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 - 读典籍

← 返回《三国志魏书五 后妃传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

陈寿

记述董卓乱政始末、袁绍崛起与官渡之败、刘表割据荆州等汉末群雄事略

董卓专权

董卓字仲颖,
董卓传,(附李睳、郭汜传)董卓字仲颖, 
陇西临洮人也。
陕西临洮人。 
少好侠,
少时就行侠尚武, 
尝游羌中,
曾到西北少数民族羌族屯驻生活的地方漫游, 
尽与诸豪帅相结。
广结羌族的首领为朋友,后回乡务农。 
后归耕於野,
某日正在田中耕作时, 
而豪帅有来从之者,
有一些到内地来办事的羌族首领顺便来看望他。董卓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非常高兴, 
卓与俱还,
邀众人到家中作客, 
杀耕牛与相宴乐。
将正用于犁田的耕牛宰杀掉来招待客人, 
诸豪帅感其意,
大家开怀痛饮。 
归相敛,
羌族首领们为董卓重义气而又豁达豪爽的行为所感动, 
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他们回去后收集了牛马羊各类牲畜千余头(匹)赠与董卓。  
汉桓帝末,
东汉桓帝末年, 
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朝廷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个郡中选拔良家子弟来充任负责皇帝宿卫侍从的羽林郎, 
卓有才武,
董卓因为武艺高强, 
旅力少比,
力大过人, 
双带两鞬,
能够备两只箭袋在纵马急驰中左右开弓, 
左右驰射。
故而被朝廷选中。 
为军司马,
他先在军中担任掌管行军之事的军司马, 
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
不久跟随中郎将张奂攻打并州立了战功, 
拜郎中,
被提升为负责守卫京城皇宫诸殿的郎中, 
赐缣九千匹,
并赏赐细绢九千匹。董卓接受了官职, 
卓悉以分与吏士。
却把所得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手下的官兵。此后, 
迁广武令,
官运亨达, 
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先后担任过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主管西域诸民族事务的西域戊己校尉, 
免。
后被免。 
徵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迁中郎将,
最后又召回京都,拜中郎将。 
讨黄巾,
由于在率部讨伐黄巾起义军的战斗中吃了败仗, 
军败抵罪。
他被撤职以抵战败之责。 
韩遂等起凉州,
直到西北韩遂在凉州聚众反叛, 
复为中郎将,
朝廷才恢复了他中郎将的职务, 
西拒遂。
派他带兵围剿韩遂。 
于望垣硖北,
董卓领兵开到望垣硖以北地区, 
为羌、胡数万人所围,
被羌、胡数万兵马包围。在内无粮草, 
粮食乏绝。
外无援兵的绝境下, 
卓伪欲捕鱼,
董卓故意做出捕鱼虾以济军粮的假象, 
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
在河道上游筑堰, 
使水渟满数十里,
使数十里河水大涨。 
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
汉军从大坝下悄悄穿过,然后掘开水坝。 
比羌、胡闻知追逐,
等胡兵闻知汉军突围而组织追击时, 
水已深,
河水已深, 
不得渡。
无法渡过,董卓的军队因而死里逃生。 
时六军上陇西,
当时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韩遂, 
五军败绩,
其他五路都连吃败仗丧师折将, 
卓独全众而还,
只有董卓指挥的这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 
屯住扶风。
没遭什么损失。董卓率师突围后驻扎在扶风郡, 
拜前将军,
朝廷因其有功提升他为前将军, 
封斄乡侯,
封..乡侯, 
徵为并州牧。
并调任并州牧。 
灵帝崩,
灵帝刘宏死后, 
少帝即位。
少帝刘辩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斩除朝中的宦官, 
太后不从。
皇太后坚决反对何进等人的行动。为了争取外援, 
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
何进私下给董卓写信,让他带所统辖的兵马开进京师, 
并密令上书曰:
并让他给皇上上书说: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
“中常侍张让等人借着太后和陛下的宠幸为非作歹, 
浊乱海内。
扰乱朝政,祸国殃民。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
古时晋臣赵鞅曾率晋阳的兵马进入京城, 
以逐君侧之恶。
铲除了朝中佞臣荀寅和七吉射等人; 
臣辄鸣钟鼓如洛阳,
如今臣下我也要鸣钟鼓督师立即开往洛阳, 
即讨让等。
以讨伐张让这些乱臣贼子。” 
"欲以胁迫太后。
何进要董卓这样做是想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的计划。谁知何进等人谋划不周, 
卓未至,
董卓的军队尚未赶到洛阳, 
进败。
宦官张让、段王圭等人已先下手杀掉了大将军何进, 
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
然后在何进部将袁绍等人的反击下,又挟着少帝仓惶逃到黄河岸边的小平津渡口。 
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
董卓于是率文武百官到洛阳北郊的北邙山迎接少帝回宫。 
还宫。
此时, 
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
何进的弟弟、原车骑将军何苗也在京都的这场混战中被何进的部将杀掉,因为将士们怀疑是何苗勾结宦官谋杀其兄以夺兵权。这时, 
进、苗部曲无所属,
何进、何苗的部属因失去了主帅而无所适从, 
皆诣卓。
便都归附了董卓。 
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
董卓又唆使吕布杀死负责保卫京师的执金吾丁原, 
并其众,
把其军队也收编在自己手下。这样, 
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董卓便独揽了京都的兵权。 
先是,
先前, 
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
大将军何进曾派骑都尉太山鲍信到外地招兵买马。鲍信这时正好回到洛阳, 
適至,
见到京都的严峻局面, 
信谓绍曰:
他找到袁绍说: 
"卓拥强兵,
“董卓如今手握重兵, 
有异志,
有篡位的野心。 
今不早图,
我们如不趁早动手,后患无穷。 
将为所制;
趁他现在刚到京都, 
及其初至疲劳,
军队疲惫不堪, 
袭之可禽也。
我们给他来个突然袭击,一定可以生擒董卓。” 
"绍畏卓,
可是袁绍害怕董卓, 
不敢发,
不敢采取行动。鲍信见袁绍不足以为谋,不愿坐等董卓加害自己, 
信遂还乡里。
便弃官返归故里了。董卓先是以国内久旱不雨罪在朝臣为借口,逼迫少帝下诏免去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 
不久,他又当上了最高军事官太尉,被授予总领诸军的权力和调动全国兵马的符节。  
於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
董卓在控制了朝廷军政大权后, 
俄迁太尉,
便私下废掉了他看不顺眼的少帝刘辩, 
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
把他贬封为弘农王, 
寻又杀王及何太后。
随即又把他和他的生母何太后杀死。 
立灵帝少子陈留王,
然后立灵帝的幼子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是为献帝。
就是汉献帝。董卓自以为拥立新君有功,他人无法与之相比, 
卓迁相国,
便恢复西汉初年的相国职务,并由自己担任, 
封郿侯,
又封自己为..侯, 
赞拜不名,
享有朝见天子时司礼官只称官职而不直呼姓名, 
剑履上殿,
以及可以穿鞋上殿的特殊待遇。 
又封卓母为池阳君,
他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 
置家令、丞。
并违背朝廷礼法设置家令、家丞一类官职。 
卓既率精兵来,
由于董卓是带着精锐的兵马来到京都, 
適值帝室大乱,
又正好赶上朝中百官相互残杀, 
得专废立,
因而使他能够拥兵自重,操纵了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杀大权。 
据有武库甲兵,
东汉王朝的武库甲兵,统由他来掌管, 
国家珍宝,
国家的珍宝财富,也都成了他的私物,位重权高, 
威震天下。
威慑天下。 
卓性残忍不仁,
他生性残忍暴戾,不讲仁德,如今为了防止百官对他不满, 
遂以严刑胁众,
更是不惜以酷刑来威慑众人,即便有谁对他的无道行为稍有提及, 
睚眦之隙必报,
他就会去无情地迫害, 
人不自保。
使得从天子到满朝文武大臣人心惶恐,如履薄冰,不能自保。 
尝遣军到阳城。
某日董卓派他的部下到洛阳东南不远的阳城巡行,正遇到当地的百姓们在歌舞祭祀神灵,祈求农业丰收。 
时適二月社,
士兵们包围上去, 
民各在其社下,
把正在举行祭祀仪式的百姓全部捉获,把他们的牛车也都抢掠过来, 
悉就断其男子头,
然后把抓到的男子全部杀死, 
驾其车牛,
砍下的脑袋一颗颗挂在车辕上, 
载其妇女财物,
妇女和财物都装在车上, 
以所断头系车辕轴,
驱赶牛车一辆接一辆返回洛阳, 
连轸而还洛,
谎称灭贼大获全胜而归。 
云攻贼大获,
一路上士卒们唱着凯歌, 
称万岁。
甚至不断发出“万岁”的呼叫。 
入开阳城门,
进洛阳开阳门后, 
焚烧其头,
将杀戮的人头焚烧, 
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掳掠来的妇女则分给士卒们为婢为妾。 
至于奸乱宫人公主。
董卓竟然目无纲法地淫乱于后宫,肆意霸占奸淫宫中嫔妃和公主, 
其凶逆如此。
其凶狂残暴无法无天到如此地步。 
 
