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 读典籍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陈寿

记载汉末魏初袁涣、张范、田畴等名士的忠义事迹与高洁品行,展现乱世中的士人风骨。

袁涣传

袁涣字曜卿,
袁涣传,袁涣字曜卿, 
陈郡扶乐人也。
陈郡扶乐县人。 
父滂,
袁涣的父亲袁滂, 
为汉司徒。
做过汉朝的司徒。 
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
当时各家公子多违越法律制度, 
而涣清静,
而袁涣清雅宁静, 
举动必以礼。
举动必定符合礼节。 
郡命为功曹,
郡守命袁涣任功曹, 
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郡里的奸吏都自动躲避离去。 
后辟公府,
后袁涣被公府征召, 
举高第,
考试列优等。 
迁侍御史。
升为侍御史。  
除谯令,
又被任为谯县县令, 
不就。
未到任。 
刘备之为豫州,
刘备统治豫州时, 
举涣茂才。
荐袁涣为茂才。 
后避地江、淮间,
后袁涣迁移到江淮之间避祸, 
为袁术所命。
被袁术所任命。 
术每有所咨访,
袁术每次有所咨询, 
涣常正议,
袁涣常有严正的议论。 
术不能抗,
袁术不能违抗, 
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然而也不敢不有礼貌地尊敬他。 
顷之,
不久, 
吕布击术於阜陵,
吕布在阜陵攻击袁术, 
涣往从之,
袁涣前去随从袁术, 
遂复为布所拘留。
于是也被吕布拘留。 
布初与刘备和亲,
吕布当初与刘备结亲和好, 
后离隙。
后来有了嫌隙。现在,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
吕布想要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 
涣不可,
袁涣不答应, 
再三强之,
再三强迫他, 
不许。
仍不同意。 
布大怒,
吕布大怒, 
以兵胁涣曰:
用兵器威胁袁涣说: 
"为之则生,
“你做就能活, 
不为则死。
不做就得死。” 
"涣颜色不变,
袁涣脸不变色, 
笑而应之曰:
笑着回答说: 
"涣闻唯德可以辱人,
“袁涣听说只有德行才能使人蒙受耻辱, 
不闻以骂。
没听说用辱骂的。 
使彼固君子邪,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 
且不耻将军之言,
那他将不以将军的话为耻辱, 
彼诚小人邪,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小人,那他将像将军一样写信, 
将复将军之意,
回骂将军, 
则辱在此不在於彼。
那样耻辱将在这一方而不在他那一方。 
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
况且袁涣我异日侍奉刘将军, 
犹今日之事将军也,
就像现在侍奉将军您一样, 
如一旦去此,
如果我一旦离开这里, 
复骂将军,
回过头来骂您, 
可乎?
可以吗?” 
"布惭而止。
吕布感到羞惭,不再逼他。 
 
布诛,
吕布被诛杀后, 
涣得归太祖。
袁涣得以归附太祖。 
涣言曰:
袁涣进言说: 
"夫兵者,
“兵, 
凶器也,
属于凶器, 
不得已而用之。
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 
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以道德、仁义来进攻、征伐, 
兼抚其民而除其害。
加上安抚民众,为他们除害, 
夫然,
只有这样, 
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
才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 
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
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已有十几年了, 
民之欲安,
民众渴望安定, 
甚於倒悬,
比被倒悬在树上而渴望解脱还厉害, 
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
然而暴乱远未止息的原因是什么? 
意者政失其道欤!
想来大概是政治没走上正道吧! 
涣闻明君善于救世,
袁涣听说明智的君王善于拯救人世, 
故世乱则齐之以义,
所以世道纷乱就用仁义来统一, 
时伪则镇之以朴;
世道虚伪就用质朴来克制; 
世异事变,
世道不同,事势变易, 
治国不同,
治国的策略就应有所不同, 
不可不察也。
这一点不可以不明了。 
夫制度损益,
对于制度的增减, 
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
这是今天与古代所不必相同的。 
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於正,
要是能够兼爱天下人,拨乱反正, 
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
即使以武力平定动乱并以道德相济助, 
诚百王不易之道也。
确实是百代君王不可改变的原则。 
公明哲超世,
曹公您明哲超出世人, 
古之所以得其民者,
古代那些所用来获得民心的措施, 
公既勤之矣,
您已经尽力而为了, 
今之所以失其民者,
今天那些所以会失掉民心的事情, 
公既戒之矣,
您已经戒除了, 
海内赖公,得免於危亡之祸,
海内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灾祸,但民众还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希望您用这些道理来教诲他们,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然而民未知义,
太祖完全接受了这个建议。任袁涣为沛郡南部都尉。这时太祖刚刚招募民众开办屯田,百姓不乐意, 
其惟公所以训之,
有很多逃亡的。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把迁移当作大事, 
则天下幸甚!
不可仓促改变,顺遂他们心愿行事容易,违逆他们心愿的举动就困难。应顺从他们的心意, 
"太祖深纳焉。
他们喜欢的才能采取,他们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太祖听从了他,百姓十分高兴。 
拜为沛南部都尉。
袁涣升任梁国相。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
袁涣每每告诫各县: 
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
“务必要抚恤鳏夫、寡妇、高龄老人, 
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
表彰孝顺的子孙和贞节的妇女。 
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
常言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 
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
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 
"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
这个分寸全在于临事斟酌。 
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
现今虽然仍不太平, 
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
难以推广礼仪, 
然在吾所以为之。
然而这也在于我们怎样做了。” 
"为政崇教训,
袁涣为政崇尚教化训育, 
恕思而后行,
凡事宽容思虑以后才行动, 
外温柔而内能断。
外表温和柔顺而内心能够决断。 
以病去官,
袁涣因病辞官, 
百姓思之。
百姓思念他。 
后徵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后袁涣被任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前后得赐甚多,
先后得到的赏赐很多, 
皆散尽之,
都被他分送了, 
家无所储,
家里没有什么积蓄, 
终不问产业,
他也始终不过问家中产业, 
乏则取之於人,
匮乏了就从别人那里去取, 
不为皦察之行,
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举动, 
然时人服其清。
然而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国初建,
魏国刚刚建立时, 
为郎中令,
袁涣任郎中令, 
行御史大夫事。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涣言於太祖曰:
袁涣对太祖说: 
"今天下大难已除,
“现今天下大难已除, 
文武并用,
文武并用, 
长久之道也。
才是长治久安的途径。 
以为可大收篇籍,
我认为可以广泛地收集文章典籍, 
明先圣之教,
阐明先代圣人的教诲, 
以易民视听,
用以改变民众的所见所闻, 
使海内斐然向风,
使全国形成文明的风气,那样, 
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
对于偏远地区的异族人,虽不能用武力征服,却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们向往而来。” 
"太祖善其言。
太祖认为他的话正确。 
时有传刘备死者,
当时有人传说刘备已死, 
群臣皆贺;
众大臣都表示庆贺, 
涣以尝为备举吏,
袁涣因曾被刘备举荐为官, 
独不贺。
独独不去庆贺。 
居官数年卒,
为官几年后去世。 
太祖为之流涕,
太祖为袁涣的死流下眼泪, 
赐谷二千斛,
赏赐谷物两千斛, 
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
一份叫“以太仓谷一千斛赐与郎中令家”, 
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
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给曜卿家”, 
外不解其意。
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教曰:
太祖的教令说: 
"以太仓谷者,
“用太仓谷, 
官法也;
是依据官法; 
以垣下谷者,
用垣下谷, 
亲旧也。
是因为他是我亲密的老部下啊。” 
"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
魏文帝听说袁涣过去抗拒吕布的事情, 
问涣从弟敏:
问袁涣的堂弟袁敏: 
"涣勇怯何如?
“袁涣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样的?” 
"敏对曰:
袁敏回答说: 
"涣貌似和柔,
“袁涣貌似平和柔顺, 
然其临大节,
但他在大节面前, 
处危难,
处于危难当中时, 
虽贲育不过也。
即使是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涣子侃,
袁涣的儿子袁侃, 
亦清粹间素,有父风,
也有和父亲一样的清平纯粹、悠闲素雅的风度, 
历位郡守尚书。
历任郡守、尚书。 
初,
起初, 
涣从弟霸,
袁涣的堂弟袁霸, 
公恪有功幹,
公正谨慎,有才干, 
魏初为大司农,
魏国初年任大司农, 
及同郡何夔并知名於时。
与同郡人何夔一起在当时很有名气。 
而霸子亮,夔子曾,与侃复齐声友善。
霸子袁亮坚贞不移, 
亮贞固有学行,
学问品性优秀, 
疾何晏、邓飏等,
厌恶何晏、邓..等人, 
著论以讥切之,
曾撰著论文加以讥刺批评; 
位至河南尹、尚书。
袁亮做官做到河南尹、尚书。 
霸弟徽,
袁霸的弟弟袁徽, 
以儒素称。
以儒雅朴素著称, 
遭天下乱,
遇上天下大乱, 
避难交州。
到交州避难, 
司徒辟,
司徒征召他, 
不至。
不去。 
徽弟敏,
袁徽的弟弟袁敏, 
有武艺而好水功,
有武艺,善治水, 
官至河堤谒者。
官至河盽谒者。 
 

