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家世与仕燕
乐毅者,
乐毅,
其先祖曰乐羊。
他的祖先叫乐羊。
乐羊为魏文侯将,
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
伐取中山,
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
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
乐羊死,
乐羊死后,
葬于灵寿,
就葬在灵寿,
其后子孙因家焉。
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
中山复国,
后来中山复国了,
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
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
而乐氏后有乐毅。
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贤,
乐毅很贤能,
好兵,
喜好军事,
赵人举之。
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
,
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
乃去赵适魏。
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
而齐大败燕,
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
燕昭王怨齐,
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
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
燕国小,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
辟
远,
地处偏远,
力不能制
,
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
于是屈身
下士,
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
先礼郭隗
以招贤者。
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
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
燕王以客礼待之。
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乐毅辞让,
乐毅推辞谦让,
遂委质
为臣,
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
燕昭王以为亚卿,
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
久之。
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合纵伐齐大破强敌
当是时,
当时,
齐湣王强,
齐湣王很强大,
南败楚相
唐眛于重丘,
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
西摧三晋
于观津,
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
遂与三晋击秦,
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
助赵灭中山,
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
破宋,
又击破了宋国,
广地千余里。
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
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
已而复归之
。
仍归称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
湣王自矜
,
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
百姓弗堪
。
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
乐毅对曰:
乐毅回答说:
“齐,
“齐国,
霸国之余业
也,
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
地大人众,
土地广阔人口众多,
未易独攻也。
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
王必欲伐之,
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
莫如与
赵及楚、魏。”
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
别使连楚、魏,
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
令赵
说秦以伐齐之利。
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
诸侯害
齐湣王之骄暴,
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
皆争合从
与燕伐齐€。
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
乐毅还报,
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
燕昭王悉起兵,
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
使乐毅为上将军,
派乐毅担任上将军,
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
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
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
破之济西。
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
诸侯兵罢归
,
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
而燕军乐毅独追,
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
至于临菑。
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
齐湣王之败济西,
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
亡走保于莒。
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
乐毅独留徇
齐,
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
齐皆城守
。
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
乐毅攻入临菑,
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
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
燕昭王大说
,
燕昭王大喜,
亲至济上劳军,
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
行赏飨
士,
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
封乐毅于昌国,
把昌国封给乐毅,
号为昌国君。
封号叫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
以归,
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
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燕惠疑贤与田单复国
乐毅留徇齐五岁,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
下齐七十余城,
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
皆为郡县以属燕,
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
唯独莒、即墨未服。
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会燕昭王死,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
子立为燕惠王。
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
及即位,
等他即位后,
齐之田单闻之,
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
乃纵
反间于燕,
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
曰:
造谣说:
“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
然所以不早拔者,
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
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
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
欲连兵
且留齐,
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
南面而王齐
。
准备在齐国称王。
齐之所患,
齐国所担忧的,
唯恐他将之来。”
只怕别的将领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
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
得齐反间,
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
乃使骑劫代将,
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