初,
董卓垄断朝政之初, 
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
一度很信任尚书周毖和掌管洛阳城门的校尉伍琼等人。 
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
周、伍推荐给董卓的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都被安排担任了州牧郡守一级的重要官职。  
而馥等至官,
不料韩馥等人到任后, 
皆合兵将以讨卓。
竟联合起各自所辖兵马讨伐董卓。 
卓闻之,
董卓闻讯大怒, 
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
以为周毖、伍琼与韩馥等人皆为同党, 
皆斩之。
是互相勾结起来反对他, 
于是把周毖、伍琼斩首。 
河内太守王匡,
河内太守王匡, 
遣泰山兵屯河阳津,
派遣泰山兵马开到河阳县境内的黄河渡口驻扎, 
将以图卓。
准备进兵洛阳讨伐董卓。 
卓遣疑兵若将於平阴渡者,
董卓先派一支疑兵到平阴县境内的黄河边上,假装从此渡河, 
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
而精锐主力则悄悄从洛阳北面的小平津渡口渡过黄河, 
绕击其后,
绕到王匡军队的背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 
大破之津北,
王匡军队在河阳津北被董卓打得措手不及, 
死者略尽。
几乎全军覆没。此后, 
卓以山东豪杰并起,
董卓看到崤山以东黄河流域的各地诸侯豪杰纷纷起兵讨伐自己, 
恐惧不宁。
害怕在洛阳不得安宁,便胁迫皇帝和朝廷迁到长安。  
初平元年二月,
献帝初平元年(190)二月, 
乃徙天子都长安。
董卓挟持年幼的皇帝和文武百官离开洛阳去长安, 
焚烧洛阳宫室,
行前纵火将洛阳都城的宫殿付之一炬, 
悉发掘陵墓,
又大肆挖掘历代王公贵族的陵墓, 
取宝物。
抢掠宝物。 
卓至西京,
董卓迁都长安后, 
为太师,
位居太师,每以姜太公自比, 
号曰尚父。
号称“尚父”。 
乘青盖金华车,
出入乘坐皇太子专用的青盖金华车,此车以金花装饰, 
爪画两轓,
车盖弓头为龙爪形,有两个车厢,极为豪华高贵, 
时人号曰竿摩车。
时人称之为“竿摩车”。 
卓弟旻为左将军,
董卓的弟弟董..,被任命为左将军, 
封鄠侯;
封..侯; 
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
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也担任了侍中、中军校尉典兵两个重要职务。一时间, 
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董氏家族亲眷纷纷授官晋爵,权倾朝野,不可一世。 
公卿见卓,
文武百官遇到董卓, 
谒拜车下,
都要通名报姓拜于车下, 
卓不为礼。
董卓根本不予还礼。 
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
他还动辄传令让尚书、御史、符节三台尚书以下的朝臣到他家中商议朝政大事。他又在离长安二百多里的地方大兴土木, 
筑郿坞,
修建他的私人城池,取名曰“郿坞”。 
高与长安城埒,
其城墙修得跟长安一样高, 
积谷为三十年储,
把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城中,其中储藏的粮食就足够吃上三十年。董卓扬言说: 
云事成,
“我的大业成功, 
雄据天下,
整个天下都是我的; 
不成,
即便不成, 
守此足以毕老。
我守在..坞中也可享受一辈子了。”他把朝政交给亲信去办,自己常住郿坞。 
尝至郿行坞,
有一次他离开长安去郿坞时, 
公卿已下祖道於横门外。
朝臣们在西出长安的城门外为他置酒饯行, 
卓豫施帐幔饮,
董卓令部下搭起帐篷与群臣畅饮。席间, 
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
他突然令人押上在北地郡诱降捕获的反叛士卒和百姓数百人,当着众多王公大臣的面施以酷刑: 
於坐中先断其舌,
先割去舌头, 
或斩手足,
然后或砍其手足, 
或凿眼,
或剜其双目, 
或镬煮之,
或放在大锅里烹煮。 
未死,
受刑未死之人, 
偃转杯案间,
在宴席桌案下挣扎哀号,文武百官无不被眼前的惨景惊得浑身发抖, 
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
拿不住筷子, 
而卓饮食自若。
惟董卓坐在那里又吃又喝,像是在自享其乐。 
太史望气,
掌管天文和历法的太史官观察天象, 
言当有大臣戮死者。
说要有大臣死在董卓手里了。 
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
果然有以前当过太尉、现为九卿之一卫尉的张温, 
素不善卓,
平日因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 
卓心怨之,
颇受董卓怨恨, 
因天有变,
这次因天象有变, 
欲以塞咎,
董卓为了搪塞, 
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
便捏造罪名说张温与袁术勾结谋反, 
遂笞杀之。
于是张温就被鞭杖活活打死了。 
法令苛酷,
在董卓专权的不长时间里, 
爱憎淫刑,
以严酷的法令和残忍的刑罚, 
更相被诬,
制造了大量冤案, 
冤死者千数。
枉死者成百上千, 
百姓嗷嗷,
致使天下民怨沸腾。 
道路以目。
他还凭借权势为所欲为, 
悉椎破铜人、钟虡,
将宫中铜人和悬挂钟磬的..全部打坏, 
及坏五铢钱。
改变自汉武帝以来数百年间流通的五铢钱币制度, 
更铸为小钱,大五分,
另铸为五分小钱, 
无文章,
上面没有花纹和文字, 
肉好无轮郭,
周边和中间的孔洞也无轮廓, 
不磨鑢。
不作磨冶加工,粗糙不堪, 
于是货轻而物贵,
结果造成钱币贬值、物价猛涨的严重后果, 
谷一斛至数十万。
一斛谷竟卖数十万钱, 
自是后钱货不行。
从此以后商业凋敝。 
 
三年四月,
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 
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
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和董卓部将吕布共同商定诛杀逆臣董卓。 
是时,天子有疾新愈,
此时正巧献帝患病新愈, 
大会未央殿。
传诏在未央殿会见群臣。 
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
吕布派他的同乡亲信、骑都尉李肃带士兵十几人, 
伪著卫士服守掖门。
打扮成宫中卫士的模样把守在宫门, 
布怀诏书。
吕布怀中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 
卓至,
董卓进入宫门后, 
肃等格卓。
李肃率伏兵一拥而上举刀枪击杀,董卓措手不及, 
卓惊呼布所在。
惊呼:“吕布何在?快来救我!” 
布曰"有诏",
吕布转出应声喝道:“皇帝有诏令杀贼臣董卓!” 
遂杀卓,
随即杀死董卓, 
夷三族。
夷灭三族。 
主簿田景前趋卓尸,
朝中主簿田景赶紧扑向董卓的尸体, 
布又杀之;
也被吕布杀掉。 
凡所杀三人,
这样连杀董卓的亲信三人, 
馀莫敢动。
其他人皆畏惧不敢动弹。 
长安士庶咸相庆贺,
长安城的官吏百姓闻听董卓被诛,都庆贺诛灭国贼。 
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
平日投靠奉迎董卓的官吏被一个个抓进监狱处以死刑。 
初,
当初, 
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
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率军驻守陕县一带, 
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
又派出他手下的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分别占据陈留、颍川二郡的一些县。 
卓死,
董卓被杀后, 
吕布使李肃至陕,
吕布派李肃持献帝的诏书去陕县, 
欲以诏命诛辅。
想借皇威杀掉牛辅。 
辅等逆与肃战,
不料牛辅等人作困兽斗,带领部下与李肃拼杀。 
肃败走弘农,
李肃身边兵少,败退到弘农郡。 
布诛肃。
吕布闻讯大怒,以贻误军机的罪名处死李肃。 
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
这之后不久的一个晚上,牛辅军中有些士兵看到没有出路而开小差,军营里人心不安。 
营中惊,
牛辅心虚, 
辅以为皆叛,
以为部下将要反叛, 
乃取金宝,
急带着金银宝物, 
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
叫上身边亲信攴胡赤儿等五六人悄悄溜出军营, 
逾城北渡河,
翻越城墙后北渡黄河仓惶逃去。 
赤儿等利其金宝,
哪知相随的攴胡赤儿等人见牛辅携带的金银宝物甚多, 
斩首送长安。
竟起贪心。 
他们杀掉牛辅, 