张范传

张范,
张范传,(附张承传)张范, 
字公仪,
字公仪, 
河内脩武人也。
河内郡修武县人。 
祖父歆,
张范的祖父张歆, 
为汉司徒。
是汉朝的司徒。 
父延,
张范的父亲张延, 
为太尉。
任太尉。 
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
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 
范辞不受。
张范辞谢没有接受。 
性恬静乐道,
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 
忽於荣利,
轻视功名利禄, 
徵命无所就。
征召任命全不接受。 
弟承,
张范的弟弟张承, 
字公先,
字公先, 
亦知名,
也有名气, 
以方正徵,
因为行为端方正派被征召, 
拜议郎,
授官为议郎, 
迁伊阙都尉。
又升任伊阙县都尉。 
董卓作乱,
董卓发动兵乱时, 
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张承想要聚合徒众与天下豪杰共伐董卓。 
承弟昭时为议郎,
张承的弟弟张昭当时任议郎, 
適从长安来,
正好从长安来, 
谓承曰:
对张承说: 
"今欲诛卓,
“现在想要诛杀董卓, 
众寡不敌,
众寡悬殊,我们敌不过他; 
且起一朝之谋,
况且在一个早上仓促发动计划, 
战阡陌之民,
用田间农民作战, 
士不素抚,
士人平素没有得到抚慰, 
兵不练习,
兵士少有练习, 
难以成功。
难以成功。 
卓阻兵而无义,
董卓倚仗兵力,不守正义, 
固不能久;
本来就不能持久。 
不若择所归附,
我们不如选择一方,向其归附, 
待时而动,
等待时机再行动,这样做了, 
然后可以如志。
以后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 
"承然之,
张承同意了, 
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于是解下官印绶带辞职,从小路回到家里, 
与范避地扬州。
与张范迁移到扬州避乱。 
袁术备礼招请,
袁术备好礼物前去招请, 
范称疾不往,
张范自称有病没有前往, 
术不强屈也。
袁术也不勉强他。 
遣承与相见,
张范让张承与袁术相见, 
术问曰:
袁术问道: 
"昔周室陵迟,
“过去周王室衰颓, 
则有桓、文之霸;
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 
秦失其政,
秦朝政治失败, 
汉接而用之。
汉朝就接替利用其势而兴起。 
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
现在我凭借土地广阔、士民众多的优势, 
欲徼福齐桓,
想要求取齐桓公那样的福分, 
拟迹高祖,
追随汉高祖的足迹, 
何如?
怎么样?” 
"承对曰:
张承回答说: 
"在德不在强。
“这事在于德行而不在强力。 
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
如果谁能推行德政,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愿望, 
虽由匹夫之资,
即使只凭着匹夫的资历, 
而兴霸王之功,
而去成就称霸称王的功业, 
不足为难。
也是不难的。 
若苟僣拟,
假如有超越本分的追求, 
干时而动,
冒犯天时而轻举妄动, 
众之所弃,
那众人就会抛弃他, 
谁能兴之?
谁还能使他兴旺呢?” 
"术不悦。
袁术很不高兴。 
是时,
这个时候, 
太祖将征冀州,
太祖将要征讨冀州, 
术复问曰:
袁术又问道: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
“现在曹公想以几千人的疲惫士兵抵敌我的十万大军, 
可谓不量力矣!
可真是不自量力了! 
子以为何如?
你认为怎么样?” 
"承乃曰:
张承随即说道: 
"汉德虽衰,
“汉朝的德行虽然衰颓了, 
天命未改,
但它的天命还没改换, 
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
现在曹公挟制天子以号令天下, 
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即使与百万之众交战也是可以战胜的。” 
"术作色不怿,
袁术脸色一变, 
承去之。
很不高兴。 
张承于是离去了。 
太祖平冀州,
太祖平定了冀州, 
遣使迎范。
派遣使者迎召张范。 
范以疾留彭城,
张范因为生病留在彭城, 
遣承诣太祖,
派遣张承到太祖那里去, 
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
太祖上表荐任张承为谏议大夫。  
范子陵及承子戩为山东贼所得,
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晋戈被山东贼人捉去, 
范直诣贼请二子,
张范径直到贼人那里,请他们放了二个孩子。 
贼以陵还范。
贼人把张陵还给了张范, 
范谢曰:
张范辞谢说: 
"诸君相还儿厚矣。
“诸位把孩子还给我,这份好意是很重的。 
夫人情虽爱其子,
人的感情虽然偏爱自己的孩子, 
然吾怜戩之小,
但我怜惜张晋戈的年龄更小, 
请以陵易之。
请允许我用张陵换回张晋戈。” 
"贼义其言,
贼人认为他的话很重义气, 
悉以还范。
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张范。 
太祖自荆州还,
太祖从荆州返回, 
范得见於陈,
张范得以在陈郡与他见面, 
以为议郎,
太祖让他作议郎, 
参丞相军事,
参丞相军事, 
甚见敬重。
很是敬重。 
太祖征伐,
太祖出兵征讨时, 
常令范及邴原留,
常常让张范与邴原留下, 
与世子居守。
与世子曹丕一同居守。 
太祖谓文帝:
太祖嘱咐曹丕: 
"举动必谘此二人。
“若有所举动必须向这两个人咨询。” 
"世子执子孙礼。
世子对他遵行子孙对长辈那样的礼节。 
救恤穷乏,
张范热心救济抚恤贫穷困乏的人, 
家无所馀,
以至于自己家里没什么富余, 
中外孤寡皆归焉。
许多地方的孤儿寡妇都来依附他, 
赠遗无所逆,
对于给他的馈赠,不退回去, 
亦终不用,
但也始终不去使用, 
及去,
到了离开的时候, 
皆以还之。
就都拿来退还了。  
建安十七年卒。
建安十七年(212)张范去世。 
魏国初建,
魏国刚建立时, 
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
张承以丞相参军祭酒的身份兼任赵郡太守, 
政化大行。
那里的政治教化得到普遍推行。 
太祖将西征,
太祖将要西征时, 
徵承参军事,
征聘张承参军事, 
至长安,
张承到了长安后, 
病卒。
因病去世。 
凉茂传, 

凉茂国渊传

凉茂字伯方,
凉茂字伯方, 
山阳昌邑人也。
山阳郡昌邑人。 
少好学,
少年时好学, 
论议常据经典,
议论事情常常引经据典, 
以处是非。
用以处理是非。 
太祖辟为司空掾,
太祖征召凉茂任司空掾, 
举高第,
考试名列优等, 
补侍御史。
补官为侍御史。 
时泰山多盗贼,
当时泰山盗贼很多, 
以茂为泰山太守,
让凉茂担任泰山郡太守, 
旬月之间,
一个月之内, 
襁负而至者千馀家。
用襁褓背负婴儿前来的人有一千多户。 
转为乐浪太守。
又转任乐浪太守。 
公孙度在辽东,擅留茂,
公孙度在辽东擅自留下凉茂, 
不遣之官,
不派遣他去做官, 
然茂终不为屈。
然而凉茂始终没有屈服。 
度谓茂及诸将曰:
公孙度对凉茂及众将领说: 
"闻曹公远征,
“听说曹公远途出征, 
邺无守备,
邺城没有防守的准备, 
今吾欲以步卒三万,骑万匹,
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 
直指邺,
直攻邺城, 
谁能御之?
谁能抵御!” 
"诸将皆曰:
众将领都说: 
"然。
“对。” 
"又顾谓茂曰:
公孙度又看着凉茂说: 
"於君意何如?
“您认为这主意怎么样?” 
"茂答曰:
凉茂回答说: 
"比者海内大乱,
“近来海内大乱, 
社稷将倾,
国家将要倾覆, 
将军拥十万之众,
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 
安坐而观成败,
安坐家中,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 
夫为人臣者,
作为君主的臣下, 
固若是邪!
本来应是这样的吗? 
曹公忧国家之危败,
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 
愍百姓之苦毒,
怜悯百姓的疾苦危害, 
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
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 
功高而德广,
功劳巨大,德行广被, 
可谓无二矣。
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以海内初定,
因为国内刚刚平定, 
民始安集,
百姓初步安顿下来, 
故未责将军之罪耳!
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 
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
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 
则存亡之效,
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验, 
不崇朝而决。
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 
将军其勉之!
将军您好自为之吧!” 
"诸将闻茂言,
众将领听到凉茂的话, 
皆震动。
都震惊心动。 
良久,
过了许久, 
度曰:
公孙度说: 
"凉君言是也。
“凉茂的话对啊。” 
"后徵迁为魏郡太守、甘陵相,
凉茂后来被征聘为魏郡太守、甘陵相, 
所在有绩。
在他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 
文帝为五官将,
文帝任五官中郎将时, 
茂以选为长史,
凉茂被选任长史, 
迁左军师。
又升左军师。 
魏国初建,
魏国建立初期, 
迁尚书仆射,
凉茂升任尚书仆射, 
后为中尉奉常。
后来任中尉奉常。 
文帝在东宫,
文帝居东宫做太子时, 
茂复为太子太傅,
凉茂又是太子太傅, 
甚见敬礼。
很受文帝的尊敬和礼遇, 
卒官。
凉茂死在官任上。 
 
