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列传 - 读典籍

公子列传

司马迁

信陵君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威震诸侯,晚年遭秦离间郁郁而终,死后魏国覆灭。

公子身世与养士之风

魏公子无忌者,
魏公子叫无忌, 
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 
昭王薨,
昭王去世后, 
安釐王即位,
安釐王即位, 
封公子为信陵君。
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
相秦,
当时范睢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 
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 
秦兵围大梁,
就派秦军围攻大梁, 
破魏华阳下军
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部队, 
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 
魏王及公子患之。
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焦虑。 
 
公子为人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 
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 
三千人。
招徕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
当时, 
诸侯以公子贤,
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 
多客,
宾客众多,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 

智识赵猎与初识侯嬴

公子与魏王
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 
而北境传
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 
言“赵寇至,
说“赵国发兵进犯, 
入界”。
将进入边境。” 
魏王
博,
魏王立即放下棋子, 
欲召大臣谋。
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公子止王曰:
公子劝阻魏王说: 
“赵王田猎耳,
“是赵王打猎罢了, 
非为寇也。”
不是进犯边境。” 
复博如故。
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王恐,
可是魏王惊恐, 
心不在博。
心思全没放在下棋上。 
居顷,
过了一会儿, 
复从北方来传言曰:
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 
“赵王猎耳,
“是赵王打猎罢了, 
非为寇也。”
不是进犯边境。” 
魏王大惊,
魏王听后大感惊诧, 
曰:
问道: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是怎么知道的?” 
公子曰:
公子回答说: 
“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
者,
“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 
赵王所为,
赵王有什么行动, 
客辄以报臣,
他就会立即报告我, 
臣以此知之。”
我因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
魏王畏惧公子贤能, 
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魏有隐士曰侯嬴,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 
年七十,
已经七十岁了, 
家贫,
家境贫寒, 
为大梁
监者。
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 
公子闻之,
公子听说了这个人, 
就派人去拜见, 
欲厚
之。
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 
不肯受,
但是侯嬴不肯接受, 
曰:
说: 
“臣
身絜行数十年,
“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坐定,
大家来齐坐定之后, 
公子
车骑,
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 
空出车子上的左位, 
自迎夷门
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 
侯生
敝衣冠,
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 
直上
公子上坐,
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 
不让,
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欲以观公子。
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 
公子
愈恭。
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 
侯生又谓公子曰:
侯先生又对公子说: 
“臣有客在市
中€,
“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 
车骑过之。”
希望委屈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 
公子引车入市,
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
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 
故久立,
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 
与其客语,
同他的朋友聊天, 
察公子。
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 
当是时,
在这个时候, 
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
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 
待公子
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 
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侯先生驾车。 
皆窃骂侯生。
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
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 
客就车。
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 
至家,
到家后,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 
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 
宾客皆惊。
满堂宾客无不惊异。 
酒酣,
大家酒兴正浓时, 
公子起,
公子站起来, 
寿侯生前。
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为他祝寿。 
侯生因谓公子曰:
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劲了。 
嬴乃夷门
也,
我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 
而公子亲枉车骑,
可是公子委屈车马,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
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 
不宜
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 
今公子
过之。
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 
过客以观公子,
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 
公子愈恭。
结果公子更加谦恭。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
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 
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 
于是罢酒,
在这次宴会散了后, 
侯生遂为上客。
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贵客。 
 