凉州乱局

比傕等还,
瓜分其金银宝物, 
辅已败,
并把牛辅的首级送到长安邀功。等到李莈几个得知朝中政局的巨变赶回陕县老巢时, 
众无所依,
牛辅已被杀。 
欲各散归。
众人因无首领而打算就此散伙各回老家。 
既无赦书,
一想朝廷并无赦书对他们免罪,跑回家去也不行, 
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
又听说长安城中文武百官恨透了董卓及其部属,发誓要杀光凉州人, 
忧恐不知所为。
这越发使他们惶然不知所措。 
用贾诩策,
最后他们接受了贾诩的计策, 
遂将其众而西,
聚拢各部兵马向西直奔长安, 
所在收兵,
沿途又收编董卓部下不少人马, 
比至长安,
等到达长安城下时, 
众十馀万,
已经有浩浩荡荡十几万人了。 
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
他们与董卓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兵围攻长安城。  
十日城陷,
十日后长安被攻破, 
与布战城中,
又和吕布在城中展开激战, 
布败走。
最后吕布败走。 
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
李莈等人纵兵疯狂抢掠长安财富,对全城男女老少不分官吏百姓大肆杀戮。 
杀之悉尽,
一时间长安城尸首狼藉, 
死者狼籍。
死者不可胜数。 
诛杀卓者,
同时大肆捕杀参与诛杀董卓的人, 
尸王允于市。
司徒王允也被杀死陈尸街头。 
葬卓于郿,
叛军还收殓董卓的尸骨送到..地安葬, 
大风暴雨震卓墓,
葬礼间大风暴雨震憾董卓墓, 
水流入藏,
雨水流入墓穴, 
漂其棺椁。
把董卓的棺材冲了出来。长安既占, 
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
李莈当了车骑将军,封池阳侯, 
领司隶校尉、假节。
领司隶校尉,统领全国兵马;郭汜为后将军,封美阳侯; 
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樊稠为右将军,封为万年侯。李莈、郭汜、樊稠三人挟持天子,控制了朝政。 
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张济当了骠骑将军,封平阳侯,领兵驻守弘农,拱卫长安。 
傕、汜、稠擅朝政。
这一年,西北的韩遂、马腾向朝廷投降,各率其部属来到长安。朝廷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 
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
率本部回凉州驻守;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率本部驻守..县。朝廷里侍中马宇和谏议大夫种邵、右中郎将刘范等人暗中谋划, 
屯弘农。
准备让马腾率精兵自..县偷袭长安,他们在朝中为内应,一举消灭李莈等叛军首领。不料在马腾进兵到距长安只有五十里的长平观时, 
里应外合的秘密泄露,马宇等人仓惶逃向槐里县,樊稠率兵迎击马腾。  
是岁,韩遂、马腾等降,
马腾失去内应, 
率众诣长安。
无心恋战, 
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
败退引军返回凉州。 
屯郿。
樊稠乘胜进攻槐里县, 
侍中马宇与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等谋,
马宇、种邵、刘范等人均被杀。 
欲使腾袭长安,
当时渭水流域长安周围的三辅地区尚有百姓数十万户, 
己为内应,
是一处比较富庶的地方, 
以诛傕等。腾引兵至长平观,宇等谋泄,
李莈等叛将纵容部下肆意劫掠百姓, 
出奔槐里。稠击腾,腾败走,
洗劫城邑, 
还凉州;又攻槐里,
百姓饥饿困苦, 
宇等皆死。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
两年之内, 
攻剽城邑,人民饥困,
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以致于人烟绝迹。 
诸将争权,
叛军首领因争权夺势而内讧, 
遂杀稠,
先是李莈杀掉了樊稠, 
并其众。
将他的人马收归自己麾下。 
汜与傕转相疑,
继而郭汜与李莈又互相猜疑, 
战斗长安中。
并在长安城中各自拥兵展开拼杀。 
傕质天子於营,
李莈把天子扣押在他的军营里做人质, 
烧宫殿城门,
纵兵放火烧毁官殿和城门, 
略官寺,
又把府库抢掠一空, 
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
从皇帝的车马服饰到其他宫廷御物金银财宝统统归于己有。其后, 
傕使公卿诣汜请和,
他便不断派文武百官到郭汜那里去说和, 
汜皆执之。
以求双方罢兵。 
相攻击连月,
郭汜不愿与他讲和, 
死者万数。
把受李莈逼迫前来说和的文武官员都关了起来。两人相互争斗数月之久, 
其部属相互残杀不下万余人。 
傕将杨奉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傕,
李莈的部将杨奉和军吏宋果密谋杀掉李莈,由于谋划不周, 
事泄,
事情败露, 
遂将兵叛傕。
于是杨奉带领自己统辖的一支兵马叛离李莈而去。 
傕众叛,
李莈失去杨奉一支精兵, 
稍衰弱。
实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张济自陕和解之,
驻扎在弘农的张济此时也来长安从中调解,这样李莈才答应把扣押的献帝放出来。献帝逃出叛将之手, 
天子乃得出,
不敢在长安停留, 
至新丰、霸陵间。
匆匆来到新丰、霸陵间。 
郭汜复欲胁天子还都郿。
郭汜见机,又想把献帝胁迫到..城,控制在他的手中。 
天子奔奉营,
献帝赶到杨奉营中避难。 
奉击汜破之。
杨奉发兵向郭汜进攻, 
汜走南山,
郭汜兵败,向南山一带退走。 
奉及将军董承以天子还洛阳。
杨奉和将军董承保护献帝及文武百官还都洛阳。 
傕、汜悔遣天子,
这时李莈、郭汜都后悔不该把献帝放走, 
复相与和,
于是两军又联合起来, 
追及天子於弘农之曹阳。
集中兵力向弘农郡的曹阳涧一带追击杨奉。 
奉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
杨奉见李、郭人多势众,料难抵挡,便急向河东的白波军求援。白波军将领韩暹、胡才、李乐等赶来救援。 
与傕、汜大战。
杨奉指挥军队与李莈、郭汜大战于曹阳涧, 
奉兵败,
结果败退。 
傕等纵兵杀公卿百官,
李、郭纵兵杀戮文武百官, 
略宫人入弘农。
然后带着劫掠的后宫嫔妃返回弘农。 
天子走陕,
献帝逃到陕县, 
北渡河,
又向北渡过黄河, 
失辎重,
车马全无, 
步行,
只得徒步行走, 
唯皇后贵人从,
身边只有皇后与贵人。 
至大阳,
一直到了黄河北边的大阳县, 
止人家屋中。
才找到一处房子住了下来。 
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
杨奉、韩暹追踪找到献帝后,只好暂且以安邑县治为都城让他住下来, 
御乘牛车。
出入也只能坐牛车, 
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馀人。
身边仅有太尉杨彪、太仆韩融及随从十余人。 
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征北将军,
献帝分别拜韩暹、胡才、李乐三人为征东、征西、征北将军, 
并与奉、承持政。
让他们与杨奉、董承共掌朝政。 
遣融至弘农,与傕、汜等连和,
又派太仆韩融前往弘农与李莈、郭汜谈判, 
还所略宫人公卿百官,
索回了被他们掠走的宫人和文武百官, 
及乘舆车马数乘。
献帝的乘舆车马也要回了一些。 
是时蝗虫起,
这一年黄河以北地区蝗灾肆虐, 
岁旱无谷,
加上长时间大旱不雨,农田几乎颗粒无收。 
从官食枣菜。
朝廷在安邑一带筹集不到粮食,群臣没有饭吃,只好到外摘点青枣,或到田间挖些野菜充饥。 
诸将不能相率,
军队也断了粮饷, 
上下乱,
士兵们开始骚动, 
粮食尽。
将领们无法控制不满情绪。无奈, 
奉、暹、承乃以天子还洛阳。
杨奉、韩暹、董承等人商议还是应该护送献帝到洛阳去。献帝和文武朝臣及军队离开安邑, 
出箕关,
出箕关, 
下轵道,
途经轵道, 
张杨以食迎道路,
有晋阳侯张杨携带粮食在路边迎接,献帝非常感激张杨在困难中的帮助, 
拜大司马。
拜他为大司马, 
语在杨传。
此事在《张杨传》中也有记载。 
天子入洛阳,
献帝和朝廷还都洛阳后, 
宫室烧尽,
见这里的宫殿早已被烧成一片废墟, 
街陌荒芜,
街陌上也长满了荒草。他们既无粮食充饥,又无房屋居住, 
百官披荆棘,
只得砍去荆棘荒草, 
依丘墙间。
在断壁残墙或土丘旁半躺半卧地歇息。 
州郡各拥兵自卫,
此时各州、郡的长官都拥兵自重, 
莫有至者。
没有哪个来洛阳朝见献帝。 
饥穷稍甚,
仅有的一点粮食越来越少, 
尚书郎以下,
自尚书郎以下的官员们只好每天到郊外寻些野果填腹,不断有人饿死在断墙残垣间。于是太祖曹操把献帝迎到许县,将许县做为临时都城。 
自出樵采,
韩暹、杨奉不能遵守朝廷礼法,各自带兵离去,在徐州、扬州间流窜骚扰,不久被刘备所擒杀。 
或饥死墙壁间。
董承追随太祖一年多时间,也因罪被诛。 
 
太祖乃迎天子都许。
建安二年(197), 
暹、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扬间,
朝廷派谒者仆射裴茂统领关西各路兵马讨伐李莈, 
为刘备所杀。董承从太祖岁馀,诛。
李莈兵败身亡, 
建安二年,遣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将诛傕,夷三族。
并被夷灭三族。 
汜为其将五习所袭,
叛将郭汜被部将五习所杀, 
死于郿。
死在..城。 
济饥饿,
张济因军中缺粮, 
至南阳寇略,
带兵到南阳郡抢掠, 
为穰人所杀,
在穰县被百姓包围起来杀死, 
从子绣摄其众。
他的侄子张绣收聚并统领了他的残部。 
才、乐留河东,
胡才、李乐二人留在河东, 
才为怨家所杀,
后来胡才被他的冤家对头谋杀, 
乐病死。
李乐患病身亡。 
遂、腾自还凉州,
西北的马腾、韩遂二人自返回凉州后, 
更相寇,
越发拥兵自重。 
后腾入为卫尉,
马腾奉诏入朝任卫尉之职后, 
子超领其部曲。
其部属由他的儿子马超统领。  
十六年,
建安十六年(211), 
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
马超、韩遂联合关中诸将共同反叛朝廷, 
太祖征破之。
太祖率师西征,大败叛军, 
语在武纪。
此事在《武帝纪》中有详细记载。 
遂奔金城,
韩遂兵败逃往金城, 
为其将所杀。
被部将所杀。 
超据汉阳,
马超率残部退居汉阳郡。马腾因为儿子的叛逆大罪而被诛, 
腾坐夷三族。
夷灭三族。 
赵衢等举义兵讨超,
又有赵衢等人举义兵讨伐马超, 
超走汉中从张鲁,
马超引兵前往汉中依附张鲁, 
后奔刘备,
随后投奔刘备, 
死于蜀。
最后死在西蜀。 
袁绍传, 

袁绍兴衰

袁绍字本初,
袁绍字本初, 
汝南汝阳人也。
汝南汝阳县人。 
高祖父安,
其高祖袁安, 
为汉司徒。
在东汉章帝时曾任过司徒之职。 
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
自袁安以后,又接连四世在朝中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高位, 
由是势倾天下。
因而袁氏家族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绍有姿貌威容,
袁绍长得身材魁梧,容貌威严, 
能折节下士,
虽出身豪门望族, 
士多附之,
却广结社会下层的贤达之士,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投靠他。 
太祖少与交焉。
太祖曹操少年时代曾与他有过来往。袁绍进入仕途后, 
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
先是以大将军属员身份任侍御史,在朝中负责监察举劾之事, 
稍迁中军校尉,
不久迁升为中军校尉, 
至司隶。
以后又做到司隶校尉。 
灵帝崩,
灵帝死后, 
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
何太后之兄、担任大将军职务的何进和袁绍密谋诛杀朝中的宦官, 
太后不从。
何太后坚决不同意这件事。何进和袁绍无奈, 
乃召董卓,
便暗中联络并州牧董卓,让他带兵入京请诛宦官, 
欲以胁太后。
想以此威逼何太后就范。 
常侍、黄门闻之,
朝中的常侍、黄门等宦官们闻讯, 
皆诣进谢,
都跑到何进家里去求情,说只要留住他们的性命, 
唯所错置。
其余任大将军处置。 
时绍劝进便可於此决之,
袁绍劝何进应立刻下手, 
至于再三,
把这些送上门来的宦官一个个收拾掉。 
而进不许。
何进不从, 
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
袁绍再三相劝,何进就是不听, 
检司诸宦者。
只是命他派出一些机智的武吏监视、检查宦官们的行动, 
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
同时委派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二百名可靠的士兵开进宫中, 
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
取代原来那些持兵执刃把守宫门的黄门侍者。 
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
中常侍段王圭等人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们假传太后的命令, 
召进入议,
召何进入宫议事。何进对宦官的反击没有防备, 
遂杀之,
结果一进宫就被他们杀死了。 
宫中乱。
一时间宫中大乱。袁绍、袁术兄弟闻讯立即带兵赶来,宦官们紧闭宫门负隅顽抗。 
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
袁术命士兵火烧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 
欲以迫出珪等。
以逼迫宦官出来就降。 
珪等不出,
段王圭等宦官首领见难以抵抗, 
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
便挟持少帝刘辩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仓惶逃向黄河边小平津渡口。 
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
洛阳城中袁绍率兵打开皇宫大门后,先擒杀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 
遂勒兵捕诸阉人,
然后命令士兵满宫中搜捕阉人, 
无少长皆杀之。
不分老少,一律斩首。有的并不是宦官,只是由于没长胡子, 
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也被士兵们当成宦官胡乱给杀掉了, 
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
以至于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只好脱下衣服让士兵们当场查验才得以幸免。 
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
宦官中有些行善自守者也被杀害, 
其滥如此。
可见滥杀的残酷。 
死者二千馀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
被杀害者不下两千人。 
帝得还宫。
 