国渊字子尼,
国渊传,国渊字子尼, 
乐安盖人也。
乐安国盖县人。 
师事郑玄。
曾师从事奉郑玄。 
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
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躲避兵乱。 
既还旧土,
返回故乡以后, 
太祖辟为司空掾属,
被太祖征召任司空掾属, 
每於公朝论议,
每次在曹公府上议论政事, 
常直言正色,
常常正色直言, 
退无私焉。
谦让无私。 
太祖欲广置屯田,
太祖想广泛地兴办屯田, 
使渊典其事。
让国渊主持这项事务。 
渊屡陈损益,
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增减的项目, 
相土处民,
考察土地,安置民众, 
计民置吏,
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官吏, 
明功课之法,
明确考核的办法, 
五年中仓廪丰实,
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 
百姓竞劝乐业。
百姓竞相勉励,乐于这项事业。  
太祖征关中,
太祖征讨关中, 
以渊为居府长史,
让国渊任居府长史, 
统留事。
主管留守事宜。 
田银、苏伯反河间,
田银、苏伯在河间县谋反, 
银等既破,后有馀党,
田银等人失败后有许多余党, 
皆应伏法。
都应该依法治罪, 
渊以为非首恶,
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 
请不行刑。
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 
太祖从之,
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赖渊得生者千馀人。
依赖国渊这个建议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 
破贼文书,
写战胜贼兵的文书, 
旧以一为十,
旧例往往夸大,以一为十, 
及渊上首级,
到了国渊上报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 
如其实数。
实有多少就报多少。 
太祖问其故,
太祖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渊曰:
国渊说: 
"夫征讨外寇,
“在征讨境外敌寇时, 
多其斩获之数者,
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的人, 
欲以大武功,
是想要夸大战绩, 
且示民听也。
并且用来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 
河间在封域之内,
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 
银等叛逆,
田银等人叛逆, 
虽克捷有功,
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 
渊窃耻之。
但国渊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 
"太祖大悦,
太祖很高兴, 
迁魏郡太守。
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别人, 
太祖疾之,
太祖痛恨这种行为, 
欲必知其主。
想知道写信人是谁。 
渊请留其本书,
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 
而不宣露。
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 
其书多引二京赋,
原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 
渊敕功曹曰:
国渊嘱咐功曹说: 
"此郡既大,
“这个郡很大, 
今在都辇,
现在虽是首都, 
而少学问者。
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 
其简开解年少,
这封信颇能开导启发年轻人, 
欲遣就师。
我想要派人去拜师学习。” 
"功曹差三人,
功曹派遣了三个人, 
临遣引见,
国渊在派遣前先召见了他们, 
训以"所学未及,
教训说:“你们所学的东西还不广泛, 
二京赋,博物之书也,
《二京赋》是有关博物的书籍, 
世人忽略,
世上人忽略了它, 
少有其师,
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 
可求能读者从受之。
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 
"又密喻旨。
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意图。 
旬日得能读者,
几天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 
遂往受业。
三人就去拜师。 
吏因请使作笺,
跟着请那个人写了一纸笺书, 
比方其书,
与那封信一比较, 
与投书人同手。
与写信的人是一种笔迹, 
收摄案问,
随即把那人拘捕审问, 
具得情理。
得到了全部事情真相。 
迁太仆。
太祖提升国渊为太仆。 
居列卿位,
国渊虽居于列卿之位, 
布衣蔬食,
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 
禄赐散之旧故宗族,
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旧, 
以恭俭自守,
自己却保持着谦恭节俭, 
卒官。
最后死在官任上。 
田畴传, 

田畴传

田畴字子泰,
田畴字子泰, 
右北平无终人也。
右北平郡无终县人。 
好读书,
喜好读书, 
善击剑。
善于击剑。 
初平元年,
初平元年(190), 
义兵起,
关东义兵兴起, 
董卓迁帝于长安。
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曰:
幽州牧刘虞叹息说: 
"贼臣作乱,
“贼臣叛乱, 
朝廷播荡,
朝廷流亡失所, 
四海俄然,
四海倾覆, 
莫有固志。
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念。 
身备宗室遗老,
我身为皇家宗室的遗老, 
不得自同於众。
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 
今欲奉使展效臣节,
现在我想请一使臣前去朝廷尽我作为忠臣的礼节, 
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怎样才能得到不负使命的人士呢?” 
"众议咸曰:
众人议论,都说: 
"田畴虽年少,
“田畴虽然年轻, 
多称其奇。
但很多人称他是个奇人。” 
"畴时年二十二矣。
田畴这时才二十二岁。 
虞乃备礼请与相见,
刘虞随即礼貌周全地请来田畴相见, 
大悦之,
对他十分满意, 
遂署为从事,
于是让他担任从事, 
具其车骑。
为他置办车马。 
将行,
将要出发时, 
畴曰:
田畴说: 
"今道路阻绝,
“现在道路阻塞断绝, 
寇虏纵横,
贼寇纵横, 
称官奉使,
我如果自称官员奉命出使, 
为众所指名。
将会被众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 
愿以私行,
我愿以个人身份前往, 
期於得达而已。
期望能够顺利到达。” 
"虞从之。
刘虞听从了他的意见。 
畴乃归,
田畴于是回到家里, 
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二十骑俱往。
自己挑选了家人和慕名而来愿作随从的勇壮少年共二十多人,骑马一同前往, 
虞自出祖而遣之。
刘虞亲自出来祭祀路神,为田畴送行。 
既取道,
上路以后, 
畴乃更上西关,
田畴就前去居庸关, 
出塞,
出了边塞, 
傍北山,
沿着阴山, 
直趣朔方,
直接奔赴朔方郡, 
循间径去,
顺着小路走去, 
遂至长安致命。
终于到了长安,完成了使命。 
诏拜骑都尉。
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 
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
田畴认为天子流亡在外刚刚归还,尚未安定, 
不可以荷佩荣宠,
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 
固辞不受。
坚持辞让不受。 
朝廷高其义。
朝廷尊重他的心意。 
三府并辟,
三公府同时征召, 
皆不就。
田畴都没有接受。 
得报,
田畴得到报告后, 
驰还,
加力赶马返回, 
未至,
还没到达, 
虞已为公孙瓒所害。
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 
畴至,
田畴回来后, 
谒祭虞墓,
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 
陈发章表,
又发出章表, 
哭泣而去。
哭泣着离去了。 
瓒闻之大怒,
公孙瓒知道了大怒,悬赏通缉, 
购求获畴,
捕获了田畴, 
谓曰:
对他说: 
"汝何自哭刘虞墓,
“你为什么独自到刘虞的墓前去哭, 
而不送章报於我也?
却不来给我送报告章表?” 
"畴答曰:
田畴回答说: 
"汉室衰穨,
“汉朝王室衰败, 
人怀异心,
人人怀有异心, 
唯刘公不失忠节。
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信的节操。 
章报所言,
报告表章中所说的, 
於将军未美,
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 
恐非所乐闻,
恐怕不是您所乐意知道的, 
故不进也。
所以没有送上。 
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
况且将军正在兴办大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求, 
既灭无罪之君,
既已杀死了没有罪的主君, 
又雠守义之臣,
又与坚守忠义的臣子为仇, 
诚行此事,
果真做了这件事, 
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
那么燕、赵地区的士人将都只会投东海而死, 
岂忍有从将军者乎!
哪还有人忍心跟从将军您呢?” 
"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
公孙瓒因为田畴理直气壮的回答, 
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曰:"田畴义士,
给他松绑, 
君弗能礼,而又囚之,
释放了他, 
恐失众心。"瓒乃纵遣畴。
没有杀掉。 
 
