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 读典籍

← 返回《三国志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陈寿

本传记载荀彧、荀攸、贾诩三位曹魏重要谋士的生平事迹,重点描述他们在战略决策、战役谋划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与曹操的互动关系。

荀彧早年与初佐曹操

荀彧字文若,
荀彧传,荀彧字文若, 
颍川颍阴人也。
颍川郡颍阴县人。 
祖父淑,
祖父荀淑, 
字季和,
字季和, 
朗陵令。
曾任郎陵县令, 
当汉顺、桓之间,
在汉顺帝、桓帝时, 
知名当世。
很有名望。 
有子八人,
荀淑生有八子, 
号曰八龙。
号称“八龙”。 
彧父绲,
荀彧的父亲荀绲, 
济南相。
曾任济南国相, 
叔父爽,
叔父荀爽, 
司空。
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 
“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
永汉元年(189), 
"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
荀彧被举为孝廉, 
拜守宫令。
授予守宫令。 
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时, 
求出补吏。
请求出任地方官, 
除亢父令,
任亢父县令, 
遂弃官归,
终于弃官回乡, 
谓父老曰:
对父老们说: 
"颍川,四战之地也,
“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 
天下有变,
天下有变, 
常为兵冲,
首当成为军事要冲, 
宜亟去之,
应赶紧离开这里, 
无久留。
不要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
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 
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
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 
莫有随者,
无人跟他走, 
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 
而袁绍已夺馥位,
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 
待彧以上宾之礼。
以上宾之礼待荀彧, 
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
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 
皆为绍所任。
都得到袁绍任用。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
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 
时太祖为奋武将军,
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 
在东郡,
驻在东郡。  
初平二年,
初平二年(191), 
彧去绍从太祖。
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 
太祖大悦曰:
太祖很高兴,说: 
"吾之子房也。
“你是我的张良啊!” 
"以为司马,
任他为司马, 
时年二十九。
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 
是时,
 
董卓威陵天下,
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 
太祖以问彧,
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 
彧曰:
荀彧说: 
"卓暴虐已甚,
“董卓肆意暴虐, 
必以乱终,
必将以乱亡告终, 
无能为也。
不会有什么作为。”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
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 
所过虏略,
所到之处大肆掳掠, 
至颍川、陈留而还。
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 
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 
明年,
第二年, 
太祖领兖州牧,
太祖兼任兖州牧, 
后为镇东将军,
后又任镇东将军, 
彧常以司马从。
荀彧常作司马跟随。  
兴平元年,
兴平元年(194), 
太祖征陶谦,
太祖征讨陶谦, 
任彧留事。
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
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 
潜迎吕布。
暗中迎奉吕布。 
布既至,
吕布到后, 
邈乃使刘翊告彧曰:
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 
"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
“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 
宜亟供其军食。
应赶快供他军粮。” 
"众疑惑。
众人将信将疑。 
彧知邈为乱,
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 
即勒兵设备,
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 
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
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 
时太祖悉军攻谦,
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 
留守兵少,
留守兵力少, 
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
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 
惇至,
夏侯..来到, 
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
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 
众乃定。
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
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 
或言与吕布同谋,
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 
众甚惧。
大家都很害怕。 
贡求见彧,
郭贡求见荀彧, 
彧将往。
荀彧准备前往。 
惇等曰:
夏侯惇等人说: 
"君,一州镇也,
“您是一州的镇守者, 
往必危,
前去必定危险, 
不可。
不能去!” 
"彧曰:
荀彧说: 
"贡与邈等,
“郭贡与张邈等人, 
分非素结也,
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 
今来速,
现在他来得很急, 
计必未定;
准是主意还没打定。 
及其未定说之,
趁他未定去说服他, 
纵不为用,
即使不能为我所用, 
可使中立,
也可让他保持中立; 
若先疑之,
如果先猜疑他, 
彼将怒而成计。
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 
"贡见彧无惧意,
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 
谓鄄城未易攻,
认为鄄城不易攻下, 
遂引兵去。
因此领兵离去。 
又与程昱计,
荀彧又与程昱计议, 
使说范、东阿,
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 
卒全三城,
最终保全了三座城, 
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
以等待太祖。 
二年夏,太祖军乘氏,
太祖从徐州回师, 
大饥,
在濮阳击败了吕布, 
人相食。
吕布向东逃去。 
 

