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胜思想与谋攻之法
孙子曰:
孙子说:
战争的原则是: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
破国次之;
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
全军为上,
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
破军次之;
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全旅为上,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
破旅次之;
击破敌旅就次一等;
全卒为上,
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
破卒次之;
击破敌卒就次一等;
全伍为上,
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
破伍次之。
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
是故百战百胜,
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
算不上是最高明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
善之善者也。
才是最高明的。所以,
故上兵伐谋,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
其次伐交,
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
其次伐兵,
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
其下攻城。
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之法,
攻城,
为不得已。
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修橹□*
□
*
,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
具器械,
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
三月而后成;
起码得三个月。
距堙,
堆筑攻城的土山,
又三月而后已。
起码又得三个月。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杀士卒三分之一,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
而城不拔者,
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
此攻之灾也。
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
所以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
必以全争于天下,
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此谋攻之法也。
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兵力运用原则
故用兵之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
十则围之,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
五则攻之,
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少则能逃之,
兵力弱于敌人,
不若则能避之。
就避免作战。所以,
故小敌之坚,
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
大敌之擒也。
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作用与制胜要素
夫将者,
将帅,
国之辅也。
国家之辅助也。
辅周则国必强,
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
辅隙则国必弱。
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
是谓縻军;
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
则军士惑矣;
将士们会无所适从;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
则军士疑矣。
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三军既惑且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
则诸侯之难至矣。
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
是谓乱军引胜。
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
故知胜有五:
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
识众寡之用者胜,
胜;全国上下,
上下同欲者胜,
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
此五者,
胜。
知胜之道也。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故曰:
所以说:
知己知彼,
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
百战不贻;
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
不知彼而知己,
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
一胜一负;
胜负的机率各半;
不知彼不知己,
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
每战必败。
每战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