畴得北归,
公孙瓒把田畴拘留在军营中,禁止他的朋友与他往来。有人劝说公孙瓒说:“田畴是个义士, 
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
您不能礼貌待他,反而把他关了起来,恐怕会失去众人的心。”公孙瓒于是释放并送走了田畴。 
扫地而盟曰:
田畴得以北归,率领所有宗族里的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扫地盟誓说: 
"君仇不报,
“您的仇不报, 
吾不可以立於世!
我就不再立于人世!” 
"遂人徐无山中,
随即进入徐无山中, 
营深险平敞地而居,
营造了一块地处深远险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 
躬耕以养父母。
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 
百姓归之,
百姓都来归附, 
数年间至五千馀家。
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 
畴谓其父老曰:
田畴对父辈老者们说: 
"诸君不以畴不肖,
“诸位不认为我田畴不贤, 
远来相就。
从远处来投靠, 
众成都邑,
人多就形成了城镇, 
而莫相统一,
但还没有统一, 
恐非久安之道,
恐怕不是长久安定的作法, 
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
希望推举择定贤能或年纪大的人做首领。” 
"皆曰:
大家都说“好”, 
"善。"同佥推畴。
一起推举了田畴。 
畴曰:
田畴说: 
"今来在此,
“现在我们来到这里, 
非苟安而已,
不是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已, 
将图大事,
而是要图谋大事, 
复怨雪耻。
报仇雪耻。 
窃恐未得其志,
我私下担心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大志, 
而轻薄之徒自相侵侮,
而那些轻佻浮薄的人自己先互相侵扰欺侮, 
偷快一时,
苟且快乐一时, 
无深计远虑。
却没有深谋远虑。 
畴有愚计,
田畴我有一条不成熟的计划, 
愿与诸君共施之,
希望和诸位一同施行, 
可乎?
可以吗?” 
"皆曰:
众人都说: 
"可。
“可以。” 
"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田畴就为大家制定了有关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 
法重者至死,
规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 
其次抵罪,
其次的也要抵罪, 
二十馀条。
共有二十多条。 
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
又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 
兴举学校讲授之业,
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 
班行其众,
向众人颁布。 
众皆便之,
众人都熟习了, 
至道不拾遗。
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 
北边翕然服其威信,
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 
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
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 
畴悉抚纳,
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 
令不为寇。
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袁绍数遣使招命,
袁绍几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 
又即授将军印,
又立即授予将军印, 
因安辑所统,
以便安抚田畴统治下的百姓, 
畴皆拒不受。
田畴都拒绝了,没有接受。 
绍死,
袁绍死后, 
其子尚又辟焉,
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 
畴终不行。
田畴始终未去。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
田畴时常为乌丸以前残杀当地士大夫而忿恨, 
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
有讨伐他们的心思,但实力不够。  
建安十二年,
建安十二年(207), 
太祖北征乌丸,
太祖向北征讨乌丸, 
未至,
还没到时, 
先遣使辟畴,
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 
又命田豫喻指。
又命令田畴告知他的旨意。 
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田畴戒令门客赶快整理行装,收拾行李。 
门人谓曰:
门客对他说: 
"昔袁公慕君,
“过去袁公倾慕您, 
礼命五至,
礼物和命令来了多次, 
君义不屈;
您一点也不屈服; 
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
现在曹公使者第一次来,您就像恐怕来不及一样, 
何也?
这是为什么?” 
"畴笑而应之曰:
田畴笑着回答说: 
"此非君所识也。
“这就不是您所明白的了。” 
"遂随使者到军,
于是跟随使者到了太祖军中, 
署司空户曹掾,
任司空户曹掾, 
引见谘议。
准备引见咨议。 
明日出令曰:
第二天太祖公布诏令说: 
"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
“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任命为吏的人。” 
"即举茂才,
就举荐为茂才, 
拜为蓚令,
任为..县县令。 
不之官,
田畴没去上任, 
随军次无终。
随着军队到无终县。 
时方夏水雨,
当时正当夏季降水, 
而滨海洿下,
海滨低洼地区, 
泞滞不通,
泥泞不能通行, 
虏亦遮守蹊要,
贼兵又把守险要路段, 
军不得进。
曹军不能前进。 
太祖患之,
太祖很忧虑, 
以问畴。
拿这事询问田畴。 
畴曰:
田畴说: 
"此道,秋夏每常有水,
“这条道路在夏季常常积水, 
浅不通车马,
浅处不能通行车马, 
深不载舟船,
深处又载不动船只, 
为难久矣。
形成这种灾难已经很久了。 
旧北平郡治在平冈,
原先的北平郡治在平岗县, 
道出卢龙,达于柳城;
从卢龙塞直通柳城; 
自建武以来,
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 
陷坏断绝,垂二百载,
破败断绝近二百年了, 
而尚有微径可从。
但还有隐蔽的小路可以找到。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
现在贼方将领大队军马正在通向无终的路上, 
不得进而退,
不能前进,正在后退, 
懈弛无备。
松懈没有准备。 
若嘿回军,
如果我们率军悄悄返回, 
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
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 
出空虚之地,
从空旷地区走出, 
路近而便,
路又近又好走, 
掩其不备,
乘其不备去攻打, 
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
蹋顿的首领就可以不用战斗而俘获了。” 
"太祖曰:
太祖说: 
"善。
“好。” 
"乃引军还,
就带领军队返回, 
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
而在水边路旁竖起大木头,写上: 
"方今暑夏,
“现在正是暑热夏季, 
道路不通,
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姑且等到秋冬两季再进军。” 
"虏候骑见之,
贼军骑兵侦探看到了, 
诚以为大军去也。
真的以为曹军已经走了。 
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
太祖命令田畴带领他的部下作向导, 
上徐无山,
走上徐无山, 
出卢龙,
过了卢龙, 
历平冈,
经过平岗, 
登白狼堆,
登上白狼城, 
去柳城二百馀里,
离柳城二百多里时, 
虏乃惊觉。
贼军这才警觉起来, 
单于身自临陈,
单于亲自上阵, 
太祖与交战,
太祖与他交战, 
遂大斩获,
终于大获全胜, 
追奔逐北,
追赶败兵到了柳城。 
至柳城。
曹军返回, 
军还入塞,
进入关内, 
论功行封,
论功行赏, 
封畴亭侯,
封田畴为亭侯, 
邑五百户。
封邑五百户。 
畴自以始为居难,
田畴自己认为当初为了主君死难, 
率众循逃,
率领众人逃遁, 
志义不立,
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 
反以为利,
反而靠它获取利禄, 
非本意也,
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 
固让。
坚持推让。 
太祖知其至心,
太祖知道他心意至诚, 
许而不夺。
答应了而没有勉强他。 
辽东斩送袁尚首,
辽东斩了袁尚的首级送来, 
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
太祖下令:“三军有谁敢为袁尚而哭的,斩首。” 
畴以尝为尚所辟,
田畴因为曾被袁尚所征召, 
乃往吊祭。
就前往吊唁祭奠。 
太祖亦不问。
太祖也不追究。  
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馀家居邺。
田畴率领他的家属及族人三百多户全部到邺县居住。 
太祖赐畴车马谷帛,
太祖赐给田畴车马粮谷丝帛, 
皆散之宗族知旧。
他又都分送给了族人和旧友。 
从征荆州还,
田畴随从太祖征讨荆州回来, 
太祖追念畴功殊美,
太祖追念他的功劳很大, 
恨前听畴之让,
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 
曰:
说: 
"是成一人之志,
“这是成全了你一个人的志向, 
而亏王法大制也。
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 
"於是乃复以前爵封畴。
于是就又用上次的爵位赐封田畴。 
畴上疏陈诚,
田畴上疏陈述自己的诚意, 
以死自誓。
以死来发誓。 
太祖不听,
太祖没有听从, 
欲引拜之,
想把他招来授官, 
至于数四,
再三再四, 
终不受。
田畴终究没有接受。 
有司劾畴狷介违道,
官府弹劾田畴偏狭固执,有违正道, 
苟立小节,
只知固守小节, 
宜免官加刑。
应该罢免官职,施加刑罚。 
太祖重其事,
太祖尊重田畴的行事, 
依违者久之。
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 
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
终于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广泛讨论。 
世子以畴同於子文辞禄,
世子曹丕认为田畴和过去楚国令尹子文辞让俸禄、申包胥逃避封赏是相同的, 
申胥逃赏,
应该不要勉强他, 
宜勿夺以优其节。
而成全他的志节。 
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锺繇亦以为可听。
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 
太祖犹欲侯之。
太祖还想给田畴封侯。 
畴素与夏侯惇善,
因田畴平素与夏侯惇友善, 
太祖语惇曰:
太祖对夏侯惇说: 
"且往以情喻之,
“你且去用你们的情谊劝喻他, 
自从君所言,
一切都从你嘴里说出, 
无告吾意也。
不要告诉他是我的意思。” 
"惇就畴宿,
夏侯..到田畴那里住宿, 
如太祖所戒。
就像太祖所说的那样去做。 
畴揣知其指,
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意旨, 
不复发言。
有关受封的事什么话也不再说。 
惇临去,乃拊畴背曰:
夏侯..临离去时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 
"田君,
“田君, 
主意殷勤,
主上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 
曾不能顾乎!
你连这都不能顾及吗?” 
"畴答曰:
田畴回答说: 
"是何言之过也!
“这话说得太过分了! 
畴,
田畴, 
负义逃窜之人耳,
不过是个背负信义逃窜的人, 
蒙恩全活,
蒙受恩惠得以全活, 
为幸多矣。
实在是太幸运了。 
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
怎可以卖卢龙要塞来换取利禄赏赐呢? 
纵国私畴,
即使整个国家独加恩宠给我田畴, 
畴独不愧於心乎?
田畴难道就不问心有愧吗? 
将军雅知畴者,
将军素来是知道田畴的, 
犹复如此,
还要这样做, 
若必不得已,
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话, 
请愿效死刎首於前。
我希望就在这里自刎,献出我的生命。” 
"言未卒,
话没说完, 
涕泣横流。
就痛哭流涕。 
惇具答太祖。
夏侯..把这情形都报告了太祖。 
太祖喟然知不可屈,
太祖喟然叹息,知道不可以勉强了, 
乃拜为议郎。
这才任田畴为议郎。 
年四十六卒。
田畴在四十六岁的时候死去。 
子又早死。
儿子也死得较早。 
文帝践阼,
魏文帝受禅让即位后, 
高畴德义,
敬重田畴的德行信义, 
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
赐给田畴的侄孙子田续爵位为关内侯, 
以奉其嗣。
作为对田畴后代的尊奉。红潮网 
 