董卓呼绍,
袁绍得知宦官劫持皇帝向北逃窜,又率兵急追。宦官们在袁绍追击下无路可走,段王圭等人投黄河自杀, 
议欲废帝,
少帝得以返回洛阳宫。率兵入京的董卓来找袁绍,商量废掉少帝刘辩, 
立陈留王。
另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皇帝。 
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
此时袁绍的叔父袁隗为朝中太傅, 
绍伪许之,
袁绍假装同意, 
曰:
对董卓说: 
"此大事,
“另立新君乃国家大事, 
出当与太傅议。
让我回头找太傅商量一下。” 
"卓曰:
董卓不悦,蛮横地说: 
"刘氏种不足复遗。
“刘氏江山摇摇欲坠,刘家的种也不足以再保存下去了。” 
"绍不应,
袁绍没有说话, 
横刀长揖而去。
抽出佩刀握在手里径自走了。 
绍既出,
他知道自己处境危险, 
遂亡奔冀州。
离开董卓便匆忙去了冀州。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
朝中大臣如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 
卓信之,
董卓很信任他们, 
而阴为绍,
但这些人内心都向着袁绍。 
乃说卓曰:
因而他们劝说董卓: 
"夫废立大事,
“朝廷中君王废立大事, 
非常人所及。
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参与的, 
绍不达大体,
袁绍眼光短浅不识大体, 
恐惧故出奔,
他是做错了事害怕您才逃出京城的, 
非有他志也。
并非要谋反。 
今购之急,
如今您如果对他缉拿过急,把他逼得走投无路, 
势必为变。
反而会逼他反叛。 
袁氏树恩四世,
他们袁氏家族连续四代在朝中做官, 
门世故吏遍於天下,
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若收豪杰以聚徒众,
若是袁绍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和您作对, 
英雄因之而起,
那么各地都会纷纷响应而起兵, 
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如此一来山东的大片土地就难控制了。 
不如赦之,
不如宣布赦免袁绍的罪过, 
拜一郡守,
任命他为某个郡的太守, 
则绍喜于免罪,
这样袁绍必然会为免罪又得官而高兴, 
必无患矣。
您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卓以为然,
董卓认为这些话有道理, 
乃拜绍勃海太守,
于是宣布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 
封邟乡侯。
封为亢阝乡侯。 
绍遂以勃海起兵,
袁绍马上以勃海郡为基地起兵, 
将以诛卓。
檄告天下讨伐董卓。 
语在武纪。
此事在《武帝纪》中另有记载。 
绍自号车骑将军,
袁绍自号为车骑将军, 
主盟,
为各路讨董联军的盟主。 
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他与冀州牧韩馥商议欲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遣使奉章诣虞,
还派特使把请刘虞即位的奏章送给他。刘虞胆小, 
虞不敢受。
不敢接受袁绍等人的奏章,也不敢当皇帝。 
后馥军安平,
后来韩馥的军队驻守安平, 
为公孙瓒所败。
被公孙瓒率部袭击打败, 
瓒遂引兵入冀州,
公孙瓒遂引兵进入冀州, 
以讨卓为名,
名义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 
内欲袭馥。
实际是想除掉韩馥,吞并冀州。 
馥怀不自安。
韩馥自料难敌公孙瓒,心中惶恐,不知怎么办才好。适逢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 
会卓西入关,
退回关西, 
绍还军延津,
袁绍率大军东还驻守延津。 
因馥惶遽,
听说韩馥在公孙瓒的压力下十分紧张, 
使陈留高幹、颍川荀谌等说馥曰:
便派手下谋士陈留人高干和颍川人荀谌前往游说韩馥道: 
"公孙瓒乘胜来向南,
“公孙瓒乘胜挥师向南进攻, 
而诸郡应之,
各个郡州都会响应他。 
袁车骑引军东向,
袁车骑将军引兵东进, 
此其意不可知,
也不知他有什么样的打算。 
窃为将军危之。
我们实在为将军您目前的处境感到担心啊!” 
"馥曰:
韩馥闻言赶紧向他们求教: 
"为之奈何?
“先生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谌曰:
荀谌说: 
"公孙提燕、代之卒,
“公孙瓒统辖燕、代二州精锐之师, 
其锋不可当。
势不可挡; 
袁氏一时之杰,
袁绍为一代豪杰, 
必不为将军下。
肯定也不愿居于将军您之下。 
夫冀州,
而您所拥有的冀州, 
天下之重资也,
恰是争夺天下者必争之地。 
若两雄并力,兵交於城下,
若公孙瓒、袁绍两人都想占有冀州, 
危亡可立而待也。
那冀州的危亡就是眼前的事了。 
夫袁氏,
眼下要说为您打算的话, 
将军之旧,
我看不如把整个冀州都让给袁绍。 
且同盟也,
 
当今为将军计,
袁将军是将军您的朋友, 
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
而且又是讨董联盟的盟主。 
袁氏得冀州,
袁绍得冀州, 
则瓒不能与之争,
则公孙瓒无法与他争夺, 
必厚德将军。
这样袁绍对将军您必然施以厚德。 
冀州入於亲交,
而您把冀州交给可靠的亲密朋友手中, 
是将军有让贤之名,
也留下了让贤的美名, 
而身安於泰山也。
从此可确保您平安无事, 
愿将军勿疑!
请将军早作决断,勿再迟疑。” 
"馥素恇怯,
韩馥这人向来性格懦弱, 
因然其计。
居然听从了荀谌的建议。 
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
他手下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官员劝阻他说: 
"冀州虽鄙,
“我们目前的兵力虽弱, 
带甲百万,
可我冀州能拿起武器打仗的男子不下百万, 
谷支十年。
我们储存的粮食可供十年之需。 
袁绍孤客穷车,
袁绍他带一支穷困的军队远离后方打仗, 
仰我鼻息,
全靠我们供给才能吃饭, 
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
这恰如一婴儿在我股掌之上, 
绝其哺乳,
断了他的奶水, 
立可饿杀。
马上就会饿死, 
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怎能把我们偌大一个冀州拱手送给袁绍呢?” 
"馥曰:"吾,
韩馥道: 
袁氏故吏,
“我韩馥先前就在袁家做过部属, 
且才不如本初,
况且我的才能确实不如袁绍, 
度德而让,
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和才能而让贤, 
古人所贵,
本是自古美谈, 
诸君独何病焉!
诸位又何必责难我呢?” 
"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
从事赵浮、程奂等人请求韩馥派兵到西边驻守监视袁军,以防不测, 
馥又不听。
韩馥根本不听。 
乃让绍,
结果韩馥还是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绍遂领冀州牧。
袁绍以勃海太守的身份兼任冀州牧。 
从事沮授说绍曰:
袁绍手下的从事沮授向他进言说: 
"将军弱冠登朝,
“将军您在二十岁的时候入朝做官, 
则播名海内;
名声很快传遍海内; 
值废立之际,
后朝政混乱奸臣阴谋废君另立, 
则忠义奋发;
又是您正义刚直主持公道,阻止乱臣贼子的胡作非为。 
单骑出奔,
您单骑奔出洛阳, 
则董卓怀怖;
使得董卓终究怀有恐惧之心; 
济河而北,
您渡黄河北行, 
则勃海稽首。
勃海郡吏民百姓诚挚欢迎您的到来。 
振一郡之卒,
如今您统率着勃海郡的精兵强将, 
撮冀州之众,
又新增加了冀州的土地和百姓, 
威震河朔,
真是威震河朔, 
名重天下。
名重天下。 
虽黄巾猾乱,
时下虽黄巾反贼到处袭扰, 
黑山跋扈,
黑山一带也有草寇, 
举军东向,
但只要您挥师东征, 
则青州可定;
则青州的黄巾反贼定可一举歼灭; 
还讨黑山,
回师扫荡黑山, 
则张燕可灭;
那里的草寇在劫难逃。 
回众北首,
锋芒指向幽、燕, 
则公孙必丧;
公孙瓒必会覆灭; 
震胁戎狄,
武力威胁戎狄, 
则匈奴必从。
匈奴也必会俯首称臣。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
这样将军您借此广纳天下英才, 
拥百万之众,
麾下拥有百万雄师, 
迎大驾於西京,
把天子和文武百官从长安接回来, 
复宗庙於洛邑,
在洛阳重建都城和宗庙。 
号令天下,
然后您再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 
以讨未复,
征讨那些不肯归附的叛将乱臣。 
以此争锋,
如此之气势, 
谁能敌之?
天下谁堪与您为敌? 
比及数年,
用不上几年, 
此功不难。
这样的盖世功业就要在您的手中完成了。” 
"绍喜曰:
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大为高兴,对他说: 
"此吾心也。
“您正说出了我心中的报负和志向啊!” 
"即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于是马上提升沮授为监军和奋威将军。 
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赍诏书喻绍,
董卓派朝中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见袁绍, 
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
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把这两个人抓起来杀掉。 
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
董卓得知袁绍已割据关东与他对抗,便把京城中袁氏家族的男女老幼包括袁绍做太傅的叔父袁隗全部杀掉了。 
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
当时天下豪侠之士多依附袁绍, 
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怀惧,
都想替袁绍报这个仇。 
从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
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 
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
几乎都借袁绍的名义。 
谓见图构,无何起至溷自杀。
 