兖州保卫与战略决策

陶谦死,
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 
太祖欲遂取徐州,
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 
还乃定布。
回师再平定吕布。 
彧曰:
荀彧说: 
"昔高祖保关中,
“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 
光武据河内,
光武帝占据河内, 
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 
进足以胜敌,
这样进可以制胜, 
退足以坚守,
退可以固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
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 
平山东之难,
平定山东祸乱, 
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百姓无不心悦诚服。 
且河、济,
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 
天下之要地也,
是天下要冲, 
今虽残坏,
现虽残破, 
犹易以自保,
但还容易自保, 
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
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 
不可以不先定。
不得不先稳定它。 
今以破李封、薛兰,
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 
若分兵东击陈宫,
如果分兵东击陈宫, 
宫必不敢西顾,
陈宫必定不敢西顾, 
以其间勒兵收熟麦,
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 
约食畜谷,
节约粮食,储备谷物, 
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
可以一举打垮吕布。 
然后南结扬州,
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 
共讨袁术,
共讨袁术, 
以临淮、泗。
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 
若舍布而东,
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 
多留兵则不足用,
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 
少留兵则民皆保城,
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 
不得樵采。
不能打柴拾草。 
布乘虚寇暴,
吕布乘机侵扰杀掠, 
民心益危,
民心将更恐惧, 
唯鄄城、范、卫可全,
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 
其馀非己之有,
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 
是无兖州也。
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 
若徐州不定,
要是徐州攻不下, 
将军当安所归乎?
将军将安身于何处? 
且陶谦虽死,
何况陶谦虽死, 
徐州未易亡也。
徐州也不易攻破。 
彼惩往年之败,
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 
将惧而结亲,
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 
相为表里。
内外相应。 
今东方皆以收麦,
现东方都已收麦, 
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 
将军攻之不拔,
将军久攻不下, 
略之无获,
抢掠又无收获, 
不出十日,
不出十天, 
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 
前讨徐州,
上次讨伐徐州, 
威罚实行,
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 
其子弟念父兄之耻,
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 
必人自为守,
必定会誓死奋战, 
无降心,
没有投降之心, 
就能破之,
即使能攻下徐州, 
尚不可有也。
还是不能占有它。  
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
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 
以大易小可也,
以大换小,是可以的, 
以安易危可也,
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 
权一时之势,
权衡一时的形势, 
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 
今三者莫利,
现今三者无一有利, 
愿将军熟虑之。
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 
"太祖乃止。
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 
大收麦,
大力收割麦子, 
复与布战,
再次与吕布交战, 
分兵平诸县。
分兵平定各县。 
布败走,
吕布败走, 
兖州遂平。
兖州因此而平定。 
 

迎奉天子与人才举荐

建安元年,
建安元年(196), 
太祖击破黄巾。
太祖击败黄巾军。 
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
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 
太祖议奉迎都许,
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 
或以山东未平,
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 
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
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 
北连张杨,
北面联合张杨, 
未可卒制。
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 
彧劝太祖曰:
荀彧劝太祖说: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 
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播越,
自从天子蒙乱, 
将军首唱义兵,
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 
徒以山东扰乱,
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 
未能远赴关右,
还不能远赴关右, 
然犹分遣将帅,
但还是分派将领, 
蒙险通使,
冒险与朝廷通使节, 
虽御难于外,
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 
乃心无不在王室,
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 
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 
今车驾旋轸,
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 
东京榛芜,
一片荒芜, 
义士有存本之思,
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 
百姓感旧而增哀。
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 
诚因此时,
如能趁此机会, 
奉主上以从民望,
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 
大顺也;
这是大顺; 
秉至公以服雄杰,
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 
大略也;
这是大略; 
扶弘义以致英俊,
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 
大德也。
这是大德。这样, 
天下虽有逆节,
天下虽有人叛逆, 
必不能为累,
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 
明矣。
这是很清楚的。 
韩暹、杨奉其敢为害!
韩暹、杨奉岂敢为害? 
若不时定,
如不及时扶正朝廷, 
四方生心,
天下将生叛离之心, 
后虽虑之,
以后即使考虑此事, 
无及。
也来不及了。” 
"太祖遂至洛阳,
于是太祖到了洛阳, 
奉迎天子都许。
迎接天子迁都许昌。 
天子拜太祖大将军,
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 
进彧为汉侍中,
提升荀彧为汉侍中, 
守尚书令。
代理尚书令。 
常居中持重,
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 
太祖虽征伐在外,
太祖虽征战在外, 
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 
太祖问彧:
太祖问荀彧: 
"谁能代卿为我谋者?
“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 
"彧言"荀攸、锺繇"。
荀彧说:“荀攸、钟繇。” 
先是,
原先, 
彧言策谋士,
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 
进戏志才。
曾举荐了戏志才。 
志才卒,
志才死后, 
又进郭嘉。
又推荐了郭嘉。 
太祖以彧为知人,
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 
诸所进达皆称职,
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 
唯严象为扬州,
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 
韦康为凉州,
韦康为凉州刺史, 
后败亡。
后来兵败身亡。 
 