王脩邴原传

王脩字叔治,
王修传,王修字叔治, 
北海营陵人也。
北海郡营陵县人。 
年七岁丧母。
七岁时丧母。 
母以社日亡,
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 
来岁邻里社,
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土神, 
脩感念母,
王修感念母亲, 
哀甚。
极为哀痛。 
邻里闻之,
邻里知道了, 
为之罢社。
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年二十,
王修二十岁时, 
游学南阳,
外出到南阳游学, 
止张奉舍。
住在张奉的家里。 
奉举家得疾病,
张奉全家人得了疾病, 
无相视者,
没有照顾的人, 
脩亲隐恤之,
王修亲自精心抚恤他们, 
病愈乃去。
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去。  
初平中,
初平年间(190~193), 
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
北海国相孔融召王修为主簿, 
守高密令。
任高密县令。 
高密孙氏素豪侠,
高密人孙氏素来为当地豪侠, 
人客数犯法。
门客屡次触犯法律, 
民有相劫者,
民间有抢劫案发生, 
贼入孙氏,
贼人进入孙氏门下, 
吏不能执。
吏役没法捕捉。 
脩将吏民围之,
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 
孙氏拒守,
孙氏抗拒坚守, 
吏民畏惮不敢近。
吏役百姓畏惧忌惮不敢靠近。 
脩令吏民:
王修命令他们: 
"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 
"孙氏惧,
孙氏害怕了, 
乃出贼。
终于交出贼人。从此, 
由是豪强慑服。
豪强们都被震慑畏服。 
举孝廉,
荐举孝廉时, 
脩让邴原,
王修推让给邴原, 
融不听。
孔融不听从他。 
时天下乱,
适逢天下大乱, 
遂不行。
这事没有实行。 
顷之,
不久, 
郡中有反者。
郡中有人叛乱。 
脩闻融有难,
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 
夜往奔融。
连夜赶往孔融那里。 
贼初发,
反贼开始发难时, 
融谓左右曰:
孔融对左右人说: 
"能冒难来,
“能冒着危难来的, 
唯王脩耳!
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 
"言终而脩至。
王修就到了。 
复署功曹。
后来王修又任功曹。 
时胶东多贼寇,
当时胶东多有贼寇, 
复令脩守胶东令。
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 
胶东人公沙卢宗强,
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 
自为营堑,
自己设置营寨壕堑, 
不肯应发调。
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 
脩独将数骑径入其门,
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 
斩卢兄弟,
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 
公沙氏惊愕莫敢动。
公沙氏族人震动惊愕,没有人敢有举动。 
脩抚慰其馀,
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 
由是寇少止。
自此贼寇逐渐止息。 
融每有难,
孔融每次有了危难, 
脩虽休归在家,
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 
无不至。
没有不马上到的。 
融常赖脩以免。
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 
袁谭在青州,
袁谭在青州时, 
辟脩为治中从事,
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 
别驾刘献数毁短脩。
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 
后献以事当死,
后来刘献因事当判死罪, 
脩理之,
王修审理这件案子, 
得免。
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时人益以此多焉。
当时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 
袁绍又辟脩除即墨令,
袁绍又征召王修任即墨县令, 
后复为谭别驾。
后又任袁谭手下的别驾。  
绍死,
袁绍死后, 
谭、尚有隙。
袁谭、袁尚之间有嫌隙。 
尚攻谭,
袁尚攻打袁谭, 
谭军败,
袁谭的部队失败了, 
脩率吏民往救谭。
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前往营救袁谭。 
谭喜曰:
袁谭高兴地说: 
"成吾军者,
“成全我的部队的人, 
王别驾也。
就是王别驾啊!” 
"谭之败,
袁谭失败时, 
刘询起兵漯阴,
刘询在漯阴起兵, 
诸城皆应。
各个城池都起来响应。 
谭叹息曰:
袁谭叹息说: 
"今举州背叛,
“现在全州都背叛了我, 
岂孤之不德邪!
难道是因为我不讲道德吗?” 
"脩曰:
王修说: 
"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
“东莱太守管统虽远在海外, 
此人不反。
但这人不会反叛, 
必来。
他一定会来。” 
"后十馀日,
十几天后, 
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
管统果然抛妻弃子来到袁谭这里, 
妻子为贼所杀,
妻儿被叛贼杀害。 
谭更以统为乐安太守。
袁谭让管统改任乐安太守。 
谭复欲攻尚,
袁谭又想进攻袁尚, 
脩谏曰:
王修劝他说: 
"兄弟还相攻击,
“兄弟之间往复攻击, 
是败亡之道也。
这是走向失败灭亡的道路啊!” 
"谭不悦,
袁谭不高兴, 
然知其志节。
但理解他的志向节操。 
后又问脩:
过后袁谭又问王修: 
"计安出?
“有什么计策可以使用?” 
"脩曰:
王修说: 
"夫兄弟者,左右手也。
“兄弟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 
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
比如一个人将要与别人角斗,却砍断了他的右手, 
而曰'我必胜',
反而说‘我一定能胜’, 
若是者可乎?
像这样行吗? 
夫弃兄弟而不亲,
抛弃了兄弟,不相亲近, 
天下其谁亲之!
天下人还有谁能亲近! 
属有谗人,
您的部下有进谗言的人, 
固将交斗其间,
本来就在你们兄弟之间参与争斗, 
以求一朝之利,
以求取有朝一日的利益, 
愿明使君塞耳勿听也。
我愿意明白地告诉使君:堵上耳朵不要听他们的。 
若斩佞臣数人,
如能斩杀几个奸佞的臣下, 
复相亲睦,
兄弟重新亲近和睦, 
以御四方,
以抗御四面八方的敌人, 
可以横行天下。
可以凭这个横行天下。” 
"谭不听,
袁谭没有听从, 
遂与尚相攻击,
随即与袁尚互相攻击, 
请救於太祖。
又向太祖请求援助。 
太祖既破冀州,
太祖攻破了冀州以后, 
谭又叛。
袁谭又背叛了太祖。 
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
太祖于是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 
脩时运粮在乐安,
王修这时运送粮食正在乐安, 
闻谭急,
听说袁谭危急, 
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
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从事一共几十人,向袁谭那里赶赴。  
至高密,
到了高密县时, 
闻谭死,
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 
下马号哭曰:
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您, 
"无君焉归?
我回到哪里去啊?” 
"遂诣太祖,
于是去了太祖那里, 
乞收葬谭尸。
请求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 
太祖欲观脩意,
太祖想要观察王修的诚意, 
默然不应。
沉默着一声不吭。 
脩复曰:
王修又说: 
"受袁氏厚恩,
“我曾受过袁氏的厚恩, 
若得收敛谭尸,
如果让我得以收殓袁谭尸体, 
然后就戮,
然后让我就死, 
无所恨。
我也不会后悔。” 
"太祖嘉其义,
太祖称赞他的义气, 
听之。
听从了他。 
以脩为督军粮,
太祖让王修担任督军粮, 
还乐安。
返回乐安。 
谭之破,
袁谭被击破后, 
诸城皆服,
全州各个城池都服从了太祖, 
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
惟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服从。 
太祖命脩取统首,
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首级, 
脩以统亡国之忠臣,
王修因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 
因解其缚,
于是解开他的捆绑, 
使诣太祖。
让他去见太祖。 
太祖悦而赦之。
太祖高兴并且赦免了他。 
袁氏政宽,
袁氏政令宽纵, 
在职势者多畜聚。
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 
太祖破邺,
太祖攻破邺城, 
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查抄没收审配等人的家财数以万计。 
及破南皮,
待到攻破南皮县, 
阅脩家,
察看王修家, 
谷不满十斛,
粮谷不满十斛, 
有书数百卷。
仅有书籍几百卷。 
太祖叹曰:
太祖感叹着说: 
"士不妄有名。
“王修作为士人真是名符其实。” 
"乃礼辟为司空掾,
于是礼聘王修为司空掾, 
行司金中郎将,
代理司金中郎将, 
迁魏郡太守。
升任魏郡太守。 
为治,
王修治理政务, 
抑强扶弱,
抑制豪强,扶助弱小, 
明赏罚,
赏罚分明, 
百姓称之。
为百姓所称道。 
魏国既建,
魏国建立, 
为大司农郎中令。
王修任大司农郎中令。 
太祖议行肉刑,
太祖计划实行肉刑, 
脩以为时未可行,
王修认为时机还不允许实行, 
太祖采其议。
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徙为奉尚。
调王修为奉尚。 
其后严才反,
后来严才反叛, 
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
与他的属下几十人攻打宫殿旁门。 
脩闻变,
王修听说兵变, 
召车马未至,
召唤车马未到, 
便将官属步至宫门。
就率领属下官吏步行到了宫门。 
太祖在铜爵台望见之,
太祖在铜爵台望到他们, 
曰:
说: 
"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 
"相国锺繇谓脩:
相国钟繇对王修说: 
"旧,
“过去, 
京城有变,
京城发生变故时, 
九卿各居其府。
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 
"脩曰:
王修说: 
"食其禄,
“靠国家的薪俸吃饭, 
焉避其难?
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 
居府虽旧,
居守官府虽是旧制, 
非赴难之义。"顷之,病卒官。
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 
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
不久, 
脩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
王修病死在官位上。 
世称其知人。
 