而召乐毅。
并召回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
代之,
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
畏诛,
害怕回国后被杀,
遂西降赵。
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赵封乐毅于观津,
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
号曰望诸君。
封号叫望诸君。
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
果设诈诳燕军
,
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
遂破骑劫于即墨下,
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
而转战逐燕,
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
北至河上,
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
尽复得齐城,
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
而迎襄王于莒
,入于临菑。
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君臣书信明心迹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
以故破军亡将失齐;
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
又怨乐毅之降赵,
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
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
。
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
燕惠王乃使人让
乐毅,
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
且谢
之曰:
同时向他道歉说: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
将军为燕破齐,
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
报先王之雠
,
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
天下莫不震动,
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
会先王弃群臣
,
正遇上先王辞世,
寡人新即位,
我本人初即位,
左右误寡人。
是左右人耽误了我。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
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
为将军久暴露
于外,
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
故召将军且休,
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
计事。
也好共商朝政大计。
将军过听
,
不想将军误听传言,
以与寡人有隙,
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
遂捐
燕归赵。
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
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乐毅报遗
燕惠王书曰€:
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
臣不佞
,
臣下没有才干,
不能奉承王命,
不能恭奉您的命令,
以顺左右之心,
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
恐伤先王之明,
我恐怕回国有不测之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明,
有害足下之义,
有害您的道义,
故遁逃走赵。
所以逃到赵国。
今足下使人数
之以罪,
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的罪过,
臣恐侍御者
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我怕先王的侍从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
又不白
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又不清楚我用来奉事先王的诚心,
故敢以书对。
所以冒昧地用信来回答。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
私亲,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拿爵禄偏赏给亲近的人,
其功多者赏之,
功劳多的就奖赏他,
其能当者
处之。
能力胜任的就举用他。
故察能而授官者,
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的,
成功之君也;
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
论
行而结交者,
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
立名之士也。
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
臣窃观先王之举也,
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
见有高
世主之心,
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
故假
节于魏,
所以我借为魏国出使之机,
以身得察于燕。
到燕国献身接受考察。
先王过举
,
先王格外抬举我,
厕
之宾客之中€,
先把我列入宾客之中,
立之群臣之上,
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
不谋父兄
,
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
以为亚卿。
就任命我为亚卿。
臣窃不自知,
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
自以为奉令承教
,
自认为只要执行命令接受教导,
可幸
无罪,
就能侥幸免于犯罪,
故受令而不辞。
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辞。
先王命之曰:
先王指示我说:
“我有积怨深怒于齐,
“我跟齐国有积久的怨仇,深深恼恨齐国,
不量轻弱
,
不去估量燕国的弱小,
而欲以齐为事
。”
也要把向齐国复仇作为我在位的职分。”
臣曰:
我说:
“夫齐,
“那个齐国,
霸国之余业而最胜
之遗事也。
至今保留着霸国的基业,而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验。
练于兵甲,
士兵训练有素,
习于战攻。
谙熟攻战方略。
王若欲伐之,
大王若要攻打它,
必与天下图之。
必须与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图谋它。
与天下图之,
若要与天下诸侯图谋它,
莫若结于赵。
不如先与赵国结盟。
且又淮北、宋地,
而且淮北,
楚、魏之所欲也,
原属宋国的地区是楚、魏两都想得到的地方,
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
赵国如果答应结盟就约好四国联合攻打它,
齐可大破也。”
这样齐国就可以被彻底打败。”
先王以为然,
先王认为我的主张对,
具
符节南使臣于赵。
就准备了符节派我南去赵国。
顾
反命,
很快我就归国复命,
起兵击齐。
随即发兵攻打齐国。
以天之道
,
靠着上天的引导,
先王之灵,
先王的神威,
河北之地
随先王而举之济上。
黄河以北地区的赵、魏两国军队随着先王全部到达济水岸上。
济上之军受命击齐,
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
大败齐人。
把齐国人打得大败。
轻卒锐兵,
我们的轻快精锐部队,
长驱至国。
长驱直入直抵齐国国都。
齐王循而走莒,
齐王只身逃跑奔向莒邑,
仅以身免;
仅他一人免于身亡;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珠玉财宝战车盔甲以及珍贵的祭祀器物全部缴获送回燕国。
齐器设于宁台
,
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
大吕
陈于元英,
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
故鼎
反乎磿室,
被齐国掠去的原燕国宝鼎又从齐国取来放回磿室,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
蓟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
自五伯
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
先王以为慊
于志,
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满足,
故裂地
而封之,
所以划出一块地方赏赐给我,
使得比
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
使我能比同小国的诸侯。
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
功立而不废,
功业建立而不废驰,
故著于《春秋》
;
所以能写在《春秋》一类的史书上;
蚤知
之士,
有预见的贤士,
名成而不毁,
名声取得而不毁弃,
故称于后世。
所以能被后人称颂。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
夷
万乘之强国,
平定了具有万辆兵车的强大国家,
收八百岁之蓄积*
,
缴获了齐国八百多年所积存的珍贵宝物,
及至弃群臣之日,
等到先王辞世之日,
余教
未衰,
还留下政令训示,
执政任事之臣,
指示执政掌权的臣属,
脩
法令,