初,
韩馥见此非常害怕,加上袁绍的部下对他也有非礼行为,因此他不敢再住在袁绍那里, 
天子之立非绍意,
请求袁绍同意他离去。韩馥离开袁绍后依附陈留太守张邈。后来袁绍与张邈附耳而谈,韩馥在座见状, 
及在河东,
怀疑是袁绍派人来与张邈共同谋害他,于是起身到厕所中自杀了。其实他们是在商议军机,只是说到了紧要处才如此神秘。 
绍遣颍川郭图使焉。
当初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并不是袁绍的意思,但既成事实,袁绍也不便再废立君主。 
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
等献帝和百官逃出长安在安邑住下后,袁绍派部下颍川人郭图前去朝拜。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把献帝迎到邺城, 
绍不从。
袁绍没采纳他的建议。 
会太祖迎天子都许,
不久太祖曹操把献帝迎到许县, 
收河南地,
用正统朝廷的名义收复了河南一带的土地, 
关中皆附。
关中诸州、郡也都表示臣服, 
绍悔,
袁绍此时才醒悟借重天子的重要,为当初未听郭图的建议而后悔不已。 
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
他试图让曹操把献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有机会接触天子和文武百官, 
太祖拒之。
但遭到曹操拒绝。 
天子以绍为太尉,
为了安抚和奖励袁绍,献帝任命他为太尉, 
转为大将军,
继而又加封大将军, 
封邺侯,
封邺侯。 
绍让侯不受。
袁绍推辞了封侯。 
顷之。
不久, 
击破瓒于易京,
袁绍军队在易京打败了公孙瓒, 
并其众。
将其人马都收编过来。 
出长子谭为青州,
接着,袁绍派遣自己的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 
沮授谏绍:
沮授极力劝谏,告诫袁绍说: 
"必为祸始。
“这样做必然是一切灾祸的起始。” 
"绍不听,
袁绍不听, 
曰:
反而说: 
"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
“我正想让我的儿子每人都拥有一个州呢!” 
"又以中子熙为幽州,
于是又派次子袁熙任幽州刺史, 
甥高幹为并州。
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众数十万,
此时袁绍实力大增,已拥兵几十万。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
他任命审配、逢纪统管军事, 
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
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之首, 
颜良、文丑为将率,
颜良、文丑为军中大将, 
简精卒十万,
挑选精锐步兵十万, 
骑万匹,
骑兵万余, 
将攻许。
准备征讨驻守许都的曹操。 
先是,
先前, 
太祖遣刘备诣徐州拒袁术。术死,备杀刺史车胄,
太祖曾派刘备下徐州抵挡袁术的进攻。 
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
等刘备率部到达下邳, 
不克。
袁术已病死在寿春。 
建安五年,
刘备不听曹操要他还师的军令, 
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
反而突袭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 
不许,
并将其斩首, 
丰举杖击地曰:
然后拥兵驻扎在沛县, 
"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
公开打出反曹的旗号。 
惜哉!
袁绍也派了一支骑兵前来支援刘备。 
"太祖至,
太祖命部将刘岱、王忠带兵讨伐, 
击破备;备奔绍。
不能取胜。 
 