邴原字根矩,
王修的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当初,王修在高柔二十岁时就赏识了他, 
北海朱虚人也。
在王基还是幼童时就看出了他的特异才能,这两人最终都有远大的发展,世人因此称赞王修善于识人。  
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
邴原传,邴原字根矩,北海国朱虚县人。年轻时与管宁一同以节操高尚著称, 
州府辟命皆不就。
州府征召任命都没有接受。 
黄巾起,
黄巾军起事后, 
原将家属入海,
邴原带领家人进入东海, 
住郁洲山中。
住在郁洲山里。 
时孔融为北海相,
当时孔融为北海国相, 
举原有道。
举邴原为有道。 
原以黄巾方盛,
邴原认为黄巾军正在兴盛时期, 
遂至辽东,
于是到了辽东郡, 
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
与同郡人刘政都富于勇略雄气。 
辽东太守公孙度畏恶欲杀之,
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想杀死他, 
尽收捕其家,
把他全家都拘捕了, 
政得脱。
刘政得以脱身。 
度告诸县:
公孙度通告各县: 
"敢有藏政者与同罪。
“敢有窝藏刘政的人,与刘政同罪。” 
"政窘急,
刘政窘迫危急, 
往投原,
前去投奔邴原, 
原匿之月馀,
邴原把他藏了一个多月, 
时东莱太史慈当归,
这时东莱郡太史慈正要返回, 
原因以政付之。
邴原于是把刘政托付给了太史慈, 
既而谓度曰:
然后对公孙度说: 
"将军前日欲杀刘政,
“将军前些日子要杀刘政, 
以其为己害。
把他当作自己的祸害, 
今政已去,
现在刘政已经离去, 
君之害岂不除哉!
您的祸害难道不是已经除去了吗?” 
"度曰:
公孙度说: 
"然。
“是这样。” 
"原曰:
邴原说: 
"君之畏政者,
“你所以害怕刘政, 
以其有智也。
是因为他有智谋。 
今政已免,
现在刘政已经脱身, 
智将用矣,
他的智谋将得到使用, 
尚奚拘政之家?
为什么还拘押刘政的家属呢? 
不若赦之,
不如赦免了他们, 
无重怨。
别又结下一仇怨。” 
"度乃出之。
公孙度于是放出了刘政家属, 
原又资送政家,
邴原又出资把他们送到刘政家里, 
皆得归故郡。
使他们都得以返回原郡。 
原在辽东,
邴原在辽东郡, 
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
一年内前往归附居住的人有几百家, 
游学之士,
游学的士人, 
教授之声,
教授学问的声音, 
不绝。
络绎不绝。 
后得归,
后来邴原得以从辽东返回, 
太祖辟为司空掾。
太祖征召他为司空掾。 
原女早亡,
邴原的女儿夭折, 
时太祖爱子仓舒亦没,
这时太祖的一个儿子仓舒也死去了。 
太祖欲求合葬,
太祖想要把这两个孩子合葬, 
原辞曰:
邴原推辞说: 
"合葬,
“合葬, 
非礼也。
是不符合礼仪的。 
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
邴原之所以追随明公, 
公之所以待原者,
明公之所以接纳邴原, 
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
是因为都能遵守规则制度,决不改变的缘故。 
若听明公之命,
如果我这次听从了明公的命令, 
则是凡庸也,
那就会变得平凡庸俗, 
明公焉以为哉?
明公难道认为这事值得做吗?” 
"太祖乃止,
太祖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徙署丞相徵事。
调邴原代理丞相征事。 
崔琰为东曹掾,
崔琰是东曹掾, 
记让曰:
在他推让官职的奏记里说: 
"徵事邴原、议郎张范,
“征事邴原、议郎张范, 
皆秉德纯懿,
都秉赋德行纯正美好, 
志行忠方,
志向行为忠正端方, 
清静足以厉俗,
清廉洁净足可以激励凡俗, 
贞固足以幹事,
坚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 
所谓龙翰凤翼,
正是所谓龙凤的羽翼, 
国之重宝。
国家的重宝。 
举而用之,
推举任用他们, 
不仁者远。
将使不讲仁德的人远遁。” 
"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
邴原代替凉茂为五官将长史, 
闭门自守,
闭门自守, 
非公事不出。
不是公家事务不出门参与。 
太祖征吴,
太祖征讨吴国时, 
原从行,
邴原随从出发, 
卒。
不幸死去。 
是后大鸿胪钜鹿张泰、河南尹扶风庞迪以清贤称,
这以后大鸿胪巨鹿人张泰、河南尹扶风人庞迪以清廉贤明著称, 
永宁太仆东郡张阁以简质闻。
永宁太仆东郡人张阁以简洁质朴闻名。 
 

管宁张臶胡昭传

管宁字幼安,
管宁传,(附王烈等传)管宁字幼安, 
北海朱虚人也。
北海国朱虚县人。 
年十六丧父,
十六岁时失掉了父亲, 
中表愍其孤贫,
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 
咸共赠赗,
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 
悉辞不受,
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 
称财以送终。
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 
长八尺,
管宁身高八尺, 
美须眉。
胡须眉毛长得很美。 
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
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 
俱游学於异国,
都到其他郡学习, 
并敬善陈仲弓。
都敬重亲善陈仲弓。 
天下大乱,
天下大乱以后, 
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
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 
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
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 
度虚馆以候之。
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 
既往见度,
拜见了公孙度之后, 
乃庐於山谷。
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 
时避难者多居郡南,
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 
而宁居北,
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 
示无迁志,
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 
后渐来从之。
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 
太祖为司空,辟宁,
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 
度子康绝命不宣。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断诏命, 
不对管宁宣布。 
王烈者,字彦方,
王烈字彦方, 
於时名闻在原、宁之右。
当时的知名度还在邴原、管宁之上。 
辞公孙度长史,
王烈辞掉了公孙度手下的长史职位, 
商贾自秽。
从事商贾以自轻自贱。 
太祖命为丞相掾,
后来太祖任命他为丞相掾、征事,没有上任,死在海外。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 
徵事,
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 
未至,
只有管宁安闲自在, 
卒於海表。
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223),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
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的君子, 
司徒华歆荐宁。
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 
文帝即位,徵宁,
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 
遂将家属浮海还郡,
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 
公孙恭送之南郊,
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 
加赠服物。
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宁之东也,
自从管宁东渡, 
度、康、恭前后所资遗,
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 
皆受而藏诸。
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 
既已西渡,
西渡之时, 
尽封还之。
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诏以宁为太中大夫,
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 
固辞不受。
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明帝即位,
明帝即位, 
太尉华歆逊位让宁,
太尉华歆退位让给管宁, 
遂下诏曰:
明帝于是下诏书说: 
"太中大夫管宁,
“太中大夫管宁, 
耽怀道德,
讲究道德, 
服膺六艺,
熟习六艺, 
清虚足以侔古,
他的清静虚心足以比美古人, 
廉白可以当世。
廉洁清白可以称名当世。 
曩遭王道衰缺,
过去遭遇王道衰落缺损, 
浮海遁居,
渡海隐居, 
大魏受命,
大魏受命于天, 
则襁负而至,
他于是携妻带子来到这里, 
斯盖应龙潜升之道,
这就是神龙潜伏出升的道理, 
圣贤用舍之义。
圣贤用世弃世的准则。 
而黄初以来,
黄初年间(220~226)以来, 
徵命屡下,
征召的命令几次颁布, 
每辄辞疾,
他每次都称病辞谢, 
拒违不至。
拒绝、违命不来应召。 
岂朝廷之政,
难道朝廷的政事, 
与生殊趣,
与先生你的志趣不同, 
将安乐山林,
