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论和与同 - 读典籍

← 返回《左传伍员奔吴申包胥如秦乞师

晏婴论和与同

晏婴通过烹羹与奏乐之喻,向齐景公阐述和与同的本质差异,强调互补调和之道。

和同之辩

至自田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 
晏子待于
晏子在遄台随侍, 
子犹驰而造焉
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公曰:
 景公说: 
“唯据与我和夫!”
“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 
晏子对曰:
晏子回答说: 
“据亦同也,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 
焉得为和?”
哪里能说是和协呢?” 
公曰:
 景公说: 
“和与 同异乎?”
“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 
对曰:
晏子回答说: 
“异。
“有差别。 
和如
焉,
和协就像做肉羹, 
水、火、醯、醢、盐、梅,以 烹鱼肉,
用 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执以薪2宰夫和?6),
厨工调配味道, 
 之以味
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 
其不及,
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 
以泄 其过
味道太重就 减少调料。 
君子食之,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 
以平其心。
用来平和心性。 
君臣亦然。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国君认为可以的, 
其否以成其可;
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 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 包含了可以的,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 
是以 政平而不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 
民无争心。
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故《诗》曰:
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 
‘亦有和羹,
‘还有调和的好羹汤, 
既戒既平。
五味 备又适中。 
  嘏无言。
敬献神明来 享用, 
时靡有争
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之济五味。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 
和五声也
使五声和谐动听, 
以平其心,
用来平和心性, 
成其政也。
成就政事。 
声亦如味,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 
一气
、一
、成 律
、九歌
以相成也;
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 而成, 
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 之,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 
以平其心。
可以平和心性。 
心平,
心性平和, 
德和。
德行就协调。 
所以, 
故《诗》曰:
《诗·豳风·狼跋》说: 
‘德音不瑕
‘美 好音乐没瑕疵。 
今据不 然。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君所谓可,
国君认为可以的, 
据亦曰可;
他也说 可以; 
君所谓否,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 
据亦曰否。
他也说不可以。 
若以水济水。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 
谁 能食之?
谁能吃一下去? 
若琴瑟之一专,
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 
谁能听之?
谁听得下去? 
同之不可也如是。”
不应当相同的道理, 
就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