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纳贤
平原君赵胜者,
平原君赵胜,
赵之诸公子
也。
是赵国的一位公子。
诸子中胜最贤,
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
喜宾客,
好客养士,
宾客盖
至者数千人。
宾客投奔到他的门下大约有几千人。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
三去相,
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
三复位,
又三次官复原职,
封于东武城。
封地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
民家。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
民家有躄者
,
民宅中有个跛子,
槃散
行汲。
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
平原君的一位美丽的妾住在楼上,
临见,
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
大笑之。
就哈哈大笑起来。
明日,
第二天,
躄者至平原君门,
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
请曰:
请求道:
“臣闻君之喜士,
“我听说您喜爱士人,
士不远千里而至者,
士人所以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
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卑视姬妾啊。
臣不幸有罢癃
之病,
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残,
而君之后宫
临而笑臣,
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
臣愿得笑臣者头。”
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
平原君笑应曰:
平原君笑着应答说:
“诺。”
“好吧。”
躄者去,
等那个跛子离开后,
平原君笑曰:
平原君又笑着说:
“观此竖子
,
“看这小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
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
不亦甚乎!”
不也太过分了吗?”
终不杀。
终归没杀那个人。
居岁余,
过了一年多,
宾客门下舍人
稍稍引去者过半。
宾客以及有差使的食客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一多半。
平原君怪之,
平原君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曰:
说:
“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
“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
而去者何多也?”
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
门下一人前对曰:
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
“以君之不杀笑躄者,
“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
以君为爱色而贱士,
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
士即去耳。”
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
于是平原君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
自造门
进躄者,
亲自登门献给跛子,
因谢
焉€。
并借机向他道歉。
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从此以后,原来门下的客人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
是时齐有孟尝
,
当时,齐国有孟尝君,
魏有信陵
,
魏国有信陵君,
楚有春申
,
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
故争相倾
以待士。
因此争相超过别人的礼遇士人,以便使自己招徕更多的人才。
秦之围邯郸,
秦国围攻邯郸时,
赵使平原君求救,
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
合从于楚
,
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
约
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
平原君曰:
平原君说:
“使
文能取胜,
“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
则善矣。
那就最好了。
文不能取胜,
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
则歃血
于华屋之下,
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
必得定从
而还。
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
士不外索
,
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
得十九人,
结果选得十九人,
余无可取者,
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
无以满二十人。
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
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前
,
径自走到前面来,
自赞
于平原君曰:
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
“遂闻君将合从于楚,
“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
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
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
不外索。
人员不到外面寻找。
今少一人,
现在还少一个人,
愿君即以遂备员
而行矣。”
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
平原君曰:
平原君问道: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
毛遂曰:
毛遂回答道:
“三年于此矣。”
“到现在整整三年了。”
平原君曰:
平原君说:
“夫贤士之处世也,
“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
,
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
其末立见
€。
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
左右未有所称诵
,
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
胜未有所闻,
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
是先生无所有也。
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
先生不能,
先生不能去,
先生留。”
先生留下来。”
毛遂曰:
毛遂说: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
使遂蚤
得处囊中,
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
乃颖脱而出
,
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
非特其末见而已*
。
”
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而未废也。
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毛遂比
至楚,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
与十九人论议,
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
十九人皆服。
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
平原君与楚合从,
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
言其利害,
再三陈述利害关系,
日出而言之,
从早晨就谈判,
日中不决。
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
十九人谓毛遂曰:
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
“先生上
。”
“先生登堂。”
毛遂按剑
历阶而上,
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
谓平原君曰:
便对平原君说:
“从之利害,
“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
两言而决耳。
只两句话罢了。
今日出而言从,
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
日中不决,
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
何也?”
是什么缘故?”
楚王谓平原君曰:
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
“客何为者也?”
“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曰:
平原君回答说:
“是胜之舍人
也。”
“这是我的随从家臣。”
楚王叱曰:
楚王厉声呵叱道:
“胡不下!
“怎么还不给我下去!
吾乃与而
君言,
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
汝何为者也!”
你来干什么!”