将要在山林中安逸享乐, 
往而不能反乎!
一去不返吗? 
夫以姬公之圣,
以姬公的圣明, 
而耇德不降,
老成有德之辈不肯降低志向, 
则鸣鸟弗闻。
凤鸣之声就无法听到; 
以秦穆之贤,
以秦穆公的贤明, 
犹思询乎黄发。
还想着向老人咨询, 
况朕寡德,
何况凭我这样缺乏德行的人, 
曷能不愿闻道于子大夫哉!
怎么能不愿向士子大夫问道呢? 
今以宁为光禄勋。
现在任命管宁为光禄勋。 
礼有大伦,
礼有至高无上的伦常顺序, 
君臣之道,不可废也。
君臣的关系准则不可废弃。 
望必速至,
希望迅速前来, 
称朕意焉。
以称合我的意旨。” 
"又诏青州刺史曰:
又诏命青州刺史说: 
"宁抱道怀贞,
“管宁坚守道德操守, 
潜翳海隅,
潜隐海角, 
比下徵书,
接连颁下诏书, 
违命不至,
违抗命令不来就职, 
盘桓利居,
逗留在他的居处, 
高尚其事。
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 
虽有素履幽人之贞,
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 
而失考父兹恭之义,
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 
使朕虚心引领历年,
使我虚心等待已有年余, 
其何谓邪?
这怎样说呢? 
徒欲怀安,
他白白想要自安, 
必肆其志,
我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 
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节以隆斯民乎!
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 
日逝月除,
日月流逝, 
时方已过,
时间将要过去, 
澡身浴德,
洁身自好, 
将以曷为?
将干些什么呢? 
仲尼有言:
孔子说过: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哉!
‘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 
'其命别驾从事郡丞掾,
’我命令别驾从事郡丞掾: 
奉诏以礼发遣宁诣行在所,
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 
给安车、吏从、茵蓐、道上厨食,
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 
上道先奏。
上路之前先行奏闻。” 
"宁称草莽臣上疏曰:
管宁自称草莽臣上疏说: 
"臣海滨孤微,
“臣下不过是居处海边的孤立无助的微下之人, 
罢农无伍,
不事农耕,也不是行伍之人, 
禄运幸厚。
俸禄幸好尚属优厚。 
横蒙陛下纂承洪绪,
承蒙陛下继承洪大的统绪, 
德侔三皇。
德行可比三皇, 
化溢有唐。
教化超过有唐。 
久荷渥泽,
久蒙恩泽, 
积祀一纪,
已有十二年了, 
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
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养之福。 
沈委笃痾,
沉溺萎顿, 
寝疾弥留,
病重弥留, 
逋违臣隶颠倒之节,
迟延、违背了臣下隶属服从的职责, 
夙宵战怖,
昼夜惊恐, 
无地自厝。
无地自容。  
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车司马令所下州郡,
臣下于太和元年(227)十一月承蒙公车司马令颁下州郡, 
八月甲申诏书徵臣,
以八月甲申日诏书征召臣下, 
更赐安车、衣被、茵蓐,
并赐予安车、衣被、褥垫, 
以礼发遣,
按礼遣送。 
光宠并臻,
光荣宠幸一起来到, 
优命屡至,
优厚的命令屡屡下达, 
怔营竦息,
使我竦息震惊, 
悼心失图。
不知所措。 
思自陈闻,申展愚情,
想陈述剖白我的心情, 
而明诏抑割,不令稍脩章表,
但诏书明令不准书写章表上奏, 
是以郁滞,
因此停滞不前, 
讫于今日。
直到今日。 
诚谓乾覆,恩有纪极,不意灵润,
本来以为陛下恩泽已到了极点, 
弥以隆赫。
不想却更加隆重煊赫。 
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诏书,
今年二月承蒙州郡颁下三年十二月辛酉日诏书, 
重赐安车、衣服,
又赐予安车、衣服, 
别驾从事与郡功曹以礼发遣,
别驾从事与郡功曹按礼遣送, 
又特被玺书,
又特别得到任命, 
以臣为光禄勋,
以臣下为光禄勋, 
躬秉劳谦,
有劳陛下亲自谦虚劝喻, 
引喻周、秦,
引周秦事例, 
损上益下。
反复指示。 
受诏之日,
受诏之日, 
精魄飞散,
臣下魂飞魄散, 
靡所投死。
存身无处。 
臣重自省揆,
臣下重新思量, 
德非园、绮而蒙安车之荣,
论德行不是东园公、绮里,而蒙受赏赐安车的荣耀, 
功无窦融而蒙玺封之宠,
论功劳不是窦融,而蒙受赐玺封官的宠幸;本是短桂, 
楶棁驽下,
才能低下, 
荷栋梁之任,
却肩负栋梁的责任, 
垂没之命,
垂死之人, 
获九棘之位,
却获取了九棘尊位, 
惧有朱博鼓妖之眚。
恐会有朱博鼓妖的灾祸。 
又年疾日侵,
并且我疾病日重, 
有加无损,
有加无减, 
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
无法担当重大的责任。 
望慕阊阖,
心慕皇宫, 
徘徊阙庭,
徘徊宫庭, 
谨拜章陈情,
谨拜奉章表,陈述愚情, 
乞蒙哀省,
请求蒙受哀怜, 
抑恩听放,
收抑洪恩,听任臣下流放, 
无令骸骨填于衢路。
不要让我的骸骨埋葬在都市大路之上。”  
"自黄初至于青龙,
从文帝黄初年间(220~226)直到明帝青龙年间(233~236), 
徵命相仍,
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 
常以八月赐牛酒。
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 
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
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 
"宁为守节高乎,
“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 
审老疾尫顿邪?
还是老病萎顿呢?” 
"喜上言:
程喜上报说: 
"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
“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 
与宁邻比,
与管宁是邻居, 
臣常使经营消息。
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 
贡说:
管贡说: 
'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 
随时单复,
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 
出入闺庭,
出入于内室外庭, 
能自任杖,
能凭借手杖走路, 
不须扶持。
不须扶持。 
四时祠祭,
一年四季的祭祀, 
辄自力强,
总是自己强力支撑, 
改加衣服,
改换衣服, 
著絮巾,
着粗丝棉巾, 
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
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 
亲荐馔馈,
亲自布置食物供品, 
跪拜成礼。
跪拜行礼。 
宁少而丧母,
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 
不识形象,
不记得母亲的形象, 
常特加觞,
常常特意加设酒觞, 
泫然流涕。
泪流满面。 
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
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 
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
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 
闚於园圃。
步行在园圃中。 
'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
’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 
独自以生长潜逸,
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 
耆艾智衰,
智力衰退, 
是以栖迟,
所以安于休息, 
每执谦退。
每次都谦逊退让。 
此宁志行所欲必全,
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 
不为守高。"
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正始二年,
正始二年(241),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荐宁曰: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举荐管宁说: 
臣闻龙凤隐耀,
“臣下听说龙凤隐藏它们的光彩, 
应德而臻,
只与美德相呼应才显现; 
明哲潜遁,
明哲的人士潜遁隐逸, 
俟时而动。
等待时机才有所行动。 
是以鸾鷟鸣岐,
因此凤在岐山上鸣叫, 
周道隆兴,
周朝的运道兴隆, 
四皓为佐,
四皓作为辅佐, 
汉帝用康。
汉帝康宁。 
伏见太中大夫管宁,
我们看到太中大夫管宁, 
应二仪之中和,
应合天地的中和, 
总九德之纯懿,
凝结了各种德行的纯美,包涵文采, 
含章素质,
内质素雅, 
冰絜渊清,
冰清玉洁, 
玄虚澹泊,
玄虚淡泊, 
与道逍遥;
逍遥守道; 
娱心黄老,
爱好黄老, 
游志六艺,
熟习六艺, 
升堂入室,
升堂入室, 
究其阃奥,
学问深湛, 
韬古今於胸怀,
胸怀古今韬略, 
包道德之机要。
包蕴道德机要。 
中平之际,
中平年间, 
黄巾陆梁,
黄巾作乱, 
华夏倾荡,
中原动荡, 
王纲弛顿。
王纲废弛, 
遂避时难,
于是躲避时乱, 
乘桴越海,
乘船渡海, 
羁旅辽东三十馀年。
留居辽东三十多年。 
在乾之姤,
藏匿身影, 
匿景藏光,
隐匿光辉,退隐而合于正道, 
嘉遁养浩,
颐养浩然之气, 
韬韫儒墨,
潜心于儒墨之学, 
潜化傍流,
对其他流派也能潜移默化, 
畅于殊俗。
心情畅达,不同于流俗。 
 