官渡之战与四胜论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
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 
袁绍内怀不服。
袁绍心中不服。 
绍既并河朔,
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 
天下畏其强。
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 
太祖方东忧吕布,
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 
南拒张绣,
抗拒南边的张绣, 
而绣败太祖军於宛。
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 
绍益骄,
袁绍更加骄横, 
与太祖书,
给太祖写信时, 
其辞悖慢。
言辞无礼而傲慢。 
太祖大怒,
太祖大怒, 
出入动静变於常,
出入举止不同于常, 
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
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 
锺繇以问彧,
钟繇就这事问荀彧, 
彧曰:
荀彧说: 
"公之聪明,
“曹公是聪明人, 
必不追咎往事,
必定不会追咎往事, 
殆有他虑。
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 
"则见太祖问之,
于是见太祖而询问, 
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 
曰:
说: 
"今将讨不义,
“我现在想讨伐不义, 
而力不敌,
可力量敌不过他, 
何如?
怎么办?” 
"彧曰:
荀彧说: 
"古之成败者,
“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 
诚有其才,
如果真有才能, 
虽弱必强,
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 
苟非其人,
如果是庸人, 
虽强易弱,
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 
刘、项之存亡,
刘邦、项羽的存亡, 
足以观矣。
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 
今与公争天下者,
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 
唯袁绍尔。
只有袁绍了。 
绍貌外宽而内忌,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 
任人而疑其心,
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 
公明达不拘,
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 
唯才所宜,
唯才是用, 
此度胜也。
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 
绍迟重少决,
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 
失在后机,
往往错过良机, 
公能断大事,
您能决断大事, 
应变无方,
随机应变,不拘成规, 
此谋胜也。
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 
绍御军宽缓,
袁绍军纪不严, 
法令不立,
法令不能确立, 
士卒虽众,
士兵虽多, 
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
却不能巧为任用, 
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您法令严明,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
赏罚必行, 
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
士兵虽少, 
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
却都奋战效死, 
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
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 
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袁绍凭其名门贵族, 
"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
装模作样, 
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
耍小技而博取名誉, 
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
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 
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
您以仁爱之心待人, 
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
推诚相见, 
莫能相一,
不求虚荣, 
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
行为谨严克己, 
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
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 
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
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 
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 
"
 
三年,
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 
太祖既破张绣,
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 
东禽吕布,
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 
定徐州,
“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 
遂与袁绍相拒。
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 
孔融谓彧曰:
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 
"绍地广兵强;
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 
田丰、许攸,
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 
智计之士也,
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为之谋;
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 
审配、逢纪,
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 
尽忠之臣也,
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 
任其事;
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统其兵:
为他统领军队, 
殆难克乎!
恐怕很难战胜啊!” 
"彧曰:
荀彧说: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 
田丰刚而犯上,
田丰刚愎而好犯上, 
许攸贪而不治。
许攸贪婪而不检束, 
审配专而无谋,
审配专权而无谋, 
逢纪果而自用,
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 
此二人留知后事,
这两人料理后方, 
若攸家犯其法,
如果许攸家犯了法, 
必不能纵也,
一定不会放过, 
不纵,
不宽纵, 
攸必为变。
许攸必然叛变。 
颜良、文丑,
至于颜良、文丑, 
一夫之勇耳,
不过匹夫之勇罢了, 
可一战而禽也。
可以一战而擒!”  
"五年,
建安五年(200), 
与绍连战。
与袁绍连续交战。 
太祖保官渡,
太祖保守官渡, 
绍围之。
被袁绍包围。 
太祖军粮方尽,
太祖军粮将尽, 
书与彧,
写信给荀彧, 
议欲还许以引绍。
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 
彧曰:
荀彧回信说: 
"今军食虽少,
“眼下军粮虽少, 
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
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 
是时刘、项莫肯先退,
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 
先退者势屈也。
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
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 
画地而守之,
就地坚守, 
扼其喉而不得进,
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 
已半年矣。
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 
情见势竭,
锐气已经枯竭, 
必将有变,
局面必将有所变化, 
此用奇之时,
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 
不可失也。
不可失去啊!” 
"太祖乃住。
太祖于是留了下来。 
遂以奇兵袭绍别屯,
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 
斩其将淳于琼等,
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 
绍退走。
袁绍退走。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
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 
收其妻子,
收捕其妻儿, 
攸怒叛绍;
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 
颜良、文丑临阵授首;
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 
田丰以谏见诛:
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 
皆如彧所策。
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 
 