侯生谓公子曰:
侯先生对公子说: 
“臣所过屠者朱亥,
“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 
此子贤者,
是个贤能的人, 
世莫能知,
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 
故隐屠间耳。”
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 
公子往
请之,
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 
朱亥故不
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 
公子怪之。
公子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窃符救赵全经过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 
秦昭王已
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 
又进兵围邯郸。
接着进兵围攻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
夫人,
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多次给魏王和公子送信来, 
请救于魏。
向魏国请求救兵。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之众的部队去救赵国。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 
“吾攻赵旦暮且下,
“我就要攻下赵国了,这只是早晚的事, 
而诸侯敢救者,
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 
已拔赵,
拿下赵国后, 
必移兵先击之。”
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魏王恐,
魏王很害怕, 
使人止晋鄙,
就派人阻止晋鄙不要再进军了, 
留军
邺,
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 
名为救赵,
名义上是救赵国, 
以观望。
实际上是采取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使者
于魏,
平原君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频频告急, 
魏公子曰:
责备魏公子说: 
“胜所以
为婚姻者,
“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 
以公子之高义,
就是因为公子的道义高尚, 
为能急人之困。
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 
且公子
轻胜,
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 
弃之降秦,
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 
独不怜公子姊邪?”
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公子患之,
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 
数请魏王,
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 
及宾客辩士
王万端。
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 
魏王畏秦,
魏王由于害怕秦国, 
终不听公子。
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 
公子自
终不能得之于王€,
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 
不独生而令赵亡,
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 
乃请宾客,
于是请来宾客, 
车骑百余乘,
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 
欲以客往赴秦军,
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 
与赵惧死。
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行过夷门,
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 
见侯生,
去见侯先生,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先生。 
而行,
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上路, 
侯生曰:
行前侯先生说: 
“公子勉之矣,
“公子努力干吧, 
老臣不能从。”
老臣我不能随行。” 
公子行数里,
公子走了几里路, 
心不快,
心里不痛快, 
曰:
自语道: 
“吾所以待侯生者
矣,
“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 
天下莫不闻,
天下无人不晓, 
今吾且死而侯生
无一言半辞送我,
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 
我岂有所失哉?”
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 
复引车还,
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 
问侯生。
想问问侯先生。 
侯生笑曰:
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 
“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曰:
又接着说: 
“公子喜士,
“公子好客爱士, 
名闻天下。
闻名天下。 
今有难,
如今有了危难, 
而欲赴秦军,
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 
譬若以肉投
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 
何功之有哉?
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 
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 
然公子遇臣厚,
公子待我情深意厚, 
公子往而臣不送,
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 
公子再拜,
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 
因问。
进而问对策。 
侯生乃
间语,
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 
曰:
说: 
“嬴闻晋鄙之
常在王卧内,
“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 
而如姬最
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 
出入王卧内,
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 
能窃之。
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 
如姬
之三年€,
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 
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 
莫能得。
但没能如愿。 
如姬
公子泣,
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 
敬进如姬。
恭敬地献给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 
是在所不辞的, 
未有路耳。
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公子
一开口请如姬,
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 
如姬必许诺,
如姬必定答应,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 
北救赵而西却秦,
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 
也。”
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 
公子从其计,
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 
请如姬。
请求如姬帮忙。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 
 
公子行,
公子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 
侯生曰:
侯先生说: 
“将在外,
“将帅在外作战时,有机断处置的权力, 
主令有所不受
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国家。
以有利于国家。 
公子
合符,
公子到那里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 
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
可是晋鄙仍不交给公子兵权反而再请示魏王, 
事必危矣。
那么事情就危险了。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 
此人力士。
这个人是个大力士。 
晋鄙听,
如果晋鄙听从, 
大善;
那是再好不过了; 
不听,
如果他不听从, 
可使击之。”
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于是公子泣。
公子听了这些话后,便哭了。 
侯生曰:
侯先生见状便问道: 
“公子畏死邪?
“公子害怕死呀? 
何泣也?”
为什么哭呢?” 
公子曰:
公子回答说: 
“晋鄙
“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 
往恐不听,
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 
必当杀之,
必定要杀死他, 
是以泣耳,
因此我难过地哭了, 
岂畏死哉?”
哪里是怕死呢?” 
于是公子请朱亥。
于是公子去请求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曰:
朱亥笑着说: 
“臣乃
鼓刀屠者,
“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 
而公子亲数
之,
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 
所以不报谢者,
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 
以为小礼无所用。
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 
今公子有急,
如今公子有了急难, 
此乃臣
也。”
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遂与公子俱。
就与公子一起上路了。 
公子
公子去向侯先生辞行。 
侯生曰:
侯先生说: 
“臣宜从,
“我本应随您一起去, 
老不能。
可是老了心有余力不足不能成行。 
公子行日,
请允许我计算您行程的日期, 
以至晋鄙军之日,
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 
€,
我面向北刎颈而死, 
公子。”
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 
公子遂行。
公子于是上路出发。 
 
