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赵长平 - 战国策

← 返回《战国策楚王死太子在齐质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文白对照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援。赵缺粮求齐被拒,周子以唇亡齿寒劝齐王助赵退秦,强调救赵急迫。

 
 

秦军攻势与战略布局

秦攻赵长平,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 
齐、楚救之。
齐、楚两国起兵救赵。 
秦计曰:
秦王盘算道: 
“齐、楚救赵,
“如今齐、楚前来救赵, 
亲,
如果他们团结一致, 
则将退兵;
寡人退兵未迟; 
不亲,
假如他们一盘散沙, 
则且遂攻之。”
则乘势攻之。” 
这时, 

齐国内争与周子谏言

赵无以食,
赵军粮食告急, 
请粟于齐,
派人向齐国借粮, 
而齐不听。
可是齐王不理睬。 
周子谓齐王曰:
谋臣周子对齐王说: 
“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 
不听则秦兵不却,
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 
是秦之计中,
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 
而齐、燕之计过矣。
而齐、燕就失策了。 
且赵之于燕、齐,
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 
隐蔽也,
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 
犹齿之有唇也,
没有了嘴唇, 
唇亡则齿寒。
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日亡赵,
今日赵国罹难, 
则明日及齐、楚矣。
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
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 
沃焦釜。
实在是十万火急。 
夫救赵,高义也;
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 
却秦兵,
击退秦国, 
显名也。
也可以张扬名声,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
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 
而务爱粟,
却一味地吝啬粮食, 
则为国计者过矣。”
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