毛遂按剑而前曰:
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
“王之所以叱遂者,
“大王敢呵叱我,
以楚国之众也。
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
今十步之内,
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
王不得恃
楚国之众也,
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
王之命县
于遂手。
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
吾君在前,
我的主人就在面前,
叱者何也?
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
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
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
岂其士卒众多哉,
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
诚能据
其势而奋其威。
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于掌握形势而奋力发扬自己的威力。
今楚地方
五千里€,
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
持戟
百万,
士兵百万,
此霸王之资
也。
这是争王称霸所凭借的资本。
以楚之强,
凭着楚国如此强大,
天下弗能当
。
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
白起,
秦国的白起,
小竖子耳,
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
率数万之众,
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
兴师以与楚战,
发兵与楚国交战,
一战而举鄢、郢
,
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
再战而烧夷陵
,
第二战烧毁了夷陵,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
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
而王弗知恶
焉。
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
合从者为楚,
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
非为赵也。
不是为了赵国。
吾君在前,
我的主人就在面前,
叱者何也?”
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听了毛遂这番数说,
楚王曰:
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
“唯唯
,
“是,是,
诚若先生之言,
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
谨奉社稷而以从
。”
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
毛遂曰:
毛遂进一步逼问道:
“从定乎?”
“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
楚王曰:
楚王回答说:
“定矣。”
“确定了。”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
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
“取鸡狗马之血
来。”
“把鸡、狗、马的血取来。”
毛遂奉
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
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
“王当歃血而定从*
,
“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
次者吾君
,
下一个是我的主人,
次者遂
。”
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
遂定从于殿上。
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
公等录录
。
各位虽然平庸,
所谓因人成事
者也。”
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平原君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
归至于赵,
回到赵国后,
曰:
说:
“胜不敢复相士
。
“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
胜相士多者千人,
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
寡者百数,
少说几百,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
毛先生一至楚,
毛先生一次到楚国,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
强于百万之师。
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
胜不敢复相士。”
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
遂以为上客
。
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邯郸存亡
平原君既返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
楚使春申君将
兵赴救赵,
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
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
往救赵,
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
皆未至。
可是都还没有赶到。
秦急围邯郸,
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
邯郸急,
邯郸告急,
且
降,
将要投降,
平原君甚患之。
平原君极为焦虑。
邯郸传舍吏子
李同说平原君曰:
邯郸宾馆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
“君不忧赵亡邪?”
“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
平原君曰:
平原君说:
“赵亡则胜为虏,
“赵国灭亡那我就要作俘虏,
何为不忧乎?”
为什么不担忧呢?”
李同曰:
李同说:
“邯郸之民,
“邯郸的百姓,
炊骨
易子而食,
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
可谓急矣,
可以说危急至极了,
而君之后宫以百数,
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
婢妾
被绮縠,
侍女穿着丝绸绣衣,
余粱
肉,
精美饭菜吃不了,
而民褐衣
不完,
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
糟糠不厌
。
酒渣谷皮吃不饱。
民困兵
尽,
百姓困乏,兵器用尽,
或剡木为矛矢€,
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
而君器物钟磬自若。
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
使秦破赵*
,
假使秦军攻破赵国,
君安得有此?
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
使赵得全,
假若赵国得以保全,
君何患无有?
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
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
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
分功而作*
,
分别承担守城劳役,
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
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
士方其危苦之时,
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
易德耳*
。
”
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
于是平原君从之,
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
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
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
亦会楚、魏救至,
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
秦兵遂罢,
秦军便撤走了,
邯郸复存。
邯郸得以保存下来。
李同战死,
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
封其父为李侯。
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封赏之争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
。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
公孙龙闻之,
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
夜驾见平原君曰*
:
就连夜乘车去见平原君说:
“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
“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
有之乎?”
有这回事吗?”
