巳夜,
乙巳夜, 
去左执法二寸所。
去左执法二寸所。 
辛亥,
辛亥, 
月去天关西北八寸。
月去天关西北八寸。 
二年正月戊申,
二 年正月戊申, 
魏帅田布伏剑死,
魏帅田布伏剑死, 
史宪诚据郡叛。
史宪诚据郡叛。 
二月甲戌夜,
二月甲戌夜, 
荧惑在岁星南七寸所。
荧惑在岁星南七寸所。 
四月辛酉朔,
四月辛酉朔,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在胃十二度,
在胃十二度, 
不尽者四之一,
不尽者四之一, 
燕、赵见之既。
燕、赵见之既。 
七月丙子夜,
七月丙子夜, 
东方大星西流,
东方大星西流, 
至昴灭,
至昴灭, 
其声如雷。
其声如雷。 
十月甲子夜,
十月甲子夜, 
月掩牵牛中星。
月掩牵牛中星。 
乙丑夜,
乙丑夜, 
太白去南斗魁第四星西一寸所。
太白去 南斗魁第四星西一寸所。 
十一月丁丑,
十一月丁丑, 
月掩左角。
月掩左角。 
庚辰,
庚辰, 
月去房一尺所。
月去房一尺所。 
十二月丁亥,
十二月丁 亥, 
月掩左角。
月掩左角。 
庚戌夜,
庚戌夜, 
月近房星。
月近房星。 
壬子五更后,
壬子五更后, 
月近太白,
月近太白, 
相去一尺所。
相去一尺所。 
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四年正 月二十二日, 
穆宗崩。
穆宗崩。 
 
敬宗即位。
敬宗即位。 
二月癸卯,
二月癸卯, 
太白犯东井,
太白犯东井, 
近北辕。
近北辕。 
三月甲子,
三月甲子, 
荧惑犯镇星。
荧惑犯镇星。 
壬申,
壬申, 
太白犯东井,
太白犯东井, 
近北辕。
近北辕。 
四月十七日,
四月十七日, 
染院作人张韶于柴草车中载兵器,
染院作人张韶于柴草车中载兵器, 
犯银台门,
犯银台门, 
共三十七人,
共三十七人, 
入大内,
入大内, 
对食于清思殿。
对食于清思殿; 
其日禁兵诛之。
其日禁兵诛之。 
七月乙卯夜,
七月乙卯夜, 
有大星出于天船,
有大星出于天 船, 
流犯斗魁第一星西南灭。
流犯斗魁第一星西南灭。 
八月丁亥,
八月丁亥, 
荧惑犯镇星。
荧惑犯镇星。 
癸未,
癸未, 
荧惑入东井。
荧惑入东井。 
己丑,
己丑, 
太白犯轩辕右角。
太白犯轩辕右角。 
十二月戊子夜,
十二月戊子夜, 
月掩东井。
月掩东井。 
甲午夜,
甲午夜, 
西北有流星出阁道,
西北有流星出阁道, 
至北极灭。
至北极 灭。 
宝历元年七月乙酉,
宝历元年七月乙酉, 
月犯西咸,
月犯西咸, 
去八寸所。
去八寸所。 
甲子夜,
甲子夜, 
月掩毕。
月掩毕。 
闰七月癸巳夜,
闰七月癸巳夜, 
月去心,
月去心, 
距九寸。
距九寸。 
庚子,
庚子, 
流星去北极,
流星去北极, 
至南斗柄灭。
至南斗柄灭。 
八月乙卯,
八月乙卯, 
太白犯房,
太白犯房, 
相去九寸。
相去九 寸。 
九月癸未,
九月癸未, 
太白犯南斗。
太白犯南斗。 
丙戌,
丙戌, 
月犯毕。
月犯毕。 
甲午,
甲午, 
月犯太微左执法。
月犯太微左执法。 