后期战略与政治立场

六年,
建安六年(201), 
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
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 
粮少,
粮食太少, 
不足与河北相支,
不足以与河北相峙, 
欲因绍新破,
想要趁袁绍刚败, 
以其间击讨刘表。
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 
彧曰:
荀彧说: 
"今绍败,
“现在袁绍失败, 
其众离心,
部众离析, 
宜乘其困,
应趁此机会, 
遂定之;
一举平定河北; 
而背兖、豫,
我们背靠兖州、豫州, 
远师江、汉,
如远征江、汉, 
若绍收其馀烬,
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 
承虚以出人后,
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 
则公事去矣。
您的大事就完了。” 
"太祖复次于河上。
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 
绍病死。
袁绍病死, 
太祖渡河,
太祖渡过黄河, 
击绍子谭、尚,
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 
而高幹、郭援侵略河东,
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 
关右震动,
关右震动, 
锺繇帅马腾等击破之。
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 
语在繇传。
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 
八年,
建安八年(203), 
太祖录彧前后功,
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 
表封彧为万岁亭侯。
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九年,
建安九年(204), 
太祖拔邺,
太祖攻下邺城, 
领冀州牧。
兼任冀州牧。 
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
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 
则冀州所制者广大,
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 
天下服矣。
天下就会服从您了。” 
"太祖将从之,
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 
彧言曰:
荀彧说: 
"若是,
“如果这样, 
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
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 
所夺者众。
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 
前日公破袁尚,
过去您打败袁尚, 
禽审配,
捉住审配, 
海内震骇,
全国震惊, 
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
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 
守其兵众也;
拥有自己的军队; 
今使分属冀州,
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 
将皆动心。
将会人心紧张。 
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
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 
今闻此,
现在听到这个消息, 
以为必以次见夺。
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 
一旦生变,
一旦关西发生变乱, 
虽有守善者,
即使有守善之人, 
转相胁为非,
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 
则袁尚得宽其死,
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 
而袁谭怀贰,
袁谭也会心怀二意, 
刘表遂保江、汉之间,
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 
天下未易图也。
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 
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
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 
然后修复旧京,
然后修复旧都洛阳, 
南临荆州,
南征荆州, 
责贡之不入,
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 
则天下咸知公意,
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 
人人自安。
人人安心; 
天下大定,
天下完全平定后, 
乃议古制,
再计议恢复古制, 
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 
"太祖遂寝九州议。
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
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 
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
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 
都督河北事。
统领河北军事。 
太祖之征袁尚也,
太祖征讨袁尚时, 
高幹密遣兵谋袭邺,
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 
衍逆觉,
荀衍事先察觉, 
尽诛之,
全部诛杀之, 
以功封列侯。
因功被封为列侯。 
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惲,
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 
后称安阳公主。
后称安阳公主。 
彧及攸并贵重,
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 
皆谦冲节俭,
但都谦虚节俭, 
禄赐散之宗族知旧,
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 
家无馀财。十二年,
自家并无余财。 
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
 
太祖将伐刘表,
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 
问彧策安出,
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 
彧曰:
荀彧说: 
"今华夏已平,
“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 
南土知困矣。
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 
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
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 
以掩其不意。
打他个出其不意。” 
"太祖遂行。
太祖照办。 
会表病死,
恰好此时刘表病死, 
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
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 
表子琮以州逆降。
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 
 
十七年,
建安十七年(212),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
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 
九锡备物,
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 
以彰殊勋,
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 
密以谘彧。
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
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 
秉忠贞之诚,
怀着忠诚之心, 
守退让之实;
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 
君子爱人以德,
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 
不宜如此。
不应该这样做。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 
会征孙权,
正好遇上征讨孙权, 
表请彧劳军于谯,
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 
因辄留彧,
乘机擅自留下荀彧, 
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
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 
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持节, 
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
参谋丞相军事。 
太祖遂为魏公矣。 子惲,
太祖军队到了濡须, 
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初,
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 
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
忧郁而死, 
惲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惲。
享年五十岁。 
惲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犹宠待。惲弟俣,
追谥为敬侯。 
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
第二年, 
皆知名,早卒。诜弟顗,
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咸熙中为司空。惲子甝,嗣为散骑常侍,
 
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薨。子頵嗣。
荀攸传, 
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
荀攸字公达, 
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
荀彧的侄子。 
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
荀攸的祖父荀昙, 
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
曾任广陵太守。 
改封恺南顿子。 荀攸字公达,
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 
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
荀昙死后, 
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 
攸年十三,
这年荀攸十三岁, 
疑之,
怀疑张权, 
谓叔父衢曰:
对叔父荀衢说: 
"此吏有非常之色,
“这人脸色不正, 
殆将有奸!
恐怕有隐私!” 
"衢寤,
荀衢醒悟了, 
乃推问,
于是追查审问, 
果杀人亡命。
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 
由是异之。
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何进秉政,
何进掌权, 
徵海内名士攸等二十馀人。攸到,
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 
拜黄门侍郎。
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之乱,
董卓叛乱后, 
关东兵起,
关东起兵, 
卓徙都长安。
董卓迁都长安。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 
"董卓无道,
“董卓不守信义, 
甚於桀纣,
比夏桀、商纣还残暴, 
天下皆怨之,
天下人都怨恨他, 
虽资强兵,
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 
实一匹夫耳。
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 
然后据殽、函,
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 
辅王命,
辅佐君王, 
以号令天下,
以向全国发号施令, 
此桓文之举也。
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 
"事垂就而觉,
事情将成时被发觉, 
收颙、攸系狱,
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 
颙忧惧自杀,
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 
攸言语饮食自若,
荀攸饮食、言谈自若, 
会卓死得免。
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 
弃官归,
弃官返归, 
复辟公府,
又被官府征召, 
举高第,
考试名列优等, 
迁任城相,
升迁为任城相, 
不行。
没有赴任。 
攸以蜀汉险固,
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 
人民殷盛,
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 
乃求为蜀郡太守,
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 
道绝不得至,
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 
驻荆州。
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让他作了军师。  