至邺,
到了邺城, 
魏王令代晋鄙。
公子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 
晋鄙合符,
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 
疑之,
但还是怀疑这件事, 
举手视公子曰:
就举着手盯着公子说: 
“今吾拥十万之众,
“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 
屯于境上,
驻扎在边境上, 
国之重任,
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任, 
来代之,
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 
何如哉?”
这是怎么回事呢?” 
欲无听。
正要拒绝接受命令。 
朱亥
四十斤铁椎,
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 
椎杀晋鄙,
一椎击死了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
公子于是统帅了晋鄙的军队。 
兵,
然后整顿部队, 
下令军中曰:
向军中下令说: 
“父子俱在军中,
“父子都在军队里的, 
父归;
父亲回家; 
兄弟俱在军中,
兄弟同在军队里的, 
兄归;
长兄回家; 
独子无兄弟,
没有兄弟的独生子, 
。”
回家去奉养双亲。” 
八万人,
经过整顿选拔,得到精兵八万人。 
进兵击秦军。
开跋前线攻击秦军。 
秦军
去,
秦军解围撤离而去, 
遂救邯郸,
于是邯郸得救, 
存赵。
保住了赵国。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 
平原君
为公子先引。
平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 
赵王再拜曰:
赵王连着两次拜谢说: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 
当此之时,
在这个时候,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 
公子与侯生决,
公子与侯先生诀别之后, 
至军,
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 
侯生果北乡自刭。
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留赵十年隐士交游

魏王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 
矫杀晋鄙,
假传君令击杀晋鄙, 
公子亦自知也。
这一点公子也是明知的。 
已却秦存赵,
所以在打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 
归魏,
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 
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门客就留在了赵国。 
赵孝成王
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 
乃与平原君计,
就与平原君商量, 
以五城封公子。
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 
公子闻之,
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 
而有自功之色。
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 
客有说公子曰:
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 
“物有不可忘,
“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 
或有不可不忘。
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夫人有德于公子,
别人对公子有恩德, 
公子不可忘也;
公子不可以忘记; 
公子有德于人,
公子对别人有恩德, 
愿公子忘之也。
希望公子忘掉它。 
且矫魏王令,
况且假托魏王命令, 
夺晋鄙兵以救赵,
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 
于赵则有功矣,
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 
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 
窃为公子不取也。”
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 
于是公子自立责,
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 
似若无所容者。
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国召开盛大欢迎宴会, 
赵王
除自迎,
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 
执主人之礼,
并执行主人的礼节, 
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 
公子
辞让,
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 
从东阶上。
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 
自言罪过,
公子称说自己有罪, 
以负于魏,
对不起魏国, 
无功于赵。
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 
赵王侍酒至暮,
赵王陪着公子饮酒直到傍晚, 
献五城,
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 
以公子退让也。
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 
公子竟留赵。
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 
赵王以鄗为公子
赵王把鄗(hào,耗)邑封赏给公子,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 
公子留赵。
公子仍留在赵国。 
 