十月辛卯,
十月辛卯, 
月犯天囷,
月犯天囷, 
相去七寸。
相去七寸。 
癸亥,
癸亥, 
太白临哭星,
太白临哭星, 
相去九寸。
相去九寸。 
十一月庚辰,
十一月庚辰, 
镇星犯东井,
镇星犯东井, 
相去七寸。
相去七寸。 
癸未夜,
癸未夜, 
月去东井六寸。
月去东井六寸。 
戊戌,
戊戌, 
西南大流星出羽林,
西南大流星出羽林, 
入浊。
入浊。 
十二月戊申夜,
十二月戊申 夜, 
月犯毕。
月犯毕。 
乙酉夜,
乙酉夜, 
西北方有雾起,
西北方有雾起, 
须臾遍天。
须臾遍天。 
雾上有赤气,
雾上有赤气, 
其色或深或浅,
其色或深或浅, 
久而方散。
久 而方散。 
二年正月甲戌夜,
二年正月甲戌夜, 
北方大流星长五丈馀,
北方大流星长五丈馀, 
出紫微,
出紫微, 
过轸灭。
过轸灭。 
甲申,
甲申, 
月犯右执法,
月犯右 执法, 
相去五寸。
相去五寸。 
二月丙午夜,
二月丙午夜, 
月犯毕。
月犯毕。 
三月己巳,
三月己巳, 
流星出河鼓,
流星出河鼓, 
东过天市,
东过天市, 
入浊灭。
入浊 灭。 
四月甲子夜,
四月甲子夜, 
西方大流星长三丈,
西方大流星长三丈, 
穿天市垣,
穿天市垣, 
至房星灭。
至房星灭。 
其月十七日,
其月十七日, 
白虹贯日连环,
白虹贯 日连环, 
至午方灭。
至午方灭。 
五月甲戌,
五月甲戌, 
月去太微八寸所。
月去太微八寸所。 
癸巳,
癸巳, 
西北方大流星长三丈,
西北方大流星长三丈, 
光明照地,
光 明照地, 
入天市垣中灭。
入天市垣中灭。 
甲午五更。
甲午五更。 
荧惑犯昴。
荧惑犯昴。 
六月庚申,
六月庚申, 
太白犯昴。
太白犯昴。 
七月壬申,
七月壬申, 
流星长二丈,
流星长二丈, 
出斗北,
出斗北, 
入浊灭。
入浊灭。 
其夜,
其夜, 
月初入,
月初入, 
巳上有流星向南灭。
巳上有流星向南灭。 
其夜,
其夜, 
辰犯毕。
辰犯毕。 
八月丙申夜,
八月丙申夜, 
北方大流星长四丈馀,
北方大流星长四丈馀, 
出王良,
出王良, 
流至北斗柄灭。
流至北斗柄灭。 
甲辰夜,
甲辰夜, 
太白去太微八寸所。
太白去太微 八寸所。 
丁未夜,
丁未夜, 
荧惑近镇星西北。
荧惑近镇星西北。 
丁丑,
丁丑, 
荧惑去舆鬼七寸。
荧惑去舆鬼七寸。 
十二月八日夜,
十二月八日夜, 
敬宗为内官刘克明所弑,
敬宗 为内官刘克明所弑, 
立绛王。
立绛王。 
枢密使王守澄等杀绛王,
枢密使王守澄等杀绛王, 
立文宗。
立文宗。 
 
大和元年九月戊寅,
大和元年九月戊寅, 
月掩东井南辕星。
月掩东井南辕星。 
四年四月辛酉夜四更五筹后,
四年四月辛酉夜四更五筹后, 
月掩南斗第二星。
月掩南斗 第二星。 
十一月辛未朔,
十一月辛未朔, 
荧惑犯右执法西北五寸,
荧惑犯右执法西北五寸, 
五年二月,
五年二月, 
宰相宋申锡、漳王被诬得罪。
宰相宋申锡、漳王被 诬得罪。 
八年二月朔,
八年二月朔,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六月辛巳五更,