荀攸生平与重要谋略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
建安三年(198), 
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 
"於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
荀攸对太祖说: 
与语大悦,谓荀彧、锺繇曰:"公达,
“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 
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力量强大, 
"以为军师。建安三年,从征张绣。
但张绣是流动部队, 
攸言於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於表,
食物要靠刘表供给, 
表不能供也,
刘表无力供给他时, 
势必离。
双方势必背离。 
不如缓军以待之,
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 
可诱而致也;
这样可以诱之前来; 
若急之,
如果急于进攻, 
其势必相救。
他们势必互相救援。” 
"太祖不从,
太祖不听, 
遂进军之穰,
终于进军,到了穰县, 
与战。
与张绣交战。 
绣急,
张绣告急, 
表果救之。
刘表果然来救。 
军不利。
太祖军作战不利。 
太祖谓攸曰:
于是太祖对荀攸说: 
"不用君言至是。
“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 
"乃设奇兵复战,
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 
大破之。
大败张绣。 
是岁,
这一年, 
太祖自宛征吕布,
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 
至下邳,
到了下邳, 
布败退固守,
吕布败退,坚守那里, 
攻之不拔,
太祖进攻,没有拿下, 
连战,
连续作战, 
士卒疲,
士兵疲惫, 
太祖欲还。
太祖想收兵。 
攸与郭嘉说曰:
荀攸和郭嘉劝说: 
"吕布勇而无谋,
“吕布勇而无谋, 
今三战皆北,
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 
其锐气衰矣。
他的锐气已经衰落。 
三军以将为主,
军队以大将为核心, 
主衰则军无奋意。
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 
夫陈宫有智而迟,
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 
今及布气之未复,
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 
宫谋之未定,
陈宫谋划还未确定, 
进急攻之,
我们进兵,急速攻打, 
布可拔也。
吕布就可以被拿下。” 
"乃引沂、泗灌城,
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 
城溃,
城被攻破, 
生禽布。
活捉了吕布。 
后从救刘延於白马,
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 
攸画策斩颜良。
设计斩了颜良, 
语在武纪。
详见本书《武帝纪》。 
太祖拔白马还,
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 
遣辎重循河而西。
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 
袁绍渡河追,
袁绍渡过河来追赶, 
卒与太祖遇。
仓猝间与太祖相遇。 
诸将皆恐,
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 
说太祖还保营,
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 
攸曰:
荀攸说: 
"此所以禽敌,
“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 
奈何去之!
我们为什么要退呢?” 
"太祖目攸而笑。
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 
遂以辎重饵贼,
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 
贼竞奔之,
贼兵争抢东西, 
陈乱。
阵势大乱。 
乃纵步骑击,
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 
大破之,
大败袁军, 
斩其骑将文丑,
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 
太祖遂与绍相拒於官渡。
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 
军食方尽,
双方军粮将尽, 
攸言於太祖曰:
荀攸对太祖进言说: 
"绍运车旦暮至,
“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 
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
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 
击可破也。
攻击他可以获胜。” 
"太祖曰:
太祖说: 
"谁可使?
“谁可以派遣?” 
"攸曰:
荀攸说: 
"徐晃可。
“徐晃。” 
"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
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 
烧其辎重。
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 
会许攸来降,
适逢许攸前来投降, 
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馀兵迎运粮,
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 
将骄卒惰,
将领骄恣,士兵懈怠, 
可要击也。
可以中途截击。 
众皆疑。
众人都怀疑他, 
唯攸与贾诩劝太祖。
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 
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
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 
太祖自将攻破之,
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 
尽斩琼等。
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 
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
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 
绍遂弃军走。
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 
郃之来,
张..前来投降时, 
洪疑不敢受,
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 
攸谓洪曰:
荀攸对曹洪说: 
"郃计不用,
“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 
怒而来,
一怒之下前来投奔, 
君何疑?
您怀疑他什么呢?” 
"乃受之。
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七年,
建安七年(202), 
从讨袁谭、尚於黎阳。