平原君曰:
平原君回答说:
“然。”
“有的。”
龙曰:
公孙龙说:
“此甚不可。
“这是很不合适的。
且王举君而相赵者,
说来国君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
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
。
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独一无二别人没有的。
割东武城而封君者,
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
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
,
乃以君为亲戚故也。
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有功劳的事情,只是由于您是国君近亲的缘故啊。
君受相印不辞无能*
,
您接受相印并不因自己无能而推辞,
割地不言无功者*
,
取得封邑也不说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
亦自以为亲戚故也。
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近亲的缘故啊。
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
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
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
。
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计赏啊。
此甚不可。
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
且虞卿操其两权*
,
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头主动权。
事成,
事情成功了,
操右券以责*
;
就要像拿着索债的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
事不成,
事情不成功,
以虚名德君*
。
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
君必勿听也。”
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
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于是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去世。
子孙代*
,
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
后竟与赵俱亡。
他的后嗣终于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
平原君对待公孙龙很是优厚。
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
,
公孙龙善于进行“离坚白”命题的论辩,
及邹衍过赵言至道*
,
到了邹衍访问赵国时,纵论至高无尚的正大道理,驳斥公孙龙的名辩命题,
乃绌公孙龙*
。
此后平原君便辞退了公孙龙。
虞卿谋国
虞卿者,
虞卿,
游说之士也*
,
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肩搭雨伞,
蹑檐簦说赵孝成王*
。
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
一见,
第一次拜见赵王,
赐黄金百镒*
,
赵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
白璧一双;
白璧一对;
再见,
第二次拜见赵王,
为赵上卿,
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
故号为虞卿。
所以称他为虞卿。
秦、赵战于长平,
秦、赵两国在长平交战,
赵不胜,
赵国初战不利,
亡一都尉。
损失一员都尉。
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
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计议说:
“军战不胜,
“我军初战不利,
尉复死,
都尉战死,
寡人使束甲而趋之*
,
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
何如?”
你们看怎么样?”
楼昌曰:
楼昌说:
“无益也,
“没有好处,
不如发重使为媾*
。
”
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
虞卿曰:
虞卿说:
“昌言媾者,
“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
以为不媾军必破也。
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
而制媾者在秦*
。
可是控制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
且王之论秦也*
,
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的作战意图,
欲破赵之军乎,
是要击败赵国军队呢,
不邪*
?
”
还是不要呢?”
王曰:
赵王回答说:
“秦不遗余力矣*
,
“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
必且欲破赵军*
。
”
必定将要击败赵军。”
虞卿曰:
虞卿接着说:
“王听臣,
“大王听从我的话,
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
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
楚、魏欲得王之重宝,
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
必内吾使。
一定接纳我们的使臣。
赵使入楚、魏,
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
秦必疑天下之合从,
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
且必恐。
而且必定恐慌。
如此,
这样,
则媾乃可为也。”
和谈才能进行。”
赵王不听,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
与平阳君为媾*
,
与平阳君赵豹议妥求和,
发郑朱入秦。
就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
秦内之。
秦国接纳了郑朱。
赵王召虞卿曰: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
“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
“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
秦已内郑朱矣,
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
卿以为奚如?”
您认为怎么样?”
虞卿对曰:
虞卿回答说:
“王不得媾,
“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
军必破矣。
赵军必定被击败。
天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
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
郑朱,贵人也*
,
郑朱是个显贵之人,
入秦,
他进入秦国,
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
。
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到秦国这件事大加宣扬而给天下诸侯看。
楚、魏以赵为媾,
楚、魏两国认为赵国到秦国求和,
必不救王。
必定不会救援大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
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
则媾不可得成也。”
那么和谈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
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
应侯果然把郑朱来到秦国这件事大加宣扬而给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
终不肯媾。
终究不肯和谈。
长平大败,
赵军在长平大败,
遂围邯郸,
于是邯郸被围困,
为天下笑。
被天下人耻笑。
秦既解邯郸围*
,
秦国解除了邯郸的包围之后,
而赵王入朝*
,
而赵王却准备到秦国拜访秦王,
使赵郝约事于秦*
,
就派赵郝到秦国去订约结交,
割六县而媾*
。
割出六个县而讲和。
虞卿谓赵王曰:
虞卿对赵王说:
“秦之攻王也,
“大王您看,秦国进攻大王,
倦而归乎*
?