六月辛巳五更, 
有六流星,
有六流星, 
赤色,
赤色, 
有尾迹,
有尾迹, 
光明照地,
光明 照地, 
珠子散落,
珠子散落, 
出河鼓北流,
出河鼓北流, 
近天棓灭,
近天棓灭, 
有声如雷。
有声如雷。 
七月己巳夜,
七月己巳夜, 
流星出紫微西北,
流星出紫微西 北, 
长二丈,
长二丈, 
至北斗第一星灭。
至北斗第一星灭。 
是夜五更,
是夜五更, 
月犯昴。
月犯昴。 
九月辛亥夜五更,
九月辛亥夜五更, 
太微宫近郎位有彗星,
太微宫近郎 位有彗星, 
长丈馀,
长丈馀, 
西指,
西指, 
西北行,
西北行, 
凡九夜,
凡九夜, 
越郎位星西北五尺灭。
越郎位星西北五尺灭。 
癸丑,
癸丑, 
月入南斗。
月入南 斗。 
庚申,
庚申, 
右军中尉王守澄,
右军中尉王守澄, 
宣召郑注对于浴殿门。
宣召郑注对于浴殿门。 
是夜,
是夜, 
彗星出东方,
彗星出东方, 
长三尺,
长三尺, 
芒耀甚猛。
芒耀甚猛。 
十二月丙戌夜,
十二月丙戌夜, 
月掩昴。
月掩昴。 
九年三月乙卯,
九年三月乙卯, 
京师地震。
京师地震。 
四月辛丑,
四月辛丑, 
大风震雷,
大风震 雷, 
拔殿前古树。
拔殿前古树。 
六月庚寅夜,
六月庚寅夜, 
月掩岁星。
月掩岁星。 
丁酉夜一更至四更,
丁酉夜一更至四更, 
流星纵横旁午,
流星纵横旁午, 
约二十馀处,
约 二十馀处, 
多近天汉。
多近天汉。 
其年十一月,
其年十一月, 
李训谋杀内官,
李训谋杀内官, 
事败,
事败, 
中尉仇士良杀王涯、郑注、李训等十七家,
中尉仇士良杀王涯、郑 注、李训等十七家, 
朝臣多有贬逐。
朝臣多有贬逐。 
开成元年正月甲辰,
开成元年正月甲辰, 
太白掩西建第一星。
太白掩西建第一星。 
其月十五日,
其月 十五日, 
日有蚀之。
日有蚀之。 
二月乙亥夜四更,
二月乙亥夜四更, 
京师地震。
京师地震。 
二年二月丙午夜,
二年二月丙午夜, 
彗出东方,
彗出东方, 
长七尺馀,
长 七尺馀, 
在危初度,
在危初度, 
西指。
西指。 
戊申夜,
戊申夜, 
危之西南,
危之西南, 
彗长七尺,
彗长七尺, 
芒耀愈猛,
芒耀愈猛, 
亦西指。
亦西指。 
癸丑夜,
癸 丑夜, 
彗在危八度。
彗在危八度。 
庚申夜,
庚申夜, 
在虚三度半。
在虚三度半。 
辛酉夜,
辛酉夜, 
彗长丈馀,
彗长丈馀, 
直西行,
直西行, 
稍南指,
稍南指, 
在虚一度半。
在虚一度半。 
壬戌夜,
壬戌夜, 
彗长二丈,
彗长二丈, 
其广三尺,
其广三尺, 
在女九度。
在女九度。 
癸亥夜,
癸亥夜, 
彗愈长广,
彗愈长广, 
在女四度。
在女 四度。 
三月甲子朔,
三月甲子朔, 
其夜,
其夜, 
彗长五丈,
彗长五丈, 
岐分两尾,
岐分两尾, 
其一指氐,
其一指氐, 
其一掩房,
其一掩房, 
在斗十度。
在斗十度。 
丙寅夜,
丙寅夜, 
彗长六丈,
彗长六丈, 
尾无岐,
尾无岐, 
北指,
北指, 
在亢七度。
在亢七度。 
文宗召司天监朱子容问星变之由,