公子闻赵有
毛公藏于博徒,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 
薛公藏于
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里, 
公子欲见两人,
公子很想见见这两个人, 
两人
不肯见公子。
可是这两个人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
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 
往从此两人游,
就悄悄地步行去同这两个交往,彼此都以相识为乐事, 
甚欢。
很是高兴。 
平原君闻之,
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情况, 
谓其夫人曰:
就对他的夫人说: 
“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贤人, 
今吾闻之,
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来, 
从博徒卖浆者游,
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 
公子
耳。”
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夫人以告公子。
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
公子听后就向夫人告辞准备离开这里, 
曰:
说: 
“始吾闻平原君贤,
“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德, 
故负魏王而救赵,
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 
平原君。
满足了平原君的要求。 
平原君之游,
现在才知道平原君与人交往, 
耳,
只是显示富贵的豪放举动罢了, 
不求士也。
他不是求取贤士人才啊。 
无忌自在大梁时,
我从在大梁时, 
常闻此两人贤,
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有才, 
至赵,
到了赵国, 
恐不得见。
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 
以无忌从之游,
拿我这个人跟他们交往, 
尚恐其
也,
还怕他们不要我呢, 
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辱, 
其不足从游。”
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 
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 
平原君乃
€,
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 
留公子。
坚决地把公子挽留下来。 
平原君门下闻之,
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 
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 
公子
平原君客。
公子的为人使平原君的宾客仰慕而尽都到公子的门下来。 
 

归魏抗秦与巅峰时刻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 
秦闻公子在赵,
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 
日夜出兵东伐魏。
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 
魏王患之,
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 
往请公子。
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 
公子恐其怒之,
公子仍担心魏王恼怒自己, 
乃诫门下:
就告诫门下宾客说: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
“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 
死。”
处死。” 
宾客皆背魏
赵,
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 
莫敢劝公子归。
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
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 
“公子所以重于赵,
“公子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 
名闻诸侯者,
名扬诸侯, 
徒以有魏也。
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 
今秦攻魏,
现在秦国进攻魏国, 
魏急而公子不
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 
使秦破大梁而
先王之宗庙,
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 
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 
语未及
话还没说完, 
公子立变色,
公子脸色立即变了, 
归救魏。
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公子,
魏王见到公子, 
相与泣,
两人不禁相对落泪, 
而以上
军印授公子,
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 
公子遂将。
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 
 
魏安釐三十年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 
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个诸侯国。 
诸侯闻公子将,
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 
各遣将将兵救魏。
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 
走蒙骜。
使秦将蒙骜败逃。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
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 
抑秦兵,
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 
秦兵不敢出。
使他们不敢再出关。 
当是时,
当时, 
公子威
天下,
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 
诸侯之客进兵法,
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 
公子皆
之,
公子把它们合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 
故世俗称
所以世上俗称《魏公子兵法》。 
 

英雄末路与历史余响

秦王患之,
秦王担忧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 
金万斤于魏,
就使用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 
求晋鄙客,
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 
令毁公子于魏王曰:
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
“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 
今为魏将,
现在担任魏国大将, 
诸侯将皆属,
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 
诸侯徒闻魏公子,
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 
不闻魏王。
不知道还有个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
而王,
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 
诸侯畏公子之威,
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 
方欲共立之。”
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 
秦数使
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 
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
也。
假装不知情地请他们向公子祝贺问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 
魏王日闻其毁,
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 
不能不信,
不能不信以为真, 
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 
公子自知
公子自己明知这是又一次因毁谤而被废黜, 
不朝€,
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 
与宾客为长夜饮,
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 
,
痛饮烈性酒, 
多近妇女。
常跟女人厮混,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
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 
而卒。
终于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 
其岁,
这一年, 
魏安釐王亦薨。
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闻公子死,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 
使蒙骜攻魏,
就派蒙骜进攻魏国, 
拔二十城,
攻占了二十座城邑, 
初置东郡。
开始设立东郡。 
其后秦
蚕食魏,
从此以后,秦国逐渐地像蚕食桑叶一样侵占魏国领土, 
而虏魏王,
过了十八年便俘虏了魏王假, 
屠大梁。
屠杀大梁军民,毁掉了这座都城。 
 
高祖始
时,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 
数闻公子贤。
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 
及即天子位,
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 
每过大梁,
每次经过大梁, 
公子。
常常去祭祀公子。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 
为公子置
五家,
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 
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论赞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吾过大梁之
我经过大梁废墟时, 
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
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 
城之东门也。
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
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 
然信陵君之接
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 
不耻下交,
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 
也。
是很有道理的。 
名冠诸侯,
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 
不虚耳。
的确不是虚传。因此,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高祖每次经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