是因为打得疲顿了才撤回呢?
王以其力尚能进,
还是它能够进攻,
爱王而弗攻乎?”
由于怜惜大王而不再进攻呢?”
王曰:
赵王回答说:
“秦之攻我也,
“秦国进攻我,
不遗余力矣,
是毫不保留竭尽全力了,
必以倦而归也。”
一定是因为打得疲惫了才撤回的。”
虞卿曰:
虞卿说: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秦国用它的全部力量进攻它所不能夺取的土地,
倦而归,
结果打得疲顿而回,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可是大王又把秦国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白白送给秦国,
是助秦自攻也*
。
这等于帮助秦国进攻自己啊。
来年秦复攻王,
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
王无救矣。”
大王就无法自救了。”
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
赵郝曰:
赵郝说:
“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
?
“虞卿真能摸清秦国兵力的底细吗?
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
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
此弹丸之地弗予,
这么一块弹丸之地不给它,
令秦来年复攻王,
让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
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
”
那时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
王曰:
赵王说:
“请听子割矣,
“我听从你的意见割让六县了,
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你能一定让秦国明年不再进攻我吗?”
赵郝对曰:
赵郝回答说: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
“这个可不是我所敢承担的事情。
他日三晋之交于秦*
,
过去韩、赵、魏三国与秦国交往,
相善也。
互相亲善。
今秦善韩、魏而攻王,
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大王,
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
看来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一定是不如韩、魏两国了。
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
现在我替您解除因背弃与秦国亲善关系而招致的进攻,
开关通币,
开启关卡,互通贸易,
齐交韩、魏,
与秦国的交好程度同韩、魏两国一样,
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
若到了明年大王独自招来秦国的进攻,
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这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又落在韩、魏两国的后面了。所以说,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这不是我所敢承担的事情。”
王以告虞卿。
赵王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
虞卿对曰:
虞卿回答说:
“郝言‘不媾,
“赵郝说‘不讲和,
来年秦复攻王,
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大王,
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
今媾,
现在讲和,
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
赵郝又认为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
今虽割六城,
那么现在即使割让六个城邑,
何益!
又有什么好处!
来年复攻,
明年再来进攻,
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
又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割让给它来求和。
此自尽之术也,
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
不如无媾。
所以不如不讲和。
秦虽善攻,
秦国即使善于进攻,
不能取六县;
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
赵虽不能守,
赵国即使不能防守,
终不失六城。
终归也不会丧失六座城。
秦倦而归,
秦国疲顿而撤兵,
兵必罢。
军队必然疲软。
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
我用六座城来收拢天下诸侯去进攻疲软的秦军,
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
这是我在天下诸侯那里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国那里得到补偿。
吾国尚利,
我国还可得到好处,
孰与坐而割地,
这与白白地割让土地,
自弱以强秦哉?
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哪样好呢?
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
现在赵郝说‘秦国与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赵国的原因,
必(以为韩魏不救赵也而王之军必孤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
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不如韩、魏两国’,
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
这是让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来事奉秦国,
即坐而城尽。
也就是白白地把城邑送光。
来年秦复求割地,
明年秦国又要求割地,
王将与之乎?
大王将给它吗?
弗与,
不给,
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
这是抛弃了原来割让土地所换取的成果而挑起秦国进攻的兵祸;
与之,
给它,
则无地而给之。
也就无地可给了。俗话说:
语曰‘强者善攻,
‘强大的善于进攻,
弱者不能守’。
弱小的不能防守’。
今坐而听秦,
现在平白地听任秦国摆布,
秦兵不而多得地*
,
秦国军队毫不费力便可多得土地,
是强秦而弱赵也。
这是使秦国更加强大而使赵国更加削弱啊。
以益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
让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来割取越来越弱小的赵国,
其计故不止矣*
。
秦国年年谋取赵国土地的打算因而就不会停止了。
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
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
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要求无限,
其势必无赵矣。”
拿有限的赵国土地去应付无限的秦国要求,那势必不会再有赵国了。”
赵王计未定,
赵王的想法还没确定下来,
楼缓从秦来,
楼缓从秦国回到赵国,
赵王与楼缓计之,
赵王与楼缓商议这个问题,
曰:
说:
“予秦地(何)如毋予*
,
“给秦国土地与不给,
孰吉*
?