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 
明年,
第二年, 
太祖方征刘表,
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 
谭、尚争冀州。
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 
谭遣辛毗乞降请救,
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 
太祖将许之,
太祖想答应, 
以问群下。
就这件事询问部下。 
群下多以为表强,
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 
宜先平之,
应先平定他, 
谭、尚不足忧也。
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 
攸曰:
荀攸说: 
"天下方有事,
“天下正值多事之秋, 
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
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 
其无四方志可知矣。
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 
袁氏据四州之地,
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 
带甲十万,
有甲兵十万, 
绍以宽厚得众,
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 
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
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 
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 
今兄弟遘恶,
现在袁氏兄弟交恶, 
此势不两全。
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 
若有所并则力专,
力量就会强大, 
力专则难图也。
那时就不易谋取了。 
及其乱而取之,
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 
天下定矣,
天下就平定了, 
此时不可失也。
这个机会不能失啊!” 
"太祖曰:
太祖说: 
"善。
“正确。” 
"乃许谭和亲,
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 
遂还击破尚。
随即派兵击败袁尚。 
其后谭叛,
这以后袁谭背叛, 
从斩谭於南皮。
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 
冀州平,
冀州平定, 
太祖表封攸曰:
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 
"军师荀攸,
“军师荀攸, 
自初佐臣,
从开始就辅佐臣下, 
无征不从,
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 
前后克敌,
前后多次战胜敌人, 
皆攸之谋也。
都是靠荀攸的谋划。” 
"於是封陵树亭侯。
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十二年,
建安十二年(207), 
下令大论功行封,
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 
太祖曰:
太祖说: 
"忠正密谋,
“忠诚正直缜密谋划, 
抚宁内外,
安抚内外人心, 
文若是也。
功归于文若。 
公达其次也。
其次便是公达。” 
"增邑四百,
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 
并前七百户,
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 
转为中军师。
转任中军师。 
魏国初建,
魏国刚建立时, 
为尚书令。
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 
心思缜密, 
攸深密有智防,
明智而能保守机密, 
自从太祖征伐,
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 
常谋谟帷幄,
常常运筹帷幄, 
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太祖每称曰:
太祖每每称赞他说: 
"公达外愚内智,
“公达外愚内智, 
外怯内勇,
外怯内勇, 
外弱内强,
外弱内强; 
不伐善,
不炫耀自己的长处, 
无施劳,
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智可及,
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 
愚不可及,
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 
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 
"文帝在东宫,
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 
太祖谓曰:
太祖对他说: 
"荀公达,
“荀公达, 
人之师表也,
是人之表率, 
汝当尽礼敬之。
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 
"攸曾病,
荀攸曾经生病, 
世子问病,
太子前去慰问, 
独拜床下,
独自在床下礼拜, 
其见尊异如此。
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 
攸与锺繇善,
荀攸与钟繇友善, 
繇言:
钟繇说: 
"我每有所行,
“我每次有所行动, 
反覆思惟,
都反复思考, 
自谓无以易;
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 
以咨公达,
但拿去一问公达, 
辄复过人意。
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 
"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
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 
唯繇知之。
只有钟繇知道。 
繇撰集未就,
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 
会薨,
就去世了, 
故世不得尽闻也。
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 
攸从征孙权,
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 
道薨。
中途去世。 
太祖言则流涕。
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 
长子缉,
荀攸的大儿子荀缉, 
有攸风,
有荀攸的风范, 
早没。
但死得早。 
次子適嗣,
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 
无子,
荀适无子, 
绝。
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中,
黄初年间(220~226), 
绍封攸孙彪为陵树亭侯,
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 
邑三百户,
封邑三百户, 
后转封丘阳亭侯。
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中,
正始时期(240~248), 
追谥攸曰敬侯。
追谥荀攸为敬侯。 
 