黄初四年,
“黄初四年(223), 
高祖文皇帝畴谘群公,
高祖文皇帝向群臣咨询, 
思求隽乂,
征求贤俊, 
故司徒华歆举宁应选,
所以司徒华歆推举管宁应选, 
公车特徵,振翼遐裔,
公车特别征召, 
翻然来翔。
他在边远之地振翅飞来。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
途中遭遇困厄疾病, 
即拜太中大夫。
于是授官为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
烈祖明皇帝赞美他的德行, 
登为光禄勋。
授予光禄勋。 
宁疾弥留,
管宁病重弥留, 
未能进道。
未能成行。 
今宁旧疾已瘳,
现在管宁旧病痊愈, 
行年八十,
年将八十, 
志无衰倦。
志气并不衰败倦怠。 
环堵筚门,偃息穷巷,
退居陋巷柴门之中, 
饭鬻糊口,并日而食,
以粥饭糊口, 
吟咏诗书,
吟咏《诗经》、《尚书》, 
不改其乐。
不改其乐。 
困而能通,
困厄时能够通达, 
遭难必济,
遭遇危难必能渡过, 
经危蹈险,
经历危险, 
不易其节,
不改节操, 
金声玉色,
金声玉色, 
久而弥彰。
历久更显。 
揆其终始,
察其始末, 
殆天所祚,
可能是天所降福, 
当赞大魏,
应当赞助大魏, 
辅亮雍熙。
辅亮雍熙。 
兖职有阙,
职位有阙, 
群下属望。
众人瞩望。 
昔高宗刻象,
过去殷高宗刻像, 
营求贤哲,
以求贤哲, 
周文启龟,
周文王用龟骨占卜, 
以卜良佐。
以求良臣。 
况宁前朝所表,
况且管宁为前朝所表彰, 
名德已著,
名声德行著称于世, 
而久栖迟,
而长久逗留, 
未时引致,
没有按时引致, 
非所以奉遵明训,
这算不上遵奉明训, 
继成前志也。
继承前朝意志。 
陛下践阼,
陛下即位, 
纂承洪绪。
承续洪大的统绪, 
圣敬日跻,
圣明日进, 
超越周成。
超越了周成王, 
每发德音,
每次发布德音, 
动谘师傅。
常常向太师太傅咨询。 
若继二祖招贤故典,
如能继续二祖招贤旧例, 
宾礼俊迈,
礼敬贤哲, 
以广缉熙,济济之化,
以广揽才俊, 
侔于前代。
盛大的教化将超越前代。 
宁清高恬泊,
“管宁清高恬淡, 
拟迹前轨,
可以比拟前贤, 
德行卓绝,
德行卓绝, 
海内无偶。
海内无双。 
历观前世玉帛所命,
观察前代所任命的, 
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俦,
如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辈, 
测其渊源,
观察他们的来源, 
览其清浊,
考察他们的清浊, 
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没有拒俗独行像管宁的。 
诚宜束帛加璧,
实在应该以丝帛玉璧, 
备礼徵聘,
礼貌征聘, 
仍授几杖,
重新授予几杖, 
延登东序,
尊为国老。 
敷陈坟素,
由他宣讲典籍, 
坐而论道,
坐而论道, 
上正璇玑,
在上帮助朝廷, 
协和皇极,
协和统治准则, 
下阜群生,
在下使老百姓富足,这样, 
彝伦攸叙,
天地人的常道顺序, 
必有可观,
必有可观, 
光益大化。
国家教化发扬光大。 
若宁固执匪石,
如果管宁固执不出,心坚如石, 
守志箕山,
守志箕山, 
追迹洪崖,
追迹洪崖, 
参踪巢、许。
学步巢父、许由, 
斯亦圣朝同符唐、虞,
那也是圣朝与唐尧、虞舜时代相同优待贤士, 
优贤扬历,
表扬政绩, 
垂声千载。
垂声千年。 
虽出处殊涂,
虽然出处不同, 
俯仰异体,
去就体式不一, 
至於兴治美俗,
但说到国家兴盛,风俗美好, 
其揆一也。
道理却是一样的。” 
于是特地备好安车, 
於是特具安车蒲轮,
用蒲裹上车轮, 
束帛加璧聘焉。
束帛加璧前往礼聘管宁。 
会宁卒,
适逢管宁去世, 
时年八十四。
时年八十四岁。任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 
拜子邈郎中,
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 
后为博士。
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这个时期内,巨鹿县人张至存, 
初,
字子明,颍川人胡昭,字孔明,也一心养志, 
宁妻先卒,
不愿作官。张至存少年时到太学学习,既习五经之学,也习图谶之学, 
知故劝更娶,
后返回故乡。袁绍前后几次征召任命,张至存没有响应,移居上党县。 
宁曰:
并州牧高干上表任命张至存为乐平县令,也未到职,转移到常山,门徒将近几百人, 
"每省曾子、王骏之言,
又迁居任县。太祖任丞相后,征召张至存,不去。 
意常嘉之,
太和年间,明帝下诏征求隐逸有学问的人士,特别是能够消除灾患解答有关异常现象的人,郡里屡次向上推荐张至存, 
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遣送他去京城时,因年老有病不能成行。广平郡太守卢毓上任三天,纲纪报告可以承继以前的事例送交拜帖去见张至存。 
"
卢毓教训说:“张先生是所谓对上不侍奉天子,对下不和诸侯为友的人。对这样的人难道用拜帖请见就可以为他增光美饰吗?” 
就派了主簿带着信送上羊酒的仪礼。  
时钜鹿张臶,字子明,颍川胡昭,
明帝青龙四年(236)诏书说: 
字孔明,亦养志不仕。臶少游太学,
“张掖郡有玄妙的川流涌溢, 
学兼内外,后归乡里。袁绍前后辟命,
波涛激荡, 
不应,移居上党。并州牧高幹表除乐平令,
其中出现了宝石背负图像, 
不就,徙循常山,门徒且数百人,
图像画的是一只灵龟, 
迁居任县。太祖为丞相,辟,
岿然屹立于川西, 
不诣。太和中,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
青色的质地, 
郡累上臶,发遣,老病不行。
素色的文路, 
广平太守卢毓到官三日,纲纪白承前致版谒臶。毓教曰:
又画有麟凤龙马, 
"张先生所谓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诸侯者也。此岂版谒所可光饰哉!
形状光亮鲜明, 
"但遣主簿奉书致羊酒之礼。青龙四年辛亥诏书:"张掖郡玄川溢涌,
文字宣告天命, 
激波奋荡,宝石负图,状像灵龟,
粲然可观, 
宅于川西,嶷然磐峙,仓质素章,
意义著明。 
麟凤龙马,焕炳成形,文字告命,
太史令高堂隆上告朝廷说: 
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圣帝所未尝蒙,
‘这种宝物的显示是古代圣明皇帝所没有蒙受过的, 
实有魏之祯命,
实在是大魏的吉祥命运, 
东序之世宝。
东序的罕见之宝。 
"事颁天下。
’此事颁告天下。” 
任令于绰连赍以问臶,
任县县令于绰将诏书及石图致送、询问张至存, 
臶密谓绰曰:
张至存秘密地对于绰说: 
"夫神以知来,
“神明只显示未来, 
不追已往,
不追究以往, 
祯祥先见而后废兴从之。
吉祥的征兆先行显现,而后兴废随之而来。 
汉已久亡,
汉朝已经灭亡很久了, 
魏已得之,
魏已得到了天下, 
何所追兴徵祥乎!
哪还用得着进寻吉祥的征兆呢! 
此石,当今之变异而将来之祯瑞也。
这块石是当前将发生变异和将来的吉祥命运的预兆。”  
"正始元年,
正始元年(240), 
戴鵀之鸟,巢臶门阴。
有戴胜鸟在张至存家门背后筑巢。 
臶告门人曰:
张至存告诉看门人说: 
"夫戴鵀阳鸟,
“那戴胜鸟属于阳鸟, 
而巢门阴,
却在门阴作巢, 
此凶祥也。
这是凶兆啊。” 
"乃援琴歌咏,
于是拿过琴来歌唱吟咏, 
作诗二篇,
作诗两篇, 
旬日而卒,
十天后去世了, 
时年一百五岁。
享年一百零五岁。 
是岁,
这一年, 
广平太守王肃至官,
广平太守王肃到任, 
教下县曰:
对属下县吏教诲说: 
"前在京都,
“先前我在京都, 
闻张子明,
听说过张子明这个人, 
来至问之,
来到这里一问, 
会其已亡,
赶上他已经亡故, 
致痛惜之。
实在感到痛惜。 
此君笃学隐居,
这位先生学问深湛,隐居不出, 
不与时竞,
不与时运竞争, 
以道乐身。
靠道行以自娱。 
昔绛县老人屈在泥涂,
当年绛县老人屈身隐居,如在泥途, 
赵孟升之,
赵孟提升了他, 
诸侯用睦。
诸侯因此而和睦。 
愍其耄勤好道,
我怜惜张子明老而勤勉,喜好道行, 
而不蒙荣宠,
却不接受荣誉宠幸, 
书到,
信到之时, 
遣吏劳问其家,
派吏役慰劳他的家眷, 
显题门户,
题字光显门户, 
务加殊异,
务必给以特殊照顾, 
以慰既往,
以慰藉已逝的人, 
以劝将来。"
劝勉将来的人。” 
胡昭始避地冀州,
胡昭开始时到冀州避乱, 
亦辞袁绍之命,
也辞谢了袁绍的任命, 
遁还乡里。
归回隐居故乡。 
太祖为司空丞相,
太祖任司空丞相后, 
频加礼辟。
频频以礼征召。 
昭往应命,
胡昭前往应答任命。 
既至,
到达以后, 
自陈一介野生,
他自己陈述本是一个在野书生, 
无军国之用,
对军对国都没有用处, 
归诚求去。
归心诚恳,请求离去。 
太祖曰:
太祖说: 
"人各有志,
“人各有志, 
出处异趣,
出仕隐居,各异其趣, 
勉卒雅尚,
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 
义不相屈。
按道理我是不会勉强你的。” 
"昭乃转居陆浑山中,
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里, 
躬耕乐道,
亲自耕种,以求道为乐事, 
以经籍自娱。
以研读经籍自娱。 
闾里敬而爱之。
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建安二十三年,
建安二十三年(218), 
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
陆浑县长张固被命令调集壮丁, 
当给汉中。
将到汉中服役。 
百姓恶惮远役,
百姓厌恶害怕远道服役, 
并怀扰扰。
都怀着不安的心情。 
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
平民孙狼等人趁这个机会起兵杀了县主簿, 
作为叛乱,
形成叛乱, 
县邑残破。
县镇因此而残破。 
固率将十馀吏卒,
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 
依昭住止,
在胡昭住所周围, 
招集遗民,
招呼聚积留下的百姓, 
安复社稷。
恢复了政权。 
狼等遂南附关羽。
孙狼等人于是向南归附了关羽。 
羽授印给兵,
关羽授给他们官印,拨给士兵, 
还为寇贼,
回去成了草寇贼兵。 
到陆浑南长乐亭,
到了陆浑以南的长乐亭, 
自相约誓,
他们自动互相发誓约定, 
言:
说: 
"胡居士贤者也,
“胡居士是个贤者, 
一不得犯其部落。
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 
"一川赖昭,
整个地方依赖胡昭, 
咸无怵惕。
都用不着担心害怕了。 
天下安辑,
国内安定后, 
徙宅宜阳。
胡昭迁居到了宜阳县。  
正始中,
正始年间(240~248), 
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顗、锺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递荐昭曰:
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岂页、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相继荐举胡昭说: 
"天真高絜,
“他心地天真,行为高洁, 
老而弥笃。
越老越是坚定。 
玄虚静素,
玄远虚心,静穆朴素, 
有夷、皓之节。
有伯夷、四皓的节操。 
宜蒙徵命,
应得到征召任命, 
以励风俗。
以勉励世风世俗。” 
"至嘉平二年,
到了嘉平二年(250), 
公车特徵,
公车特别征召, 
会卒,
适逢胡昭去世, 
年八十九。
享年八十九岁。 
拜子纂郎中。
任儿子胡纂为郎中。 
初,
当初, 
昭善史书,
胡昭善长隶书, 
与锺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
与钟繇、邯郸淳、卫岂页、韦诞齐名, 
尺牍之迹,
他的书信墨迹, 
动见模楷焉。
往往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总评

评曰:
评: 
袁涣、邴原、张范躬履清蹈,
袁涣、邴原、张范行为清高, 
进退以道,
进退遵循原则, 
盖是贡禹、两龚之匹。
与贡禹、龚胜、龚舍不相上下。 
凉茂、国渊亦其次也。
凉茂、国渊也仅次于他们。 
张承名行亚范,
张承名声行为都逊于张范, 
可谓能弟矣。
可说是会做弟弟的了。 
田畴抗节,
田畴刚正守节, 
王脩忠贞,
王修忠诚坚贞, 
足以矫俗;
足以矫正俗弊; 
管宁渊雅高尚,
管宁渊深雅致高尚, 
确然不拔;
坚定不拔; 
张臶、胡昭阖门守静,
张至存、胡昭闭门守静, 
不营当世:
不热衷于当世事务, 
故并录焉。
所以一并传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