文宗召司天监硃子容问星变之由, 
子容曰“彗主兵旱,
子容曰:“彗主兵旱, 
或破四夷,
或破四夷, 
古之占书也。
古之占书也。 
然天道悬远,
然天道悬远, 
唯陛下修政以抗之”乃敕尚食,
唯陛下修政以抗之。” 乃敕尚食, 
今后每日御食料分为十日。
今后每日御食料分为十日。 
其夜彗长五丈,
其夜彗长五丈, 
阔五尺,
阔五尺, 
却西北行,
却西北行, 
东指。
东指。 
戊辰夜,
戊辰夜, 
彗长八丈有馀,
彗长八丈有馀, 
西北行,
西北行, 
东指,
东指, 
在张十四度。
在张十四度。 
诏天下放系囚,
诏天下放系囚, 
撤乐减膳,
撤乐减膳, 
避正殿。
避正殿; 
先是,
先是, 
群臣拜章上徽号,
群臣拜章上徽号, 
宜并停。
宜并停。 
癸未夜,
癸未夜, 
彗长三尺,
彗长三尺, 
出轩辕之右,
出轩辕之右, 
东指,
东指, 
在张七度。
在张七度。 
六月,
六月, 
河阳军乱,
河阳军乱, 
逐李咏。
逐李咏。 
是岁,
是岁, 
夏蝗大旱。
夏蝗大旱。 
八月丁酉,
八月丁酉, 
彗出虚、危之间。
彗出虚、危之 间。 
十月,
十月, 
地南北震。
地南北震。 
三年十月十九日,
三年十月十九日, 
彗见,
彗见, 
长二丈馀。
长二丈馀; 
二十日夜,
二十日夜, 
长二丈五尺。
长二丈五尺; 
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夜, 
长三丈。
长三丈; 
二十二日夜,
二十二日夜, 
长三丈五尺:
长三丈五尺: 
并在辰上,
并在辰上, 
西指轸、魁。
西指轸、魁。 
十一月乙卯朔,
十一月 乙卯朔, 
是夜彗出东方,
是夜彗出东方, 
东西竟天。
东西竟天。 
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 
太白犯舆鬼。
太白犯舆鬼。 
六月一日,
六月一日, 
太白犯荧惑。
太白犯荧 惑。 
二十八日,
二十八日, 
太白犯右执法。
太白犯右执法。 
十月七日,
十月七日, 
太白犯南斗。
太白犯南斗。 
四年正月丁巳,
四年正月丁巳, 
荧惑、太白、辰聚于南斗。
荧惑、太 白、辰聚于南斗。 
癸酉,
癸酉, 
彗出于西方,
彗出于西方, 
在室十四度。
在室十四度。 
闰月二十三日,
闰月二十三日, 
又见于卷舌北,
又见于卷舌北, 
凡三十三日,
凡三十三日, 
至二十六日夜灭。
至二十六日夜灭。 
二月二十六日,
二月二十六日, 
自夜四更至五更,
自夜四更至五更, 
四方中央流星大小二百馀,
四方中央流星大 小二百馀, 
并西流,
并西流, 
有尾迹,
有尾迹, 
长二丈。
长二丈。 
三月乙酉夜,
三月乙酉夜, 
月掩东井第三星。
月掩东井第三星。 
是岁,
是岁, 
夏大旱,
夏大 旱, 
祷祈无应,
祷祈无应, 
文宗忧形于色。
文宗忧形于色。 
宰臣进曰“星官言天时当尔,
宰臣进曰:“星官言天时当尔, 
乞不过劳圣虑”帝改容言曰“朕为人主,
乞不过劳圣虑。” 帝改容言曰:“朕为人主, 
无德庇人,
无德庇人, 
比年灾旱,
比年灾旱, 