”
哪种作法好?”
缓辞让曰*
:
楼缓推让说:
“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王曰:
赵王说:
“虽然,
“虽然这么说,
试言公之私*
。
”
也不妨试着谈谈你个人的意见。”
楼缓对曰:
楼缓便回答说:
“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
?
“大王也听说过那个公甫文伯母亲的事吗?
公甫文伯仕于鲁,
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
病死,
病死了,
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
。
妻妾中为他在卧房中自杀的有两个人。
其母闻之,
他的母亲听到这件事,
弗哭也。
居然不哭一声。
其相室曰*
:
公甫文伯家的保姆说:
‘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
‘哪里有儿子死了而母亲不哭的呢?
’其母曰:
’他的母亲说:
‘孔子,贤人也,
‘孔子是个大贤人,
逐于鲁,
被鲁国驱逐了,
而是人不随也*
。
可是他这个人却不跟随孔子了。
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
现在他死了而妻妾为他自杀的有两人,
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
。
像这样的情况一定是他对尊长的人情义淡薄而对妻妾的情义深厚。
’故从母言之*
,
’所以由母亲说出这样的话,
是为贤母;
这是个贤良的母亲,
从妻言之,
若由妻子说出这样的话,
是必不免为妒妻。
这一定免不了是个嫉妒的妻子。
故其言一也,
所以说的话虽然都一样,但由于说话人的立场不同,
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人的用意也就跟着变化了。
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
现在我刚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
则非计也;
那不是上策;
言予之,
如果说给它,
恐王以臣为为秦也:
恐怕大王会认为我是替秦国帮忙:
故不敢对。
所以我不敢回答。
使臣得为大王计,
假使我能够替大王考虑,
不如予之。”
不如给它好。”
王曰:
赵王听后说:
“诺。”
“嗯”。
虞卿闻之,
虞卿听到这件事,
入见王曰:
入宫拜见赵王说:
“此饰说也*
,
“这是虚伪的辩说,
王昚勿予*
!
”
大王切切不要给秦国六个县!”
楼缓闻之,
楼缓听说了,
往见王。
就去拜见赵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
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
楼缓对曰:
楼缓说:
“不然。
“不对,
虞卿得其一,
虞卿知其一,
不得其二。
不知其二。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
,
秦、赵两国结下怨仇引起兵祸而天下诸侯都很高兴,
何也?
这是为什么?
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
。
说‘我们将借强国来欺弱国’。
今赵兵困于秦,
如今赵国军队被秦国围困,
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
天下诸侯祝贺获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了。
故不如亟割地为和*
,
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讲和,
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
来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而又能抚慰秦国。
不然,
不然的话,
天下将因秦之(强)怒*
,
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怨怒,
乘赵之,
趁着赵国的疲困,
瓜分之。
瓜分赵国。
赵且亡,
赵国将要灭亡,
何秦之图乎*
?
还图谋什么秦国呢?
故曰虞卿得其一,
所以说虞卿知其一,
不得其二。
不知其二。
愿王以此决之,
希望大王从这些方面考虑决定给它吧,
勿复计也。”
不要再盘算了。”
虞卿闻之,
虞卿听到这番议论后,
往见王曰:
去拜见赵王说:
“危哉,
“危险了,
楼子之所以为秦者,
楼缓就是为秦国帮忙的,
是愈疑天下,
这只是越发让天下诸侯怀疑我们了,
而何慰秦之心哉?
又怎么能抚慰秦国呢?
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
?
他为什么偏偏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昭示赵国软弱可欺呢?