贾诩智计与政治抉择

贾诩字文和,
贾诩传,贾诩字文和, 
武威姑臧人也。
武威郡姑臧县人。 
少时人莫知,
少年时默默无闻, 
唯汉阳阎忠异之,
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 
谓诩有良、平之奇。
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  
察孝廉为郎,
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 
疾病去官,
贾诩得病辞去官职, 
西还至汧,
向西返回,到了..县, 
道遇叛氐,
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 
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 
诩曰:
贾诩说: 
"我段公外孙也,
“我是段公的外孙, 
汝别埋我,
你们别活埋我, 
我家必厚赎之。
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 
"时太尉段颎,
当时太尉段赹, 
昔久为边将,
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 
威震西土,
威震西方疆土, 
故诩假以惧氐。
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 
氐果不敢害,
氐人果然不敢害他, 
与盟而送之,
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 
其馀悉死。
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 
诩实非段甥,
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 
权以济事,
善于应变以成事, 
咸此类也。
这是他的特长。 
董卓之入洛阳,
董卓进入洛阳, 
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
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 
迁讨虏校尉。
升为讨虏校尉。 
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
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 
诩在辅军。
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 
卓败,
董卓兵败, 
辅又死,
牛辅又死, 
众恐惧,
众人恐慌惧怕, 
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
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 
间行归乡里。
返回故乡。 
诩曰:
贾诩说: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
“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 
而诸君弃众单行,
而各位单独行动, 
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 
不如率众而西,
不如率众人西进, 
所在收兵,
沿途收集士兵, 
以攻长安,
用来攻打长安, 
为董公报仇,
为董公报仇。 
幸而事济,
要是事情成功, 
奉国家以征天下,
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 
若不济,
如果不成功, 
走未后也。
再走也不迟。” 
"众以为然。
众人认为他说得对。 
傕乃西攻长安。
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 
语在卓传。
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 
后诩为左冯翊,
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 
傕等欲以功侯之,
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 
诩曰:
贾诩说: 
"此救命之计,
“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 
何功之有!
有何功劳!” 
"固辞不受。
极力推辞没肯接受。 
又以为尚书仆射,
又让他做尚书仆射, 
诩曰:
贾诩说: 
"尚书仆射,官之师长,
“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 
天下所望,
为天下人所瞩望, 
诩名不素重,
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 
非所以服人也。
不能使众人信服。 
纵诩昧于荣利,
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 
奈国朝何!
但于国不利!” 
"乃更拜诩尚书,
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 
典选举,
主管选举事务, 
多所匡济,
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 
傕等亲而惮之。
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 
会母丧去官,
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 
拜光禄大夫。
被授为光禄大夫。 
傕、汜等斗长安中,
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 
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
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 
傕等和,
在李莈等人和好, 
出天子,
放出被扣留的天子, 
祐护大臣,
保护大臣等事情上, 
诩有力焉。
贾诩都出了力。 
天子既出,
天子放出之后, 
诩上还印绶。
贾诩交还官印绶带。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
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 
与诩同郡,
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 
遂去傕讬煨。
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 
诩素知名,
贾诩平素有名气, 
为煨军所望。
为段煨部队所盼望, 
煨内恐其见夺,
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 
而外奉诩礼甚备,
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 
诩愈不自安。
贾诩更不能安心。 
张绣在南阳,
张绣这时在南阳, 
诩阴结绣,
贾诩暗中和他联系, 
绣遣人迎诩。
张绣派人迎接贾诩。 
诩将行,
贾诩将要出发时, 
或谓诩曰:
有人问他: 
"煨待君厚矣,
“段煨对您很优厚, 
君安去之?
您为何要离去呢?” 
"诩曰:
贾诩说: 
"煨性多疑,
“段煨生性多疑, 
有忌诩意,
有猜忌贾诩之意, 
礼虽厚,
礼节虽然周到, 
不可恃,
却不可靠, 
久将为所图。
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 
我去必喜,
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 
又望吾结大援於外,
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 
必厚吾妻子。
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 
绣无谋主,
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 
亦愿得诩,
也愿意得到贾诩, 
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 
"诩遂往,
贾诩终于走了。 
绣执子孙礼,
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 
煨果善视其家。
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 
太祖比征之,
太祖接连征讨张绣, 
一朝引军退,
一天早上领兵退去, 
绣自追之。
张绣要亲自追击。 
诩谓绣曰:
贾诩对张绣说: 
"不可追也,
“不能追, 
追必败。
追必败。” 
"绣不从,
张绣不听, 
进兵交战,
进兵追击, 
大败而还。
大败而回。 
诩谓绣曰:
贾诩又对张绣说: 
"促更追之,
“赶快追他们, 
更战必胜。
再战必胜。” 
"绣谢曰:
张绣推辞说: 
"不用公言,
“没听您的话, 
以至於此。
才到了这个地步, 
今已败,
现在已经败了, 
奈何复追?
为什么又要去追?” 
"诩曰:
贾诩说: 
"兵势有变,
“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 
亟往必利。
必定有利。” 
"绣信之,
张绣信了, 
遂收散卒赴追,
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 
大战,
与曹军大战, 
果以胜还。
果然得胜归还。 
问诩曰:
问贾诩: 
"绣以精兵追退军,
“我用精兵追击败军, 
而公曰必败;
而您说必定失败; 
退以败卒击胜兵,
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 
而公曰必剋。
而您说必能胜。 
悉如公言,
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 
何其反而皆验也?
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 
"诩曰:
贾诩说: 
"此易知耳。
“这个容易解释。  
将军虽善用兵,
将军您虽善于用兵, 
非曹公敌也。
却不是曹公的对手。 
军虽新退,
曹军虽然开始退却, 
曹公必自断后;
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 
追兵虽精,
追兵虽然精锐, 
将既不敌,
将领既然不是对手, 
彼士亦锐,
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 
故知必败。
所以知道追兵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
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 
力未尽而退,
力量未衰却撤退, 
必国内有故;
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 
已破将军,
已经打败了将军, 
必轻军速进,
他们必定轻装快行, 
纵留诸将断后,
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 
诸将虽勇,
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 
亦非将军敌,
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 
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 
"绣乃服。
张绣这才表示佩服。 
是后,
这以后, 
太祖拒袁绍於官渡,
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 
绍遣人招绣,
袁绍派人拉拢张绣, 
并与诩书结援。
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 
绣欲许之,
张绣想答应他, 
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
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 
"归谢袁本初,
“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 
兄弟不能相容,
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 
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 
"绣惊惧曰:
张绣惊惧地说: 
"何至於此!
“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窃谓诩曰:
私下对贾诩说: 