星文谪见。
星文谪见。 
若三日内不雨,
若三日内不雨, 
朕当退归南内,
朕当 退归南内, 
卿等自选贤明之君以安天下”宰相杨嗣复等呜咽流涕不已。
卿等自选贤明之君以安天下。”宰相杨嗣复等呜咽流涕不已。 
七月辛丑,
七月辛丑, 
月犯荧惑,
月犯荧惑, 
河南大水。
河南大水。 
八月辛未,
八月辛未, 
流星出羽林,
流星出羽林, 
有尾迹,
有尾迹, 
长十丈,
长十丈, 
有声如雷。
有声如雷。 
十月辛酉,
十月 辛酉, 
辰入南斗魁。
辰入南斗魁。 
五年正月,
五年正月, 
文宗崩。
文宗崩。 
 
武宗即位。
武宗即位。 
会昌元年六月二十九日,
会昌元年六月二十九日, 
从一鼓至五鼓,
从一鼓至五鼓, 
小流星五十馀,
小流星五十馀, 
交横流散。
交横流散。 
七月二日,
七月二日, 
北方流星光明照地,
北方流星光明照地, 
东北流星有声如雷。
东北流星有声如雷。 
九月癸巳,
九月癸巳, 
荧惑犯舆鬼。
荧惑犯舆鬼。 
闰九月丁酉,
闰九 月丁酉, 
荧惑贯鬼宿。
荧惑贯鬼宿; 
戊戌,
戊戌, 
在鬼中。
在鬼中。 
十一月六日,
十一月六日, 
彗见西南,
彗见西南, 
在室初度,
在室初度, 
凡五十六日而灭。
凡五十 六日而灭。 
其夜上方大流星光明烛地,
其夜上方大流星光明烛地, 
东北流星有声。
东北流星有声。 
二年六月乙丑,
二年六月乙丑, 
荧惑犯岁星。
荧惑犯岁星。 
丙寅,
丙寅, 
太白犯东井。
太白犯东井。 
其夜,
其夜, 
荧惑苍赤色,
荧惑苍赤色, 
动摇于井中,
动摇于井中, 
至八月十六日,
至八月十六日, 
犯舆鬼。
犯舆鬼。 
五年二月五日,
五 年二月五日, 
太白掩昴北侧,
太白掩昴北侧, 
在昴宿一度。
在昴宿一度。 
五月辛酉,
五月辛酉, 
太白入毕口,
太白入毕口, 
距星东南一尺。
距星东南一尺。 
八月七日,
八月七日, 
太白犯轩辕大星。
太白犯轩辕大星。 
 
旧仪:
旧仪: 
太史局隶秘书省,
太史局隶秘书省, 
掌视天文历象。
掌视天文历象。 
则天朝,
则天朝, 
术士尚献辅精于历算,
术士尚献辅精于历算, 
召拜太史令。
召拜 太史令。 
献辅辞曰“臣山野之人,
献辅辞曰:“臣山野之人, 
性灵散率,
性灵散率, 
不能屈事官长”天后惜其才,
不能屈事官长。”天后惜其才, 
久视元年五月十九日,
久 视元年五月十九日, 
敕太史局不隶秘书省,
敕太史局不隶秘书省, 
自为职局,
自为职局, 
仍改为浑天监。
仍改为浑天监。 
至七月六日,
至七月六日, 
又改为浑仪监。
又改为浑仪监。 
长安二年八月,
长安二年八月, 
献辅卒,
献辅卒, 
复为太史局,
复为太史局, 
隶秘书省,
隶秘书省, 
缘进所置官员并废。
缘进所置官员并 废。 
景龙二年六月,
景龙二年六月, 
改为太史监,
改为太史监, 
不隶秘书省。
不隶秘书省。 
景云元年七月,
景云元年七月, 
复为太史局,
复为太史局, 
隶秘书省。
隶秘 书省。 
八月,
八月, 
又改为太史监。
又改为太史监。 
十一月,
十一月, 
又改为太史局。
又改为太史局。 