绍进军黎阳,
建安五年(200),太祖亲率大军东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曹操后方空虚偷袭他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以儿子有病为由而加以拒绝。 
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
田丰走出屋后,以手杖连连击地,痛心地喊道:“天赐良机, 
沮授又谏绍:
却因婴儿闹病而白白错过,时不再来啊!”太祖兵至徐沛,把刘备打得大败。 
"良性促狭,
刘备逃脱后,北上投靠了袁绍。袁绍率大军进抵黎阳,派大将颜良在白马县进攻曹操的东太守刘延。 
虽骁勇不可独任。
沮授进谏:“颜良性情急躁不沉稳,虽然作战骁勇却不能独挡一面。” 
"绍不听。
袁绍对沮授的话不予理睬。 
太祖救延,与良战,
太祖曹操发兵救援刘延, 
破斩良。
打败了颜良的军队并杀死了颜良。 
绍渡河,
袁绍督师渡过黄河, 
壁延津南,
在延津以南地区修筑工事与曹军对垒。 
使刘备、文丑挑战。
袁绍派刘备和文丑出阵挑战, 
太祖击破之,
太祖挥兵再退袁军, 
斩丑,再战,
杀其大将文丑, 
禽绍大将。绍军大震。
袁军大惊。 
太祖还官渡。
太祖引兵退往官渡构筑防御阵地,准备与袁绍的大军决战。 
沮授又曰:
沮授又劝袁绍: 
"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
“我们的军队数量虽多,但士气和勇敢精神都不如曹军。而曹军军粮短缺, 
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
后勤物资供应不济。 
南利在於急战,
因此对曹军来讲速战速决有利, 
北利在於缓搏。
可对我军来说却是打一场持久战更有利。 
宜徐持久,
我们稳扎稳打与曹军相持下去, 
旷以日月。
用不了几个月时间, 
"绍不从。
曹军粮尽必然会不战自败。” 
连营稍前,
袁绍不听, 
逼官渡,
指挥大军进逼官渡, 
合战,
与曹军交锋。 
太祖军不利,
曹军受挫退入营地坚守, 
复壁。
袁绍命士兵在阵前修造了多座望敌楼, 
绍为高橹,
又筑起高高的土山, 
起土山,
弓箭手埋伏在山上, 
射营中,
看见曹操军营里有人走动便弓矢齐发。 
营中皆蒙楯,
曹军惧怕, 
众大惧。
士兵们出门都要持盾牌遮挡身体, 
太祖乃为发石车,
太祖想出对策,命令工匠们突击赶制出一种发石车,用它抛射石块很有威力, 
击绍楼,
袁绍修建的哨楼都被摧毁,士兵们也不敢再伏在土山上放箭了。由于发石车在抛射石块时有隆隆的响声, 
皆破,
如雷声一般, 
绍众号曰霹雳车。
故而袁军士兵都恐惧地称这种发石车为“霹雳车”。 
绍为地道,
袁绍又命令士兵们挖掘地道, 
欲袭太祖营。
直通曹操兵营,准备对曹军实行突袭。太祖针锋相对, 
太祖辄於内为长堑以拒之,
命士兵在军营前沿挖掘了一条又深又长的壕沟截断袁军的地道, 
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
同时派出一支精兵潜入敌后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 
大破之,
烧毁了袁军全部军粮和车辆。 
尽焚其谷。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
太祖与袁绍两军对峙日久,曹军粮草渐渐不济, 
百姓疲乏,
百姓们因战争苦不堪言, 
多叛应绍,
也纷纷跑到袁绍那边去了。 
军食乏。
眼看曹军难以支持下去, 
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
恰巧这时候袁绍派将军淳于琼带一万多兵马北上迎接护送运粮车队。 
沮授说绍:
沮授建议: 
"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
“应当再派蒋奇将军另带一支军队与淳于琼配合行动, 
以断曹公之钞。
以防曹操偷袭。” 
"绍复不从。
袁绍仍是不予采纳。 
琼宿乌巢,
淳于琼迎到运粮车队,驻屯在乌巢, 
去绍军四十里。
离袁绍的大本营有四十里。 
太祖乃留曹洪守,
太祖得知这一消息,留下曹洪带兵守卫军营, 
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
自己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连夜偷袭乌巢。 
绍遣骑救之,
袁绍闻报派出骑兵增援, 
败走。
也被曹军击溃。 
破琼等,
曹军大破淳于琼部,淳于琼等将领都被斩杀于阵中,士兵死伤无数, 
悉斩之。
全部军粮辎重都被付之一炬。 
太祖还,
太祖引军回营, 
未至营,
未等回到军营, 
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已有袁绍手下的将军高览、张..各自带着本部兵马前来投降。 
绍众大溃,
曹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袁绍军队全线溃败。 
绍与谭单骑退渡河。
袁绍与长子袁谭在乱军之中仅带少数亲随渡过黄河才得以逃脱,其部属大部分被曹军抓获。 
馀众伪降,
曹军发现被俘的袁军将士心怀二意, 
尽坑之。
便把他们全部活埋。 
沮授不及绍渡,
沮授在混乱中没来得及随袁绍渡过黄河, 
为人所执,
被曹军擒获押解到太祖那里。 
诣太祖,
太祖器重他的才能而给他厚待, 
太祖厚待之。
想争取他为己所用。 
后谋还袁氏,
但沮授后来仍想逃到袁绍那里去, 
见杀。
太祖只好把他杀了。 
初,绍之南也,
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 
田丰说绍曰:
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 
"曹公善用兵,
“曹操善于用兵, 
变化无方,
变化多端。 
众虽少,
他的军队数量上虽比我们少, 
未可轻也,
但我们也切不可大意, 
不如以久持之。
不如从长远打算与他对峙。 
将军据山河之固,
凭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 
拥四州之众,
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 
外结英雄,
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贤士, 
内脩农战,
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 
然后简其精锐,
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 
分为奇兵,
编组几支奇兵, 
乘虚迭出,
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 
以扰河南,
骚扰河南地区。 
救右则击其左,
曹军救援右边则击其左翼, 
救左则击其右,
救援左翼则又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 
使敌疲於奔命,
使曹军疲于奔命, 
民不得安业;
百姓不得安宁,田野荒废, 
我未劳而彼已困,
士卒厌战,我军不需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 
不及二年,
用不了两三年, 
可坐克也。
曹操便会拖垮了, 
今释庙胜之策,
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 
而决成败於一战,
却要倾全力决战于一役, 
若不如志,
万一这一仗打不赢, 
悔无及也。
您可是后悔莫及了。” 
"绍不从。
袁绍不听, 
丰恳谏,
田丰再三规劝,力谏不可轻率出兵。  
绍怒甚,
袁绍大怒, 
以为沮众,
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 
械系之。
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 
绍军既败,
等到袁绍大军溃败后, 
或谓丰曰:
有人对田丰说:“你的预言果真变成现实, 
"君必见重。
这下子大将军会更加看重你了吧!” 
"丰曰:
田丰叹气道: 
"若军有利,
“如果袁公打了胜仗回来, 
吾必全,
我倒是能够活命; 
今军败,
如今他大败而归, 
吾其死矣。
我是必死无疑了。” 
"绍还,
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 
谓左右曰:
眼下要被他耻笑了。” 
"吾不用田丰言,
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袁绍外表宽容文雅,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将风度, 
果为所笑。
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 
"遂杀之。
田丰之死正是最好的例证。自袁绍官渡大败后,冀州不少城邑纷纷起兵反叛他, 
绍外宽雅,
袁绍费了全身解数才一一平定下来。但这次惨败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恼怒交加,终于病倒。 
有局度,
建安七年(202), 
忧喜不形于色,
忧愤而死。袁绍生前最喜欢他的小儿子袁尚。袁尚长得很漂亮,颇得他的欢心。 
而内多忌害,
他想让袁尚继承自己主公地位,但却一直没有明确宣布。他身边的重要将领谋臣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由于互相争权夺势而勾心斗角。审配和逢纪拥护袁尚, 
皆此类也。
辛评和郭图则拥护他的长子袁谭,其他人也多以为袁谭为长子,应由他来继承嗣位。审配等人担心袁谭继位后辛评他们会打击自己, 
便顺着袁绍平时的意愿,假传遗诏奉袁尚嗣位。 
冀州城邑多叛,
等袁谭从外地匆匆赶回邺城,袁尚早已继位在先。袁谭没能继位,便自号为车骑将军, 
绍复击定之。
从此谭、尚兄弟二人不和。太祖曹操督师北伐,袁谭奉命驻守黎阳迎击曹军,但袁尚只调配给他少量的军队, 
自军败后发病,
还派自己的亲信逢纪随同监军。袁谭派人向袁尚请求多调拨一些兵马,审配等人与袁尚商议后决定不给。袁谭大怒, 
七年,
把逢纪抓起来杀掉了。曹军渡过黄河向袁谭进攻,袁谭再次向袁尚紧急求援。袁尚知道非发兵救援黎阳不可, 
忧死。
但又怕派去的军队被袁谭控制住,于是留下审配镇守邺城,他亲自带兵开赴黎阳。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自建安七年(202)九月至建安八年(203)二月,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
曹军与袁军大战黎阳城下, 
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
最后袁军不支, 
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谭至,
退入城中据守。 
不得立,
太祖挥师想紧紧围住黎阳城, 
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太祖北征谭、尚。
袁军见势不妙乘黑逃跑了。 
谭军黎阳,
曹军跟踪追击至邺城, 
尚少与谭兵,而使逢纪从谭。谭求益兵,
沿途把成熟的小麦抢收一空, 
配等议不与。
又攻克了阴安县城, 
谭怒,
缴获大批物资, 
杀纪。
才撤军返回许都。 
太祖渡河攻谭,谭告急於尚。尚欲分兵益谭,
此后太祖挥师南征荆州刘表, 
恐谭遂夺其众,乃使审配守邺,尚自将兵助谭,
大军刚到达西平, 
与太祖相拒於黎阳。自九月至二月,大战城尚败退,
北边的袁谭、袁尚两兄弟在外患消除的情况下自己火并起来了。 
入城守。太祖将围之,乃夜遁。
袁谭战败逃到平原县, 
追至邺,收其麦,拔阴安,
袁尚仍穷追猛打不肯罢休, 
引军还许。太祖南征荆州,军至西平。
带兵将平原县团团围住。 
谭、尚遂举兵相攻,谭败奔平原。尚攻之急,
袁谭走投无路, 
谭遣辛毗诣太祖请救。
只好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到太祖曹操那里请求救兵。 
太祖乃还救谭,
曹军于是调头向北驰援袁谭, 
十月至黎阳。
十月间到达黎阳。 
尚闻太祖北,
袁尚得知曹操大军北上, 
释平原还邺。
赶紧撤除对平原县的包围退回邺城去了。 
其将吕旷、吕翔叛尚归太祖,
其部将吕旷、吕翔叛离袁尚而投奔太祖。袁谭知道了这件事, 
谭复阴刻将军印假旷、翔。
私下刻了大将军印鉴征召吕旷和吕翔二将归附自己。 
太祖知谭诈,
曹操知道了袁谭的狡诈, 
与结婚以安之,
便与他结成儿女亲家,以自己的儿子聘娶袁谭的女儿,想以此来安抚和稳定袁谭。此后, 
乃引军还。
曹军才陆续撤回河南。 
尚使审配、苏由守邺,
袁尚一听曹操退兵,留下审配和苏由守卫邺城, 
复攻谭平原。
自己再次率兵进攻驻守平原县的袁谭。 
太祖进军将攻邺,
这一次,曹操率大军直捣袁尚的老巢邺城。 
到洹水,去邺五十里,
曹军开到邺城西南五十里的洹水驻扎下来, 
由欲为内应,
守将苏由暗中与曹操联络,欲为曹军作内应,内外夹攻,拿下邺城。 
谋泄,
不料机密泄露, 
与配战城中,
审配领兵与苏由在城中展开激战。 
败,
苏由战败投奔到曹操的军营中, 
出奔太祖。太祖遂进攻之,
曹操督师开始攻城。 
为地道,
曹军企图挖掘地道偷袭破城, 
配亦於内作堑以当之。
审配命令士兵掘深壕阻挡曹军。 
配将冯礼开突门,
审配部将冯礼打开城门放曹军入城, 
内太祖兵三百馀人,配觉之,
曹军刚冲入三百余人即被审配发觉, 
从城上以大石击突中栅门,
他命令从城墙上推下大石块砸向突破的中栅门, 
栅门闭,
栅门被关闭, 
入者皆没。
突入城中的三百多士兵失去接应全部战死。 
太祖遂围之,为堑,
强攻不成, 
周四十里,
曹军环邺城挖掘了一条长达四十里的壕沟, 
初令浅,
开始很浅, 
示若可越。
好像轻易就能过去。 
配望而笑之,
审配在城墙上望着曹军不停地挖土,止不住发笑, 
不出争利。
也不派兵出城袭扰曹军。 
太祖一夜掘之,
哪知一夜功夫, 
广深二丈,
曹军竟挖出一条深、宽各两丈的大壕, 
决漳水以灌之,
并决开漳河大堤,引水灌满了围城壕沟,这样邺城的兵马再也无法轻易出城了。  
自五月至八月,
从五月到八月,在邺城被围困的四个月内, 
城中饿死者过半。
城中因粮食短缺有一大半的人饿死。 
尚闻邺急,
正在围攻袁谭的袁尚闻报后方老巢危机, 
将兵万馀人还救之,
忙带了一万多精兵回救邺城。 
依西山来,
袁尚的兵马沿西山而来, 
东至阳平亭,去邺十七里,临滏水,
行至邺城以西四十七里的阳平亭, 
举火以示城中,
袁尚令士兵们燃起火炬与城中联络, 
城中亦举火相应。
城中守军也举火相应。 
配出兵城北,
于是审配传令守军从城中杀出, 
欲与尚对决围。
企图与袁尚配合两面夹击曹军。 
太祖逆击之,
曹操命令将士迎头阻击突围的邺城守军, 
败还,
守军顶不住曹军的猛攻,又乱糟糟退回城中。 
尚亦破走,
袁尚也被另一支曹军击溃, 
依曲漳为营,
败退到曲漳扎营。曹军乘胜追击, 
太祖遂围之。
又对袁尚形成包围之势。 
未合,尚惧,
袁尚不敢迎战, 
遣阴夔、陈琳乞降,
派出阴夔和陈琳到曹营请降, 
不听。
遭到了曹操的拒绝, 
尚还走滥口,
袁尚又率部急逃到滥口。曹军一路穷追猛打, 
进复围之急,
再度包围了袁尚。 
其将马延等临陈降,
袁尚部将马延阵前投降, 
众大溃,
全军溃败, 
尚奔中山。
袁尚狼狈逃奔中山。 
尽收其辎重,
曹军缴获了袁尚的全部辎重粮草和军用物资, 
得尚印绶、节钺及衣物,
并得到了袁尚的印绶、节钺及财物。曹军把这些东西送到邺城前线, 
以示其家,
举示给袁尚家人及守城将士,以示袁尚已被击溃。 
城中崩沮。
守城将士看到外援无望,军心顿时大乱。 
配兄子荣守东门,
审配的侄子把守东门, 
夜开门内太祖兵,
夜间向曹军献门投降。曹军攻入邺城, 
与配战城中,
与审配指挥的守军在城中展开激战, 
生禽配。
最后生擒审配。 
配声气壮烈,
审配被擒后凛然正气, 
终无挠辞,
始终没有半句屈服求降的话, 
见者莫不叹息。
见者无不为之叹息。 
遂斩之。
曹操下令杀了审配。 
高幹以并州降,
袁绍的外甥高干以并州刺史的身份投降曹操, 
复以幹为刺史。
曹操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加以慰勉, 
仍让他做并州刺史。 
太祖之围邺也,
曹操率大军围攻邺城期间, 
谭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
袁谭借机攻占了甘陵、勃海、安平、河间等广大地方, 
攻尚於中山。
然后又带兵攻打败逃到中山的袁尚。 
尚走故安从熙,
袁尚无力抵抗,奔固安投靠次兄袁熙去了, 
谭悉收其众。
袁谭把他的残部都归于自己麾下。 
太祖将讨之,
曹操眼见袁谭实力渐增, 
谭乃拔平原,
将成隐患, 
并南皮,
于是发兵征讨。 
自屯龙凑。
袁谭从平原、南皮诸县引兵驻守龙凑。 
十二月,
十二月间, 
太祖军其门,
曹军进逼到袁谭军营附近, 
谭不出,
袁谭非常害怕, 
夜遁奔南皮,
连夜带着兵马退回南皮, 
临清河而屯。
依清河而设营驻扎。  
十年正月,
建安十年(205)正月, 
攻拔之,
曹军攻占袁谭兵营, 
斩谭及图等。
袁谭和谋士郭图等人皆被杀。 
熙、尚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
北边的袁熙、袁尚两兄弟被他们的部将焦触、张南袭击, 
奔辽西乌丸。
逃到辽西投奔乌桓(丸)去了。 
触自号幽州刺史,
焦触赶跑了袁氏兄弟,便自称为幽州刺史, 
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
用武力迫使各州郡的太守令长背叛袁氏拥护曹操。 
陈兵数万,
焦触把他的数万军队布置好后, 
杀白马盟,
杀白马盟约立誓, 
令曰:
并警告各位太守令长: 
"违命者斩!
“违命者斩!” 
"众莫敢语,
众人没有敢表示反对的, 
各以次歃。
依次饮酒以示诚意。 
至别驾韩珩,
轮到别驾韩珩,他却拒绝盟约, 
曰:
并表示: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
“我韩珩受袁氏父子厚恩多年, 
今其破亡,
如今袁氏家族败灭, 
智不能救,
我作为下属智不能为他们出谋划策, 
勇不能死,
武不能替他们战死疆场, 
於义阙矣;
这于道义就不通了, 
若乃北面於曹氏,
怎能再背叛他们而投降曹操呢?无论如何, 
所弗能为也。
我不会做这样的事!” 
"一坐为珩失色。
听了韩珩的话,在座的人都为他的命运担心。 
触曰:
焦触却说: 
"夫兴大事,
“我们要办的是一件关系国家社稷的大事, 
当立大义,
因此更应重视以仁德和道义服人。 
事之济否,
至于事情成败, 
不待一人,
也不在乎多个人少个人参加。 
可卒珩志,
韩珩既然有这样的志向,我们也不妨成全他, 
以励事君。
以鼓励他的忠心。”不久, 
"高幹叛,
并州刺史高干降而复叛, 
执上党太守,
抓去了上党太守, 
举兵守壶口关。
并派兵控制了壶口关抵御曹军。 
遣乐进、李典击之,
曹操派乐进、李典带兵征讨, 
未拔。
未能取胜。  
十一年,
建安十一年(206), 
太祖征幹。
曹操亲征高干。曹军攻势猛烈,高干难以抵挡, 
幹乃留其将夏昭、邓升守城,
于是令其部将夏昭、邓升守城, 
自诣匈奴单于求救,不得,独与数骑亡,
自己跑到南匈奴向匈奴单于求救。 
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捕斩之。十二年,
匈奴害怕惹怒曹操, 
太祖至辽西击乌丸。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
不敢答应他。 
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太祖高韩珩节,
高干走投无路只好带着几个随身卫士南逃, 
屡辟不至,
企图投靠荆州刘表, 
卒於家。
途中被上洛都尉捉住杀掉了。 
 