"若此,
“像这样, 
当何归?
我们归附谁呢?” 
"诩曰:
贾诩说: 
"不如从曹公。
“不如归附曹公。” 
"绣曰:
张绣说: 
"袁强曹弱,
“袁强曹弱, 
又与曹为雠,
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 
从之如何?
为何要归从他呢?” 
"诩曰:
贾诩说: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 
绍强盛,
袁绍强盛, 
我以少众从之,
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 
必不以我为重。
必然不会看重我们。 
曹公众弱,
曹公的队伍弱小, 
其得我必喜,
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 
其宜从二也。
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 
夫有霸王之志者,
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 
固将释私怨,
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 
以明德於四海,
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 
其宜从三也。
这是原因之三。 
愿将军无疑!
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 
"绣从之,
张绣听从了他, 
率众归太祖。
率部归附了太祖。 
太祖见之,
太祖见到他们, 
喜,
十分高兴, 
执诩手曰:
拉着贾诩的手说: 
"使我信重於天下者,
“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 
子也。
就是您啊!” 
"表诩为执金吾,
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 
封都亭侯,
封为都亭侯, 
迁冀州牧。
升调为冀州牧。 
冀州未平,
当时冀州尚未平定, 
留参司空军事。
留任参司空军事。 
袁绍围太祖於官渡,
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 
太祖粮方尽,
太祖粮食将尽, 
问诩计焉出,
询问贾诩有何妙计, 
诩曰:
贾诩说: 
"公明胜绍,
“您明智胜过袁绍, 
勇胜绍,
勇敢胜过袁绍, 
用人胜绍,
用人胜过袁绍, 
决机胜绍,
当机立断胜过袁绍, 
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
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 
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
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 
"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
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 
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
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 
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
太祖说: 
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
“好。” 
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随即合兵而出,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
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 
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
打垮了他。 
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
袁绍军队大举溃逃, 
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
黄河以北终被平定。 
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
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 
"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
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
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 
文帝为五官将,
“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 
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
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 
各有党与,
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 
有夺宗之议。
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
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 
诩曰:
“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 
"愿将军恢崇德度,
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 
躬素士之业,
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 
朝夕孜孜,
“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 
不违子道。
不违背人子之道。 
如此而已。
就是这些罢了。” 
"文帝从之,
文帝听从了他, 
深自砥砺。
深深地自我修行。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
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 
诩嘿然不对。
贾诩缄口不答。 
太祖曰:
太祖问: 
"与卿言而不答,
“和您说话却不回答, 
何也?
为什么?” 
"诩曰:
贾诩说: 
"属適有所思,
“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 
故不即对耳。
所以没有回答。” 
"太祖曰:
太祖又问: 
"何思?
“琢磨什么呢?” 
"诩曰:
贾诩说: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 
"太祖大笑,
太祖大笑, 
於是太子遂定。
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 
而策谋深长,
而又多谋善策, 
惧见猜疑,
恐怕被猜疑, 
阖门自守,
于是闭门自守, 
退无私交,
在家里没有私交, 
男女嫁娶,
子女娶嫁, 
不结高门,
不攀高门大户, 
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 
文帝即位,
文帝即位, 
以诩为太尉,
让贾诩做太尉, 
进爵魏寿乡侯,
晋爵为魏寿乡侯, 
增邑三百,
增加封邑三百户, 
并前八百户。
连同以前共八百户。 
又分邑二百,
又分封邑二百户, 
封小子访为列侯。
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 
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
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 
帝问诩曰:
文帝问贾诩: 
"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
“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 
吴、蜀何先?
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 
"对曰:
贾诩回答说: 
"攻取者先兵权,
“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 
建本者尚德化。
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 
陛下应期受禅,
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 
抚临率土,
占有、统治着全国, 
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
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 
则平之不难矣。
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 
吴、蜀虽蕞尔小国,
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 
依阻山水,
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 
刘备有雄才,
刘备有雄才大略, 
诸葛亮善治国,
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 
孙权识虚实,
孙权明白虚实大势, 
陆议见兵势,
陆议懂得军事形势, 
据险守要,
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 
汎舟江湖,
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 
皆难卒谋也。
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  
用兵之道,
用兵的规律, 
先胜后战,
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量敌论将,
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 
故举无遗策。
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 
臣窃料群臣,
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 
无备、权对,
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 
虽以天威临之,
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 
未见万全之势也。
也不会万无一失。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
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 
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 
"文帝不纳。
文帝没有采纳, 
后兴江陵之役,
后来发动江陵战役, 
士卒多死。
士卒死亡很多。 
诩年七十七,薨,
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 
谥曰肃侯。
谥号肃侯。 
子穆嗣,
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 
历位郡守。
做过太守。 
穆薨,
贾穆死后, 
子模嗣。
其子贾模继承爵位。 
评曰:
评曰: 
荀彧清秀通雅,
荀彧清高秀雅, 
有王佐之风,
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 
然机鉴先识,
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 
未能充其志也。
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 
荀攸、贾诩,
荀攸、贾诩, 
庶乎算无遗策,
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 
经达权变,
在通达善变方面, 
其良、平之亚欤!
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