二年闰九月,
二年闰九月, 
改为浑仪监。
改为浑仪监。 
开元二年二月,
开元二年二月, 
改为太史监。
改为太史监。 
十五年正月,
十五年正月, 
改为太史局,
改为太史局, 
隶秘书省。
隶秘书省。 
天宝元年,
天宝元年, 
又改为太史监。
又 改为太史监。 
 
乾元元年三月,
乾元元年三月, 
改太史监为司天台,
改太史监为司天台, 
于永宁坊张守珪故宅置。
于永宁坊张守珪故宅置。 
敕曰“建邦设都,
敕曰:“建邦设 都, 
必稽玄象。
必稽玄象; 
分列曹局,
分列曹局, 
皆应物宜。
皆应物宜。 
灵台三星,
灵台三星, 
主观察云物。
主观察云物; 
天文正位,
天文正位, 
在太微西南。
在太微 西南。 
今兴庆宫,
今兴庆宫, 
上帝廷也,
上帝廷也, 
考符之所,
考符之所, 
合置灵台。
合置灵台。 
宜令所司量事修理”旧台在秘书省之南。
宜令所司量事修理。”旧台在 秘书省之南。 
仍置五官正五人。
仍置五官正五人。 
司天台内别置一院,
司天台内别置一院, 
曰通玄院。
曰通玄院。 
应有术艺之士,
应有术艺之士, 
征辟至京,
征 辟至京, 
于崇玄院安置。
于崇玄院安置。 
其官员:
其官员: 
大监一员,
大监一员, 
正三品。
正三品。 
少监二人,
少监二人, 
正四品。
正四品。 
丞三人,
丞三人, 
正六品。
正六品。 
主簿三人,
主簿三人, 
主事二人,
主事二人, 
五官正五人,
五官正五人, 
五官副正五人,
五官副正五人, 
灵台郎一人,
灵台郎一人, 
五官保章正五人,
五官保 章正五人, 
五官挈壶正五人,
五官挈壶正五人, 
五官司历五人,
五官司历五人, 
五官司辰十五人,
五官司辰十五人, 
观生、历生七百二十六人。
观生、历生七百二 十六人。 
凡官员六十六人。
凡官员六十六人。 
宝应元年,
宝应元年, 
司天少监瞿昙譔奏曰“司天丞请减两员,
司天少监瞿昙譔奏曰:“司天丞请减两员, 
主簿减两员,
主簿减两员, 
主事减一员,
主事减一员, 
保章正减三员,
保章正减三员, 
挈壶正减三员,
挈壶正减三员, 
监候减两员,
监候减两员, 
司辰减七员,
司辰减七 员, 
五陵司辰减五员”从之。
五陵司辰减五员。”从之。 
 
天宝十三载三月十四日,
天宝十三载三月十四日, 
敕太史监官除朔望朝外,
敕太史监官除朔望朝外, 
非别有公事,
非别有公事, 
一切不须入朝,
一切不须入朝, 
及充保识,
及充保识, 
仍不在点检之限。
仍不在点检之限。 
 
开成五年十二月,
开成五年十二月, 
敕“司天台占候灾祥,
敕:“司天台占候灾祥, 
理宜秘密。
理宜秘密。 
如闻近日监司官吏及所由等,
如闻近日监司官吏及所 由等, 
多与朝官并杂色人交游,
多与朝官并杂色人交游, 
既乖慎守,
既乖慎守, 
须明制约。
须明制约。 
自今已后,
自今已后, 
监司官吏不得更与朝官及诸色人等交通往来,
监司官吏不得更 与朝官及诸色人等交通往来, 
委御史台察访”
委御史台察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