群雄末路

袁术字公路,
建安十二年(207),太祖曹操督师开赴辽西征讨乌桓(丸),袁熙、袁尚兄弟与乌桓(丸)联合迎战曹军,被曹军打得大败。 
司空逢子,
二袁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怕曹操进攻自己,担心二袁引火烧身,便杀掉了二袁, 
绍之从弟也。
并派人把他们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对韩珩忠心事主不屈的气节颇为赞赏,多次征召他到朝中做官。韩珩忠贞志向屡辞不就, 
以侠气闻。
最终死在自己家里。 袁术传,袁术字公路, 
举孝廉,
司空袁逢之子,袁绍的堂弟。青少年时代他以侠气为人所知,后被举为孝廉, 
除郎中,
官拜郎中, 
历职内外,
先后担任过朝廷内外的多种官职, 
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一直升迁到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董卓之将废帝,
董卓率兵入京控制朝廷后,打算依自己的意愿废掉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以术为后将军;
让袁术任后将军。 
术亦畏卓之祸,
袁术不愿追随董卓而祸及自身, 
出奔南阳。
于是逃出京都到南阳。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
正巧这时长沙太守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孙坚本是袁术的部将, 
术得据其郡。
袁术也就趁这个机会占据了南阳。 
南阳户口数百万,
南阳人口数百万, 
而术奢淫肆欲,
由于袁术割据后侈糜肆欲, 
徵敛无度,
征敛无度, 
百姓苦之。
致使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既与绍有隙,
袁术与割据冀州的堂兄袁绍有矛盾, 
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
又与邻近的荆州刺史刘表不和,因而和远在幽州的公孙瓒结成同盟; 
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而与幽州咫尺之隔的袁绍却对公孙瓒视若仇敌,转而和荆州的刘表结为盟友。 
其兄弟携贰,
兄弟二人各打算盘, 
舍近交远如此。
舍近交远竟到如此地步。 
引军入陈留。
袁术领兵至陈留, 
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
遭到曹操和袁绍的联合进攻而溃败。 
术以馀众奔九江,
袁术领着残部逃到九江, 
杀扬州刺史陈温,
杀了扬州刺史陈温, 
领其州。
据扬州为己有。 
以张勋、桥蕤等为大将军。
又封部将张勋、桥蕤为大将军。 
李傕入长安,
董卓部将李莈等人拥兵入京控制朝政后, 
欲结术为援,
欲收买袁术为其外援, 
以术为左将军,
任命袁术为左将军, 
封阳翟侯,
封阳翟侯, 
假节,
授予符节。 
遣太傅马日磾因循行拜授。
李莈派太傅马日銸到各地给受封的将军侯爵举行拜授仪式, 
术夺日磾节,
袁术抢了马日銸所携的军中符节, 
拘留不遣。
然后把他关押起来不再放他回去。 
时沛相下邳陈珪,
当时的沛阳下邳人陈皀, 
故太尉球弟子也。
是已故太尉陈球的侄子。  
术与珪俱公族子孙,
袁术和陈皀都是豪门世族出身, 
少共交游,
少年时代交往甚密。 
书与珪曰:
袁术给陈皀写信说: 
"昔秦失其政,
“当年秦王朝丢失了政权和王位, 
天下群雄争而取之,
天下群雄竞起而夺之, 
兼智勇者卒受其归。
最后被智勇双全者捷足先登而夺到手。 
今世事纷扰,
如今天下事情一片乱糟, 
复有瓦解之势矣,
刘氏江山面临瓦解之势, 
诚英乂有为之时也。
诚然又到了天下英雄逐鹿之时。 
与足下旧交,
我与足下您有多年的交情, 
岂肯左右之乎?
难道您不肯帮助我吗? 
若集大事,
若是要做谋取天下的大事, 
子实为吾心膂。
只有您才是我最信任的人呵!” 
"珪中子应时在下邳,
陈皀的儿子陈应此时也在下邳, 
术并胁质应,
袁术威胁要以陈应作人质, 
图必致珪。
以把陈皀彻底绑在他的战车上。陈皀读过袁术的来信, 
珪答书曰:
答复他说: 
"昔秦末世,
“从前暴秦末世之际, 
肆暴恣情,
恣意暴虐, 
虐流天下,
以严刑酷法统治天下, 
毒被生民,
荼毒生民,致使百姓忍无可忍, 
下不堪命,
以死相拼, 
故遂土崩。
故而促成了秦王朝的覆灭。 
今虽季世,
而今刘氏虽也衰微, 
未有亡秦苛暴之乱也。
可天下并没有秦王朝崩溃前夕的那种酷刑暴政。 
曹将军神武应期,
朝廷内曹操将军努力辅佐天子, 
兴复典刑,
有勇有谋,被乱臣贼子们践踏的朝纲正逐步恢复。 
将拨平凶慝,
荡平凶恶的叛匪, 
清定海内,
清定海内, 
信有徵矣。
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
我本以为将军您出身于世代蒙受皇恩的公卿之家,自当与天下英雄同心协力, 
匡翼汉室,
匡扶汉室, 
而阴谋不轨,
不想足下竟要图谋不轨, 
以身试祸,
以身试祸, 
岂不痛哉!
这岂不令人为之痛心! 
若迷而知反,
眼下您若迷途知返,力改前非, 
尚可以免。
我想或许还能免去您的罪过。 
吾备旧知,
我与您是多年故交, 
故陈至情,
因此才把这些心里话讲给您听。 
虽逆于耳,
虽然您听起来不免逆耳, 
骨肉之惠也。
但对我来说确是表达了一种情同骨肉的心意。 
欲吾营私阿附,
至于您要我为了私利而与您合作, 
有犯死不能也。"
我是宁可掉头也不会去干。” 
 
兴平二年冬,
献帝兴平二年(195)冬, 
天子败於曹阳。
叛将李莈和郭汜在弘农郡的曹阳涧一带追击天子及公卿百官,保护献帝和献廷的杨奉被叛军打败,献帝只身逃到黄河北边去了。 
术会群下谓曰:
袁术以为时机已到,召集部属们开会说: 
"今刘氏微弱,
“现在刘氏天下已经衰微, 
海内鼎沸。
海内鼎沸, 
吾家四世公辅,
我们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 
百姓所归,
百姓们都愿归附于我。我想秉承天意, 
欲应天顺民,
顺应民心,现在就登基称帝, 
於诸君意如何?
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众莫敢对。
众人听了,谁也不敢再说什么, 
主簿阎象进曰:
只有主簿阎象发言道: 
"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
“当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 
积德累功,
积德累功, 
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分天下可说有他们的两分, 
犹服事殷。
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 
明公虽奕世克昌,
明公您虽然累世高官厚禄, 
未若有周之盛,
但恐怕还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样昌盛; 
汉室虽微,
眼下汉室虽然衰微, 
未若殷纣之暴也。
似乎也不能与残暴无道的殷纣王相提并论吧!” 
"术嘿然不悦。
袁术听了阎象这番话不吭声,心里却是非常恼怒。时过不久, 
用河内张炯之符命,
河内人张鮍为他卜卦,说他有做皇帝的命,他以此为理由,正式宣布登基做了皇帝, 
遂僣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建号仲氏。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置公卿,
广置公卿朝臣, 
祠南北郊。
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 
荒侈滋甚,
生活上他奢侈荒淫,挥霍无度。 
后宫数百皆服绮縠,
后宫妻妾有数百人,皆穿罗绮丽装, 
馀粱肉,
精美的食品应有尽有, 
而士卒冻馁,
而他军中的士兵却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在他的腐败统治下, 
江淮间空尽,
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许多地方断绝人烟, 
人民相食。
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术前为吕布所破,
袁术在与各路诸侯的混战中先为吕布所败, 
后为太祖所败,
又被曹操的军队打垮。 
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
他带着少数残兵败将投奔占据飅山的旧部雷薄和陈兰, 
复为所拒,
雷、陈二人拒绝接纳他。 
忧惧不知所出。
袁术内心忧虑不知投向何处。 
将归帝号於绍,
后来他想把他的皇帝称号送给袁绍, 
欲至青州从袁谭,
投奔在青州的侄子袁谭, 
发病道死。
结果在路途中发病身亡。 
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
袁术死后,他的妻子儿女依附于他的老部下庐江太守刘勋。 
孙策破勋,
孙策打败刘勋后, 
复见收视。
便把他们一并带往江东。 
术女入孙权宫,
袁术的女儿被选入孙权后宫, 
子耀拜郎中,
儿子袁鐀在东吴做过郎中官职, 
耀女又配於权子奋。
袁鐀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 
 