且臣言勿予者,
再说我所主张不给秦国土地,
非固勿予而已也*
。
并不是坚决不给土地就算了。
秦索六城于王,
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
而王以六城赂齐*
。
而大王则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
齐,
齐国,
秦之深雠也*
,
是秦国的死对头,
得王之六城,
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
并力西击秦,
就可以与我们合力攻打秦国,
齐之听王,
齐王倾听大王的计谋,
不待辞之毕也*
。
不用等话说完,就会同意。
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
这就是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六个城邑却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这样做,
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
齐国、赵国的深仇大恨都可以报复了,
而示天下有能为也*
。
而且又向天下诸侯显示赵王是有作为的。
王以此发声*
,
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扬出去,
兵未窥于境*
,
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
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
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
从秦为媾*
,
一旦跟秦王讲和,
韩、魏闻之,
韩、魏两国听到消息,
必尽重王€;
必定尽力敬重大王;
重王,
既要敬重大王,
必出重宝以先于王。
就必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先向大王致意。
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
,
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
而与秦易道也*
。
”
从而与秦国改换了处事的位置。”
赵王曰:
赵王听后说:
“善。”
“好极了。”
则使虞卿东见齐王,
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
与之谋秦。
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
虞卿未返,
虞卿还没返回齐国,
秦使者已在赵矣。
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
楼缓闻之,
楼缓得知这个消息,
亡去。
立即逃跑了。
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赵王于是把一座城邑封给了虞卿。
晚年著述
居顷之,
过了不久,
而魏请为从*
。
魏国请求与赵国合纵盟约。
赵孝成王召虞卿谋。
赵孝成王就召虞卿来商议这件事。
过平原君*
,
虞卿先去拜访平原君,
平原君曰:
平原君说:
“愿卿之论从也*
。
”
“希望听您论述一下合纵之道。”
虞卿入见王。
虞卿入宫拜见赵王。
王曰:
赵王说:
“魏请为从。”
“魏国请求合纵盟约。”
对曰:
虞卿说:
“魏过*
。
”
“魏国错了。”
王曰:
赵王说:
“寡人固未之许*
。
”
“我本来也没答应它。”
对曰:
虞卿说:
“王过。”
“大王错了。”
王曰:
赵王说:
“魏请从,
“魏国请求合纵,
卿曰魏过,
您说魏国错了;
寡人未之许,
我没有答应它,
又曰寡人过,
您又说我错了。既然这样,
然则从终不可乎?”
那么合纵盟约是终归不可以了吗?”
对曰:
虞卿回答说:
“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
,
“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
有利则大国受其福,
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
有败则小国受其祸。
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
今魏以小国请其祸,
现在的情况是魏国以小国的地位情愿担当灾祸,
而王以大国辞其福*
,
而您是以大国的地位辞却享用成果。
臣故曰王过,
我所以说大王错了,
魏亦过。
魏国也错了。
窃以为从便*
。
”
我私下认为合纵盟约有利。”
王曰:
赵王说:
“善。”
“好。”
乃合魏为从。
于是就同魏国合纵盟约。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
,
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
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
宁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
与魏齐间行*
,
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
卒去赵,
最后离开赵国,
困于梁。
在魏国大梁遭到困厄。
魏齐已死,
魏齐死后,
不得意,
虞卿更加不得意,
乃著书,
就著书立说,
上采《春秋》*
,
采集《春秋》的史实,
下观近世,
观察近代的世情,
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
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
以刺讥国家得失,
用来批评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
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
世上流传,称为《虞氏春秋》。
史公评述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平原君,
平原君,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
是个乱世之中风采翩翩有才气的公子,
然未睹大体*
。
但是不能识大局。俗话说:
鄙语曰“利令智昏”*
,
“贪图私利便丧失理智”,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
,
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
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
致使赵国兵败长平,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
邯郸几亡*
。
赵国几乎灭亡。
虞卿料事揣情,
虞卿分析事理推测情势,
为赵画策*
,
为赵国出谋划策,
何其工也*
!
是多么周密巧妙啊!
及不忍魏齐,
到后来不忍心看着魏齐被人追杀,
卒困于大梁,
终于在大梁遭到困厄,
庸夫且知其不可*
,
平常人尚且知道不能这么做,
况贤人乎?
何况贤能的人呢?
然虞卿非穷愁,
但是虞卿若不是穷困忧愁,
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
也就不能著书立说而使自己的名声表露于世,流传后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