修整法令,
慎庶孽
,
慎重地对待庶出子弟,
施
及乎萌隶,
把恩泽推及到百姓身上,
皆可以教后世。
这些都可以用来教导后代。
臣闻之,
我听过这种说法,
善作
者不必善成,
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
善始者不必善终。
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
昔伍子胥说
听于阖闾,
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
而吴王远迹至郢;
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
夫差弗是也,
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
赐之鸱夷
而浮之江€。
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
吴王不寤
先论之可以立功,
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
故沈
子胥而不悔;
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
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
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夫免身
立功,
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
以明先王之迹
,
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
臣之上计也。
这是我的上策。
离
毁辱之诽谤,
遭到侮辱以至诽谤,
堕
先王之名,
毁坏先王的名声,
臣之所大恐也。
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临不测之罪,
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
以幸为利
,
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
义之所不敢出也。
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臣闻古之君子,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
交绝不出恶声
;
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
忠臣去国,
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
不絜其名
。
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
臣虽不佞,
我虽然无能,
数
奉教于君子矣。
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
我恐怕先王侍从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
不察疏远
之行,
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
故敢献书以闻
,
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
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
燕€。
希望君王留意吧。
乐氏后裔与燕赵纷争
燕、赵以为客卿。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
乐毅死于赵国。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
乐间住在燕国三十多年,
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
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
欲攻赵,
打算攻打赵国,
而问昌国君乐间。
便询问昌国君乐间。
乐间曰:
乐间说:
“赵,
“赵国,
四战之国
也,
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
其民习兵,
它的百姓熟悉军事,
伐之不可。”
攻打它是不行的。”
燕王不听,
燕王喜不听,
遂伐赵。
于是攻打赵国。
赵使廉颇击之,
赵国廉颇还击燕军,
大破栗腹之军于鄗,
在鄗(hào,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
禽
栗腹、乐乘。
擒获了栗腹、乐乘。
乐乘者,
乐乘,
乐间之宗
也。
与乐间是同祖。
于是乐间奔赵,
于是乐间逃到赵国,
赵遂围燕。
赵国于是攻燕国。
燕重
割地以与赵和,
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
赵乃解而去。
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
燕王悔恨没听用乐间的建议,
乐间既在赵,
乐间已经在赵国,
乃遗乐间书曰:
就给乐间写了一封信说:
“纣之时,
“殷纣王时,
箕子不用,
箕子不被任用,
犯
谏不怠,
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
以冀其听;
希望纣王听信;
商容不达
,
商容因劝谏纣王而被贬谪,
身祇
辱焉,
他身受侮辱,
以冀其变。
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张。
及民志不入
,
等到民心涣散,
狱囚自出
,
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
然后二子退隐。
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
故纣负
桀暴之累,
因此纣王背上了凶暴的恶名,
二子不失忠圣之名。
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
何者?
这是为什么呢?
其忧患之尽矣。
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
今寡人虽愚,
现在我虽然愚钝,
不若纣之暴也;
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
燕民虽乱,
燕国百姓虽不安定,
不若殷民之甚也。
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
室有语,
家庭内部有了纷争,
不相尽,
不尽述自己的意见,
以告邻里€。
却去告诉邻里。
二者,
这两种做法,
寡人不为君取也。”
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
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
二人卒留赵。
两个人终于留在赵国。
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
第二年,
乐乘、廉颇为赵围燕,
乐乘、廉颇为赵国围困燕国,
燕重礼以和,
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
乃解。
赵军才解围。
后五岁,
五年之后,
赵孝成王卒。
赵孝成王去世。
襄王使乐乘代廉颇。
悼襄王派乐乘代替廉颇的官职。
廉颇攻乐乘,
廉颇攻打乐乘,
乐乘走,
乐乘逃奔,
廉颇亡入魏。
廉颇也逃到魏国。
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此后十六年秦国灭掉赵国。
后世评述与传承
其后二十余年,
二十年之后,
高帝过赵,
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属地,
问:
问那里的人说:
“乐毅有后世乎?”
“乐毅有后代吗?”
对曰:
回答说:
“有乐叔。”
“有个乐叔。”
高帝封之乐卿,
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
号曰华成君。华成君,
封号称华成君。
乐毅之孙也。
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
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
,
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
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
他们是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高密的。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
,
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
显闻于齐,
在齐国很有名气,
称贤师。
人们称他为贤师。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
“当初齐人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给燕王的那封信时,
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
都曾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
乐臣公钻研黄帝、老子的学说,
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
,
他的宗师叫做河上丈人,
不知其所出。
现在还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里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
安期生教毛翕公,
安期生教毛翕公,
毛翕公教乐瑕公,
毛翕公教乐瑕公,
乐瑕公教乐臣公,
乐瑕公教乐臣公。
乐臣公教盖公。
乐臣教盖公。
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
盖公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执教,
为曹相国师。
是曹相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