刘表字景升,
刘表传,刘表字景升, 
山阳高平人也。
山阳高平人, 
少知名,
少年时就很有名, 
号八俊。
是汉末名士“八俊”之一。 
长八尺馀,
他身高八尺左右,长得高大雄伟, 
姿貌甚伟。
相貌堂堂。 
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
入仕后先是以大将军随员的身份任北军中候。 
灵帝崩,
灵帝死后, 
代王叡为荆州刺史。
接替王轈做了荆州刺史。 
是时山东兵起,
当时,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 
表亦合兵军襄阳。
刘表也带领荆州兵马驻守襄阳。 
袁术之在南阳也,
袁术这时是南阳太守, 
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
他与长沙太守孙坚串通一气企图夺取荆州, 
使坚攻表。
让孙坚向刘表发起进攻。 
坚为流矢所中死,
交战中孙坚被流矢射中身亡, 
军败,
军队溃败, 
术遂不能胜表。
袁术因而无力战胜刘表。 
李傕、郭汜入长安,
李莈、郭汜等董卓旧部率兵叛乱占据长安后, 
欲连表为援,
也想联合刘表以为援军, 
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
于是宣布任命刘表为镇南将军、红潮网荆州牧, 
封成武侯,
封成武侯, 
假节。
并授予相应的符节。 
天子都许,
太祖曹操迎接献帝到许都, 
表虽遣使贡献,
刘表虽然也派出使节前往朝拜,送上一些贡品, 
然北与袁绍相结。
但暗中仍与袁绍来往密切。 
治中邓羲谏表,
治中邓羲进谏劝他不能这样做, 
表不听,
刘表不听, 
羲辞疾而退,
邓羲于是辞官离开了他, 
终表之世。
一直到刘表死也不愿再在他手下做官。 
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
董卓部将张济引兵进入荆州地盘攻打穰城, 
为流矢所中死。
城未攻下而张济中流矢阵亡。 
荆州官属皆贺,
荆州的官吏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地互相祝贺, 
表曰:
刘表却说: 
"济以穷来,
“张济是因为穷困无路可走才到我们荆州来的, 
主人无礼,
我们这些作主人的没能以礼相待, 
至于交锋,
才造成了双方兵戎相见的不幸后果, 
此非牧意,
这实在不是出于我这个荆州牧的本意啊!如今张济将军不幸阵亡,大家应该难过才是。 
牧受吊,
我作为荆州牧只接受大家的祭吊, 
不受贺也。
不能接受祝贺。” 
"使人纳其众;
他派人去集合收编张济的军队, 
众闻之喜,
张济的将士们闻知刘表这么说都很高兴, 
遂服从。
于是便都归附了刘表。 
长沙太守张羡叛表,
长沙太守张羡背叛刘表, 
表围之连年不下。
刘表领兵前往征讨,围城数年而不克。 
羡病死,
后来张羡病死, 
长沙复立其子怿,
部属们又拥立他的儿子张怿为长沙太守。刘表趁机加紧进攻,终于打败了张怿,收复了长沙郡的土地和军队。 
表遂攻并怿,
刘表又乘胜进军西南, 
南收零、桂,
收取了零陵、桂林等地。这样,刘表的势力范围已经南达零陵、桂阳, 
北据汉川,
北据汉川, 
地方数千里,
拥有地盘数千里, 
带甲十馀万。
兵马十几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
太祖曹操与北方的袁绍各率大军在官渡紧张对峙。 
绍遣人求助,
袁绍派人请刘表出兵帮助自己,从背后袭击曹操。刘表答应下袁绍的请求, 
表许之而不至,
却不发兵马, 
亦不佐太祖,
同样他也不帮曹操, 
欲保江汉间,
企图保存自己的实力, 
观天下变。
坐江汉之间而观天下之变。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
从事中郎韩嵩和别驾刘先劝说刘表: 
"豪杰并争,
“如今天下豪杰竞起, 
两雄相持,
曹操与袁绍两雄对峙。匡护汉室, 
天下之重,
重振社稷的重任, 
在於将军。
很大程度上要由将军来承当。 
将军若欲有为,
将军要是想成就一番事业, 
起乘其弊可也;
可乘眼下这两雄相争之际,找机会建功立业; 
若不然,
如果不愿意这样, 
固将择所从。
也应该在两雄中选择贤明者而依附之。 
将军拥十万之众,
以您拥有现在的十余万精兵强将, 
安坐而观望。
怎能在两雄相争中坐而观望呢? 
夫见贤而不能助,
再说看到贤者力量较弱不肯相救, 
请和而不得,
答应下别人的事又不去做, 
此两怨必集於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
日后曹、袁两方的怨恨不是都要集中到您身上吗? 
夫以曹公之明哲,
曹操将军不愧是具有雄才大略之人, 
天下贤俊皆归之,
天下的有识之士多归附于他, 
其势必举袁绍,
他战胜袁绍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然后称兵以向江汉,
等他打败袁绍回过头来出兵江汉, 
恐将军不能御也。
恐怕将军您是无法抵挡的。 
故为将军计者,
因此我们为将军您考虑, 
不若举州以附曹公,
您不如以整个荆州归附曹公, 
曹公必重德将军;
这样曹公他必然感激您的诚意,以更大的仁德来报答您。您可以避开战火灾难, 
长享福祚,
长期享受和平安宁的富贵生活, 
垂之后嗣,
子孙世代也能把您的地位继承下去, 
此万全之策也。
我们觉得这对于将军您实在是个万全之策啊!” 
"表大将蒯越亦劝表,
刘表手下的大将蒯越也以这样的话劝告他。 
表狐疑,
刘表拿不定主意, 
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
便派韩嵩到太祖曹操那里观察一些虚实。 
嵩还,
韩嵩返回荆州后, 
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
极力陈说曹操如何有威有德, 
大怒,
非他人可比, 
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
反复动员刘表下决心归附, 
乃止。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
还劝说刘表把儿子刘琮送到许都去充当人质, 
皆此类也。
以示诚意。 
刘备奔表,
刘表反而怀疑韩嵩为曹操游说, 
表厚待之,
大怒, 
然不能用。
要把韩嵩拉出去斩首。 
建安十三年,
又令人严刑拷打韩嵩的随从人员, 
太祖征表,
直到把人打死, 
未至,
也没得到韩嵩私通曹操的口供, 
表病死。
这样韩嵩才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初,
刘表虽然外貌儒雅谦和,其内心却狭隘多疑,横生猜忌,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是这样。 
表及妻爱少子琮,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辗转投奔刘表。刘表对他厚礼相待,但并不予以信任和重用。 
欲以为后,
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曹军未及荆州,刘表已经病死。 
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
刘表在世时,夫妻两人都喜爱他们的少子刘琮,想让他继承嗣位。刘表的部将蔡瑁、张允也拥立刘琮, 
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
于是刘表把长子刘琦派到外地出任江夏太守。等到刘表死后, 
众遂奉琮为嗣。
刘琮便在蔡瑁等人的帮助下承受了嗣位, 
琦与琮遂为雠隙。
刘琦和刘琮兄弟间结下了怨恨。 
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
大将军蒯越、从事中郎韩嵩和东曹掾傅巽等人劝说刘琮归附曹操, 
琮曰:
刘琮说: 
"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
“如今我与诸位拥有整个楚国的地盘, 
守先君之业,
守着先君传下的家业, 
以观天下,
观望天下的变化, 
何为不可乎?
有什么不好呢?” 
"巽对曰:
傅巽回答刘琮: 
"逆顺有大体,
“反对谁和归附谁要合乎天下公理和大义, 
强弱有定势。
力量的强与弱也依据形势而变化。 
以人臣而拒人主,
如今我们以天子的臣下抗拒天子, 
逆也;
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
我们占据刚获得不久的土地来抵御国家的军队, 
其势弗当也;
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 
以刘备而敌曹公,
再说我们以刘备来迎击曹操的南下雄师, 
又弗当也。
怎么能抵挡得住呢? 
三者皆短,
以上三者都是我们的短处, 
欲以抗王兵之锋,
处于这样的明显劣势而想和朝廷派出的南征大军交战, 
必亡之道也。
那岂不是自取灭亡吗? 
将军自料何与刘备?
将军自以为您与刘备谁更有本事?” 
"琮曰:"吾不若也。"巽曰:
刘琮回答说: 
"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
“我的确不如刘备。” 
则虽保楚之地,
傅巽进而说道: 
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
“倘若刘备也不能战胜曹操, 
愿将军勿疑。"太祖军到襄阳,
那么您的大片土地即便能保住, 
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
可您有可能继续当这个荆州牧吗? 
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
希望将军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嵩,大鸿胪;羲,
刘琮被傅巽说服, 
侍中;先,尚书令;
曹操的大军开到襄阳, 
其馀多至大官。 评曰:
刘琮便带领整个荆州的官吏军队和百姓归降了朝廷。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
刘备失去依附, 
殆未之有也。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
只好放弃樊城向夏口退走。 
自取之也。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
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 
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
封列侯, 
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自大将军蒯越以下封侯者达十五人。 
废嫡立庶,舍礼崇爱,
又提升蒯越为光禄大夫, 
至于后嗣颠蹙,
韩嵩为大鸿胪, 
社稷倾覆,
邓羲为侍中, 
非不幸也。
刘先为尚书令。 
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
其他许多人也都当了大官。 
乃甚於羽远矣!